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曾仕强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 第11章 中国人在想什么(10)

第11章 中国人在想什么(10)


  别人权宜应变,我们骂他反复无常;我们随机应变,别人骂我们投机取巧。多年来我们惯于这样骂来骂去。骂别人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原来就是屈伸性格的一部分。能骂即骂叫做“能伸”;该赔不是就赔不是便是“能屈”。这一伸一屈之间,不知道塑造了多少大丈夫,也让中国人的生存空间更为辽阔。一般人的做法,只要骂人者不迎面而来,指名道姓,能屈就要委屈一下。此时一屈便不知道究竟骂谁?如果修养不够,忍不住一伸,马上变成“做贼心虚”,陷入不打自招的困境。就算郑重否认,也落得“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罪名。若是真的指名道姓,有意单挑独斗,中国人好像应该宁死不屈,哪怕是死,也要全力以赴,务求冤枉得以洗清。“无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正是屈伸性格的妙用。

  说中国人守旧,对,也不对。说中国人创新,对,也不对。认为中国人守时,对,也不对。肯定中国人不守时,对,也不对。说中国人崇拜英雄,好像对,又好像不对。批评中国人不崇拜英雄,不见得对,也不见得不对。由此类推,凡说中国人如何如何,马上可以举出反证,中国人并不如何如何。怎么说都对,同时又怎么说都不对。

  那么,中国人的性格是“不一定”啰?这一句话也要特别小心,连“不一定”都不一定。这里面有一个一定的东西,叫做“合理”。中国人凡事不执著,一切不确定,但是,都一定要以“合理”做取舍的标准。合理便执著,叫做“择善固执”。合理就确定,称为“谋定而后动”。

  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一句话并不完整。下面应该加上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一切惟求合义”。合义就是合宜,便是合理。能屈能伸到合理的程度,变来变去变到合宜的地步,才是真正的中国大丈夫。

  能屈,一直屈到不合理的情况,叫做懦夫。“威武不能屈”,便是说为了合理,必须抱定铜墙铁壁一般的意志,坚定不移,而且勇往直前,绝不为任何威武所屈服。合理而不能屈,叫做莽夫。明明知道合理,却不能约束自己,牺牲自己的自由来成全大众的自由,表现出粗率冒昧的言语或行动,实在莽撞得令亲者痛仇者快。

  能伸,也应该伸得合理,否则即是小人。从古到今,社会上大富的人,难免骄纵。大贵的人,也不免傲慢。富贵双全,那就既骄且傲。“富贵不能淫”,即在告诫这些人,不要伸到不合理的地步,以免祸害人群。伸得合理,乃是正当的满足欲望:伸得不合理,就成了纵欲,放荡不羁,终必害人害己。屈伸自如而又力求合理,表现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便是获得大家赞美的大丈夫!

  东西好不好吃,并不是绝对的。有能力、有机会选择时,可以挑这个拣那个。无可选择的时候,中国人大多变得十分随和,显得能伸也能屈。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明明不好吃,也能够吃得津津有味。若是勉强吞下去,那有多痛苦?中国人能处顺,也能处逆。富有时生活得很愉快,贫穷时也生活得很愉快,这才是中国人本色。

  不错,中国人同样会嫌弃这个、厌恶那个。但是,请放心,那是为了标榜自己比人家“有办法”。我有本事,能够嫌弃这个、厌恶那个。一旦沦落天涯,风水轮流转,换到别人在我面前嫌弃这个、厌恶那个,我也就认了。

  淡水渡轮恢复通航,乘坐渡轮的人,如果说:“很好啊,风光美丽,坐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听起来如何?

  偏偏有一个少女,她这么说:“淡水河还是很臭,闻起来很恶心,叫人想吐!”听起来是不是很恶心?

  台湾经验,若是造成只能处优不能处困的新生代,最好不要将这一部分向广大的中国人去推广,以免祸害更多中国人。

  我们当然知道淡水河的臭味令人作呕,“不说也明白”,说了又怎样?这种念头,究竟道理何在?恐怕说来相当话长,不是仓促之间,可以轻率判定的。

  初看起来,中国人善变,很不容易捉摸。看不懂的人,就所观察到的表面现象,批评中国人喜欢两面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其实,中国人最不容易讨好。想讨好中国人,恐怕比登天还难。因为中国人的警觉性普遍很高,一讨好他,他立即提高警觉:“你对我这么好,莫非打什么主意?”

  换一个角度,中国人也不喜欢讨好他人。我们对“拍马屁”、“奉承”、“讨好”这一类的行为,自古以来,就十分瞧不起。

  不喜欢讨好,也不喜欢被讨好的中国人,居然到处充满“讨好的人”与“讨好某人或众人的事”,岂不奇怪?

