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曾仕强说中国人全文阅读 > 第33章 乱中有序的奥秘(3)

第33章 乱中有序的奥秘(3)


  矛盾而统一,对立而和谐,成为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平时很悠闲,从容不迫;紧急时很快速,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和动如脱兔看似矛盾,却统一在中国人身上,应用自如,恰到好处。应该快就要快,而时间充裕时,那么急干什么?难道已经到了世界末日?积极求取上进和知足常乐好像是对立的观念,中国人应用起来,却十分和谐。有机会、有可能,当然要积极求上进,否则就是自暴自弃。尽力之后,时机不对,际遇欠佳,种种限制,这时候知足常乐,照样生活得很愉快,因为人生除了名和利之外,还有许多值得珍贵、值得追寻的东西。此时此地有这种念头,怎么算是消极、悲观呢!

  世界上有矛盾,才能变化;有变化,才可能进步。中国人不但不害怕矛盾,而且在没有矛盾的时候,也要制造一些矛盾。只要用心加以化解,使其统一,何惧之有?

  (五)一生二但二也能生三

  一生二很容易解释,太极是一,阴阳是二,阴阳叫做两仪(阴仪和阳仪)。太极生两仪,不就是一生二?

  二生三相当麻烦,不知道怎样说明才好。两仪生四象,应该二生四才对,为什么老子说二生三呢?不管怎么样,中国人应用“二生三”简直妙不可言。我们常常把两个东西,看成三个。

  西洋人“是”就是“是”,“不是”就是“非”,显得是非分明。中国人在“是”和“非”之外,多了一个“很难讲”,看起来是非不明,却真的很难讲。

  “是”代表“纯阳”,“非”若是“纯阴”,不是不可能存在,而是出现的几率很小。一般来说,百分之百对,百分之百错;百分之百是,百分之百非,都很难出现。常见的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也就是“是中有非”,“非中有是”,形成“纯阳”、“纯阴”之外的灰色地带,便是我们口中的“很难讲”。

  把阴和阳看成“阴、灰色地带、阳”,等于把二看成三,正是二生三的妙用。一之二元,涵盖一之三元,甚至形成一之多元,真是变化无穷,而又统一为太极,仍然归一。中国人认为万变不离其宗,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事实上都是一之多元的应用。

  中国人最高明的地方,就是“把二看成三”。明明只有两个答案,到了中国人手上很容易变出第三个,比人家多一种选择。难怪弹性更大,应变力更强。

  (六)当阳则阳而当阴则阴

  阴和阳并没有好坏之分,一个人白昼当阳,要精神旺盛;夜晚当阴,要安静入睡。我们能够说清醒才好,睡眠不好吗?但是,白昼昏昏欲睡,夜晚精神旺盛,我们就认为不妥当。中国人的道德观,建立在“应该怎样,就要怎样”,最好多问“应该不应该”,少问“喜欢不喜欢”。今天的人,不明白此理,竟然高唱“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完全违反中华文化而不自知。

  不过,应该不应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人的工作,需要上夜班。这种人需要白天阴而夜晚阳,应该如此,也就没有话讲。时空和相同因素改变,应该的可能变成不应该,而原本不应该说的却变成应该,中国人所追求的“时中”,正是“此时此地最合理”的“应该”。

  “中”即“合理”,追求合理是“不易”的态度,然而“时”会“变易”,时一变,合理的标准也跟着改变。“时中”的原则是不变的,而时中的结果则时刻变动。孔子说:“无可无不可。”庄子说彼有它的是非,此也有它的是非,是的变化没有穷尽,非的变化也没有穷尽。中国人共同追求合理,所得的答案未必相同,而且同一个人,看法随时在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不乱,可能吗?乱就是变化的象征,不乱,变得通吗?

  中国人之所以产生“对,没有用”这种奇怪的观念,便是看出对与错并非一成不变的,反而对会变错,而错也可能变对。我们把对和错合起来想,力求圆满。

  我们的建议

  一、从太极的理论来印证中国人的言行,好像相当吻合。我们经常拿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人的行为,觉得毫无是处,现在改用太极学的标准来评估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会不会顿然省悟,原来很有道理?把前面所列举的矛盾项目,以现在的系统把它们统一起来,不难发现,中国人确实是有原则地应变,而不是没有原则地乱变。

  二、如果还弄不清楚,不必着急。后面我们将会进一步分析中国人的性格,由于受到太极学的影响,所产生的一些特性,来证明“把二看成三”,是太极民族的主要运作。中庸之道,便是在两极之外,多一个灰色地带,可供选择。中庸简称为“中”,即为“合理”。中国人在两极和中性之间,不一定选择中性,有时候也可以选择两极之一。只要是此时此地最合理的,便是“时中”的答案。时中也是变动的,这一点最困难,常常会出差错。

