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曾仕强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 第5章 中国人在想什么(4)

第5章 中国人在想什么(4)


  因此,中国人看自己是“保持和谐”,看别人则根本就是存心“讨好”,居然还不肯承认。中国人看自己是“随机应变”,绝无投机取巧的企图,看别人则分明是“投机取巧”,还敢强辩,应该罪加一等。

  中国人“各有道理”,并不是有意的,而是各人怀着不同的心理差距,以致“只看到自己的道理,否认别人的道理”。

  竞选成功的,一定觉得“我的努力获得大众的肯定”,而那些失败的,就会抱怨“这是不公正的结果”,并且理直气壮地宣称“再来一次,如果真的公正,我就认输”。赢,是我自己的功夫;输,是别人害死我的。这也是一种道理,大家认不认定,答案非常简单:“要看是谁说的?”

  道理似乎是圆的,从这一个角度看,一大堆道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一大堆道理。人只有一张嘴巴,同一个时间只能说一部分道理,存心反对的人,便可以用另外一部分道理来反击。

  应该做而未做的事,我们可以骂他:“没有担当,一天到晚研究,要研究到什么时候?”

  应该做而做的事,我们可以笑他:“像这种简单易行的事,老早就该做了,不知道为什么拖到现在?如果没有慢五年,至少也慢了三年。”

  做了而做得不好的事,我们可以批评他:“为什么事先不多开几次听证会,不多请教一些专家,不多听取公众的意见,弄成这种结局,到底谁应该负起责任?”

  做了而做得较好的事,我们同样可以指责他:“作秀的成分大于做事!”

  中国人比较适合讨论,但是参与讨论的人,最好事先加以控制,不是一言堂,亲上加亲,便是刻意安排某种限度的“反间”,用反对来赞成。

  至于公开讨论,不限制参与的人,结果是“越辩越觉得道理难明”,草草收场是常见的现象。

  中国人在一起讨论,如果要求有效,必须切实奉行一条定律:“站在赞成的立场来反对”,目的在“反对得让对方有面子”。

  甲说:“中秋节应该吃月饼,才是不忘传统。”

  乙顺着甲的语气来反对他:“传统很重要,我们希望在吃月饼的时候,能够注意卫生。不但要吃得卫生,而且要保持吃月饼的人环境的卫生。”

  保证甲会相当乐意地支持乙的观念:“卫生的确很重要。”

  现代中国人,错把“情、理、法”的次序,看成西方式的“情排在最前面,可见中国人最重情”。

  中国人依据《易经》“居中为吉”的观念,“情、理、法”三者,理居其中,所以最重要。中国人的“情、理、法”系统,有其独到的奥妙。现代中国人多半行而不知,自己说不出情理法的真义,却不断地要把它改变成“法、理、情”或“理、法、情”,固然不知者不罪,却显然造成了无心之过。

  做人做事都要按照道理,因为“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中国人喜欢讲道理,便是“深切地希望自己有理”,不屑于做一个不讲道理的人。

  但是,“理不易明”才是中国人的大智慧。道理多半是相对的,从这边说,可以说出一大堆道理。从那边说,同样可以说出一大套道理。

  中国人不方便有话直说,主要是不知道对方会采取什么态度来回应。一坐上计程车,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司机:“不要开太快。”司机可能很不耐烦:“你怎么知道我会不会开得太快?告诉你,我生平最讨厌开快车,也最讨厌话说得太快的人。”请问他这么说,有什么不对?

  司机答话先含含糊糊,再单刀直入,可见中国人书读得多少,并不代表懂不懂得人性。一般中国人,大多能够照道理去做,却未必说得出道理,因为他虽然不一定具有丰富的知识,实际上大多拥有中国人固有的人性智慧。

  道理是相对的,大家都认为相当合理。说话含含糊糊,目的在寻觅对方究竟站在道理的哪一端,以便决定自己的对策。我们可以赞成他这一句话,也可以反对他这一句话,因为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在正反两方面都提供我们很多证据,随时可以取用,方便之至。

  不过,相对的道理,很容易造成混乱的局面。谁都可以找出一大堆道理来掩饰自己的偏差行为,使道德价值变成不切实际的空洞理论。很多中国人,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弄得是非不明,乃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问题是:把道理绝对化,势必走上专制独裁的道路,没有人欢迎。现在道理相对化,正符合多元化的潮流,我们还抱怨什么呢?

