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善补过不断修治
不是圣人,就不可能不犯过错。小人有过失,必定设法加以掩饰。君子有过失,好比日食、月食那样,大家都看得见,想掩饰也不可能;好在一旦改过,大家又对他仰望,恢复对他的信任。中国人应该认清,有过失而不肯改正,才叫做过错。发现错误,马上真心悔改,善于补救,就不算过错,不应该再耿耿于怀。犯法又当别论,当然应该绳之以法。任何人都不必害怕犯错,否则过分谨慎,可能一事无成。只要能够不二过,把过失当做宝贵的教训,不再发生,便是君子所应为。
过失不但要看做教训,而且要善于补救。对不起人家的,设法补偿;增加人家的困扰,及时道歉并且马上调整。既然君子是长期努力的目标,就需要不断地修治自己,大学说:自天子到平民,全都以修身为根本,可见修治自己,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忽视的。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是事实,人不必害怕错误,只要不存心、不二过,有过失赶紧设法补救,就可以了。在中国社会,随时随地,有十只手指着,也有十只眼睛盯着,不必逃避,也用不着埋怨,把它当做对自己的考验。通过这些检验,自己的修养又高了一层。这样不断努力,不断接受考验,只要经得起,成功即在眼前。
不要骂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也不必白费心思,想要改变这种观念。我们最好面对这样的事实,能够跳脱出来,勇于尝试应该做的事情,不用害怕犯错。
【我们的建议】
一、我们把人分成六等,圣人可遇不可求,真君子已属难能可贵。一般人浮沉于君子、真小人、小人和伪君子这四等之间,可以成君子最好,实在迫不得已,也要做真小人。恶习难改,只好当小人。最要紧的是,千万不要变成伪君子,不但害人害己,而且往往祸患无穷。
二、君子和小人,不可以二分法,认为不是君子便是小人。把二看成三,君子可能变成伪君子,比小人更可怕。同样为小人,宁可坦白些,做个真小人,比伪君子好得多。君子随时会变成小人,小人也随时有机会成为君子,一切存乎于心,由自己来决定。中国人喜欢猜测,怀疑心重,主要是用来鉴定他人的变化。用得合理,对大家都有好处。过分或不及,势必害己也害人。
三、中国人变来变去,所以需要大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帮忙,使自己更加警惕,日新又新。中国人性格矛矛盾盾,把它当成阻力,觉得非常讨厌;将它化为助力,则又十分可爱。既然很难改变中国人,不如“化阻力为助力”,把讨厌的行为变成可爱的助力。一天到晚骂中国人,难道他就会改变吗?人人化阻力为助力,自己先修治好,再来接受别人的考验,成为别人参考的对象、学习的目标,好像更有力量来改变中国人。
十、把二看成三的拿捏
中国人的真本事,是“拿捏得恰到好处”,是一种境界,由一点一滴的功夫累积而成。有些人怕麻烦,觉得人生应该快乐,不必麻烦!因此看不起这种功夫,也懒得去修炼自己。把二看成三,最要紧的就是拿捏的功夫,否则乱糟糟,不知如何是好,就更加苦恼。花样多、变化大、弹性好、调整快,是好现象,但是拿捏不精准,顾此失彼,弄得人人都头痛。既然喜欢把二看成三,要享受其中许多好处,就不能不重视拿捏的功夫,视为必备的技巧。按部就班,长期规划,有恒去磨炼,用心体会,有一天功夫到家,无一事不合理,自然快乐无比!