  三、不必怀疑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没有修习太极学,居然会成为太极民族。因为古代圣贤,已经十分高明地将太极学的理论,化成最为简单明了的俚语,到处传播,形成家喻户晓的道理,经由父母兄长,在我们幼童时期,灌输到我们的脑海里,想不知道都不可能。这一本小书所列举的一些通俗俚语,其实都属于高深的太极道理。

  四、把二看成三的妙用

  太极生两仪,一件事总有正反两面,两者选一,非是即非,非此即彼,容易走极端。中国人不喜欢走极端,所以避免两者选一,我们把二看成三,多一个灰色地带,多一些选择。就算把二看成三,我们也很少选择其中之一,中国人擅长兼顾,希望面面俱到,以求圆满。刚柔并济,柔中带刚,不缓不急,不快不慢,使中国人可进可退,也可不进不退,变化多端。变来变去,时最重要,中国人重视适时应变,可变成君子,也能变出小人,必须各自警惕。随机应变者为君子,投机取巧者即为小人,这两者十分相似,很难分辨,害惨了中国人。

  (一)中国人最擅长兼顾

  “兼顾”的概念,是中国人解决问题的主要依据。考虑事情,必须对双方或多方面都照顾得周到,才能圆满。双方代表二,比较容易看到;双方以外还有三或更多,就比较难以顾及。今天大家喜欢说“全方位”,其实就是“面面俱到”、“各方面都兼顾”。

  只看到一分为二,很容易走极端,在二中选一。若能把二看成三,比较能够兼容并蓄,照顾到各方面。

  凡事最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可是“略知一二”,已经很不简单,能够把二看成三,当然可以更为圆满。惟有圆满,才能毫无缺陷。

  做人要有是非,不能是非不分。然而是非难明,非明辨是非不可。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神明,不可能立即判断是非,所以必须审慎,从各方面来考虑。慎断是非的结果,是否正确,要看它圆满与否?在圆满中分是非,是中国人的和谐境界。

  是非分得不圆满,有缺陷,这时候“对,也没有用”。事实证明,对的事情也会引起争执;而错的事情,有时却意外地歪打正着。

  兼顾才会圆满。中国人要求圆满,所以重视兼顾。中国人的性格看起来矛盾,实际上是为了兼顾。

  遇到事情,可以先想坏的方面,做最坏的打算,然后才反过来想好的方面,能够好到什么地步?也可以先想好的,再想坏的。但是都必须两方面兼顾,找出合理点。

  (二)兼顾观念来自太极

  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好不好?很难讲。慢工固然出细活,但是急着要用的时候,细活来不及赶上用途,又有何用?不怕慢只怕站当然是对的,有时慢得连站的位置都没有,是不是嫌太慢了?事缓则圆,如果缓不济急,又怎么圆满得起来?悠闲生活,只是有条件的良好方式,并不是一味悠闲,管它天会不会掉下来,过分了就不好。

  反过来,动如脱兔,捷足先登好不好?也是很难讲。始如处子终如脱兔,固然可以避人耳目,令人措手不及。但是动的结果,如果不合理,又有何用?造反也有理时,当然可以快速反扑,有时候反扑的理由,事后才知道是对方诱敌之计,岂不伤心?先发制人比后发被制要好,如果再忍一时,谁也不必制服谁,是不是更好?奋发上进,也是有条件的良好方式,过分激进,整天紧张,并不是大家所乐见的。

  悠闲是阴,纯阴不好。奋进属阳,纯阳也不一定好。完全静止不好,完全动荡也不好。太极变成纯阳或纯阴,就会停止变化而死亡。人一直悠闲或奋进,也会缺乏调剂而丧失适应力。当动则动,当静便静,动静咸宜最合理。

  太极兼顾阴阳,中国人的性格也兼顾正反两方面,甚至正中有反,反中有正,兼顾到许多方面。

  换句话说,不要把阴阳看成两种东西,并且分开来想。最好把阴和阳看成是一样东西的变化,进一步合起来想,比较容易兼顾并重,不致一厢情愿地掉入极端的陷阱。

  (三)阴阳有如两把刷子

  中国人普遍都有两把刷子,没有两把刷子,在中国社会很不容易生存。这两把刷子,一把是阴,一把是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两把刷子交互运用,就是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也形成中国人的两面性格。

