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样多、变化大、弹性好、适应力强,如果运用得合理,中国人很可爱;若是运用得不合理,中国人很可怕,也很可恨。中华文化本身没有问题,人如何运用才是问题。要运用得合理,必须长期规划,按部就班,耐心地磨炼,才能精准而快速。当然,有这种磨炼的意向,坚定的决心,有恒去做,必然会修身有成,做一个可爱的中国人。
十一、把二看成三的平衡
中国必须现代化,这是大家一致的愿望,然而现代化不等于西化,不一定要走上西方的路。以正道表现中华文化,使其合乎现代的需要,才不致现代化却迷失了自己,变得不像中国人。我们依然可以保持把二看成三的作风,只是应该求平衡,也就是配合现代时空的演变。二看成三有变态,也可以保持正当的姿态,以正道表现,保持二看成三的常态,才叫做平衡。先求规规矩矩,然后才考虑合理地应变,应该变的事宜才求变,不应该变的事情当然不变。因公而变,不要因私而变,至少不要因私害公,含糊的结果,应该很清楚,才是现代化中国人。
(一)把二看成三必须现代化
中国要现代化,现代化并不等于西化。我们不反对自由、民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类主张,但是衡诸事实,无论台湾、香港、中国内地以及华人居多数的新加坡,这些中国人所走的现代化途径,看起来好像趋向于自由、民主、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实际上却是逐渐走入中华文化的正轨。说来说去,都属于非西方型的现代化。
看起来像走向西方,是因为观察、评论的人心目中只有西方的观点,拿西方的自由、民主,当做惟一的检验标准。却不知道中国五千年历史,已经包含许多主张,融合许多学说,如今历经几百年来的变态、盲目学习,终于回归原点,把固有的文化以正道表现于世。
中华文化,本来就包含自由、民主、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色彩在内,由于中国人具有把二看成三的本领,同样自由民主,也不像西方那么简单,变得相当复杂。
台湾、香港、新加坡都自由民主,但是彼此并不相同,站在中国大陆的立场,也是自由民主,不过不太一样而已。中国领土辽阔,各地的人文、地理相差很大,各自因地制宜的结果,能够求其大同小异,已经很不容易。何况中国人弹性化,爱变花样,差异性当然更大。把二看成三要平衡,必须现代化;要现代化,就应该步入正轨。
同样现代化,我们必须走出非西方型的现代化。并不是有意标榜,而是不忍让好东西被埋没掉。把二看成三的现代化,亟待我们的努力发扬,人人有责。
(二)先求规规矩矩再想应变
中国现代化,是把固有的文化,以正道表现出来,符合现代的环境,也切合现代的需求。
正道的第一步,是每一个人都先规规矩矩,然后才想合理的变化。“无规矩不能成方圆”,中国人持经达变,经就是规矩,方圆才是变化。不守规矩,一心只想到私人的利益而乱变,是变态,令人厌恶。
应变是必要的,只要变得合理,就是正当的行为。然而应变的基础,是“守规矩”。初听起来好像很矛盾,但是从二看成三的角度来看,便不觉得如此。
思考时先想合法不合法,只允许在合法的范围内应变,不能够逾越法律规定而乱变。法的范围,看做品管的上下限,在法律许可的限度内,做合情合理的应变,才是正道,为众人所欢迎,而且不会违法、犯法。
沟通和行动时,先由合情入手,作为桥梁,比较容易导入合理合法的范围。这样执法,比较不伤感情。
守规矩不能忘记应变,否则成为“公事公办”,是一种办公心态而不是办事精神。总有一天,当自己需要找人帮忙时,虽然合法,也会受到冷漠的回应,大伤感情。
实在没有办法时,把“法”摆在前面,这样已经是真小人,比君子毕竟差了一截。
守法不过是为人做事的基础,并不能代表做人做事的全部。守法之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譬如衡情论理,便是应变的具体表现。只要不投机取巧,当然可以变通。
(三)明辨应该变和不应该变
正道的第二步,是分辨应该变的事宜,才可以变;不应该变的事情,要切实遵守规矩,不可以变。
