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曾仕强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 第9章 中国人在想什么(8)

第9章 中国人在想什么(8)


  结果呢?某甲发现自己的案情有所变化,自然联想到李大人弟弟。中国人的平衡思考,使某甲主动前来感谢李大人弟弟:“承蒙协助,十分感激!”

  李大人弟弟回答:“我没有帮什么忙,是我哥哥自己发现真相,自动改变的。”

  平衡思考,把中国人的和谐人际关系,发挥到极致。每一个人的立场,都充分顾虑。每一个人的面子,都面面顾及。

  种花的人常常拔除花盆中的杂草,而培植草皮的人,却把草皮中的花除掉。花和草本来不分好坏、善恶,花间之草必须拔除,草皮中的花也要除掉。标准何在?不过视平衡的需要。

  中国人的观念,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当我们判别善恶的时候,不免也产生“善中有恶、恶中有善”的念头,以致容易产生中国人“善恶不分、是非不明”的误解。

  出席会议,起立嘛好像向主办单位低头,不起立嘛又似乎过分没有礼貌,于是有人就起立照常起立,双手抱在胸前,象征“礼貌与无礼”之间的平衡,这就是中国人的“兼顾”作风。

  庄子《庚桑楚篇》说得十分清楚:“在街上踩了别人的脚,会郑重地向他说‘对不起’,表示自己的歉意。兄长踩了弟弟的脚,会摸摸它,表示怜惜抚慰。父母至亲踩了子女的脚,只需看一看它,无须谢过。”庄子指出中国人“至礼没有人我之分,至义没有物我之分,至知不用谋略,而至仁则不表露爱迹,至信也不以金钱做质证”,事实上就是平衡思考的表现。

  李大人弟弟若是存心帮忙,就已经失去帮忙的纯粹性。真正乐于助人,是连帮忙、协助的意识都没有。存心帮某甲的忙,就可能害了自己的哥哥。

  西方家庭,夫妇之间的爱很不安定,随时有婚变的可能,所以时时要意识到爱,常常要向对方表达爱意。中国夫妇的爱相当安定,爱已经变成生活方式融会在生活本身之中。除非夫妻一方的爱情露出了危机,彼此才会从无意识的爱转回到被意识的爱,是一种不安定、不平衡的征兆。现代中国人,逐渐礼仪表面化、爱情口头化,实际上就是不安定的内心在作祟,谈不上什么现代化。

  父母生病,做儿子的日夜服侍,因而获得孝子的名声。这种孝子的声誉,实际上由父母生病的不幸事态而获得。因父母不幸而成为孝子,不如因父母平安而得不到孝子的称誉。天下间许多事情,正如计算父母的年龄,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西方人对这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的游戏规则,十分困惑,他们简直无法了解中国人的喝酒猜拳规则。

  “请问,中国人猜酒拳,到底是想赢呢,还是想输?”西方人好奇地发出问题。

  “当然想赢!”中国人慢条斯理地回答。

  “既然希望赢拳,为什么赢拳的人不能喝酒,反而让猜输的人喝呢?”

  “不但让输拳的人喝酒,而且喝酒的人,还不能够高高兴兴一口气喝下去。他必须装模作样,好像很难喝,很不愿意喝的样子,三番五次,勉强喝下去。”

  “为什么呢?”

  “因为他如果很高兴、很迅速地喝下去,赢拳的人,就会觉得吃亏上当,心里就不舒服。”

  “哦,我明白了,一方赢拳,一方赢酒,只是让赢酒的人稍微露出一些痛苦的样子,赢拳的人就心满意足了。”西方人脑筋一转,弄清楚兼顾双方的好处,也明白平衡的感觉,原来如此。

  “假若我们修改游戏规则,让赢拳的人同时赢酒,结果连续输拳又输酒的人,必然一肚子火气,可能会掀桌子、摔酒杯,甚至骂人、揍人,那就彼此不愉快了。”

  “好,好,就算兼顾得很有道理。但我还有一点怀疑,假使赢拳的人一路赢下去,岂非整个晚上都没有机会喝酒了?”

  “这个你放心。连续赢拳的人,随时想喝酒,只要说一句‘来,我陪你喝一杯。’不但马上有酒喝,而且显得够义气。”

  西洋人不说话了,看中国人神神秘秘,原来都是平衡思考在运转,难怪一会儿转东,一会儿又转西,让人摸不着头脑。

  许多人家中购有农民历,逐日记载宜、忌或不宜。有人问我“当今科学时代,到底要不要买农民历呢?”

  我会这样回答:“要,还是需要买一本。”

  又问:“那么,每天要翻阅一下啰!”

  “不,不要看。”我说。

  “那就怪了,要买,却不要看。那买来做什么?”

  “不要急。一个人天天翻阅农民历,保证什么事都不能做。而且处处受牵制,人就活得不够自主。”

  “既然这样,干脆不要买好了!”

