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君子的条件
成君子并不难,只要勤读《论语》,努力实践。《论语》所说的,都是针对中国民族性的特质。开头第一句话,记载三件事,就是君子三要件: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这三件事做到了,做人方面应该没有问题,如果再修习做事的三要则,能兼顾做人和做事。中国人重视做人的道理,并不轻视做事的原则,好好做人,就是为了好好做事,两者关系很密切。做人但凭良心,只问耕耘,不必计较有什么收获,做事必须讲求效益,所以重方法,讲技巧,有目的。做事要有原则,才能持经达变,以求适时应变,公正诚恳、先礼让后当仁、无为而无不为,才有效。
(一)勤学而时习之
《论语》的第一句话,记载三件事。分别为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以及人不知而不愠。这三件事是孔子针对中国人的性格,所提示的君子三条件。做好这三件事,就成为具备基本修养的君子。
学而时习之,学指“明白道理”,而不是“追求知识”。做人最要紧在明白道理,空有一肚子知识而不明白道理的,叫做“两足书橱”。习不是“温习”,也不是“复习”,更不是“补习”,而是“养成习惯”。中国人重行,明白道理却不能付诸实践,等于不明。一个人明白道理之后,要时常实施,以养成习惯,有了成效,自然充满喜悦。君子不是空口说的,要以行为来做给人家看的,所以实践所明白的道理,成为君子的第一要件。
现代人偏重知识的追求,明白宇宙运行的道理,却不了解做人的道理。我们特别在“学而时习之”前面,加上一个“勤”字,便是身为现代人,听道理的机会,比从前少了很多,应该特别勤学,才能补足。
在众多道理当中,《论语》的第二句话,特别提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必须务本,因为本立才能道生。孝顺父母,尊敬长上,是仁的根本。不能以讨好的方式,必须发自内心。先做到这一项,再谈其他。
无论如何,把所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变成自己生活当中的一种习惯,才是最要紧的事情。知而不行,或者知而不能行,就等于不知,并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
(二)有朋自远方来
一个人,勤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经常实行,养成良好习惯,必然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朋”字不是两个月字组成,因为不可能两个月亮同时出现。它由两个肉字组成,表示两人气味相投。朋友可能是君子,也可能是小人。但是君子“不要结交品德修养不如自己的人”(无友不如己者),既为同道,当然也是君子。小人结交小人,君子和君子做朋友,合乎常理。
邻近的朋友时常来往,并不稀奇。远方的同道,竟然不远百里、千里而来,自然觉得十分快乐。
朋友为什么老远来访?我们将心比心,如果逢到稍长假期,马上想起要拜访某人,请问是何缘故?是不是“多少可以得到一些特别的东西”呢?可以占一点便宜,才去;根本占不到便宜,值得吗?会不远几十公里而去吗?
占便宜,占什么样的便宜?如果属于物质方面,喝上等好茶、看罕见录影带、品酒、赏古玩、吃好东西还带一些回去,这种念头,已经几近小人。君子所想得到的,多半属于精神层面,可以听到一些更为精微的道理、请教一些想不通的事情、学习他的风范、让小孩子看看人家的家教、增长自己的见识,朋友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情登门拜访,怎么可能不快乐呢!
现代人宁愿和电脑为伴,却疏于与朋友交往,以致人越多而大家越觉得孤单寂寞。只知道追求物质方面所带来的快乐,却忽略了人际间的快乐,难怪越来越不快乐!
(三)人不知而不愠
自己不断自修,持续求上进,可是人家不知道,有意无意看轻我,我也不生气。这种修养,不是很好吗?
现代人最可怕的是“自我膨胀”,简直认为自己比神还要伟大。人人自夸,生怕被人家看扁。会写字的,书法家;写几篇文章,叫名作家;几次演讲下来,就称为名嘴。人不知而大怒,哪里是君子的作为?
君子不是不表现,而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慎重,做事勤快。多做少说,用真实的行动来表现,而不是耍嘴皮,自吹自擂。就算真正有实力,为大家所称赞,也应该适当谦让。
话不肯轻易说出口,并不是阴险、奸诈,也不是不善言辞,口才欠佳,而是惟恐自己的行为不能配合,变成空口说白话而引为可耻。人生在世,最要紧的使命,就是把自己修治好。至于别人认不认定,要不要向我们学习,根本是别人的事情,与己无关。真正好东西,是隐藏不住的;真正有本事,总有一天会实至名归,用不着在这方面多操心。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始终没有发现,对我有何损失?不生气,才能够持续成长,并且维持良好关系,使别人逐渐明白真相。至于结果如何,实在没有必要计较。
世间事真的假不了,而假的也真不了。用不着急于求名,为人所知。反而实至名归,更加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否则名过其实,总有被拆穿的一天,何苦来哉!