例如公共秩序、交通规则,都是居于大家的安全和方便,大家照着去做,何必一定要擅自应变?当然,有关的规定,必须力求合理,大家才乐于遵守。
应该不应该,原本是中华文化的最高检验标准。大家行之日久,只把它用在变得合理与否?好像合理就应该,不合理便不应该。却忘掉了这种考虑之先,要问一问应该不应该变?若是不应该,等于大前提确定,后面那些怎样变才合理,已经不必考虑。
凡事先问“应该不应该变”,像遵守红绿灯指示,根本不应该变,那还考虑什么呢?在十字路口,人变得呆一些,大家都安全。就算对个人稍微不方便,吃一点小亏,也就算了,这才是君子所应为。
不应该变时,吃亏也无所谓,这才是大智若愚。聪明人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傻瓜,只有傻瓜才会在不应该时表现聪明,因为他搞不清楚什么叫做“时”,又什么叫做“中”,所以无法找到此时此地合理的“时中”。
不必时时求变,也用不着永远求新,那样太费神,耗费精力。应该变才想办法,不应该时,不必伤脑筋。
当今社会,自认为聪明的人太多。我们建议大家做傻瓜,便是针对时弊所做的一种变通。多一些自愿吃亏的傻瓜,社会才可能有秩序,人间更为美好。
(四)因公而应变勿为私而变
正道的第三步,是为公而变,尽量不要因私而改变。一般人刚好相反,遇到公家事务,马上提醒这是“公事”,公事公办,应付过去就好,何必伤脑筋?碰到自己的私事,人立刻精明起来,千思百虑,总要变得对自己有利,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空有脑袋,此时如果不用,更待何时?变通,变通,还不是变得令自己更通畅,更有利?办公事先找法令,只要依法有据,好坏由他,关我什么事?处理私事时,央三托四,钻法律漏洞,游走于法律边缘,鼓动群众势力,一心求变,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因公而变,动机自然纯正;为公设想,公众受惠,自己所花时间和精力,也比较有代价。因公而应变,不牵涉私利,这时脑筋会清醒得多,思虑也周延得很,为什么不多做一些呢?大家为公,人人受益,个人终究也得到好处。想得远一些,公私到头来还真的合一。
为私而变,不免私心——,以致私而害公。若是私利与公利一致,大可扩大范围,推己及人,公私一并处理,岂不更有意义?“私”字写起来不如“公”字正,更谈不上四平八稳。可惜一般人私而忘公容易,公而忘私难。
因公而变是正道,为私而改变是偏道。人人走正道,中华文化自然发扬光大,否则,再骂下去也是徒然。
走不走正道,完全由自己决定,别人奈何不得。是不是走正道,只有自己心里明白,别人也难以猜测。凡事先求自己做得正当,才是走正道的最有力保障。
(五)含糊的结果应该很清楚
正道的现象是含含糊糊的,结果必须清清楚楚,大家才能够了解而密切配合。
二看成三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在含含糊糊,令人弄不清楚。从电视上看,美国总统说起话来,清楚、明确而具体;中国人都知道,当到总统,位置高而权力大,说话越含糊,就越不容易出错,因此也越安全有利。
弹性大,随时准备改变,怎么能够一开始就说得那么清楚明确?将来有所改变,遇到人家以“诚信”原则相责询,岂非自讨苦吃?中国人很难透明化、台面化,不一定要黑箱作业,照样要含含糊糊。常听人说:“不主张如此,但是也不排除这种可能。”说毕哈哈而笑,状甚安全。
其实,含糊是表面的一种掩饰,内心应该清清楚楚,才是“有充分准备”、“知道怎样因应”、“预测结果如何”、“否则自有补救方法”的中国人,而立于不败之地。含糊是过程,因为明朗化不便于也不利于变化。结果必须清楚,才能昭信于人。
含含糊糊之中,让人看得清清楚楚,这才是功夫。满足中国人“我说的你不会相信”,而“你自己会看”的需求。还是那一句话:“应该含糊时,不可以清楚;应该清楚时,不可以含糊。两者交互,互为消长,二才能够成三。”
最后的结果,当然清清楚楚,用不着大家操心,因为水落必然石出。过程最好有一些含糊,但是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见真功夫。含糊绝非糊涂,非用心设计不可。
(六)现代化不失中国人本性