  倒不如承认“怎么说都有道理”,然后设法“让他先说”,用含含糊糊的方式,试探对方的道理,以便进行沟通。这么说来,中国式的沟通,好像有重新被采纳的必要。西式沟通,对西方人有效;对中国人未必有效,这也是现代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问卷法盛行以来,大家都知道“问卷的过程正确,问卷的结果不一定就会正确”,所以同一份问卷,可以出现相对的答案。

  百分之五十三反对,看起来人数超过半数,好像不赞成的人数占得很多。但是,从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反对的人数已经由百分之七十急速下降到百分之五十三,证明反对的声浪,还有减缩的可能,显示这件事情,很快就会获得大多数人的赞成。这种说法,难道不是事实?

  中国人的做法,是每当听见一句话的时候,首先查询“是谁说的?”然后以这个说话的人,来判断这一句话到底对或不对,很落伍,并不科学,对不对?

  但是,在中国社会,如果不问清这一句话到底是谁说,请问依据什么标准,可以断定它对或不对呢?

  依据“是谁说的”来决定是非,当然不是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态度。我们不妨体认“真理往往不在两者之一,却在两者之中”的“中庸”之道,好好地学习孔子“无可无不可”的原则,从问题的各方面来反问到底。只要不执著于“我的道理都是正确的”,也虚心地“听听别人的道理”,然后“衡情论理”,比较容易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现在我们越来越不敢讲中国人的道理,更越来越讲不清楚中国人的道理。长此以往,复兴中华文化,恐怕只有依赖保存古董,保留一些民间技艺,而对中华文化的实质,并没有太大的助益吧。

  四、中国人最奇特的事情——先说往往会先死

  由于道理是相对的,若是存心捣蛋,你说东我偏说西。你说西我又偏要说东。先说的人,往往站在亮处,很容易遭受攻击而处于不利的位置。

  中国人见面不说正经话,专门说一些没有用的废话。初看起来,既缺乏效率,又没有时间观念。细究起来,其中含有极为高明的智慧,不容忽视。

  见面胡扯的目的,在“让对方先开口”,使自己获得有利的情势。中国明知“形势比人强”,时时不忘“造势”,而说一些废话,正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造成有利的形势,何乐而不为?

  现代中国人,当然也明白“先说先死”的道理。不过行之日久,逐渐变成不自觉的行为。口头上受到西方的影响,喜欢说些“有话直说”的好听话,因而不知不觉地对别人的见面不说正经话,越来越觉得不能忍受,甚至斥为不合时势的农业社会作风,实在是“自欺欺人”。

  先说当然也可能不死,因为中国人的道理一向是相对的,“先说先死”固然是事实,“有话直说”也可能得到许多好处。既然两者各有利弊,为什么强调“先说先死”呢?站在先说先死的立场来有话直说,才是中国人真正的功夫。先说先死是“根本”,“有话直说”不过是“作用”。“本立而道生”,首先巩固“先说先死”的“根本”,然后产生“有话直说”的“作用”,可保立于不败之地。

  有些人本末倒置,强调“有话直说”,等到自己吃亏上当,再来怨天尤人,并不见得高明。

  完整的道理,是“先说先死,不说也死”,中国人一向讲求简单明了,所以只说“先说先死”。我们举一反三,当然应该体认“不说也死”的可怕性,因而修炼出一套“说到不死”的太极沟通法。

  不知道先说先死的厉害,常常死得不明不白。这些人不知自我反省,却埋怨中国人不够“开朗”,痛骂中国社会过分阴险,请问,这些人还有什么希望?

  知道先说先死的道理,便紧闭嘴巴,死也不开口,结果有意见不敢说,又觉得十分窝囊,请问,这些人还有什么希望?

  不急着找答案,先来看一看案例四。

  案例实录四

  先说出来就得不到情报李太太结识一批朋友,趁着先生上班的时间,轮流到各家聚会,既增进友谊,又能够交换见识,不亦乐乎!

  这一天,大家来到李太太家中。李太太拿出一件新买的外套,说:“我把这件外套试穿给各位看看,但是,拜托各位不要动手来摸,因为这是我姐姐要的,我替她买回来,请各位鉴定一下,到底好不好看?”

  大家一阵欢呼,李太太就把外套穿上。王太太伸手去摸,有人制止。想不到李太太反而笑着说:“没关系,轻一点就好,我看王太太的手刚刚洗过,很干净的。”

  李太太很高明,她知道中国人的习惯,欣赏一件东西,总喜欢动手去摸。因为“眼睛看的,不一定是真的”,用手触摸,才觉得实在。石门水库有一株蛇瓜,长得和蛇十分相像。许多人看见,都要好奇地摸它一下。管理员特地用红纸书写几个大字:“欢迎欣赏,请勿动手。”游客们眼睛看看这几个字,嘴巴念着这两句话,手依然动着,伸手去摸一摸,啊,果然是真的!

