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曾仕强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 第30章 中国人为什么这样想(16)

第30章 中国人为什么这样想(16)


  不必对特权特别敏感,稍微有一点差异性,马上想到特权的存在。天底下任何地方都有其差异性,只要程度上不过分,就不必太计较。中国人喜欢“差不多”,可能就是“容许差不多的差异,不容许差太多的差异”。

  自己难道没有特权吗?坐在沙发椅上,舒服地观看“立法院”诸公装模作样地抗争,千载难逢的机会,自己却不费分文,各台轮流重复地观看,这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才能享此特权。清廷再腐败,州官再腐化,也未必能见及此景。

  只是有一点要记住:人的共同命运,原本只有一种:自作自受。

  州官放火,有放火的后果,百姓点灯,同样要承受点灯的后果。

  结语

  看完了以上的案例和解析,有什么样的感想?

  还觉得中国人骗来骗去,说话不算数吗?

  还认为中国人变来变去,毫无定着吗?

  还嘲笑中国人贪财怕死,迷信怪力乱神吗?

  深一层了解中国人之后,顿然轻松起来,中国人毕竟有道理,可惜我们看不懂,有些甚至搞错了。

  我们应该相信,如果能持中国人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和谐可爱,大家互信互赖,彼此依靠,心中充满喜悦,眼睛忽然亮了起来,所看到的中国人不但积极奋发,而且心地善良光明,一片朝气,就在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中蓬勃发展,哪里还有人去迷信怪力乱神?中国人最明白“心想事成”的道理,为什么不大家一条“心”,同做此“想”,以期有“成”呢?

  从现在开始,不要存心不良,老想害别人,所以不能够问什么“你赞成吗?”“你要不要?”这一类具有“圈套性”的问题。

  设身处地,以将心比心的方式来思考:“我这样问,叫他如何回答?”

  中国人习惯于用“向你请教一盘象棋”代替“你会下象棋吗?”以“来一杯”代替“请问你喝不喝酒?”便是替对方设想,免得对方不方便回答,而陷入窘境。

  听到对方的欺骗话,马上提高警觉:“他在骗我吗?没有啦,他只是找个借口,好找台阶下,不去管他便是。”

  老李明明在家,却叫他儿子告诉我:“我爸爸不在家!”我该怎么办?闯进去当面拆穿他的谎言,他会不会恼羞成怒地说:“怎么样,我当然在家,否则我儿子怎么会讲这种话?我就是不喜欢同你见面,你又怎么样?人家好意给你面子,才让儿子告诉你不在家,你还不赶快回去反省反省,检讨一下为什么人家不喜欢见你?还好意思跑来兴师问罪!”这时候自己反而下不了台,再闹下去,岂不成了“不要脸”?

  现代人爱“秀”,殊不知多少烦恼、多少苦闷皆因此而起。不秀则已,一秀就会引起注意,不见得人人喜欢。于是那些不喜欢的人,心有不满,拿我们当目标,找麻烦、乱骚扰,如何是好?

  何不恢复中国人“深藏不露”的精神,先观望一阵子,再打听、试探真实的情况,摸清底细之后,再来表现,岂不更为安全!

  深藏不露,终究是要露的,何必急于一时?从某种角度讲早成功不如晚成功,这是现代中国人“戒急用忍”的心理建设。越早获得成功,越觉得下半辈子难过,只好到处作秀,不务正业,苦苦地维持自己的名声,惹人笑话。

  停止“把人家的圆通看做圆滑,将自己的圆滑当成圆通”的愚人把戏,不要将别人看成傻瓜,自己才可能是聪明人,学着欣赏别人的圆通,可以增进自己的功夫。

  中国人丑不丑恶,愚不愚蠢,可不可悲,可以说是一种“心”的反应。内心丑恶的人,看起人来无不丑恶;心里充满悲情的人,看什么都很可悲,也惟有愚蠢的人,才会觉得别人愚蠢。

  我们都知道瞎子摸象的故事,摸来摸去,不过摸到大象的一小部分。中国人包容性很大,看他丑恶,果然十分丑恶;看他可爱,确实相当可爱。

  千万不要心死,对“中国人”心死,等于对“自己”心死,多么可怕!

  崇洋是人之常情,媚外就要不得。对外国人客气是礼貌,用“多多学习”来骗骗他们,不应该骗自己才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能够用于某一部分,普遍运用会失去自我。全部使用意大利进口的石块,花莲的石头只好被埋没,失去应有的价值。

  “推、拖、拉”并不是坏事情,不必像有些人那样盲目的排斥。但是要“推、拖、拉”得“合理”,实在不简单。我们必须充分体认“推出去”可以推给别人,也可以推给自己。惟有“推给合理的人”,才算是精于此道的表现。

  “好功夫留一手”原本“事出有因”,而且“有此必要”。后人太不用心,把这么好的原则批评得一毛钱不值。凡得不到的都是好的,自己学不会的也是好的,师父还没有教,保留最后一招以策安全的招数,当然是更好的。为什么不反躬自省“自己为什么这样差劲,经不起师父的考验,以致学不到最好的招数”?

