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曾仕强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 第37章 乱中有序的奥秘(7)

第37章 乱中有序的奥秘(7)


  君子因应中国人将信将疑的态度,知道“说给他听,他不会相信;做给他看,他才会相信”,所以在没说以前先做,等事情做到了然后才说。

  小人也懂得中国人心理,先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大公无私,等到建立相当信任感之后,再来假公济私。幸好中国人还是会适当地怀疑,否则小人会更多。

  不要完全相信一个人的话,是分辨君子小人的必要方法。对于陌生人,我们不可以完全不相信;对于熟人,也不能够完全相信。换句话说,不可尽信也不可不相信,才是兼顾双方的正确态度。

  专家也会借着专业知识来骗人,不可不防。再坏的人,有时良心发现,也会说一两句有益的话,不听可惜。相信不相信,是程度问题,不应该是两者选其一。

  对有信用的人,先不可不信,再不可尽信。对信用不好的人,先不可尽信,再不可不信。循着前面所说“看他所做的事,动机纯正否,安不安?才决定信或不信到什么程度。”通常仿效银行的做法,由小信而大信,对每一个人,都设置一个信用的额度,然后再逐次调整,以求合理。任何人都可能改变,这是我们必须小心的原因。

  (五)看他重义或重利

  观念可以形成习惯,习惯也可能影响观念。现代有些人顺着西方人的习惯,例如“有话就要说出来”,“不要忘记自己的权利”等等,结果认为这些都是合理的,在观念上就会形成“没有尊敬长上的必要,大家都是一样的”,“你有你的意见,我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要一致,才叫做多元”,不知不觉中离经叛道,仍然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不对!

  我们放宽尺寸,尽量包容这些看似现代化其实是西方化的东西,谁叫我们近四百年来科技严重落后,以致现代年轻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信心呢!

  但是,重义或重利、知命不知命这种重要的原则,仍然不能放弃,否则中华文化的根本不存,哪里有资格在国际上和人家谈什么文化,比较什么性格?

  义利必须兼顾并重,但是先后关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先想利常常忘掉义,形成人为财死而不知觉悟;先想义并不会忘记利,因为名和利毕竟不是那么容易忘怀,这是人性的共同弱点。强调法治,用法来规范义,充其量只造成合法的小人;一切凭良心,用道德来制约,真的合义,才算是君子,是以良心提醒自己,保护自己,并无不妥。

  义的意思,其实就是合理。把义和利合在一起,成为合理的利,当然可以放心地追求。不义之利,就是不合理的利益,最好不要去争取,以免害人也害己。

  (六)看他知命不知命

  中国人知命不认命,显然不是宿命论者。社会上真的有宿命论者,一切凭命运,丝毫不抗拒。这些人深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主张听天由命,并不是君子所应有的态度。知命,只是知道有命运的存在,你不抗拒它,它就会来摆布你;你要抗拒它,还得要有一套正确的方法,才能够摆脱它的摆布。这套方法,叫做“改命”。

  命确实存在,很多人一生糊里糊涂,毫无主见,结果照样混一辈子,便是不由自主,一切照命在运作。命可以改变,这才是人类可贵的自主性。但是必须由自己来改,才名副其实地自主,若是假手他人,由别人来改,哪里称得上自主?一切自己做主,无法依赖他人。自己怎么改?用“心”来改。相代表命,而相随心转,可见心一改变,相就跟着变,而命也改过来了。中国人凭良心的主张,就是告诉我们,良心可以带来好运。凡事凭良心,命就会变得很好。可惜有些人相信科学,相信到世间只有科学值得相信,因而不相信良心,因为它不科学。

  知命,才会想到改命;根本不知命,连一张基本的蓝图都没有,改什么?又怎么改?知命就认命,仍然是小人。知命却又不认命,终其一生都在改命,因为好还可以更好,戒慎小心,持久不放纵自己,当然成为君子。

  小人想改命,常常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君子也想改命,却明白非自己改不可的道理。一切从自己做起,抱持求人不如求己的心态,大多是君子。

  【我们的建议】

  一、大家对君子和小人不关心,不用心去分辨,小人就会愈来愈多,结果大家都受害。对君子小人的辨识力不足,或者评鉴的标准不正确,把君子当成小人,却把小人看成君子,势必自己吃亏。这样说来,明辨君子小人,不但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人的性格,而且有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使我们安居乐业。