  既然如此,李太太为什么还要拜托各位不动手呢?这正是中国人聪明的地方。李太太这几句话,包含着好几层用意:第一,这件外套不是我的,是我姐姐的,所以才敢拜托各位不要动手;如果是我自己的,要摸要穿都请便。其次,我穿给各位看,不在炫耀我会买东西,却希望借重各位的经验,帮助我评鉴评鉴,看我买得好不好。第三,我拜托各位不要摸,是要求各位如果真的要动手,就请先把手弄干净,而且轻轻地触摸。如果弄脏了、摸坏了,不要怪我翻脸,因为我事先已经说得很清楚,应该怪你自己才对。李太太这一番话,对众人说而不是对特定的人说,所以不致引起大家的反感。在顾虑大家的面子中,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至于这件外套,究竟是谁的,其实无关紧要。将来李太太自己穿着,一句话就解决了:“我姐姐看我穿得很合身,干脆就送给我穿了。”自己买自己穿,有点炫耀的味道,可能刺激别人。姐姐送的,大家羡慕大于妒忌,对自己要安全得多。中国人说一句话,可真不简单,稍微不留意,就会先说先死,引起众人的不愉快,甚至反过来讥讽、笑骂,往往弄得自己下不了台。

  王太太伸手来摸,李太太反而笑着说:“没关系,轻一点就好,我看王太太的手刚刚洗过,很干净的。”这又是什么道理?王太太伸手过来,已经是特定的个人,李太太再告诉她不要摸,说不定王太太觉得没有面子,反而更加用力去搓揉,并且说道:“真正好料子都是不怕揉的,你看我身上穿的这一件,怎么揉都不会起皱儿。”就算生气地当场把她赶出门去,也会弄得大家不欢而散。背后大家议论起来,王太太、李太太都不对,结论则可能是:“如果真的怕人家摸,不要拿出来好啦。其实那一件外套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何必怕成那个样子?”

  中国人说话,先看对众人或对个人。对众人可以说得严重一些,听的人自然会推来推去,认为那么难听的话,不可能是说给我听的,保准是说给某人听的,因为她平常的确有这种坏习惯,难怪人家说出这么难听的话。对个人就必须格外小心,否则听的人受不了,多半会反击。

  大家看着、摸着,蒋太太开口道出大家的共同关心点:“多少钱买的?”中国人深知“一分钱一分货”,评鉴之先,问一问价钱,比较好论定。

  李太太说:“你们猜猜看?”这一句话,几乎中国太太、小姐都十分熟悉。因为脑海中那一句“先说先死”的警语,提醒我们最好不要先把价钱说出来,对自己不利。

  我们不妨模拟一下,当蒋太太开口问价钱的时候,李太太马上把它说出来:“三万六千元。”

  万一蒋太太紧接着喊起来:“哎唷,怎么要那么贵啊,我前天也买一件,才三万一千元。”这时候李太太的脸上,恐怕已经黑掉三分之一了。

  李太太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你买的,跟这一件完全一样吗?”偏偏蒋太太的答案是:“那可不是吗?质料、颜色,连牌子都一样啦!”李太太的脸,大概有三分之二是黑的,一模一样的外套,凭空比人家多花五千块钱,实在太不会买东西了,还好意思拿出来展示!

  若是李太太不死心,问她:“你再看看清楚,真的是同一厂牌的?”蒋太太又回答:“英文字我并不认识,不过这种牌子,我倒是买过好几件了!”李太太必然整脸都是黑的,太没有面子了。

  幸亏李太太毕竟有一些中华文化的素养,不一下子就把价钱说出来,懂得运用反问法,要大家猜猜看。

  詹太太听见李太太要众人猜一猜价钱,心想这是开口的大好机会。因为她正巧两天前也买一件一模一样的外套,只是不方便说出来。这时候利用猜价钱的机会表露一手,大家多半会联想她买外套的事情。于是她相当有把握地说:“三万三千元。”

  中国人猜价钱,离不开心理作战。没有买过这一类外套的人,会猜出偏高的价钱,存心让李太太高兴一下。反正是瞎猜,为什么不说得高些,那么不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