  师父临终时,觉得徒弟十分可靠,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反叛的迹象,而且相信以后也不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而打倒老师,当然放心地把徒弟叫来,三两句真诀,一下子就面传过去。

  一辈子辛苦,就为了临终有人可托,能够闭着眼睛不了了之,难道不是这样?

  这些心态,如果从表面的“可怜”、“自卑”、“要命”、“自保”等字眼看起来,似乎只有缺点而一无是处。不过依据中国人“二合一”的观点,只要运用得“合理”,就有可能不再是变态了。

  对“中国人”、“中华文化”合理地失望,不要失望到“心死”的程度,便能够平心静气地追究失望的原因,检讨改变的可能性,就会发现:中国人的道理没有错,只是我们做错了。于是“凡事力求合理”,道理自然不错。

  崇洋媚外到“合理”的地步,既可以满足洋人的自大,使他们继续保持“轻敌”的心态,又能够虚心学习,明白怎样和他们打交道才不吃亏。承认“土博士就是英语不如洋博士,所以脑筋才比较灵活”,提醒自己“英语说多了,迟早脑筋会转不过来”,语言学家的多方实验,已经证明这些可能性。

  自保到合理的范围,是安全的一种保障。在中国社会,神明不可靠,因为神棍从中惟利是图;警察太忙碌,往往要人已经死了才赶到;科技看不懂,因为说明书都用英文书写;广告不想看,因为实在不实在,谁也没把握。一切靠自己,当然需要自保。

  “留一手”要留“合理”的一手,不要乱留、滥留,做到“合理的留与不留”,那就是自保得合理。

  有了正常的心态,还要养成若干态度:

  第一是“含含糊糊”的明朗态度。首先要摒弃讨厌“含含糊糊”的心理,体认“要求清清楚楚,必先含含糊糊”的道理,以免怀有成见,导致武断。

  含糊的功夫,其实也不容易。含糊到自己都觉得迷糊,已经是糊涂。含糊到对方听不明白,也是“不了解对方”的证明。真正的含含糊糊必须做到“当事人听得明白,其他人摸不着头脑”,非具有“知己知人”的素养不可。

  其次,是“半推半就”的争取态度。用“不求”来“求”,以“让”来“不让”,使自己“可进可退”,不致“进退维谷”。

  第三是“长相左右”的相怡态度。一个人想在中国社会有所成就,必须把成就以后大家的评论,当做“成就是否正当”的评核标准。中国人常“心中有一把尺”,用以“衡量是非得失”,就是说“成功有很多种,要以得人心的为正当”。活的时候有人长相左右,大家从这些长相左右的人身上,比较容易评定其正当与否。死了以后和人家长相左右,表示死后仍然活在他人心中,虽死如生。

  和我们亲近的人,比较容易了解我们。距离遥远的人,对我们无从了解,只好从和我们长相左右的人来加以查核,以求对我们更为明了。

  “抬轿”的时候,要注意轿中人的举止,略有倾斜,立即加以调整。否则过分摇摆,有时轿翻了,也会伤及抬轿的人。

  有机会抬抬别人的轿子,必要时才有人来抬自己的轿子。有时间多参与他人的活动,自己需要别人“捧场”帮助的时候才会“热闹”得起来。一天到晚只顾自己的休闲和清静,那就难以与人长相左右了。

  最后,还要养成“亲疏有别”的层级态度。首先要去除“要求公平”的念头,体谅“资源有限,机会有限”的实际局限性,就算有心公平也难以做到。

  “伦理”其实是“不公平的道理”,所求的是“合理的不公平”。“不公平”是必然的,只要“合理”,也就无所怨尤了。我们要反对的,应该是“不合理的公平”,并不是“合理的不公平”。

  守分的人最快乐,因为他接纳“不公平”的“分”,还能够信守不渝,当然十分快乐。伦理是快乐之本,深思起来,确实有道理。

  放眼今日社会,似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纷乱不堪,而又束手无策。追究根本的原因,即在:“看不懂中国人,想不通中国道理,而又固执地以自己的观点研判所有的现象。”结果是,“人人都讲道理”,却都“听不进别人的道理”,以致“议论纷纷,毫无条理”。

  就“科学”和“迷信”而言,说得明白、看得清楚、可以验证的,便是科学;说不明白、看不清楚、难以验证的,即为迷信。两者所说、所看、所要验证的对象,同样是“宇宙人生”。

  对某些人是“迷信”的,对某些人来说,已经是“科学”,因为他已经以科学方法来证实已往认为是迷信的某些事实。科学不断进展,就是科学日渐入侵迷信的领域。

  多多运用“二合一”的中国人观点,早日脱离“二分法”的陷阱,让思想更灵活,让行动更圆通,也让结果更圆满,这才是我们对建立中国人观点的一番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