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看,有些人同样按照道理去做,只是做得不够,却也成了小人。例如“大义灭亲”是对的,父亲偷人家的羊,也要自己到派出所去报警,那就是不及“义”。因为别人会去报,结果仍然会依法办理,实在用不着儿子做这种事。义没有那么大,用不着急于灭亲。
捡到一百元,拾物不昧;捡到一千元,据为己有,同样是不及,也不合理。过与不及,都违反中庸,因此有人觉得很麻烦,管那么多,做了也不后悔,所以小人很多。
中庸便是恰到好处的合理主义,要拿捏得很准确,一方面无过,一方面又要无不及,当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人生既然以修身为本,这种事情再难,也应该好好修炼。
(三)勇往直前,毫不畏惧
勇往直前,应该是有条件的。如果有勇无谋,徒然表现匹夫之勇,那就过于勇敢,不值得赞美了。孔子有一天对他的学生子路说:“你比我还要勇敢,可惜不能够适当地裁度事理。”不能裁度事理,便贸然地勇往直前,有时候和坏人一样可怕。若干正直人士,真相未明之前,就主张依法制裁某人,是不是过分勇往直前呢?
君子不忧不惧,不能解释为君子什么都不忧虑,也不畏惧任何事物。这样,就过分自我膨胀了。君子必须“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凡事戒惧小心,预先筹划,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还要经常反省,做到没有愧疚,然后才能够不忧不惧。勇者不惧的勇,是合理的勇,所以不惧。
见义不为,是“无勇”,见义勇为,是“合理的行为”,勇往直前,则常常由于无所畏惧而过分,造成令人悔恨的后遗症。例如日本打中国,站在日本人的立场,可以找出许多理由,但是南京大屠杀,也有违武士道精神。当年日本兵毫不畏惧地勇往直前,造成历史上永难忘怀的耻辱,想来也是日本人所不乐见的,否则为什么一直想办法要加以篡改呢?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哪里篡改得了?
毫不畏惧的后果,常常过分。小人不知道有意无意,经常不做则已,一做就不能适可而止,结果当然不合理。
有些人标榜什么都不怕,难道不是公开宣称自己是不折不扣的小人?敬天、临事而惧,是不是更为妥善呢?有勇无谋,不过是匹夫之勇,并不值得鼓励。
(四)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小人不愿意当坏人,不肯明白表示“我就是不讲理”。反而更加用心,拿义理当挡箭牌,使人难以辨别。
人人都认为自己聪明,不料被小人赶入网罟、机槛、陷阱里去,竟然不知道避开。原因是小人擅长口是心非,说一大堆合情理的话,令人防不胜防。
小人的战术是“表里不一”,说得很动听,做起来刚好背道而驰。一般人容易“以耳代眼”,听听就信以为真。小人比君子更能迅速获得利益,其实是一般人的判断力不强所造成的。君子为求言而有信,通常不敢轻易承诺,更不敢乱开支票,显得不如小人那么热心而有本领,短期间内想和小人竞争,恐怕胜算不大。必须抱着“人不知而不愠”,纵使隐遁山林不为众知,也毫不后悔,才能够确保中庸,一切求合理。
民主时代,选票决定胜负,小人获胜的几率比较大。乱开空头支票,极力讨好大众,正好是小人的拿手好戏。选举之前先经推选,拿过去的实绩来通过大众的考验,应该比较妥当。大众也应该养成“不要完全相信他的话,看看他的实际行动”的习惯,否则,吃亏的永远是选民。
一开始就把话说得很动听,有要求很容易就承诺,完全居于讨好大家,口是心非的结果,当然表里不能如一。
阴阳文化不是也主张表里不一吗?不错,我们是居于尊重对方而有所合理地隐瞒,和这种存心讨好对方的口是心非,实在有天壤之别,必须用心加以分辨才好。
(五)人定胜天、冒险妄求
人定胜天如果和天定胜人相提并论,同时兼顾,那就是君子之道。若是一味认定人定胜天,便可能冒险妄求,一不小心,就成为小人。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更应该慎防科技危害人类。自然科学,往往过分强调人定胜天的观念,抱着征服自然的心态而冒险妄求,结果短期获得胜利,长期观察,却带来更多的灾难。人定胜天,必须先知天命,研究自然界的法则,顺着它研究发展则可,违反它而冒险妄求,大可不必。
做人做事,不能不积极奋斗;遭遇困难,也不可以半途而废。然而积极奋斗的时候,要安心居于平易的地位,以顺应自然的心情,等候瓜熟蒂落的到来;不能够不择手段,希望奇迹般的获得成果。挑战困难的时候,应该顾虑公共安全和自身健康,不能过分冒险,造成环境的破坏和人畜的死伤。
冒险犯难,必须顾及安全。小人愿意献身医学试验、或者做出一般人所不敢做的举动,应该算是小人的惟一有益贡献,阴中有阳,小人总算也有一丝好处。