且不说把二看成三是未来世界的主流,至少地球村必须多元化,应该保留中国人的特性。中国现代化,不能够有了现代化却失去了中国。要保有中国之名,已经不容易,有人一直想要抛弃它,改掉它的名;想保有中国之实,那就更加困难,多少人处心积虑,想改变它,要去掉它的实。苦难的中国,加上残忍的中国人,不免令人担心。
最近这一波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好像不是中国人所发起的,我们极力避免“地区性”、“局限性”、“自大性”,居于“全球观”、“国际观”、“整体观”,最好不谈这个话题。实际上如此态度,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内涵,只需要适度调整,也就不生大碍。
这一波复兴中华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大多是洋人,所以成功的几率很高。今后的留学生有福了,中华文化更幸而可以保存。
但是,要发扬中华文化,仍有待中国人的努力。如何把二看成三,应用得恰如其分,无一处不合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目标。我们的使命,不是毁坏它、废弃它、整天说它的坏话。而是重建它、珍惜它、使其合理化。
一旦中华文化在现代获得合理化,就是中国现代化,中国人现代化却不失去原有本性,对我们而言,才属合理。中国人在现代化中,当然不可能缺席,也不应该缺席。全世界的眼光,都在看我们怎样表现。不要让外国人看不起,就不能放弃自己固有的特色。继旧开新,才是正道。
【我们的建议】
一、一九八八年一月在巴黎召开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会议,公开宣示:“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溯二千五百四十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儒家“过与不及”的理论以及因此而建立的“时中”标准,历久犹新,仍然是今后生存发展的主要准则。过与不及,是二看成三之后,所需要的拿捏功夫,结果随时命中目标,即为时中。前者是过程,后者表示结果,两者要兼顾并重。
二、中国必须现代化,表示把二看成三应该现代化,也就是在现代化的环境中应用得合理。合理表示一种平衡状态,把二看成三要求得平衡,必须掌握三大原则:第一,先求规规矩矩再来设法求变;其次,明辨应该和不应该变,应该变时才可以求变,不应该变时不要想去变;第三,要因公而变,不应该为私而求变。
三、大家害怕二看成三,主要因为它相当含糊,令人看不清楚。现代人要求透明化、台面化,是居于怕吃亏、怕受累的心理,无可厚非。但是只要让我们看得清楚,就不需要说得那么清楚明确,因为我们根本就不会完全相信人家所说的话,清楚明确与否,不是很重要。要紧的是,有把握、能机动、善应变,结果很清楚,我们就不用害怕。对人要求,也不可过与不及,否则人家如何因应?
十二、中国人应有的使命
中国人在数量上完成了壮举,占有率世界第一,今后所要努力的,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品管至上。由于我行我素,又喜欢自由自在,谁也管不了我们,只好自求多福,用心自修、自律,才能够合理自主。盲目学他人的教训已经很多,四不像很痛苦,如今要觉悟,最好做自己,不要老想变成别人。恢复中华文化,由自己人喊喊,显得有气无力,因为中国人看不起中国人,满脑子“你算老几”?好不容易这一波有洋人来带动,好像天助我也,留学生和本土生有志一同,说起话来比较有共识。走久了偏道,现在走正道,似乎配合物极必反,风水轮流转,好景不常在,此番亟待大家共同努力。
(一)人数众多,影响力应该大
世界上每四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中国人。这种比例,实在大得惊人。在数量上,中国占有绝对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