  中国人大概不会存心讨好,也不承认自己依赖讨好而升官发财。然而,只要有人官运亨通,财源广进,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推断他不是有能力,而是善于拍马屁,讨好众人,才有今天的结果。

  甚至公开表明不讨好的硬汉,一再声明“绝不妥协”,即使丢官也不在乎,我们依然心里有数,还不是用“不讨好”来“讨好”老板?老板喜欢这种调调,他就极力标榜这种调调,以求投其所好。这种论调,难道毫无道理?

  可见一种现象,可以有多种解说。表面上看起来,某人在讨好群众,实际上分析起来,有许多可能性。

  某人可能真的为了讨好群众,才有此主张。也可能由于这种主张切合群众的需求,因而获得众人的好感。

  硬汉可能本性就这么硬,刚好遇见赏识硬汉的上司,当然特别给予支持。

  中国人深明这种“时势造英雄”的道理,倡导“可出则出,不可出则隐”,“能进便进,不能进即守”的哲学,符合中国人“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特性。

  “时势造英雄”,不合时势的人,当然也可以“英雄造时势”,所以任何时期,都可能出现“非主流”。如果力量较大,造出新时势,自然另有一番新气象。

  既然时势可以造英雄,英雄也可以造时势。能伸的人,就让他去伸;该屈的人,也就心安理得,伺机东山再起。彼此无须互相攻讦,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成功失败,都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因为他人实在帮不上忙。要屈要伸,因此也操之在我。决定要屈,就不必嫉妒他人的伸;自己要伸,也不必嘲笑他人的屈。世界上有屈有伸,才显得调和;社会上有屈有伸,才有伸的余地。大家都不管闲事,闲事似乎不得解决;大家都热心管闲事,闲事势必增多。爱管闲事的人,好像没有权力痛责不爱管闲事的人,因为大家都来管,未必你就有机会能够管。那时候是不是又要大骂机会不公平呢?

  能屈能伸,才显得中国人的弹性。要屈要伸,请由自己来决定。

  十、中国人最倔强的事情——永远都不肯认输无论如何,中国人不折不挠、永远屹立不倒的史实,大家都不能否认。

  中国人遇到任何困境,绝不轻言绝望,也不轻易放弃努力。我们这种强韧性格,使中国人遍布全世界,酷暑或寒冷,都能够适应。

  我们都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一个人一生当中,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不过是十分之三四,同时顺逆多半相间出现,所以需要坚苦忍耐的毅力,突破逆境,才能从容进入顺境。大丈夫的条件之一,便是威武不能屈。能伸能屈,却又威武不能屈。可见屈是为了再伸,并不是真的就此屈服下去。

  中国人从小的教育,以“不认输”为主要精神。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自幼给予很大的鼓励,寄予很高的厚望。子女感受到父母家人的冀望,无不立定志向,要成功,要立业。而每逢挫折,父母又常找理由来替子女搪塞,养成子女找借口、不肯认输的习惯。

  最常见的是,当自己的子女不如别人时,父母很少承认自己的子女智慧不高或努力不够,一句“聪明的人,智慧开发得比较慢”,再一句“孩子还小,长大自然会好”,便解决了所有的疑惑。

  这种教育的连带作用,从正面讲,可能会培养出“舍我其谁”的坚强意志,果真能够“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实在够气魄。从负面看,则由于反正有借口,只要不承认,就好像没有输。变成死不认错的转嫁者,不是把责任推给老天爷,就是把过失推给别人。固然够倔强,却相当容易气死人。

  西方人肯认输,公然宣称要“反败为胜”。既然叫“反败”,即已承认“失败”了。

  然而中国人却有时不肯认输。军队撤退,称为“大军转进”。下棋挫败,叫做“让他一盘提高他的兴趣”。考试不理想,怪命题者太偏心,专出冷门题目。比赛成绩远比预期的差,埋怨训练环境不好。

  永不认输,究竟好不好?就算真的不好,改得掉吗?有些人痛责别人不认输,轮到自己照样不肯认输,如何是好?请看案例十。

  案例实录十

  遭遇失败马上找理由搪塞老李参加四百米赛跑,自己评估实力,有希望进入前三名。结果初赛、复赛,竟然被刷了下来,根本没有资格参加决赛。老李不服气地说:“这几天经常觉得肚子怪怪地,想不到影响这么大!”