(一)花样多,变化才会大
我们常常觉得中国人花样太多,防不胜防。就算适时防止,也觉得费时、费力又费神,实在麻烦。
把二看成三,三又代表多,等于把二看成多,怎么会单纯呢?中国人花样多,不奇怪,很合乎情理。
花样多,变化才会大。中国人的性格,一直到现代,仍然避免定性化、制式化,依然保持变动性、多样性、不一定性,因为我们深知:“有变化才会进步。”请看世界历史,多少古文化都由于定性而不再变化,因而走向死亡。中国历史悠久,持续不断,就是因为我们花样多,一直在变化,迄今不定型。
哪一天中国人简单化、制式化、定型化,就注定中华文化快灭亡了。我们不愿意看到这么一天,就不应该寄望中国人花样少,很容易判定而不必多费脑筋。
花样代表文化,文化不过是花样的集合。年轻人经历少,花样不多;年纪大的人经历丰富,当然花样也跟着多起来,这是十分自然、相当正常的现象。
地球村需要保留各民族的花样,彼此不同,才够多样化。多样化是时代的潮流之一,中国人花样多,似乎也符合时代潮流,就让它多下去,继续变化下去。
只要心正意诚,就不用害怕花样很多。心正意诚而具有多花样的变化,正好是艺术的表现。大家欣赏之余,多少也会受到感染。仿效的人增多,自然成为主流。
(二)变化大,弹性才够好
四海之内,都有中国人。中国人的生存力很强,无论到欧洲、非洲、美洲、澳洲,哪一洲,都有本领生存。不会烧菜的,照样在巴黎开餐馆,而且自己当厨师。
如果讲求专业化、执照化,种种限制,生存比较困难。中国人讲专业,边做边学熟能生巧,当然专业。拿一本食谱,尝试着烹调,多加糖多加醋,煮成甜酸肉,法国人也觉得很专业。要执照,中国人最不怕“考”,凡考试必有答案,找考古题,看不懂死背,听不清楚用猜的,成绩列在洋人前面,当然领得到执照。
在台湾担心考不上大学,到美国当小留学生,成绩惊人,顺利申请到著名大学。这是什么道理?善变,会找路子。洋人重视课外活动,大人就教小孩子编造辉煌记录;洋人不把课本带回家,华人会找人补习,当然棋高一着。
变化大,使中国人弹性十分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不违反洋人的法律,洋人又能拿我们怎么办?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不尽力修养为君子,行吗?对得起地球的其他村民吗?
然而,要求中国人不要变花样,减少弹性,好像也相当困难。退一步想,果真办到了,是福还是祸?
大家都按照一定的模式,没有什么变化,是不是和机械人差不多。人一旦机械化,脑筋就逐渐退化而不管用,久而久之,就成为白痴化,那才是可悲之至!
(三)弹性好,调整才快速
依据观察,环境越稳定,游戏规则越严密,西方人越有良好表现。环境越变动,规约越不清楚,中国人的表现就越突出。西方人凡事讲求游戏规则,规定不清楚就不敢乱动,是其长处。中国人凡事好商量,规约越不清楚大家越容易建立默契,是其优点。
中国人从小习惯于花样多,变化大,够热闹的社会,培养出很好的弹性,不但随地可以生存,而且随时能够快速调整。一方面入境随俗,一方面因时制宜。
我们把二看成三,有更多的选择。合理的标准又不固定,讲求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变动,调整起来,当然比那些把二看成二,而且固定标准的民族,要快速得多。中国人到美国,在某些方面,做得比美国人更美国化,不到半年,把十数年的生活经验都忘掉;一旦违规,却又马上装成不会说美语,对美国情况不了解,法律不熟悉,来考验美国警察的人情味,是不是常见的例证?
调整快速并无不好,只要调整得合理,当然很好。这种拿捏的功夫才是中国人必须用心揣摩,好好练习的。我们最悲哀的是,中国人在海外投机取巧,欺骗洋人,丢人丢到外国。我们所乐见的是,中国人善于随机应变,四海为家,到处都可以顺利发展,而扬名海外。
外国人也许分不清楚什么是随机应变,什么才是投机取巧?中国人在这方面的辨识能力,素来很高强,应该很容易明辨。问题并不在知不知,却在于行不行?