(四)公正而且诚恳
做好“勤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三件事,已经具备君子的基本修养,做人方面成功了。
做人,并不是要人人称道,大家一致叫好,才算成功。社会上有君子,必定有小人,彼此看法不同。君子叫好,小人多半会抗议;小人称赞,君子也很为难。做人成功,是让君子赞美而让小人责难。
会做人,不见得就会做事。但是做人的目的,是要做好事。君子有了基本修养,还应该进一步把事做好,这就需要认清三个要项:公正而且诚恳、礼让而后当仁、无为而无不为。同样地,不是说说就算数,要切实付诸实践。
公和诚是做事的基础,一切秉公处理,还要态度诚恳,大家才乐于接受。做人是自己的修养;做事要合乎大家的要求。做人可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做事应该讲求效益,注重方法,务求己安人安,大家都安。
公就是去掉私心,值得大众信赖,即使遇到生死关头,也不致改变操守。其要点有三:对自己不利,对他人也不利的,绝对不做;对自己有利,对他人不利的尽量不做;对自己无害,对大家有利的,多做。
公不公有时候很难讲,出发点正确,态度也很诚恳,偶有疏忽而不公,大家比较容易谅解。
人不可能不自私,所以去私从公,公而忘私成为修身的最高目标。修治自己的目的,并不在于比别人更高明、更壮健,却应该比别人更能够舍弃私欲,乐于公益。
(五)礼让而后当仁
中国人同时说两句话,一句话是“让一步海阔天空”,好像让是没有错,一路让下去就对了,不料却冒出另一句“当仁不让”。到底该让不该让,为什么让了半天,却又当仁不让呢?
让的目的,在不乱占位置。把位置让给最为合适的人,让他去发挥。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是让给比自己更能够持续长久服务的人。既然要让,就要出于至诚,周朝秦伯再三让位给他的弟弟,极力泯灭自己的功绩,使老百姓拿不到实绩来拥戴他。
若是让来让去,而自己才是最合适的人。这时候再让下去,不但虚伪,而且有逃避责任的嫌疑,应该挺身而出,当仁不让。遇事立即当仁,未免太自我膨胀,以为非我莫属。礼让为先,让大家都明白自己是最合适的,再来当仁不让,大家比较心悦诚服。
从这个角度看起来,选举是可以的。候选人不可以未经推举就自行登记。候选而不选也不对,既然候选,表示已经当仁不让,当然要竞选到底,以示不折不挠。候选之前,先经推选。推来推去,推出最合适的,礼让一番,真的再合适不过,当仁不让了。不可不让,不可虚伪地客气一番,要诚心礼让,共同找出最合适的人选。
老子主张不争,很多人认为办不到,行不通。实际上不争包含要争的意思,只是站在不争的立场来争,争到好像没有争一样。当仁不让,便是不争的自然结果。
(六)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主张“无为”,指出“自然好像无所作为,实际上是无所不为”。很容易令人误解为“表面上什么都不管,暗地里无所不管”,表里不一,不是君子作风。
孔子也主张“无为”,不在那个职位上,固然不必参与那个职位上的事,以免在那个职位上的人受到干扰而难以发挥。在职位上的人,当然应该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怎么可以无为呢?
