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来变去,不一定好也不一定不好。要看变得合不合时宜,合时就好,不合时便不好。前面说过中国人追求“时中”,孔子也被大家尊敬为“时之圣者”,可见“时”对中国人而言,十分重要。
“时”是像流水一般,不停地变动的,中国人追求“时中”,所以观念和行为随“时”流转,不断改变。识时务者为英雄,表示配合“时”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步伐,才是英雄。然而,识时务也常被解释为“同流合污”,因而“投机取巧”,却也获得丰厚的报酬。
中国人最难的选择,便是“随机应变”而不是“投机取巧”。由于两者实在不容易区分,以致中国人把自己的应变看做随机应变,而把别人的应变视为投机取巧。君子与小人,其实不过是随机应变和投机取巧的差异而已。“时”是有相同的应变的态度而方式却不同,就产生了君子和小人。做中国人,真的不容易,真的不能不警惕于心。
一般而言,为公而变大多被视为随机应变,而因私而变则恒常被视为投机取巧。中国人十分重视看不见的动机,时常猜来猜去,所以做人做事必须经得起大众的考验。
我们的建议
一、太极有阴也有阳,如果二选其一,不是阴便是阳,那就很确定。中国人不但看出阴阳,而且看出阴阳交界的部分,把二看成三,所以很不一定。中国人的性格,怎么说都对,怎么说都不对,理由十分简单,因为中国人性格不一定。说来说去,都只能说到它的一部分。好像瞎子摸象那样,很容易自以为是,要特别小心才好。
二、中国人性格多样化,却能够矛盾而统一,对立而和谐,便是遵循太极学的原理。太极学的内容,可以从易经、易传去体会。易经最重视刚健、中正、不已,启示我们中国人因为性格具有多面性,必须提高警觉,使自己保持恒久的刚健中正,才能确保自己成为君子而不致沦为小人。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还会详加讨论。
三、易经兼说生死,兼顾阴阳,对中国人的影响,十分重大。“兼顾”的观念,早已深入中国人心中,而变来变去务求合时合理,也成为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合理不合理,很难讲,所以中国人特别喜欢说:“很难讲。”凡事要“站在很难讲的立场来讲”,才不致乱讲。中国人性格如何?先说“很难讲”,再说“不一定”,虽不中也不远了。“时”的掌握,也很难讲,必须小心翼翼,以求合理。
五、君子和小人只在一念之差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和民族性有密切的关系,建议我们从语言来了解一个民族的特殊性格。中国人最常用,同义词最多的是:“不一定。”是不是表示中国人的性格,最特别的就是不一定。我们最喜欢说两句非常矛盾的话,令人费解,说完“好心有好报”,马上说“好心遭雷击”。如果要追问“究竟这两句话,哪一句是对的”?答案多半是“都对”,因为“世间事不一定”。
君子和小人,也是一体两面,表面上一模一样,大家都依据易理,表现出来,却成为君子或小人。一念之差,中国人可成为君子,也容易成为小人,自修、自治、自律,才能使自己免于沦为小人。
(一)中国人喜欢说两句话
中国人常说:“跟你讲两句话好不好?”然后说上两三个钟头,何止两句话?简直说个不停。
但是,中国人确实常说“两句话”,不过是两句矛盾的话。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和民族性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人的矛盾性格,是不是和喜欢说矛盾的两句话有关呢!