当然,冒险有妄求也有不妄求。捐血救人,是义举;卖血度日子,是小人。登山当做修养,是正当行为;非征服世界第一高峰,死不瞑目,就有些过分,虽然他可能也有贡献。合理地人定胜天,顺乎天理地发展科技,妥善地冒一些风险,是小人所做不到的事情。他们不做则已,一做就过分,结果必然自作自受,却不幸地连累了别人。
(六)专心求利,不顾义理
义利之辩,长久以来受到各种疑难,以致争议不休。其实,追求利益,只要兼顾义理,当然是合理的行为。若是不顾义理,专心求利,不论其正邪如何,那就是小人行径。不义之财,才是大家反对的标的。君子爱财,只要取之有道,没有人会反对的。
有些人一想到赚钱,立即联想起资本主义,忘记了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富庶的社会,那时候资本主义好像还没有诞生。以儒家为主流的社会,照样可以过着富庶的生活,可以证明儒家不反对求利。只是把义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才形成“君子重义,小人重利”的原则。重义不一定轻利,而重利却往往轻义,这才是值得警惕的。
中国人普遍贪财,难道中国人都成了小人?请问:贪财好不好?谁说不好,根本就是违心之论。然而,谁敢说好,又将陷人于不义,十分危险。
贪财本身,并没有好或不好的分别。贪得合理,所求的是合理的财富,而且顺乎自然,不致不择手段,那就很好。若是贪得不合理,所求的是邪财、暴利,而且冒险妄求,不择手段,这样就很不好。专心求利,只要合乎义理,很好,如果违反义理,就很不好。这样,不是很清楚吗?合理不合理,同样要持经达变,必须用心拿捏。
利是应当求的,不过要看安或不安?追求能安的利,当然很好。若是不安的利,那就不值得追求。小人未能把利提升到安的层次,所以才会不顾义理地盲目求利。
【我们的建议】
一、小人,谁都不想当,却糊里糊涂地当上了。获得某些利益之后,有时就迷上了,不知自返。小人,谁都想逃避得远远地,却不知不觉、甚至于防不胜防地接近了。受到迷惑之后,有时竟不由自主地跟着他,难以自拔。读历史,最气愤小人得志,把君子害得十分凄惨。现实社会,却苦于分不清楚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迷迷糊糊之中,小人又当道了,等到真相大白,恐怕又是悔恨不及,只有徒叹奈何!要摆脱这等命运,惟有用心明察秋毫。
二、貌似忠厚,经常勇往直前,强调人定胜天,专心求利,原本都是合乎常理的表现,一不小心,就容易产生好感,赋予信任。不料过与不及,都可能变成小人而害人害己。但是过与不及,很容易用口是心非来解释或蒙骗,使人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当。社会提供温床,让小人不断地繁衍,这是谁的过错?大家不重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甚至羡慕小人轻易占便宜,应该负很大的责任。
三、冒险妄求的主要错误在“妄”。冒险犯难的目标如果光明正大,就不是妄求。现代社会,对个人价值观的尊重,给予更大的自由,只要不妨害自然环境、不构成公共危害、不害及他人的冒险,应该视为正当而不是妄求。持经达变应用的范围很广,又是一个良好的例证。
八、明辨君子和小人
说起来很可怜,我们今天好像很多守法的小人,却很难看得见知书达理的君子,究竟是什么缘故?因为分不清楚君子和小人的真正区别在哪里,以致随波逐流,盲目学习,不知不觉成了小人。孔子希望我们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便是要我们从动机、行为和结果来明辨君子和小人。明辨的基本态度是不可不信,不可尽信,用将信将疑来冷静观察和判断,避免先入为主。看他重义或重利,君子义为先,小人先想利,看他知命不认命,还是根本不知命,或者很认命。从义利的先后,和知命认命改命的表现,经过审慎研判,可以分辨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
(一)先看他所做的事
中国人喜欢“盖棺论定”,意思是一个人未死之前,还有变化的余地,君子可以变成小人,小人也可以变成君子。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似乎是“结果论者”,凭结果来论断一个人,所以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明辨君子和小人,并不需要等到死亡来临。因为我们不是评论某人的一生,而是判断他做这件事,是以君子的行为,或者小人的行径?就事论事,不涉及人身攻击,不是比较具有君子风度吗?
