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曾国藩家训一日一省全文阅读 > 第28章 治学求知——一生受用不尽(1)

第28章 治学求知——一生受用不尽(1)


  1.读书的本原所在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渠言有窦兰泉者,云南人,见道极精当平实,窦亦深知予者,彼此现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工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也。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邵惠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是也。惠西常言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醑,我两个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传,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者,即礼之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

  陈岱云与吾处处痛痒相关,此九弟所知者也,写至此,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进德之事,难于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卫身莫大如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做主,予夺由人做主,业之精不精,由我做主。

  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此家书写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九月十八日

  【译文】

  四位老弟足下:

  吴竹如近日往来很密。来了便要作整天的谈话,所说的都是关于身心健康、国家大事。他说有个窦兰泉的,云南人,悟道非常精当平实,窦对我也很了解。彼此之间还没有拜访过。竹如一定要我搬进城里住,因为城里的镜海先生司以师事,倭艮峰先生和窦兰泉先生可以友事,师友夹持,就是一个懦夫也要立志。我想朱子说过:“做学问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我生平的工夫,全没用猛火煮过。虽然有些见识,是从悟境得到,偶尔用功也不过优游玩索罢了。好比没有煮熟的汤,马上用温火温,越温越不热。因此,急于想搬进城里去,排除一切杂念,从事于“克己复礼”的学问。

  镜海、艮峰两先生,也劝我快搬。城外的朋友,也有想常常见面的几个人,如邵惠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惠西常说与周公瑾交,如喝醇酒,我们两人有这种风味,所以每次见面就长谈舍不得分手。子序的为人,我至今不能定他的品行,但是见识却是博大精深,常教我说:“用功好比挖井,与其挖几口井而看不见泉水,不如老挖一口井,一定要挖到看见泉水,那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这几句话正切合我的毛病,因为我就是一个挖井而不见泉水的人。

  何子贞与我讨论书法非常相合,说我真的懂得书法的诀窍,决不可自暴自弃。我常常说天下万事万理,都同于乾坤二字,就以书法来说,纯粹用神韵去写,周身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这就是乾的道理。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这就是坤的道理。乾,从神韵而言;坤,从形体而论。礼乐不可须臾离身,也是这道理。乐,本于乾;礼,本于坤。写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漫,就是乐的意味了。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就是礼的意味了。偶尔与子贞谈到这些,子贞觉得很对,说他生平得力,全在这些了。

  陈岱云与我处处痛痒相关,这是九弟知道的。写到这里,接到家信,知道四弟六弟没有入学,很遗憾!但是科名的有和没有,早或迟,总是生前注定的,一点不能勉强。我们读书,只有两件事:一是进德,讲求诚正修齐的道理,以做到不负一生;一是修业,操习记诵词章的技巧,以做到自立自卫。

  进德的事,难以尽言。至于修业卫身,我来说一说。卫身没有比谋生更大的事了。

  农、工、商劳力,是谋生;士人劳心,也是谋生。所以说,或者在朝廷当官拿俸禄,或者在家乡教书以糊口,或者做一些传达的事当食客,或者参加人家的府幕做宾客,都是用自己所修的业,达到谋生无愧于心的满足。科名,是当官拿俸禄的阶梯,也要衡量自己学业如何,将来不至于尸位素餐,得了科名心里不感惭愧。谋生谋得谋不得,穷通由天做主,予夺由人做主,业精不精,由自己做主。

  然而我没有见过精而终于谋不到生路的。农夫如果努力耕种,虽然会有饥荒,但一定有丰岁。商人如果积藏了货物,虽然会有积压,但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读书人如果能精学业,那怎见得他不会有科名呢?就是终于得不到科名,又怎见得不会有其他谋生的途径呢?因此说,只怕业不精了。要求业精,没有别的办法,专一罢了。谚语说:“技艺多了不能够养身,说明他不专一。”我挖井多而没有泉水可饮,是不专的过错。