我们刚刚说完“事无不可对人言”,既然敢做,就没有必要隐瞒;一切坦诚以对,就没有什么不能说的。马上会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而且这三分还是比较不要紧的部分,说了简直等于没有说。
哪一句话对?都对。有时候应该“事无不可对人言”才合理,这时候必须完全坦白,有话就说,大家才会欣然接受。然而有时候却应该“逢人只说三分话”才合理,这时候必须轻描淡写,避重就轻,简单而模糊地支吾过去,大家才觉得安心。两句话都对,只是相当矛盾。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好心有好报”,“好心遭雷击”;“不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识时务者为俊杰”,“中流砥柱”;“管闲事,落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例子多得很,不胜枚举。我们每听见一句话,最好马上想一想有哪一句相反的话。把这两句矛盾的话合在一起,兼顾并重,才不致只听一句话就信以为真,形成不圆满的断章取义。
(二)两句话是品管上下限
品质管制的观念,好像现在才有,其实不然。中国人常说的两句矛盾话,实在就是品管的上下限。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应该很早就具有品管意识,品质良好的成君子,品质不良的为小人。
例如说话,我们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为下限,而以“事无不可对人言”为上限。张三和此事无关,以不提为上策,如果问起,仅能三言两语交代过去,免得背后议论,惹人反感。李四也和此事无关,但他是我的同学,关系比张三密切,不妨避重就轻,说四分话。王五和此事有关,但弄不清楚他的立场,所以五分五分,一半一半,看他如何反应,再作定夺。龚六向来有事就和我商量,不同他说容易引起误会,和他说又怕惹出是非,既经问起,告诉他六分,保留四分,以便随时应变。杨七是我兄弟,说出来彼此有个商量,先说七分。刘八和我合伙,不说不行,当然要说八分。姚九是我的参谋,只能稍有保留。至于什么时候才有必要全盘托出,到时再说。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果拿品管的概念来衡量,是不是相当合理?中国人有时候很坦诚,有时候又吞吞吐吐,欲言又止。逼得凶了,可能会扯谎;签了名,也可能反悔,是不是也属于品管的应用呢?
一般人只知道把品管应用在物料的处理上面,中国人老早就把品管的意识妥善地运用在说话上面。一句上限,另一句下限。凡是过与不及的,都属于不良的表达。
(三)在规范内可自由选择
中国人喜欢自由自在,就算皇帝的威权很大,照样觉得“帝力于我何有哉”!但是自由自在要能不逾规矩,真是谈何容易?孔子那样的圣人,都要等到七十岁,而且不断地自我修治,才办得到。一般人要自由自在却不逾矩,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规范。先贤把这种必须的规范,叫做“经”,含有“经常要遵守”,不可随意变更的意思。“经”是规范,给大家一个范围,也就是品质管制的上下限,在限度内,人人有自由裁量的权利,至于裁量得合理与否?那是个人的修养功夫。最起码已经不逾矩,可以称为“规矩人”,如果功夫好,判断力强,就可以成为“合理人”,而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自由选择,称为权宜应变,简称为“权”。权宜应变要在规范内进行,叫做“持经达权”,或者称为“持经达变”,也就是常说的“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经”,是必须遵守的原则,“万变”的“权”,要因应实际的变化,做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的制宜。拿不变的原则来因应万变的情况,可见中国人是有原则的,变来变去,万变不离其宗。“宗”也就是“一以贯之”的根本原则。
中国人性格,“不一定”当中有一些“一定”的原则,“变易”中有“不易”,看清楚了也相当“简易”。
一定、一定,很可能变成不一定;不一定、不一定,同样可能变成一定。只要变得合理,便合乎自由选择的规范。变得不合理,大家就不能接受,认为岂有此理!
(四)看似自由却需要自律
几千年来全世界的文明古国,只有一个中国能够维持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真正原因,就在“持经达变”。
古代中国看似闭关自守,如果确实是这样,老早因为缺乏新的刺激而死亡。历代以来,中国都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而进行着融合的工作。钱穆先生说“持续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持续”,正是这个意思。
个人也是一样,中国人最自由,自由到不知道“自由”的意义和价值。然而,中国人也最不自由,因为“经”的地位崇高,大家都不能够违背它。经常法则,维持中国法统,种种规范,使中国文化得以持续不变。各人自由,让大家随机应变,因时制宜,使中国文化能够适时变化。
中国人最需要的是“自律”,也就是“自己管理自己”。儒家倡导“修己”,希望大家各自不断地用心修治自己。日新又新,但不能忘本。
今天中国人只记得日新又新,却不经心地忘了本。要自律却不重视根本,势必愈变愈新,变得不像中国人。
惟有自律的人,能够得到较大的自由。修己良好的人,不会觉得中国礼教吃人。修己很差的人,必定觉得中国社会传统包袱太重。自律很难,儒家重视“慎独”,便是要我们从独处时做起,而不是表面上做给人家看。
要求自由,必先自律。不喜欢被人家管,最好先把自己管好。这是中国人十分重视修己的根本原因,儒、道、释、法、墨各家,一致主张修己,可见其重要性。
(五)自己决定自己的性格
一般民族性的形成,“他力”比较大,由环境和英雄来决定,强制施行。中国民族性,则“自力”比较大。自古以来,英雄只想当皇帝,而皇帝只管自己的丰功伟业,很少管老百姓。加上中国人自由惯了,想管也管不了。
孔子认为“人性是可塑的”。提倡“修己”,就是针对中国人喜欢“自己决定自己性格”的特性。他只是提醒大家,既然自己要决定自己的性格,必须摒除“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观念,改采“应该怎样才合理”的思考方式。中庸之道就是“合理主义”,一切求合理,便可以自己决定。若是但凭喜欢,就要受到强有力的限制。
中国民族性,就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性格”,所以“一样米养千样人”,果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然而,古圣先贤不具英雄性,不去当皇帝,却处心积虑地建立一些规范,称为“经”。透过父母的“念经”(说教),老师的“解经”(上课),经过自己的“诵经”(有口无心),逐渐能够“读经”(理解其中含义),再来“传经”(渗入自己的见解),使整个社会,异中有同,而中国人也得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作为一个中国人,性格好坏,不必怪别人,要反省自己:“我为什么搞成这个样子?”