  “那怎么行?有这么一天,早晨起来,便眼皮直跳,喝牛奶居然打破杯子,上厕所差点跌倒。这时候,把农民历翻开来一看,原来写得很明白:本日凶多吉少,宜事不取。于是特别小心,趋吉避凶,有什么不好?”

  乍听起来,买一个农民历但不要看,好像没有道理,仔细分析起来,这正是中国人的平衡思考。

  八、中国人最自动的事情——随时随地教训人

  出国前,穿越验证关卡,心里正觉得依依难舍。验证小姐面带不悦地说:“这个号码为什么不填上?”

  如果回答:“请旅行社代办的。”

  小姐的口气就更严厉了:“代办,自己也应该检查一下。”

  她绝对不是打官腔,说的话句句有道理。

  看看她那么年轻,一点儿也不可爱。想想自己这一大把年纪,还那么粗心,当然要受一些教训。

  中国人喜欢自动,这是很多人尚未发现的事实。而最自动的事情,则是随时随地,找机会教训人,丝毫不马虎。

  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我们喜欢教训别人,自古已然,只是现代化风尚,使得这种作风更为加剧。

  有一位口才很好的律师,打电话向儿子的老师抱怨:“他年纪轻轻,怎么会有这种口气,好像样样都比我懂。”老师说:“你自己是大律师,如果说不过你儿子,又怎么能怪我呢?”

  以前只听见老师向学生说:“教学相长。”

  如今竟然有学生在课堂上向老师说:“教学是相长的。”

  往昔官员打官腔,大家习以为常。

  现在到处都是“教训者”,小孩子也被利用来教导父母做好环保。

  百货公司里,售货小姐教训顾客。“立法院”内,我们选出的民意代表教训政府派任的官员。马路旁边,摊贩也教训行人,走路要当心。

  中国人天生爱教训他人,从某种角度讲,这本不是一件坏事,因此古代中国,规定“小孩子有耳无嘴”,多听一些道理,长大后才能正确教训别人。如今在台湾,所谓民主风潮,小孩子嘴巴唱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顺着电视上“回去告诉爸妈,不可以这样做”的指示,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不待长大成人,便到处教训人。

  以前,我们警觉“自己看的未必正确,自己想的不一定合理”,比较不好意思随便教训人。现在,我们相信“亲眼看到当然是真的”,而且决心革除传统“不敢说”的做法,努力促使自己“有话直说”,社会混乱,自是意料中事。

  随时随地教训人,若是合理,倒也不失“见义勇为”。可惜“理不易明”,道理并不是那么容易弄得清楚。任由脑筋不清楚的人,随时随地教训大家,那才是“说不出的悲哀”呢!

  中国人果真如此吗?请看案例八。

  案例实录八

  骂别人才显得自己伟大那一天,自高雄返台北的华航班机上,亲眼目睹这一个景象,说出来请大家参考。

  飞机的轮子落地,乘客的心随着安定下来。服务员一阵叽里咕噜,好像没有什么人在听。有人站起来拿随身携带的行李,于是群起响应,几乎有三分之二的人都跟着站起来。几十分钟的坐姿,不应该觉得疲累,没有必要急于改变姿势。为了掩饰自己那一副生怕吃亏的表情,有些人伸伸腰杆,扭动一下筋骨,随手把所带的东西拿下来。

  有一位中年男士,大概是上飞机时,头顶上的行李位置已经被别人捷足先登,不得已求其次,只好放置在走道对面座位的顶上。他伸一伸手,根本摸不着,便侧身向前,准备把身体移动到走道上面。

  这时,一位年轻的小姐劝阻他:“飞机还没有停稳,不用急!”

  料不到那位中年绅士开口说:“你不急,那你这么早站起来干吗?”这位先生的人生体验,想必非同凡响,一句话就击中年轻小姐的痒处。

  “慢慢来嘛,急什么呢!”年轻的小姐毕竟是中国人,心知自己无礼,冒犯了长者,但是大庭广众之中,怎么可以认错、丢脸?所以嘴巴要硬到底,胡乱找一些理由,来搪塞自己的行为。

  “先生,只有你在向走道上面挤啊!”一位年轻的男士看不惯,理直气壮地反驳那位中年绅士。

  “当然啰,大家已经拿到自己的行李,还急什么?我的行李没有到手,不趁这个时候移动一下,等一下大家下飞机,我一个人停在那里拿行李,必定有人会骂我:‘你刚才为什么不拿,难道睡着了?’我岂不是比现在更难堪?”中年绅士侃侃而谈,弄得大家疑云重重,搞不清楚谁对谁错,顿然觉得是非果然不容易判明!

  这时候,有一位男士把手提箱拿下来,递向那位中年绅士:“先生,是不是这一个箱子,请你接好。”

  大家的心情忽然开朗,这才是互助的中华文化,彼此骂来骂去有什么用?能不能解决问题?