  我们一方面重视未雨绸缪,主张凡事都要及早盘算;一方面却能拖且拖,什么事情都到时再说。一方面认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似乎不能和天争,有宿命的味道;一方面又知道趋吉避凶,并不完全顺应命运,甚至以善补过来改变命运。有时候深藏不露,有本领也不表现,只愿意量力而为;有时候则见义勇为,就算本事不足,也会舍我其谁地向自己挑战。既喜欢随机应变,见机行事;也能够择善固执,坚持原则。遇到挫败或者暂时停顿时,自我安慰无欲则刚,以知足常乐的心态来因应;有机可乘,情势有利时,却又取法乎上,方得其中,一副积极奋发,力求上进的样子。竞争的时候,讲求处世之道;失败的时候,也有退隐之方。动定咸宜,进退俱安,不是两面兼顾吗?

  有阴有阳,有时候阴长阳消,有时阳长阴消,有时阴中有阳,有时又阳中有阴。中国人的两把刷子,变化多端。外国人搞不清楚,说中国人阴险、奸诈、不够坦诚。我们心知肚明,中国人讲求诚信、正直与光明。

  历史上君子为什么常常为小人所欺侮,甚至于被小人害死,便是自以为正直而只用一把刷子。孔子指出君子可欺以其方,就是另外一把刷子没有拿出来用的恶果。

  (四)能进就进该退就退

  中国人的性格,为了“兼顾”双方以求圆满,“刚”、“柔”两把刷子交互运用,以致成了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说他消极却很积极,说他积极却很消极。

  两把刷子交互运用的标准在“合理”,应该刚时要刚,应该柔时要柔。中国人有时候这样,有时候那样,变来变去并不一定。只要变得合理,合乎时空的要求而能够制宜,便属合道的行为。

  中国人的性格如何,说起来就是“不一定”。因为不一定,所以怎么说都对,都能够说中它的一部分,却又怎么说都不对,因为他还是会变。

  例如说中国人不守时,没有时间观念,很对。但也不对,中国人最重视出生的时刻,牢记生辰八字;重要人物主持会议,没有人会迟到;利害攸关的吉日良时,更是分秒不差。说中国人服从权威,对,也不对,中国人害怕权威,却不信服权威;表面服从,心里怨恨。

  我们的性格,配合“当阳则阳,当阴则阴”的原则,能进则进,应该退就要退。进的时候,表现积极奋发,力求上进的一面,强调人定胜天,不折不挠的阳刚。退的时候,呈现消极退让,无欲无求的一面,强调天定胜人,乐天知命的一面。面面俱到,自然和谐。

  这种描述,带一点双面人的味道,也有些骑墙派的作风。中国人认为合理就好,双面都表现得恰到好处,骑墙骑到左右逢源而不致两面不是人,岂非十分灵光?

  (五)二看成三变化多端

  如果是单纯的兼顾双方,中国人不是这样便是那样,还不致过分复杂。但是太极生两仪之后,两仪还是会变化,所以中国人在两方之间的中间地带,产生了许多选择,增加中国人性格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加上原来的善变化,就更为不一定,使人摸不着头脑。

  变得合理说起来很简单,合理就行。实际应用起来,实在十分困难。首先,合理本身就是变动的,顺的时候,要警惕不可能长久顺下去才合理;不顺的时候,要给自己一些安慰,顺得久了,不顺一下自己才会保持应变力;或者给自己一些希望,皇天不负苦心人,总会有顺的一天;甚至给自己一点麻醉,比上不足,比下还是有余。然而,不论如何只要稍为过分,或者因应的对策偏差,都不合理。其次,时间变动,合理的标准也要跟着调整。原来自我安慰是正确的,可是时机变得有利时,却已习惯于逆来顺受,就显得有些自暴自弃。偏偏这种调整,也很难及时。第三,两者对比,还比较容易选择,反正非此即彼,二者必选其一。把二看成三以后,有了更多的选择,往往不加思考,选择中间的那一个方案。这种态度,貌似中庸,却是令人厌恶的“伪中庸”,孔子骂它为“乡愿”,而深恶痛绝。不幸的是,一不小心便会掉入这个陷阱,可怕!

  把二看成三,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必须心正意诚,才能够为众人所乐于接受。若是心不正、意不诚,很容易变成权术,为大家所不齿。中国人以诚为本,其理甚明。

  (六)变来变去时最重要

  中国人的性格呈现多面性,变来变去,十分不一定。在这种情况下,不一定成为君子,也不一定成为小人。说不定是在君子与小人之间,徘徊不定。

  我们是黄河流域长大的民族,黄河常常改道,是不是形成我们不一定的性格,最好的答案好像也是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