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曾仕强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 第3章 中国人在想什么(2)

第3章 中国人在想什么(2)


  “怪不得大家争先恐后,原来想争得车头的位置!”

  “中国人当争则争,当让则让。车头的位置未确定之前,要争,才不致落后。车头的位置一旦确定,自己的车头争不过人家,落在他人之后,便应该礼让,让车头在前的车子先行。”

  “一阵冲锋陷阵,就是为了拔得头筹。忽然停住,乃是名位已定,应该客气地礼让,而毫无怨言。”果然入境问俗,老美很快就有了中华文化的气息。

  争来争去争那一个头,争不过时便要礼让,叫做“守规矩”。看起来很乱,原来有这么一条简明的道理在背后支撑着,才能够乱中有序。

  美国人想了想,又想出第三个问题:“既然中国人都明知乱中有序,为什么一直叫喊乱得可怕?”

  “我们自己说台北市交通乱得可怕,是跟着你们说的,说难听一些,也是说给你们听的。”

  “真的?”

  “你们在美国开车,要变换车道时,首先打方向灯。方向灯闪亮,后面的车会减速、礼让,所以很容易就变换过去。你们来到台北,以为同样的车子、同样的交通规则,必然有同样的反应。没有想到,一打方向灯,后面的车子竟然按喇叭,加油又加速,弄得你们心脏快要停止,因此觉得在台北开车十分可怕。”

  “是啊!为什么看见前车打方向灯,后面的车子非但不礼让,反而猛按喇叭,甚至开亮大灯呢?”

  “道理很简单,是怕前面那辆车头挤过来,特别提出警告的。后面的车子不加油加速,前面的车子把头往这边一歪,整个形势马上改观,所以不得不防。”

  “听起来颇有道理,可是,大家互不相让,问题如何解决呢?”

  “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智慧。你看,要变换车道的人,结果没有不如愿以偿的,是不是?”

  美国人还是搞不懂,头。接着又问:“就算是我们美国人惹的祸,说你们的交通乱得可怕,那你们为什么也要跟着这样说呢?”

  中国人依然慢条斯理,毫不为难地回答:“近百年来,我们好像已经养成习惯,用欧美人士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自己。反正欧美人士怎么说,中国人也跟着怎么说,非但可以少花脑筋,而且比较安全,因为遭受攻击的几率比较小。”

  “那为什么又说是说给我们听的呢?”

  “这个更为明显。现在一切讲求现代化,特别优先的,便是‘口头现代化’。至少我们已经大声喊出‘交通混乱是国民的耻辱’,也不断呼喊要‘找回交通的爱’,让你们明白,我们正在追求现代化!”

  “这样做是没有效果的。现代化必须和自己的文化结合在一起,才有真实的作用。”老美喜欢说老实话,这一点相当可爱。

  “可惜,美国国务院没有正式发一纸什么皮书给我们。好在中国人一向喜欢说就让他去说,不喜欢听的依然故我,丝毫不受影响,所以叫喊了快一百年,还是没有什么改变。”

  “这一点就不正确了,我看你们的青少年,已经有很大的改变。”老美再度展示锐利的观察力和分析力,而且也会照实明白地说出来。

  “对,他们是严重的‘受害者’。我们起初也非常担心,现在我们终于看明白了,反而比较放心。”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随着岁月的增进,会自己调整回来。中国人常说,大学容易毕业,社会大学不容易毕业。社会的力量不知不觉地保护着中国人,长期维护着可爱的中华文化。”

  在案例一中,我们至少看出几点:

  员援中国人不是有问题不问,而是不必公开发问让自己没有面子。我们暗地里请教,既获得答案,又顾全面子,是一种比较周到的方式。

  圆援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往往自成一套。开车不看地面上的线,并不表示国人完全漠视客观的条件。我们把所画的线当做参考,依据车子的大小和前面两部车子的间隔,做合理的决定。我们的想法:“只要不妨碍别人,弹性运用路面的空间,有什么不好?”

  猿援常听人说:“台北市我不敢开车”,紧接着说:“不过开几次也就习惯了!”可见乱中有序,不然开多少次都不可能习惯。这乱中有序,依据的都是中国人自己的道理。我们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排斥外来文化,却将外来的一切包含在固有的文化之中。这才是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真本事,可惜现在我们似乎缺乏勇气面对这种特性,反而一味盲目指责中国人的不是。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认为中国人的态度不够明朗化,明明有问题,就是死爱面子,不肯问。现在我们有问题便明白提出来,就是“比较开朗”,却不料等于“公开招认自己的不懂”而惹得自己没有面子,这怪谁呢?

