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曾仕强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 第7章 中国人在想什么(6)

第7章 中国人在想什么(6)


  这样,我们才明白中国人常常叫人不要听别人的话:“不要听他的,这种话你也听?”

  中国人很少叫人要听话,却经常提醒人不要听。原来中国话不适合用耳朵听,应该配合眼睛看。所以中国人常说:“赶快去看,看他说什么?”

  中国话不能光用听的,要用看的。而且不能单凭一双眼睛去看,还要动用“心眼”,才能够真正看清楚。

  “心眼”要大,才听得真实。“心眼”太小,成了“小心眼”,那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大“心眼”指“用正当的心去体会”,对方有难言之隐,有说不出来的苦衷,有说出来反而彼此难过的事情,千万不要用不正当的心思去曲解,却应当以正当的心思,来详加体认和理会。

  哲学家唐君毅先生曾经说过:“要正确地了解别人的思想,最要紧的便是自己没有私心,而对别人没有偏见。有了偏见和私心,便不容易了解别人了。”偏见和私心,便是“小心眼”;没有偏见,也没有私心,才能够确切地体会别人的话意。

  秦二世当政时,赵高牵着一只梅花鹿,硬说它是一匹马。二世奇怪地问道:“这不明明是一头鹿吗?你说它是马,真是错得太远了。”赵高猛然挺起身来,睁大眼睛看看左右群臣,大声问:“这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能说是鹿?”二世要诸臣百官评定究竟是鹿还是马?想不到百官们早已被赵高吓住,几乎是众口同声地高喊:“是马。”有些人说得结结巴巴,生怕得罪赵高,赶快补充地说:“这,这不是鹿。”

  后来的人,把“指鹿为马”当做“不明是非、颠倒黑白”的人,实在是不很恰当的说法。

  赵高不是不明是非,他不可能笨得连鹿、马都分不清楚。他只是借此试探一下,究竟自己在朝廷的权势怎样?真正的话意,乃是:“请问诸臣百官,你们比较服从秦二世,还是和秦二世一样,都要依附我?”

  当今民主时代,一切重视民意基础。高票当选的人,会不会照样指鹿为马一番呢?最起码也会摔断主席台的麦克风,用“手语”来证实在场的先生、女士们,比较畏惧我而不怕主席吧!

  赵高的哲学语言,沿用至今。他不是“不明是非”,他只是故意“颠倒黑白”。中国人有权有势的时候,往往蓄意颠倒黑白,慎之,慎之。

  秦二世不是听不懂,他应该早就“看”出赵高的野心。胡亥凭着赵高的计谋而登上“二世”的帝位,居然没有料到赵高会如此跋扈。可见有私心的秦二世,已经“小心眼”到看不懂赵高“指鹿为马”的用意了。

  我们嘲笑群臣不分黑白,其实他们才是真正听得懂话意的人。中国人不但听得懂哲学话,而且懂得用哲学话来保护自己,所以“明哲保身”,成为中国人普遍秉持的人生哲学。

  朱子解释“明哲保身”说:“明是明理之明,哲乃了然于心,保身则是依道理进退而处世,于是罪刑、灾祸不至。”了然于心,首先要听懂中国人的哲学语言,否则何以进退?

  一句“你看着办吧”!足够令我们想上老半天。究竟是“全权委托你”,还是“猜猜我的用意”,甚至可能是“居然搞成这样子,你自己走路吧”!

  什么叫做“你看着办吧”?用耳朵听不出来,加上眼睛看,还要动脑筋,结果呢?你看着办吧!

  说哲学话,显得没头没尾,又随时可以转弯或改变,乃是中国人的看家本领。

  《增广贤文》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启蒙读物,影响力既深且广。它主张“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看起来好像“劝人不要太诚实”,实际上绝非如此。

  中国人重视“诚意、正心”,哪里可能劝人不要太诚实?由于我们听到“逢人且说三分话”这一类的话,却“看”不出它真正的用意,才会产生如此严重的误解。

  “逢人且说三分话”不是科学话,是哲学话。我们不要忘记,中国人在逢人且说三分话之外,同样主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什么我们单挑“逢人且说三分话”,就断然加以批判,难道不是“断章取义”吗?

  逢人且说三分话专指对交情不深、关系不够的人而言,因为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当然应该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专指对交情深厚、关系密切的人而言,因为既然是亲如家人,还有什么好隐瞒的?