  中国人在比赛之前,个个夺标希望甚浓。不敢说一定拿到冠军,至少也坐三望二。向新闻界宣示,实力比去年好得多,目前体力正处于巅峰状态,并且斗志高昂。

  比赛结果不如理想,不是推说水土不服,便是责怪练习环境不好。不但不承认自己的实力不如人家,反而要求更好的练习待遇。一切为了:明年还可以再来。

  所谓中国人的屈伸性格,是主张屈伸自如必须力求合理。要维护这种中庸之道,最重要的,便是心理上不移变其节操。一个人最容易变节的时期,大概是患难困穷。历史上多少人一旦遭遇特殊因素,便忠变叛,而顺也变成逆。这种改变,不可否认是严重的变节或失节。我们倡导“贫贱不能移”,就是期望大家即使遭遇困难、身受饥寒的压迫,也不可以移变节操。中国人惟有切实做到贫贱不能移,才算是纯洁明贞的大丈夫。既然人人都立志成为大丈夫,万一有做不到的地方,也要硬撑下去,以确保节操。这种心理,使得我们养成“永不认输”的习惯。

  任何选举,赢的人总是声称自己抱持“平常心”。但是输的人无不怒气冲天,大骂选举不公平。中国人典型的想法,就是:“如果公平,我一定会当选;现在我没有当选,充分证明不公平。”

  游戏规则也是一样,对自己有利的,才是良好的游戏规则;否则就满口怨言,睁着眼睛说瞎话,一直埋怨“缺乏游戏规则”。

  输的人永远不认输,把责任推给游戏规则。中国社会,游戏规则常常背黑锅。每一个失败的人,都希望修订游戏规则。最好按照他的条件来修改,以便保证他会赢。

  爱拼才会赢,还不如保送一定赢!

  永不认输有正负两种路向,正向是“立于不败之地”,负向则是“乱找理由搪塞”。前者属于预先防患,使自己永远不必认输。后者显然死不认错,其实是永远不敢认输。不必认输,值得大家鼓励;不敢认输,并不是好现象,应该是一种变态的委屈,殊不合理。

  中国人力求立于不败之地,目的即在永远不会输,才可能永远不必认输。这是一条光明大道,要努力走下去。至于理由一大堆,就是不认输,不但贻笑大方,自己也不见得舒坦。所得到的,不过是表面上的安慰。

  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以避免冲突为上策。因为一旦发生冲突,谁胜谁败,实在无法预料。

  银幕上出现的中国剑侠,如果手里拿着剑,到处挑衅的,大概都是没有什么功夫的浅学之徒。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不败”,因此常常被人家杀得毫无还手之地。

  功夫高深的剑侠,绝不轻易和人家交手。凭他的眼光,瞬间就可以判断自己能否赢过对方。万一没有胜算,他便双手一抱拳,客气地说:“后会有期。”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凡是看不出自己会失败的剑客,被杀死的时候,非但得不到众人的同情,反而背后惹来许多无情的嘲笑:“自己到底有几两重,居然也不称一称!”

  有一次,一位黑道老大带着两名手下,乘坐一辆名牌轿车外出办事。司机开着车,要停不停地侵占了大半条人行斑马线。一位年轻人经过的时候,用脚猛踢汽车,骂道:“不守规矩,讨厌!”

  两名手下十分生气,打算下车去教训那位年轻人。痛揍他一场,看他以后还敢不敢乱骂人?

  老大喝住他们,叫司机继续开车,然后不慌不乱地教导这两名手下:“这个年轻人很可恶,是不是?居然敢踢我们的汽车,大概是活得不耐烦了。不过,我告诉你,他是不知道我们在车上。如果他知道我们坐在车上,还敢来踢我们的车子,这个年轻人‘有种’,我们反而要佩服他的勇气。他不知道我们坐在车上,才来踢我们的车子,就不是勇敢,而是愚昧。一般人常常把愚昧当做勇敢,我们不要上当,盲目去揍一个愚昧的年轻人,徒然叫人家笑话。”

  手下的道行不及老大,时常按捺不住,就要惹事。老大盗亦有道,在没有摸清楚这位年轻人的底细之前,制止手下去做无谓的举动,比较明白“不败”的道理。可见中国人黑白两道,希望立于不败之地,乃是共同的目标。

  人难免要竞争,也就免不了冲突。中国人体会“站在不冲突的立场来冲突”,一方面主张不要冲突,告诉我们“让一步海阔天空”;一方面却鼓励我们不要逃避冲突,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前者纯粹是“礼让”,后者则毫不退避地“当仁不让”。

  凡事先由和谐入手,主要在求“大家都赢”,亦即“彼此都不败”,皆大欢喜。实在没有办法,能进即进,该守就守,守不住便转进。转进不是退,而是为了下一次的进。中国人这一套“虽败犹荣”等于没有败的哲学,不但大家都有面子,而且很容易在和谐中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