  在中国社会,自己没面子最好不要怨天尤人,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的衡量标准不合中国文化,把对的当做错的;而将错的当做对的呢?”

  中国人有很多想法和西方并不一致。难道和西方不一样的想法,就必然是错误的?

  我们的行为,往往表面上看起来很乱,简直乱七八糟。然而,仔细一想,乱的背后十分有道理。这种乱中有序的中国功夫,我们好像越来越看不懂了,是不是?

  中国人看不懂中国人,怎么建立共识?缺乏共识的社会,怎么可能有良好的秩序?原本乱中有序的,也被曲解成为没有秩序,那“中国人”这个名词,又具有什么意义?中国人不明白自己怎样是对的,怎样又是错的,当然困惑而混乱。

  二、中国人最自豪的事情——未尝有一己之私

  西方人把“自私”放在台面上,认为“人会自私”,乃是相当透明化的事实。何况“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他们居于“你自私,我自私,他也自私”的出发点,坐下来协商、谈判,然后设定“游戏规则”,各自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

  中国人并不如此。我们自古以来,便认定“人有自私的心理”,但是,人应该致力自修,把自己从“自私”的层级,提升到“大公无私”的境地。人必须“应该”重于“喜欢”,“虽然我喜欢,如果不应该,就要自我克制,不可以去尝试”,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

  传统中国人,谁也不敢公然倡导“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更遑论把它编成歌谣来唱?

  多问“应该不应该”,不能只问“喜欢不喜欢”。这就是“去私”的功夫,目标则摆在“无私”的心田。

  历来多少显赫人物,莫不以“未尝有一己之私”而自豪。不敢有一念之私,成为大官拍胸膛的最雄厚本钱。

  中国人对任何事情,总是“动机”、“过程”与“结果”并重,而且任何一样不合乎理想,都会造成很大的遗憾。其中动机纯正,为公而不为私,乃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公而忘私,不敢假公济私,几乎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天下为公,更是中国人从小到大都能朗朗上口的字句。

  然而,每当我们谈及中国人的时候,我们很少不无奈何地慨叹:“没有办法,自私,中国人嘛!”

  人行道堆满杂物,自私。车辆开上红砖道,自私。停车超越行人斑马线,自私。把公家的物品带回家,也是自私。只顾自己的方便,不管他人是否安全,当然是自私。

  我们可以列举几千条有关中国人“自私”的罪状,不过追究起来,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承认自己是自私的,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两个车道挤三部车子、在高速公路上面行驶路肩、大厦地下室充当餐厅、老师在上课时间利用耳机收听股票行情,诸如此类的情形,在我们这个社会简直比比皆是。这些情况,足以证明中国人自私吗?

  我们且来看看案例二,再作判断,可能更为切合实际。

  案例实录二

  中国人喜欢充分利用两个车道挤三部车子,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中国人喜欢热闹,也可以解释为自私,只顾及自己的方便,丝毫“不守规矩”。

  但是,当一部车从两部之间的夹缝进去的时候,中国人的心目当中,丝毫没有“自私”或“不守规矩”的羞愧感,而是充满了逃过交警拦截的庆幸心态。他可能看看右边,似乎在告诉那一位驾驶朋友:“你看,没有碰擦到你的车子,刚刚好,差一点儿我就不会挤进来了。”也可能瞧一瞧左边,好像在传达一种信息:“我总算赶上来了,下一次起步时,我如果稍微超前,你只好忍耐一些,跟在我的后面。”

  他为什么没有羞愧感呢?探究起来,很容易发现,中国人的脑海深处,留有一种牢不可破的观念:“充分利用”。台北市人多车多,如果不能够充分利用每一寸道路空间,交通流量势必大幅减低,拥塞的情况就会更加严重。

  中国人这种“充分利用”的观念,是自古以来就逐步养成,而且一再推广,不但根深蒂固,而且应用得十分广泛。比如一只鸡,给外国人食用,往往“头不食,脚不食,内脏也不敢食,弄得垃圾一大堆”。中国人呢?“从头食到尾,鸡毛晒一晒,要做鸡毛掸子,一点儿垃圾也没有”。