  中国人说“逢人且说三分话”的时候,已经含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意思。彼此尚不熟悉,当然未可全抛一片心。等到互相信赖,就要彼此交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算不负知交。

  我们说“言无不尽”的时候,同样应该想起“逢人且说三分话”,因为彼此虽然关系密切,交情深厚,但是这一件事,可能会伤害他的自尊心,或者引起他的嫉妒心,就必须有相当的保留,说三分留七分,那七分也许不说他也会明白,大家都安,有什么不好?

  司机问路,老先生说:“有路就可以走。”表示司机走对了路。老先生这一句话,含有“路不可以乱走”的意思,既然可以走,当然是一条行得通的道路。

  若是司机已经走错路,老先生会说“有路就可以走吗?”一想便知他绝对不能如此不负责任。这时候他会说:“往那边走比较近。”事实上条条大路通罗马,怎么走最后都可能到达目的地,只是远与近不同而已。

  中国话听起来含含糊糊,“看”起来清清楚楚。中国话不能用听的,要用看的,应该错不了。

  看还不够,因为中国人不喜欢啰里啰唆讲一大堆,却欢迎简单明了。短短一两句,含意很深,所以看了之后,要多想。不用心想,简直弄不清楚中国人的话意。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并不是劝人不要管闲事,不要合群。否则“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又是劝我们做什么呢?

  中国人最喜欢同时说两句“相反”的话,惟有如此,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不要看到一句话,便忘掉另外一句话,这才是最要紧的。我们现在一天到晚拿“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来形容中国人喜欢当老板,根本不合事实,却害惨了新生代,将他们导入一条歧途,产生“中国人爱当老板”的错觉,真是罪过。

  “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是一句老话,没有人会怀疑。但是中国人同样指出“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住”,而且“大树底下好乘凉”,难道这些不是中国人的老话吗?

  今后听见“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最好想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听到“见事莫说,问事不知”,最好立即想到“见义勇为”。这样才不致以偏概全,落入一偏之见。

  现代中国人既不擅长说“中国话”,又喜欢从字面上来“听”中国话,导致彼此很难沟通。

  中国话说得太“白”,太“科学化”,很容易伤人,至少也让人家没有面子。而在中国社会,凡伤人或使人没有面子的,最后必然伤及自己,岂能不特别谨慎?

  六、中国人最神气的事情——用心想就会知道

  中国和巴比伦、埃及、印度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是中国人在自己生长的土地上所创造出来的文化。然后不停地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才能够历久常新,生生不息。

  根据地下文物和先民遗址的发现,我国祖先的活动范围,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北延伸到长城以北,向南进展到长江以南。和巴比伦、埃及、印度文化集中在大河入海的冲积地区,并不相同。我们分布较广,扩展得比较分散。中国早期的文化,实际上已经相当多元化。

  我国北边是蒙古草原,再往北便是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东边濒临大海,南边有大川山岭,西边为沙漠、高原。四面的天然屏障,固然有助于我国境内各民族的融合,而缺乏高度文明的四邻,则使中国人的文化,成为四邻学习的典范。

  同时,中国人的重行思想,使我们十分看重实践的功夫。中国人爱读书,却不是为了求取知识,而是讲求道理。读书明理,才是我们追求的重点。

  一个人读多少书,获得多少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并不重要。做人最要紧的,是“懂事”,也就是按照道理去实践。

  中国人最讨厌“说得多做得少”的人,也不欢迎“用学得的知识来做坏事”的欺世盗名之徒。

  我们最需要的,正是王阳明所说的“要有个头脑”。梁启超解释“头脑”是什么呢?叫它“诚意”、“致良知”或者“动机纯洁”都可以。若是没有这个“头脑”,知识越多越坏;有了头脑之后,知识就变得越多越好。

  中国人所重视的知识,和西方式的向外求得的不同,大多是向内求的。因为知识是诚心发出来的条件,所以不需要费多大的力,便自然会得到。

  我们认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诚恳地用心去思考,一切答案自然会呈现在眼前。任何人有心去想,碰着这件事,就会解决这件事;走到某一地步,也就会自然地追求更上一步。

  这样,中国人倾向于“不尚知识而重情义”,逐渐养成不重读死书,却一心一意追求活道理的习惯,以致“看得少而想得多”。一方面警惕“尽信书不如无书”,一方面则深信“用心想就会知道”。这种不爱看书只爱想道理的现象,会产生哪些问题,请看案例六。