  【心读】

  曾国藩在这封家书中详细与弟弟探讨和阐明了有关读书的目的;有关读书的选择;有关读书的过程;有关书法的锤炼。简言之,就是一篇简单概括自己读书之心得的家信。

  顾炎武曾经说:“世间有两种读书人:一曰‘通儒’,一曰‘俗儒’。”所谓“通儒”,便是将为学与为人融会贯通,将书中精华身体力行,体现在为人处世、事业家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为书所改变,这样的人把书读得痛快、读得透彻、读得酣畅、读得忘“我”。所谓“俗儒”,便是读书只为了读书、为了功名、为了考试、为了炫耀、为了一切可以转化的目的,书与“我”并未浑然一体、不分你我。这也可以解释为为什么现在有不少学历高、读书不少的人却依旧本性难移、俗气依旧的真正缘由。

  读书的人可以保护自己。曾国藩曾说:“书味深者,面自粹润。”意思是说内心深得读书真意的人,面容自然泛纯粹、润泽之光彩。生平常见两种人:一种是读书读得面黄肌瘦、形容憔悴;另一种是自称愈读愈伤感无措。前一种常是备考的学生,后一种常是失意的“读书人”。这两种人读书,无疑都是为了实现功利目的,达到一定功利目标的读书,读书虽多,实未懂书中真意。心神不能为书所佑护、管理,反被书所戕害、毒化,在书之外寻求读书的意义,应该质疑这些人读书的方向感与目的所在。

  所以说,除了为了自己的读书,其他一切的读书目的,在那些真正体味到读书真意的人眼里,都是牵强而又荒唐的。苏轼回京任翰林学士时,送两个侄子还乡时曾作诗道:“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欲欢。”读书求官好比喝酒的人买醉,是一种麻醉精神、欺骗自己的行为,而微酣未醉的时候其实是饮酒最美妙的时刻,只是世人难以把握这种尺度,使得饮酒恰到微酣时,读书只为自己时。以酒喻人生,这是人生的一种高远境界。曾国藩曾为苏轼的诗增添寥寥数笔:“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不醉,陶然有欲欢。中含不尽意,欲辩已忘言。”这种不尽的真意与个中滋味,不可辩驳、不可口授、不可教传,只能够凭着个人的悟性自己领会体味。

  曾国藩一生最喜读经、读史、读专集、研习理学。在读书的选择上,他认为此四者抓住读书的根本,其他文章词曲都为细枝末节,均可贯通。追求这四者的人是志向高远的名士圣哲。在现代看来,曾国藩的意思可以转述成读书应该选择经典之作、正史、经典作家、修身、求“道”。此为读书正宗,其他都为末流。人生有限,而书海无涯,其他的书不是不可读,只是应该多读第一流的书,格调品位高的书。因为不是只要读书就可改变气质,改变人生,读那些流于浅薄庸俗的书籍会反受其毒。

  世间绝对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捷径的学习方法,所谓的捷径,不过是读书多了,学习久了,根据自身的特质总结出来的一套适合自己的更为自然、更为有效、更为可行的方式来进行繁琐的学业罢了。

  2.唯读书可变化气质骨相

  【原文】

  字谕纪泽纪鸿:

  今日专人送家信,甫经成行,又接王辉四等带来四月初十之信,尔与澄叔各一件,藉悉一切。

  尔近来写字,总失之薄弱,骨力不坚劲,墨气不丰腴,与尔身体向来轻质之弊正是一路毛病。尔当用油纸摹颜体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玄秘塔》,以药其病。日日留心,专从厚重二字上用工。否则字质太薄,即体质亦因之更轻矣。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换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

  尔于厚重二字,须立志变改。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此嘱。

  ——此家书写于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二十四日

  【译文】

  字谕纪泽、纪鸿儿:

  今天派专人送信回家,刚要出发,又接到王辉四带来的四月初十的信。你和澄叔各一封,尽知一切。

  你近来写字,总是太薄弱,骨力不强劲,墨气不丰腴,与你身体一直都瘦弱的毛病正是一路。你应该用油纸临摹颜体的《郭家庙》碑,柳体的《琅琊碑》、《玄秘塔》,用来治你的毛病。你要天天留心,专在“厚重”二字上用功。否则字质太薄,体质也会因此更轻了。

  人的气质,由于天生,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它。古代精于相面的人,都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想求得改变骨相的方法,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拿我的生平来说,三十岁前最爱吸烟,片刻不离,从道光壬寅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至今没再吃烟。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没有恒心,近五年以来深深以此为戒,现在做大事小事都有恒心。就这两点,可见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改变的。

  你对于“厚重”二字,须立志,改变过去的缺点。古人说金丹换骨,我说立志就是金丹。特此嘱咐。

  【心读】

  读书可变化气质,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此乃曾国藩的经验之谈。

  曾国藩是鉴别人才高下、前途、为人的行家,许多被他预言的所谓当年“惨绿少年”的发展方向与他当初的判断惊人一致。他辨别人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骨相和无意中流露出的气质。人的气质和容貌以及骨相都是天生的,后天很难从根本上有所转变,但曾国藩却认为读书可以改变气质、改变人生、改变命运。

  气质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品性,装是无论如何装不来的,它需要连年的积累与阅读阅历的陪伴。通过阅读来改变气质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原本的平庸,摆脱俗见的无形之中的控制。

  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若没有文化的人生,则自然人生也不算是恶。若没有更高文化的人生,则浅演文化的人生,也不好算是恶。人类中间的宗教家、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这些都是为文化人生创造出更好的新目的,提供出更好的新自由。佛经里有一段故事,说有一个恋爱他亲母而篡弑他亲父的人,佛说:只要他肯皈依佛法,佛便可为他洗净罪孽。这里面有一番涵义:即佛家根本不承认人类本身有罪恶存在,只教导人类能有更高挑选之自由。一切宗教的最高精神都该是如此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最高精神,也都该是如此。”

  人生有许多种选择与自由,但与书为伴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与自由,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过着什么样的人生,也无论是多么聪明的人,如果没有书籍的陪伴与指点,都会在黑暗中摸索而永无出头之日。人对于自己的生活作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没有错,都是一个人的自由,针对无论是人生还是选择来说,从来没有对与错,而只有因与果,高与下。难以想象一个缺乏书籍浸润的人会在人生和心灵之路上行走多远,并且从不丧失方向感。

  人类已经脱离了自然人生,而走向文化人生,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万世的精神遗产,是人类众多选择与自由中更高的选择或自由,而这些选择与自由,迄今为止,大概只能在书籍中有着最完善的体现。

  读书和做人的关系,就跟吃饭和做人的关系一样。一个滋养身体,一个滋养灵魂。吃饭天天月月少不得,因为不吃饭身体就不会健康;而天天月月年年不读书,人的灵魂和心神也照常会猥亵、委琐、轻薄,甚至贬值,只是这种灵魂的变质不易为人所察。

  苏州大学教授、心理学家朱明新说:“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状况。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民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作为犹太人聚居地的以色列,它的人文发展指数(将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衡量人生三大要素的指标合成一个复合指数)居全世界第21位,是中东地区最高的国家。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亡国两千年之后,又能重新复国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复国之后,能迅速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流离失所中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和门德尔松等无数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不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也有惊人比例的重要原因。一句话,酷爱读书使犹太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热爱读书的国家,必定是不断向上的国度。”

  书能改变人的一生,人的一切,包括性格、爱好、禀赋、气质、思维方式、思想和观念,以及对生活的理解。

  3.书中之境界,书中之意趣

  【原文】

  字谕纪泽:

  八月一日,刘曾撰来营,接尔第二号信并薛晓帆信,得悉家中四宅平安,至以为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