中国人不太相信人是上帝造的,也不很明白为什么猴子会进化为人?我们比较相信:人是自己造出来的。把自己造成什么样子,是自己的权利,也是自己的责任。
(六)可成君子也能成小人
同样依据太极学,大家都按照易经、易传的道理,却造成君子,也造成小人。两者之间,不过一念之差。
例如占卜,原本是用来决断疑惑的,朱子说过:“一切但依道理,应该做的就要去做,不应该做的便不应当做,根本用不着占卜。但是应该做的事,在方法上有分歧,觉得十分迷惑,才能够占卜。”君子为公事、正事而占,小人为私欲、恶事而卜,显然是不相同的。
君子的行为,依凭良心,不应该考虑后果。应该做的,全力以赴;不应该做的,不会去做,只问耕耘,不应该问收获。孔子主张“不占而已矣”便是既然应该去做,而且不必问效果,占卜做什么?
但是,现代民主潮流,君子必须同小人斗,而且要斗赢小人,社会才可能安乐。因此现代化君子,不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却应该讲求有效的方法,以确保成果。这样看来,适当的占卜,预测未来的发展,也是必要的。
君子和小人,从外表看不出来,所说的话也大致相同,只有从行为来判断,其动机如何?其结果又如何?中国人喜欢猜测。遇事议论纷纷,不太相信人家所说的话,疑心很重,如果为了明辨君子或小人,似乎应予谅解,谁叫中国人性格发展出来可能成为君子,也容易成为小人呢!判断君子或小人,很不容易从看得见的、有形的表现来衡量,却必须从看不见的、无形的动机来评定。君子和小人,都无法加以量化,这是判断上最为困难的原因。
【我们的建议】
一、中国人的性格,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小人。我们常常抱怨,中国历史小人当道,以致百姓遭殃。也十分愤慨,为什么中国社会,小人特别多?因为中国人向来最自由,除了不能离经叛道之外,有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现代离经叛道说不定还可以获得外国的庇护,获得特别签证,中国人更大胆,更自由了。在这种趋势下,小人会更多,大家要特别小心才好。
二、要不要成为小人,出于自决。自古以来,皇帝只要求老百姓不要造反,让我家万世当皇帝;按时纳粮,让我家有饭吃;依令服役,替我留下一些丰功伟业。其余的,全凭老百姓自行决定。就连这么宽松(和欧洲的皇帝相比,更是如此),老百姓都不服气,一定要推翻他,好改朝换代。可见中国社会,自己应该替自己负起全部责任。
三、中国人最要紧的是“修己”,按照古圣先贤(不是皇帝)的劝告(不是指示),勤读经书,明白道理(不是智识),并且努力实践,以求合道(合理)。但是中国人的道理,大多是相对的、变动的、灵活的,实在很不容易拿捏,一不小心,就成了小人。现代中国人,勤于追求知识,却不明白道理,重科学而轻道德,以致小人多多,气死君子。如今要成为君子,比古人需要更大的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