  案例实录六

  自己想的比较可靠中国人“看得少、想得多”的习惯,乃是自古已然。相沿日久,反而不明白何以如此的道理。

  我们现在常常羡慕日本人读书风气良好,不是说日本人坐车、等车都不忘读书,便是称赞日本人每年花费大量金钱购买图书,值得我们效法。

  其实,我们稍微动一下脑筋,便知道日本人为什么如此勤于阅读的原因。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日本就在中国的旁边,而又发展得比较迟缓。当日本人产生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就想到“这种问题,中国人已经想过了,而且早已有了答案”,因而不用自己去想,却用心去看中国人的答案。这也看,那也看,看了之后,又果然获得满意的解答。习惯成自然,从此多读书少思考了。

  反观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在地理上相当孤立。在我国周围,从来没有出现过高度文明的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有谁能够提供答案,让我们去阅读的?

  既然无书可读,一切就要靠自己去想。中国人“看得少、想得多”,实在是不得已的。

  这种习惯,一直影响到现代中国人。美国人买回任何东西,在使用之前,必定先看说明书,日本人亦然。他们不看说明书,几乎不敢动手去碰买来的东西。

  中国人不然。我们把东西买回来,最关心的是“保证书”。我们普遍认定“保证书”比“说明书”更重要,所以一定先把它找出来,细心收藏,以致将来真正要用保证书的时候,找都找不到。

  填好保证书或者藏好保证书之后,我们很自然地把说明书摆在一旁,甚至于顺手丢掉。

  如果问一位中国人为什么不看说明书,答案居然十分简单明了:“还要看,想想就知道了。”

  中国人习惯,这样不行,反过来一定行。如果这样不行,反过来也不行,中国人就会发火,大骂设计者没有水准:“搞什么名堂?”

  你骂他不看说明书,他则振振有词:“我这么忙,哪里有美国人的时间?”人家美国人比较空闲,可以慢慢地看说明书,我们中国人忙得要命,哪里有闲工夫可以看说明书呢?做给中国人使用的东西,不但要简单、方便,而且要坚固、耐用,不然的话,一到手就出问题,中国人不怪自己不看说明书,反而会破口大骂:“品质极差,价钱太贵。”

  中国厂商也明白这种习惯,所以说明书多半用英文或日文书写,很少用中文表达,因为反正中国人不看,写一大堆也没有用。

  就算使用中文书写说明书,也会随便乱用名词,甚至写到连自己都看不懂,结果竟然没有人提出抗议,可见看的人少之又少。

  报纸不看,因为上面可能乱写。这一点中国人倒是相当聪明,简直到了料事如神的地步。写新闻加上个人的猜想,实际上也是“少看、多想”(少观察事实,多自己想象)的延伸,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电视新闻不看,因为该听到自然道听途说会传入耳内,大家不愿流传的事情,看它做什么?三台播报新闻的时间岔开,大家就不看播报新闻的那一台。三台联合,统一播放新闻,大家便关掉电视,让它好好休息一下,以免使用时间过久,影响电视机的寿命。

  出布告不看。将来问起来,一句“不知道”或“没有看到”,谁也拿我没办法。

  我还可以慢条斯理地请教他:“请问,你把布告贴在什么地方?”

  他如果把我带去,实地观看他所张贴的布告,我就毫不愧怍地告诉他:“难怪,我一辈子也不可能从这里走过,怪不得没有看到。”保准把他气死。

  游戏规则不看,反正玩起来有什么不对劲,对方一定会提出异议,那时候再看着办。何况裁判也不一定仔细看游戏规则,他乱吹一场,我看游戏规则又有何用?

  眼前看见“此路不通”,马上想起“不知道是真的、假的”?一眼看见某些规定,立即想到“这种规定根本不合理”。想得多、看得少,果真妙用无穷。

  自从学生补习班兴起以后,中国人身受“恶性”补习的熏染,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从“看得少,想得多”变成“背得多,想得少”,甚至到了只会背诵、不会思考的地步。

  要背诵当然要看,所以阅读的机会比从前大幅度增加,可惜由于“考试导向”作祟,阅读的范围,仅限于考试的科目,因而造就一大堆“死背历史,却不懂得历史”的人。这种多看、少想、死背的人越多,凡事就越不可理喻。其可怕的程度,远超过往昔“看得少、想得多”的传统中国人。

  使用任何东西之前,先仔细看说明书。等自己看完了、弄懂了,别人已经用过了,甚至有了更进一步的改良。于是怨恨不平之心,顿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