  二、君子和小人,表面上看几乎一模一样,很难分辨。大家都西装革履,大家都满口仁义道理,大家都凭良心,而又大家都公而忘私。实际上,君子以义为先;小人则拿义做幌子,想的完全是利,而且大部分为私利。君子知命却不认命,一切凭良心,负责任;小人则知命而认命,不择手段,却将结果推给命,说什么“天亡我也”。孔子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是帮助我们明辨君子小人的三要则,细心研判,才能够越来越看得分明。

  三、基本态度是“不可不信,不可尽信”,对任何事情,不要太快下结论;对任何人,不要主观地论断可以相信或者不能相信。中国人“将信将疑”的态度,应用得合理,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最后阶段,一切分辨清楚,就应该相信,或者不相信,照样分得清清楚楚。透过将信将疑来判断可信不可信,或者可信到什么程度。

  九、把二看成三的变形

  中国人是太极民族,擅长把二看成三,君子和小人之间,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变形。成为君子,是一种长期努力的目标,我们不能够拿君子来衡量每一个中国人。能坚定决心不做小人,已经相当了不起,善补过,不断修治,必然会成为难得的君子。万一当不成,就要做真小人,至少够坦白,伪君子最令人厌恶、痛恨,千万不要尝试。中华文化并没有什么糟粕、过时或无用的东西,完全看自己用什么方式来选择、配合和应用。把二看成三,产生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是人的变形,行为的变态,却全是中国人。

  (一)君子是长期目标

  不要期望自己当圣人,因为太困难了。期盼自己成为君子,也就可以了。成为君子,是自我品管的上限,把它当做长期努力的目标,不可能短期内实现。

  孔子说:“亲身实践君子之道,我还没有做到。”一个人认定自己已经是君子,就会停止而不再进步,结果百密一疏,错误难免。最好承认成为君子是一辈子的事情,才能够兢兢业业,时刻小心,避免有所闪失。

  我们对人,不要期望人人都是君子,因为有阴有阳,有君子就有小人,才属正常现象。亲近君子,彼此请教切磋;疏远小人,不要撕破他的脸,让他有机会思过改正。

  中国人大多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而是介乎君子和小人之间的正在修治的人。对事不对人,便是不要用君子或小人来论断人。说某人是君子,某人则是小人,未免太过自我膨胀,怎么不想一想,我们凭什么论断别人?说某人处置此事,有君子之风;某人处理彼事,难免小人之嫌,这种就事论事的态度,比较容易客观而持平。

  和中国人相处,完全看他的短处,就叫做“以小人之心”来观察别人,自己反而成了小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只责怪别人。把别人当做君子来期待,再详细观察,看看是否相符,律己严而待人较为宽厚,自己也快乐一些。

  人生原本是长期竞赛,应该有长远的目标。我们不必由于一时落后而自暴自弃,却应该不折不挠,以长期奋斗的心情,来追求最后的胜利。持久努力,才是君子所当为。

  (二)尽量不要做小人

  要成为君子,第一步应该下定决心,不要做小人。这种决心,并不容易坚定,常常产生动摇。因为“大伙儿聚在一起聊天,不谈正经事,说一些俏皮话,耍耍小聪明”,日子不是很容易过吗?为什么要约束自己“以合理一切行事的根本,用礼节来实践,用逊让来表达,用信实来完成”呢?人一旦无所畏惧,抱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就容易自甘下流,在小人堆里混日子。

  不做小人,首先要养成自己反省的习惯。曾子说:“我每天自我反省三件事:为人谋事,尽不尽心?跟朋友交往,信不信实?所学到的道理,有没有付诸实行?”这三件事,可以带我们走向君子之道。

  其次要注意三戒:年轻人戒色,壮年人戒斗,老年人戒贪。而所有年纪的人,都应该戒毒、戒赌。

  然后注意做到十件事:看要看得明白、听要听得清楚、脸色要表现得温和、待人时容貌要谦恭、说话要忠实、行事要恭敬、疑惑时要发问、愤怒时要顾及后果、见得财利时要先想想是不是合理,以及行动时要遵守公共秩序及维护公共安全。这样持久做下去,养成习惯便不觉得困难。

  这样持续做下去,至少不会成为小人。刚开始会有很多困难和疑惑,要多听、多看、多思考,还要适当的问。

  远小人的意思,其实是和小人保持相当的距离,以防止自己遭受感染。不要过分注意小人的所作所为,因为印象深刻反而容易模仿,一不小心就将自己变成小人了。

  (三)伪君子最要不得

  历史上的奸臣叛贼,分辨起来,前者是伪君子,后者则是真小人。奸臣若是不善于伪装,怎么称为“奸”?叛贼如果不公然宣示,如何叫做“叛”?