某人以往处事,结果呈现小人行径。但这次所作所为,颇有君子之风,难道不可以称道,让他有改变的机会吗?某人一向做事,结果证明君子行为。但此次行事,显然是小人行径,难道不必警惕,就让他有机可乘吗?
看他所做的事,结果公正不公正?有没有假公济私?为公,就是君子;为私不害公,离君子不远;为私而害公,小人。事情总有结果,依既定的结果来衡量,应该比没有具体结果之前的盲目猜测,要可靠得多。
所做的事,结果证明是公正的,为公的,无私的,只可以判定某人就此事而言,确系君子,并不能表示他这个人即为君子。必须历经考验,有实迹,才可以初步认定他是君子。但是仍旧要每事考察,帮助他持续下去而不放纵自己。中国人主张不断地考验,一方面是害怕自己吃亏上当,一方面也是帮助对方不敢大意而疏于自律。无论如何,少听他的话,多看你的实际行动表现,是不易的法则。
(二)再观看他的动机
中国人是结果论者,却不以结果为惟一评断标准,我们会兼顾“过程”,来观测他的动机。结果良好,过程却令人起疑,究竟他的动机是为公还是为私?因为有许多事情,纯粹从结果来看,很不容易判定。何况歪打也可能正着,完全依凭结果,难免判断错误。从这个角度看起来,中国人又是“动机论者”,所以说“不以胜败论英雄”。
我们兼顾过程和结果,使人无所遁形。过程看出动机,比猜测动机来得准确。某人所作所为,结果十分公正,但过程好像有些怪异,到底是君子或小人,不妨再观察一段时间,才来推论,比较正确。我们常常在结果呈现的时候,感动得不得了,而过一段时期,每一想及此事,就恼怒得很,便是隔得久些,一些过程细节浮现出来,才知道原来自己看错了。中国人说“日久知人心”,就是有些事情,从结果很难判断,必须过程细节来检讨,才能真相大白。那么,完全看过程好了。这又不行,因为结果很重要,当然要一并列入考虑。前面说过,做人尽心而已,做事要看效益。明辨君子小人,既要就事论事,结果就显得相当重要。把过程和结果相提并论,有时候还是弄不清楚,究竟是君子作风还是小人行径?这时候就要动用第三个标准:看看他对于这件事情的结果,觉得安不安?
做好事,当然觉得安。做坏事,君子会觉得不安,小人却没有这种感觉。安于做坏事的人,必然是小人。君子求安,不安的事不愿意做。可见有所不为,才是君子。
(三)然后看他安不安
中国人喜欢猜测人家做事的动机,对结果议论纷纷,这是一种坚强的社会约束力量,不可等闲视之,也不必愤怒指责,甚至要大力鼓吹,改变这种习惯。
十手所指,十目所视,用来帮助自己警惕小心,有什么不好?完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时候,我们又要厌恶这些“沉默的大众”了,对不对?
动机和结果,都很明确地表现出大公无私,义利兼顾。这时候再进一步看他做了这件事,内心是不是很喜欢,还是相当不情愿?那么这个人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已经非常清楚了。
内心喜欢,呈现一种心安理得的样子。有人说好,固然很高兴;有人指责,也问心无愧而不致不高兴。相当不情愿,呈现一种不安宁的样子。有人说好,不得不苦笑;有人指责,觉得很冤枉。高兴不高兴能够伪装,内心安不安很难掩饰,明眼人一下子就识破。
由于中国人喜欢猜测,所以中国人也相对地善于伪装。有心人更加刻意掩饰,必须从不容易伪装的地方,来加以侦察。中国人好管闲事,如果是为了明辨君子小人,实在无可厚非;若是用以制造是非,说人长短,那就大可不必。安不安?好像是应该不应该的最合理衡量标准。
猜测和伪装,都保持合理的程度,当然是君子。若是过分,便成为小人。不必把猜测和伪装,全都看成坏事,也不应该过分强调,自然合乎中庸之道。
(四)不要尽信他的话
有人批评中国人怀疑心很重,好像什么事情都不相信。这话有点过火,我们并不是不相信,而是“将信将疑”。相信他,如果他骗我,怎么办?不相信,如果是真的,岂不吃亏?可见将信将疑,才是比较安全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