136书屋 > 其他 > 曾仕强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 第4章 中国人在想什么(3)

第4章 中国人在想什么(3)


  在衣的方面,中国人一件衣服,要一补再补,表示爱惜物力。大哥穿过的制服,留下来给二哥穿,穿过了还可以传给小弟穿,这种“兄终弟及”的精神,充分显现“充分利用”的理念。

  穿旧的衣服,若是没有人承接,我们也会把它洗干净留存起来,或者用以救济贫穷,或者用来充当抹布。有时候把许多旧衣服拼凑起来,成为新颖的“乞丐装”,更是巧妇的佳品。

  穷的时候,新三年,旧三年,拆拆补补又三年。这种时期,中国人好像永远不长高,也不加胖。年年如是,日日如此。人体可以配合穷困,将衣服充分利用。

  富有的时候,一会儿袖口太宽,一会儿领口太高。充分利用理由添购新装。把旧衣服送人,必定充分利用对方的心理需求:“这一件我才穿过一次,跟新的完全一样。”接受的人,也不必领情,反正是人家不要的,我只是充分利用而已。

  说到住的方面,一个屋檐下,可以五代同堂。现代中国人,更是科学化,一家人挤在二十坪的房屋内,竟然可以收留五十个寄居学童,因为方便就读学区较好的学校。这种举动,无论就各种角度来看,都在发挥充分利用的莫大力量。大家充分利用,明星学校才更加明星化。

  海外华侨,屋子里居住人口的密度,经常为外人叹为观止。有时一场大火,烧出那么多人,殊难想象。

  行的方面,中国人更有办法。公家的车子要依照规定时限报废,才可以充分利用预算,同时把它的剩余价值让给明眼人去充分利用。私人的车子,那就寿命比乌龟还要长,因为我开车技术好,又特别用心保养,所以虽然开了二十几年,引擎还是听不出什么杂音。

  一部车子,规定除司机以外,可以乘坐四人。如今我们一共五人,再多乘一部,岂非浪费?不如张兄、李兄身体不胖,勉强挤在前面那一个座位上,你看如何?

  “过收费站,被警察看见如何是好?”

  “不要紧,快到收费站的时候,李兄可以躲在张兄的前面,上面用西装盖起来,警察看我们神色自若,不会起疑的。”

  充分利用一部车的空间,也充分利用警察先生的心理。中国人脑筋灵光,加上“充分利用”的意识极强,如何配合得恰到好处,让我们共同勉励,以求合理。

  除了“充分利用”之外,我们还有许多拒绝承认“自私”的挡箭牌。难怪我们经常责怪中国人自私,而挨骂的人,却理直气壮,对指责的人,常常不屑一顾。

  “充分利用”的观念并没有错,只是任何观念,长久使用之后,逐渐忘记本来的用意,往往衍生许多错误的行为。我们若是不从观念的端正着手,一味指责错误的行为,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骂的人很生气,听的人无所谓”,根本没有多大的效果。

  最奇特的现象,则是骂人家自私的人,到了与自身有利害关系的紧要时刻,竟然也学所骂的人那般“自私”起来。这时候如果有人照样责骂他,而他也照样不理会。

  一般而言,一个中国人,处理和自己利害关系息息相关的时候,几乎都是标准的中国人。处理和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事情,则说得头头是道,完全是西方式的大道理。

  中国人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却又不改中国人本色,便是嘴巴说大道理,一学便会;切身去实行,大家就会盘算利弊得失,因而不轻易改变。

  大家心中有数,中国人这一套,听起来似乎非常没有道理,实际上对当事人往往利多于弊。既然利大于害,其中必然有大道理在,为什么我们不好好研究,逐一改善,使其符合现代精神,而又切合我们内心的需求呢?

  就以“充分利用”来说,台湾地区车多路窄,希望政府将现有的二线道拓宽成为三线道,事实上有很大的困难。仅仅将二线道的线改画成三线,也有些车子非出线不可。于是自行调节,能挤就挤,在有限的空间产生最大的交通流量,谨慎地发挥“充分利用”的功效,未尝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但是,高速公路的路肩,那就不是“充分利用”所能够涵盖的部分。因为路肩空而不用,才能紧急时产生“无用之用”的“大用”。

  我们应该充分沟通路肩的无用之用,因为“无用之用”也是中国人熟悉的东西。否则严禁行驶路肩,违者重罚,遇到“不怕花钱的大爷”,抱着“了不起花几个买路钱”的心情。抓不到他,他笑政府“嘴巴会讲,实际上做不到”;抓到了他,他骂政府“死要钱,什么地方都不放过”。有些人甚至怀疑“路肩禁止一般人使用,是方便警察车快速通过,以便追拿超速的车辆”,因而更加不服气。

  大厦地下室禁止违规使用,事实上也是为了“无用之用”的“大用”。但是禁止的人,说一大堆中国人听不进去的道理;禁止的命令,写一大堆中国人看不懂的中国字。结果禁者自禁,违者自违而且不认为自己有违规的行为。这种情况长期存在,而我们天天生气,却不深一层去思考,岂不更加令人生气?