  中国人骂中国人保守、自私、肮脏、愚蠢??不知道骂了多少年,也不知道究竟还要再骂多少年?

  从古到今,中国人的嘴巴似乎只有两种功能:一是吃东西,一为骂人。吃东西迄今未变,骂人却有很大的差异。老祖宗专骂外人,什么蛮夷戎狄,指的全是中国人以外的人。现代中国人骂中国人,不敢骂外国人。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骂人呢?原因很简单:骂人家不行,远比自己实际上表现得比别人行更方便。自己要表现得比别人行,需要有清楚伪头脑、力行的决心、贯彻的意志以及实行的方法,实在很不简单。骂人家不行可就容易得多,一句“他,还差得远啰”,或者“这种事早就该做;居然拖到今天”,都是以既损人又显得自己十分高明,确属轻而易举,人人可为。

  骂人家不行,也是中国人“惟我独尊”的自然表现。现代中国人,似乎只佩服两种人:一种是外国人,一种是已经死掉的中国人。

  小学生写作文,老师命题为:“我所敬仰的人”。大家写的,多半是“林肯”、“爱迪生”、“布什”,或者是“岳飞”、“孔子”、“郑成功”。

  大学教授上电视,一开口“举一个例子”,便是“美国”、“英国”或“日本”如何如何。想要以名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道理,不是“朱夫子也有类似的说法”,便是“马斯洛的观点是这样的”。

  各种传播媒体,争先报道“欧美先进国家”的做法,纷纷以“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来暗示“当代活着的中国人”是“最没有出息”的。不过,有一个人例外,那正是“此时此刻开口说话”的“我”。

  中正国际机场出境处,一位女士急着要填写一些东西,找不到圆珠笔,向前面一位年轻的男士借用。男士很有礼貌地把笔借给她,顺口说:“以后出门,最好带一支笔,免得向人家借用。”

  越年轻的中国人,越容易把别人看做傻瓜,连一点常识都没有,有机会就要教训人。当然,如果是外国人向他借用,我担保不曾乘机教训他。

  年轻人事情做不好,向老一辈的人请教。老一辈的人,也可能取笑他:“那么简单?没有三年五年工夫,怎么做得好?”如果知识程度低一些,还可能直接骂他:“这个也要问,简直是猪脑。”

  许多人最喜欢也最常吃的是猪肉,却一直认为动物之中,猪最懒也最笨。猪肉吃多了,喜欢骂人家“笨得像猪一样”。

  到某大饭店演讲,由于时间还没有开始,想趁机参观一下,刚走到厨房附近,服务小姐斩钉截铁地说:“洗手间不在这边,在那一头的右边。”

  中国人很聪明,往往自认为“你想做什么,我一眼就看透了”。

  西方人比较重视“再燥怎蒺则藻韵运援陨蒺皂韵运援”中国人则从小就被教育成为“匀藻蒺泽灶燥贼韵运援再燥怎蒺则藻灶燥贼韵运援韵灶造赠陨蒺皂韵运援”

  小时候,妈妈再三叮咛:“不要出去同那些流鼻涕的脏小孩玩。”

  妈妈心目当中,别人家的孩童,整天流鼻涕,脏兮兮地,只有自己的孩子从来不流鼻涕。就算偶尔流一下,那也是不脏的,用手抹一下,擦一擦,便清洁溜溜。

  入学读书,成绩考得不好,父母会异口同声地向别人解释:“我们孩子从小体弱多病,西药吃多了,脑筋受伤,所以记忆力不好,吃很大的亏。”

  成绩考得好,父母也会异口同声地炫耀:“他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居然成绩还不错。”

  成绩不好的孩子,都知道“罪不在我”,是“西药害我”。成绩良好的孩子,更明白“我是天才”,不必用功就能够得高分。

  长大以后,知道用功的人,也沿用过去的口吻,以“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也玩”来掩饰自己的“闭门苦读”。制造“不用功”的假象来凸显自己的“聪明过人”,养成“招呼大家一起玩,然后独自躲起来用功”的障眼法术。

  不知道用功的人,自有一套“行行出状元”的说辞,“你看人家王永庆、吴火狮,没有读什么书,还不是照样成大事”。中国的活人,似乎只有这种场合之下,显得相当有价值。

  但是,追问下去:“你将来想当王永庆啰!”

  答案多半是:“那才不哩!像他那么劳碌,有什么好?”可见嘴巴称赞,心里还是有一些不服气。

  “青出于蓝,更胜于蓝”,这才是中国人的伟大抱负。但却把“跟在外国人后面,超越中国人前面”,当做“有为者当若是”的志气。

  考取大学,立刻自我肯定“十多万人之中,能够脱颖而出,绝非偶然”。新生的眼睛,永远长在额头上,对老师失望,对学校抱怨,总认为“自己填错了志愿”,或者“事先误信传言”,才进入这种大学,颇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