  这样我们才可以了解,为什么车子一上高速公路,我们看见车子拥塞,马上会看看路肩,心想空在那里,不让大家行驶,实在可惜。

  只是中国人多数奉行“不敢为天下先”的政策,不愿意率先行驶路肩,以免万一被交通警察逮到,十分“倒霉”。因此大家耐心等待,等待那个“不怕死”的率先行驶路肩,立刻有人跟进。最好是跟在大卡车后面,第一,它的位置高,看得远,随时可以发现警车的踪影;其次,它体积较大,有遮蔽、掩护的作用;第三,它想缩回来行驶慢车道时,以大吃小,也比较容易。跟在这种有利的车辆后面,只要提高警觉,不在紧急煞车时撞了上去,便可以放心驶去。随时察觉前车缩回慢车道的动作,赶紧跟着缩回,大概可以担保无事。

  被挤在快车道,或虽然占着超车道,却寸步难行,大家眼巴巴地看着路肩上的车辆飞驰而过,不免大骂“中国人不守规矩”,觉得气愤不堪。

  如果忍耐不住,便会自己找理由,逐渐向路肩移过去,好不容易挤上路肩,正待飞驰一番,不料前车逃逸无踪,而自己正好被警察逮住,当然大呼“倒霉”不已!

  “充分利用”的理念并没有错,但是,用错地方,岂止倒霉而已,有时会闯成大祸,还是小心为妙。

  再看,很多大厦的地下室,也被“充分利用”,改装成为餐厅、美容院、三温暖、地下商店等等,害得违章拆除大队冒险犯难,到处去拆,依然拆不完!

  中国人深知“正确的观念,有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不正确的观念,有时反而带来良好的影响”,可惜,我们的智慧,越来越被漠视,以致调整失灵,不知如何是好!

  孙中山先生上李鸿章书,结论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其中“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的主张,所以是“富强的大经,治国的大本”。

  东南亚的华侨,白天经营珠宝店,晚上在夜市摆流动摊的,比比皆是。他们“充分利用”时间,被赞美为“勤勉”。

  比较热闹的地区,把商店的货品堆积到人行道上,以吸引过路的人潮,名为“诱导台”,实际上也是“充分利用”空间,把商店延伸到街头。

  古人说得相当清楚:“汉代妇女,一个月工作四十五天。”她们白天工作,晚上还要织布,每天工作一天半,一个月便可以工作四十五天。这种“充分利用”时间的方式,成为中国人勤劳的习惯。

  现代教师,利用上课时间,插好耳机收听股票行情,以便在下课时打电话告知友人买进或卖出,同时满足“充分利用”时间与公家电话的需求,似乎也颇合勤劳的原则。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同样充分利用公家时间与器材,一旦成功或发财,似乎完全是对的。若是失败或穷困,那就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

  充分利用上班时间,认真读书,结果考取公费进修,又充分利用公家的金钱,攻读自己的学历。这种勤读楷模,大家公开赞扬,被认为“他能,我为什么不能”的标的,极力仿效。没有人计较他所使用的,是公家的时间;他所花费的,也是公家的金钱。

  相反的,“公时不能私用”,“公私应该分明”,却也是没有人反对的口号。

  高速公路上,电动字幕闪现“保持行车安全距离,违者重罚”的字样。

  我们问司机:“什么叫做安全距离?”

  司机回答:“没有碰撞在一起,就是保持安全距离;一旦发生车祸,前后碰撞在一起,便是没有保持安全距离。”

  如果再追问下去:“到底要保持多大的距离?”

  司机可就火气大得很:“整条高速公路都快塞满了,怎样保持距离?”

  “为什么不能?”

  “一有一点空隙,旁边的车就要钻进来。”可见是“充分利用”空间的观念在作怪。

  “他们为什么要钻来钻去蛇行呢?”

  “要不然,花那么多钱买外国车做什么?”又是“充分利用”外国车性能的念头。

  在食的方面,中国人一双筷子,要吃尽天下苍生,便是“充分利用”可以入口的东西。这一餐吃不完的食物,舍不得丢弃,把它留存下来,一再加热,管它还有没有营养价值,这正是“充分利用”的美德。

  以往可以如此,因为往昔的食物,大多是自然的,没有什么人工加味料,一热再热,就算没有营养,至少可以填饱肚子。万一已经腐坏,了不起多跑几趟厕所,也就自然排泄。现在的食物,什么奇奇怪怪的成分一大堆,多热几次,如果产生致癌毒素,恐怕再多跑几趟厕所,也将宣告非药物所能挽救。

  现代中国人,在食的方面,最好奉行另外一句老话:“吃一点,喝一点。”多样选择,而且分量不要多,这样各种毒素都有,也都不足致命的分量,可以保住一命。不固定食物,不偏食,样样都来,常常换胃口,这才是“充分利用”各种食物的崭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