  中国人从小就被教导“不可以自私”,要顾及家人。至少中国人对家人自私的时候,相当有顾忌,心中也十分不安。学校教育,如果顺着家庭教育,将不可以对家人自私,扩充到不可以对别人自私。同时把很多“看起来自私,实际上不是自私”的案例,说明得清楚明白,一代比一代更不自私,中华文化就得以发扬光大。

  现在我们开口中国人自私,闭口中国人自私。新生代听多了,自然觉得“凡中国人皆自私,我是中国人,当然也自私”,因而自私得心安理得,毫无愧疚。

  中国人以不自私为荣,才能够逐渐克制自私的心理。一天到晚骂中国人自私,反而令人觉得自私才是中国人的本性,放弃不自私的修治,改唱“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唱久了,中华文化也就完了。

  有一天,我们相信中国人未尝有一己之私,我们就成功了,不但是经济起飞,而且是泱泱文化大国。

  三、中国人最拿手的事情——怎么说都有道理

  不错,这是重视沟通的时代。然而,跟中国人怎么才沟得通呢?眼前不是有很多事情沟不通吗?

  台电核一、核二、核三厂,没有什么沟通就盖起来了。核四厂要沟通,一直沟而不通,搁置在那里。

  美国人也有沟不通的时候,他们可以委请专家,客观评估的结果,大家接受或不接受,总有一个决定。

  中国专家也很多,只是专家一出场,观众就失望地喊起来:“这几个?不行。他们已经被台电收买了!”中国专家气急败坏地以人格担保:“绝对没有这回事!”大家依然不相信。

  严格说起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讲道理的民族。不幸的是,我们今天说这种话,连中国人自己都不敢承认。有些人甚至嘲笑地说:“对,讲道理,可惜讲的都是歪理。”

  认为别人说的都是歪理,惟独自己说的才是真理,这也是中国人的另一种特性,同样构成中国人的沟通难题。

  其实,中国人很容易沟通,只要顺性而为,顺着中国民族性去沟通,轻松愉快。偏偏我们现在不走这一条路,非要倡导什么“有话直说”、“一切透明化”、“提高会议效率”,弄得背道而驰,越来越忙乱,却越来越无效。

  中国人最拿手的事情,莫过于“怎么说都有道理”。这么高明的沟通能手,怎么说得过他?每当看见“说服”这两个字的时候,中国人心里都会好笑:“说服?你想说服谁呀?”中国人个个都是道理专家,我们把“名嘴”都当成“盖仙”,当面给他面子,可以,背后要叫我服气,很难。

  我们都知道:“话都是你讲的,怎么讲都对!”

  有人读了一些西方经典,大骂中国人爱玩文字游戏。中国人已经说得十分清楚,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障碍。我们不爱玩文字游戏,请不要误解。

  我们的智慧,使我们明白:“道理实在不好讲!”你看,中国人一开口,便是:“这件事情嘛,其实很难讲。”或者:“这位仁兄嘛,很难讲。”

  中国人为什么样样很难讲,很难讲为什么还那么喜欢讲,是不是讲多了反而容易讲?

  请看案例三。

  案例实录三

  人人各有一套大道理从高雄华王大饭店乘计程车前往小港机场,准备返回台北。司机眼明手快,一个急转弯,就朝高雄女中的方向驶去。

  “生意好不好?”我想稳定他的情绪,希望他不要开得那么快,却苦于中国人不方便直言,便先动用闲聊的方式,使他知道我不是喜欢找麻烦的人,以利于圆满的沟通。

  “普通啊!”司机看都不看我一眼,使用中国人的标准回答语,“普普通通”、“差不多”、“如此如此”,保证不会出差错。

  “路不好驾驶乎!”闽南语近乎文言,说起来简单,含意却相当深奥。

  “有什么不好驾驶?路这么大条,车辆只有这么小,怎么会不好驾驶?”总算一句话触及他的牢骚点,转过头来看我一眼,似乎要决定是不是继续发挥下去。“大家骂交通不好,偏偏不用心去寻找交通不好的原因,一路骂下去,有什么用?”

  这个司机不简单,有一套。我好奇地问他:“那你看是什么原因?”