(四)调整快,要拿捏合理
调整快速,固然可以及时应变。但是变得是否合理?则有赖于拿捏的功夫。中国人常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便是说拿捏得差那么一点,结果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又要快速又要精准,这才是功夫。功夫得来不易,几乎没有办法急就章,希望短期、密集训练,就立可奏效。
功夫是一点一滴逐渐累积而来的,所谓有恒为成功之本,便是说恒久练习,用心琢磨,才能够练成功夫。
我们很不可能产生大的差错,因为所学道理基本上都差不多。我们很可能造成微小的偏差,因为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看法。拿捏的功夫,不是指导引大的方向,而是指矫正微细的差距。往往些微调整,可以收到很大的效果。
为什么成君子是长期努力的目标?就是因为君子一切求合理,而合理不合理,往往只有些微的差距,要拿捏得精准,必须长期的历练。人生的结果,要知命;人生的过程,要自主。想不想成为君子,要不要练成拿捏的精准功夫,完全由自己决定。诗经说:“深则厉,浅则揭。”遇到深水,和衣涉水而行;遇到浅水,卷高衣裳走过去。这样,时时合理,处处合理,不就随遇而安了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活本身充满变化,随时需要合理调整。中国人在生活中练功夫,是一种“从做中学”。在实践中求知,做得出来才是真知,做不出来不过是假知。从尝试错误着手,边做边调整。每一次尝试,都应该认真检讨,以精益求精的心情,不断改善,以求止于至善。
(五)拿捏准,要按部就班
拿捏的功夫,要练到精准的地步,必须按照大学之道,从个人的明明德做起。遇见事物,要用心分析它的道理,以增广见识。明白道理,心意真实无妄,比较笃定而有把握,情绪也较为稳定。处理事情最要紧的,是不能以情绪来反应,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好恶,和事情结合在一起。心中所想的,只是合理。有了这个定向,会比较理智而心不妄动,安于现在的处境,周详地考虑,精准地处置。
遇到问题,第一不可逃避,因为逃避不掉,而且可能拖延出更大的问题。其次不能求立即解决,因为有些事必须速战速决,才能快刀斩乱麻,但是有些事则急不得,缓一下它自然产生一些变化,反而有助益。第三不能推给别人,若是不得其人,推的结果只是耽误时间。第四不能马上承担,应该看看有没有比自己更合适的人,设法推给他。第五不论由自己或由别人解决,自己都要用心思索。由自己解决,要把思索结果和有关的人商量;由别人解决,也要将思索结果提供他参考。解决之后,赶紧看效果,以求适时补救或增强,同时加以评估,以获取经验。
思索的时候,要掌握“本末、先后、轻重”的原则,追寻前因,预测后果,以合理为标准,提出若干解决方案,然后逐一评估,求得最为合理的,付诸实施。
不要对自己过分严苛,要求自己一下子要达到高标准,有时候反而得不偿失。最好要求日有寸进,天天有进步。只要不断求取改善,终有一天,能够拿捏得十分精准。
(六)讲次序,有长期规划
既然不嫌麻烦,有意磨炼精准拿捏功夫,而且明白这是一种长期的历练,应该做好长期的规划。
孔子的经验,或许可以当做参考。他十五岁时,便能一心向学,三十岁时能坚定信心,四十岁对一切事理得以通达而没有疑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能明白所听所闻而不觉得违逆,七十岁时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那时候拿捏的功夫,已经十分纯熟,不假思索,便能恰到好处。六十而耳顺,表示拿捏功夫精准,只是还要听听反应,不论反应如何,都不致引起情绪上的反应。五十而知天命,是拿捏时能够顺应天命,更适合自然的法则。四十而不惑,指拿捏时所分析的事理,以及本末、轻重、先后的配合,已经相当有把握而不觉得疑惑。三十而立,是说若干原则已经确立,不再动摇。至于十有五而志于学,那是因为孔子家境贫穷,不能像现在这样,受正规教育。不过十五岁能一心向学,也确实不容易。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长期规划,照样划分成志于学、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六个阶段,依据各自的实际状况,拟订时间表,加以配合。任何时候开始,都不嫌晚;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必定会成功。
成功不成功,交给老天爷去操心。我们应该把心思用在过程上,一步一步都合理,成功的果实,自然落在我们身上。万一不是如此,那就证明没有成功的命,认了。
【我们的建议】
一、许多人不是不喜欢君子之道,却迟迟不肯下决心,要向它迈进,原因多半是“为什么要这么麻烦”?认为人生应该快乐,所以单纯、简单才好。然而,一味追求单纯、简单,真的快乐吗?婴儿好像最单纯、简单,一辈子停留在婴儿阶段,快乐吗?必须经历磨炼,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然后由不惑而知天命,才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种自由自在,既单纯、简单又快乐无比。
二、长久以来,我们一直生活在花样多,变化大,虽然乱中有序,却需要处处小心的中国社会。多少人咒骂,多少人痛恨,是居于不了解?还是因为自己的功夫不够高?我们要改变中国人,用意是正确的,无害于中华文化。因为中华文化本来就是时时求变化、永远不固定的。但是变要变得合理,必须继旧开新,持经达变,所以先了解中国人,才有办法加以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