可见无为并不是不做,也不是表面不做,实际上做得很多。无为必须能够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才算无为。
一个人礼让为先,到了当仁不让的时候,往往又会自我膨胀,认为既然非我莫属,那就放手照自己的意思去做,结果造成独裁,令众人不安,又被大家强拉下台。
当仁不让后,马上想起无为。尽量按照大家所欢迎的方式和方案去做,而不违背自己的理想。无为的要点有三,说明如下:
员援各级主管不要剥夺部属的成就感,把表现的空间尽量让给他们;圆援不要抢夺部属的功劳,让他们乐于持续表现;猿援多沟通,建立共识,让大家有目标,能够各自努力,发挥总动员的力量,达成预期效果。
无为是不求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表现,以共识和团队精神来达到无不为。无为的重点,其实在无不为。能够无不为的时候,才有资格讲求无为。翻成英文,应该是酝葬灶葬早藻皂藻灶贼月赠陨灶增蚤泽蚤遭造赠,而不是酝葬灶葬早藻皂藻灶贼月赠晕燥贼澡蚤灶早。
【我们的建议】
一、成君子是中国人心向往的目标,很多人认为太难而放弃;很多人以为必定吃亏而不愿意;也有很多人,常常立志又无从做起。其实,《论语》一书,就是君子必读的课本。不要死背,不可强记,只要真正明白所说的道理,逐一去实践,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便觉得一点困难也没有。孔子立说,和老子不同。他只是为中等智慧的人开悟;不像老子,专门讲给领悟能力很强的人听。我们当然具有中等智慧,了解《论语》,应该不觉得困难。
二、一般人不了解中国人重视做人,是为了做事。总以为把人做好就算了,结果什么事都没有做好,浪费很多宝贵的时光。但是,人做不好,事情不可能做好,因为每做一事,就得罪若干人,最后形成很大的阻力,不但使自己丧失信心,也会使大家失望,好像看错了人。
三、君子就是按照做人做事的道理,时时兼顾做人和做事,不致有所偏失。本章前三项:勤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是做人成功的条件;后三项:公正而且诚恳,礼让而后当仁,无为而无不为,则是做事的三大要则。先后次序,相当分明。只要有恒实践,功夫自然到家。秉持这些原则,持经达变,配合人、时、地、物、事五大变数,自能制宜。
七、扮小人的行径
扮小人很容易,只要“过”与“不及”,立即完成,按照道理,做得过分一些,或者不及,那就是小人。小人不是坏人,虽然坏人一定是小人,不是坏人,却有时比坏人更令人无可奈何!因为坏人很明显,可以看出比较突出的目标,小人常常貌似君子,看不出来,想躲也躲不掉。外表装得十分忠厚,是小人首要的生存之道,配合巧言令色,一般人想躲,也不容易躲得过。勇往直前,人定胜天,初看起来有利无害,若是毫不畏惧,加上冒险妄求,就成为小人行径。口是心非,表里不一;专心求利,不顾义理,比较容易看出它的不合情理,却也一样防不胜防。
(一)貌似忠厚,巧言令色
极少数存心做小人,很多人学君子不像,才成为小人。没有功夫的小人,并不可怕;很快就被识破,危害不大。功夫深、本领高的小人,让大家看不出来,相信他,为他效劳,造成很大的破坏力,才十分可怕。
小人要生存发展,第一要件为“貌似忠厚”。一般人都不相信聪明外露的人,一副耳聪目明的样子,算盘打得精,一靠近就会被他吃掉,谁敢?谁愿意?大家都比较相信忠厚的人,一脸老实相,当然靠得住。这样一来,貌似忠厚的小人,不但站得住脚,而且有获得大家信赖的可能。自古以来,小人得不到信赖的,大多隐身为“伪君子”,历史上记载的,都是获得信赖的“真小人”,有机会,能大作为,才会被揭穿,现出小人的真面目。
貌似忠厚还要配合巧言令色,喜欢说一些讨人喜欢的话,并且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功夫就相当高深。
先以貌似忠厚,争取信赖,再以巧言令色,使人失去警戒。小人当道,就由此产生。
外表聪明伶俐的人,巧言令色,马上引起戒惧,被认为“缺少仁心”的表征。忠厚人说讨人喜欢的话,不会产生巧言令色的联想,这是一般人的弱点,小人乘机而入,令人防不胜防。
中国人主张深藏不露,并不允许用来作假。貌似忠厚的人,很容易从巧言令色的表现,拆穿他的虚假面目。可惜一般人为巧言令色所迷,却无视于貌似忠厚的假面具。
(二)过与不及,违反中庸
有些人立志为君子,而且勤学相关道理,努力实践,结果成为小人而不自知。背后遭人议论,他再三反省,依然不觉得有何缺失。这种人很可怜,不知道自己只是把道理实践得过了头,拉回来一些,就不是小人了。
例如“隐恶扬善”,原本是做人的原则之一。但是隐到连儿子贩卖毒品都要隐,岂非隐得过头?女儿可爱,到处说给人听,令人避之惟恐不及,否则又要接受疲劳轰炸,也是扬得有些过分。正确的道理,做得过分,也不算合理,不合乎中庸之道。
梁漱溟先生说过,任何道理,都不能像直线那样地一直向前。因为原本是对的,一路走下去,也可能变成不对。物极必反,好像道理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