  “什么原因?有钱人爱买车,又不认真练习开车的技术。你看,前面那一部私家车,能过不敢过,挡死在那里。一句话:怕死又要自己开车,弄得大家都动弹不得。”

  这种道理相当新奇,我觉得茅塞顿开,赶紧再请教:“大家都不开私家车,改坐计程车,交通会不会改善?”

  “我可以保证。私家车不要塞死在前面,像我这种驾驶技术,来回机场一趟,只需要现在三分之一的时间。”

  “那大卡车也要禁止上路才行。”

  “大卡车还好,最可恶的是公车,站站都要停,同样阻碍交通。”

  “但是,有些专家认为大家都乘坐公共汽车,交通就会顺畅得多。”

  “那根本是乱说。专家都是读死书的,随便说说而已。”

  古代中国人,“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现代中国人,“只要不抓人,开口胡乱讲”。

  有人说智识普及,人人有“知”的机会,所以意见特别多,叫做“多元化”。其实,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多元化。不过以往中国人有话避免公开说,凡公开说的不是含含糊糊,就是投其所好,显得相当一元化。现在则有话不公开说,等于放弃作秀的机会,反正对也说、不对也可以说,才叫做多元化。

  我们访问公车司机:“台北市交通为什么这么乱呢?”答案想必相当简单:“私家车不守规矩,计程车又爱停便停,有时气不过,真想下车揍人!”

  没有一个中国人自己承认不讲道理,个个都肯定自己最讲道理。问题是大家都不承认别人的道理,只承认自己的道理。

  “道理只有一条,歪理却有一千条”,这是大家共同认定的道理。但是“一条道理比较不容易找”,不见得你说的就是那一条道理。“千条歪理比较容易撞”,随便撞一下,便出现一条歪理,可见你和我一样,都是胡乱撞出一条理来。

  公说公有理,婆也说婆有理。究竟谁有理?答案有好几个。奇怪的是,这些可能的答案,最后都和“人”有关,所以中国人每听一事,每闻一意见,通常会先问:“是谁说的?”

  中国人第一次听说可以开放组党,马上问:“谁说的?”答案是“蒋经国先生说的”,这才放心大胆地回应:“这真是明智的决定!”

  “谁说的”决定对或错、是或非。可以或不可以,同时也决定接受与否、要赞成或反对。

  问卷调查如果必须具名负责,不是被揉成一团,摔到纸篓去,便是小心翼翼,挑选对答者有利的答案。若是无须具名,中国人一看编有号码,立刻提高警觉,认为是查对填答人的密码,而有所戒慎。完全没有记号时,放心作答,又可能“有意让某些人难堪”而故意不按原意填写答案。关键仍在于问题文字的不明确,以及弄不清楚这当中的话究竟是谁说的?

  中国人比较适合讨论,特别是面对面,连声音带表情都很清楚,又可以肯定“谁说的”,帮助自己拿定主意。

  哥哥希望弟弟下午不要出门,在家帮忙家事,若是用商量的口吻:“你下午有没有事情?能不能留在家里帮忙?”弟弟通常会机警地回答:“还没有决定,因为我的同学可能会来找我。”

  哥哥如果懂得“假传圣旨”,说:“父亲说你最近玩得差不多了,希望你下午留下来帮帮母亲的忙。”效果可能会好些。

  父亲想买一只摇椅,交代哥哥征求弟弟的意见。哥哥说:“我建议买一只摇椅送给父亲坐用,你看如何?”

  弟弟可能会说:“不要啦,父亲不喜欢摇来摇去。”

  哥哥若是这样说:“父亲想买一只摇椅,要我问问你的意见。”

  弟弟可能说:“早就应该买了,父亲最喜欢摇来摇去的。”他心里好笑,既然父意已决,我还需要说些什么?

  中国人要知道,理不易明。道理往往是相对的,随你怎么说,都有一部分道理。既然道理不好讲,甚至永远讲不清楚,那么,我又何必苦苦和人家作对?

  看起来中国人善于“讨好”别人,其实不是。

  “请问你这样做,是不是想讨好他呢?”

  “岂有此理,我为什么要讨好他?同样是人,我为什么要讨好他?”如果是长辈,就可能改口:“他是长辈,我怎么敢用讨好的心情来对待他?”

  表面上,中国人很喜欢“投机取巧”,实际上完全不是。

  “请问,你这种行为,是不是存心投机取巧?”

  “绝对不是。”

  “不用不好意思,坦白说,是不是这样?”

  “真的不是。我为什么要投机取巧?根本不可能。”

  中国人不是“讨好”,而是“做个顺水人情,以免得罪人,后患无穷”。

  中国人从不存心投机取巧,我们心里只存在着“随机应变”的念头。

  不幸的是,“讨好”和“保持和谐”很难分辨,而“投机取巧”和“随机应变”也似乎并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