  社会上最令人痛恨的,是伪君子。把一切卑鄙行为,都用正义、道德包装起来,大家信任他,甚至尊敬他,只有受害者心知肚明,却又投诉无门,因为没有人肯相信。

  伪君子的功夫特别高,而心地格外邪恶。奸臣先要以忠贤的面目出现,才能获得信任,同时点子特多,又特别好,才有机会害人;历时长久,才能够害更多的人;居心险恶,才会残杀忠良。虽然最后被揭穿,已经祸害多年,害人无数了。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伪君子善于隐藏自己的企图,和暗箭一样,令人无从预防,甚至没有预防的心理准备,所以很容易上当。加以上当之后,引不起大家的同情,激不起大家的愤怒,产生不出制衡的力量。伪君子因此得以长久施放冷箭,始终披着伪善的外衣,而扬扬得意。

  许多人痛恨中国人的行为,其实是针对伪君子而来的。伪君子越多,社会越乱,风气也越差。若干人为君子不成,或者有君子之名以后,认为有能力骗人,便失足为小人,却保持君子的面目,成为最要不得的伪君子。

  伪君子比真小人可怕得多,也可恶得多。这种人功力甚高,装得很像君子,一般人很不容易觉察,总认为他们是值得信赖的君子。我们最痛恨的,就是这种人。

  (四)不得已做真小人

  如果把人分成六等,第一等为圣人,属于可遇不可求,并非每一时代都有,也不是人人想当就能当。第二等为真君子,已属难能可贵。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循正道,脑筋始终保持清楚,不要老糊涂,终究可以修炼成功。第三等是君子,订定目标,努力以赴,也可以做到。第四等是真小人,也就是不隐瞒,坦白以小人的面目示人,让人有选择要不要合作的机会,严格说起来并不可怕。第五等是小人,伪装的能力虽然不很高明,却极力要隐藏自己的企图,让许多人弄不清楚而上当。最可怕的是第六等人,称为伪君子,伪装的能力十分高明,几乎可以骗尽天下的人,虽然最后被揭穿,却已经为害甚久,害人无数。

  奸臣是伪君子,叛贼是真小人。我们痛恨秦桧,却相当喜欢梁山泊的一群人。依中国人道理,合则留不合则去,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宁愿做叛贼,也不要做奸臣。人生际遇各不相同,所处环境差异很大,真正不得已的时候,宁可当真小人,千万不可扮成伪君子。

  当年管仲为老母亲而逃避兵役,因家境贫寒而吃掉鲍叔的午餐,为维持生活而分账不清,对鲍叔都没有隐瞒,是真小人。鲍叔认为可以接受,始终和他做好朋友,终于日后共创辉煌事业,传为“管鲍之交”的美谈。

  中国人喜欢“把丑话说在前面”,便是在伪君子和真小人之间,宁愿选择真小人,而非常不愿意充当伪君子。君子做不成的时候,干脆当真小人,心里会好过一些。

  (五)先小人而后君子

  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在于期待别人做君子,而自己则乐得当小人。这种贪图占便宜的心理,使得大家“防人之心不可无”,彼此猜忌,喜欢打听试探,以致人心惶惶。

  最好的办法,便是“先小人而后君子”,把坏话说在先头,以免事后一大堆恶毒的话。

  论语重复指出“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诫大家要特别提高警觉,当心那些“说讨人喜欢的话,装着讨人喜欢脸色”的人,而把他们看成君子,结果吃亏上当。

  先小人后君子,实际上是“先摆出真小人的姿态,把自己不得已要做的事,明白说出来”,双方互相了解之后,再以君子的行为来把这件事情处理得合乎义理。

  请人演讲,先说好“本会是服务性的机构,非属营利性,所以钟点费较低,请能谅解”,是真小人。对方自己衡量,要不要接受邀请,也是真小人。双方谈妥,觉得愿打愿挨,就要尽力以赴,使听众受益,才是君子的行为。如果抱着“给多少钱,说多少内容”,那就是伪君子了。

  先把坏处说出来,可以避免对方猜来猜去,反正最坏的情况不过如此,其余的可以放心来谈。既定之后,不可存心不良,不能片面反悔,不得偷工减料。先小人后君子,是对待中国人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

  先装君子的样子,然后一步一步,露出小人的恶形恶相,是最令人厌恶的行径。可惜很多人由于认识不清,借口碍于情面,先君子后小人,使自己陷于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