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曾国藩家训一日一省全文阅读 > 第25章 居家之法——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1)

第25章 居家之法——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1)


  1.走出“官本位”的定性思维

  【原文】

  沅弟、澄弟左右:

  纪瑞侄得取县案首,喜慰无已!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谆嘱瑞侄从此奋勉加功,为人与为学并进,切戒骄奢二字,则家中风气日厚。而诸子侄争相濯磨矣。

  ——此家书写于同治四年(1865年)

  谕纪鸿: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此家书写于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

  谕纪泽:

  读书乃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吾于书箱及文房器具,但求为寒士所备,不求珍异也。家中后辈,一切须存此意,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须作代代做土民之想。门外挂匾不可写“侯府”“相府”字样,天下多难,此等均未必可靠,但挂“宫太保第”一匾而已。

  ——此家书写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译文】

  沅弟、澄弟左右:

  纪瑞侄取得我县考试的头名,喜慰不已。我不望代代人都得到富贵,但愿代代人都有秀才。秀才,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与义的旗帜。谆谆嘱咐瑞侄,从此勤奋努力,为人与为学并进,切实戒除“骄奢”二字,则家中风气越来越敦厚,而子侄们则会争相进步了。

  谕纪鸿:

  一般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担任大官,我不愿意做大官,但愿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坚持一个勤字,习惯于劳苦,既可以享受快乐,又可以过节俭的生活,这样的人就是君子。我做官二十年,一点儿也不敢沾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还保持艰苦朴素的家风,极俭朴也可以,略丰厚些也可以,太丰厚我是不敢承受了。

  谕纪泽:

  读书是贫寒士人的根本之道,万不可有官家的风味。我的书箱以及文房用品,只求为寒士所提供,不求其中有珍异之品。家族中的后辈,一切都必须遵循此意,不要代代都存做官之想,要代代都存做普通百姓之念。门外挂的匾不可写“候府”“相府”的字样,此为天下之难,这些都未必可靠,只挂“宫太保第”一匾就足够了。

  【心读】

  此三封家书曾国藩以不同方面阐述了自己关于居家治家的一个核心观点,也是对待后世子孙的殷殷教诲与期望——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官本位”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然而中国人从古以来,“官本位”的思想传统便弥漫于历史、侵入骨髓。所谓“官本位”思想,至少含有这样一层意思:把是否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因为中国历史上就是本着重农轻商、重官轻文的定位而发展的,所以历代中国文人才会满心“学而优则仕”。

  而曾国藩经过几十年的宦海生涯,终于悟透何者为人之根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礼,而明礼便可为君子、为圣贤,实现个人骨相、气质、精神、人格的净化纯化,这完全是凭个人主观努力就可以实现的,故曾国藩曾说:“为人只有进德与修业二事靠得住,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而至于为官为富,这是关于人成为达官显贵,满足个人欲望与物质、气势、风格方面的成就,与人情世故、人际关系的疏通与管理人的手段,以及客观环境、整体大环境的趋势等综合所致的结果。故曾国藩说“半由人事,半由天利”。

  著名的中国问题学者胡星斗曾在南开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谈到:“中国病的全部症状集中在‘官本位’。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从来都是以‘官’为中心,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其最大特点是集权主义、全能主义政治,是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秦始皇的郡县制影响深远。社会生态是官主民仆,‘官老爷’、‘父母官’、‘为民做主’、‘主子’、‘奴才’、‘草民’思想分外严重。”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体系。曾国藩本人是从八股文走上仕途的,然而曾国藩本人却认为八股文汩没性灵、桎梏思想。“八股文、试帖诗皆非今日之急务,尽可不看不作。至要至要!”而对于从古至今延续的“官本位”思想,他也是不希望后代子孙延续的,只是他是从官场黑暗,命定胜人的角度去看,具有历史局限性。不过,作为一个世纪前处于黑暗的垂死挣扎的清王朝的重臣,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拒绝死读诗书、弃绝八股的读书人,曾国藩已经是眼界、心胸高明宽广得多了。

  2.勤、敬乃兴家之道

  【原文】

  沅弟、季弟左右:

  吾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进京散馆,十月二十八日早侍祖父星冈公于阶前,请曰:“此次进京,求公教训。”星冈公曰:“尔之官是做不尽的,尔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遗训不远,至今尚如耳提面命。今吾谨述此语,告诫两弟,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

  吾自八年六月再出,即力戒惰字,以儆无恒之弊,近来又力戒傲字。昨日徽州未败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自是之见,既败之后,余益加猛省。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余于初六日所发之折,十月初可奉谕旨。余若奉旨派出,十日即须成行。兄弟远别,未知相见何日?唯愿二弟戒此二字,并戒各后辈当守家规,则余心大慰耳。

  ——此家书写于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二十四日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初三日接上谕廷寄,余得赏三品顶戴,现具折谢恩,寄谕并折寄回,余居母丧,并未在家守制,清夜自思,局促不安,若仗皇上天威,江面渐次肃清,即当奏明回籍,事父祭母,稍尽人子之心,诸弟及儿侄辈,务宜体我寸心,于父亲饮食起居,十分检点,无稍疏忽,于母亲祭品礼仪,必洁必诚,于叔父处敬爱兼至,无稍隔阂,兄弟姒娣,总不可有半点不和之气。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无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比我尤甚,此是败家气象,嗣后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以为儿侄之榜样,一代疏懒,二代淫逸,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渐矣,四弟九弟较勤,六弟季弟较懒;以后勤者愈勤,懒者痛改,莫使子侄学得怠惰样子,至要至要!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此家书写于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十一日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以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

  ——此家书写于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十四日

  【译文】

  沅弟、季弟左右:

  我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进京入翰林院庶常馆。十月二十八日早,侍奉祖父星冈公于屋阶前,对祖父说:“这次进京城,请求祖父教训。”星冈公说:“你的官是做不尽的,你的才是好的,但不要骄傲,满招损,谦受益,你如果不傲,就更好了!”这个遗训不远,至今还在耳边鸣响呢。我现在谨把这段话告诉你们,告诫两弟总以去掉傲字为第一重要。

  我自咸丰八年六月再次出山,便努力戒惰,以改正无恒的弊病。近来又努力戒傲。昨天徽州没有失败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自以为是的见解,既败之后,我越发猛省。大约军事的失败,不是傲,就是惰,二者必居其一。大官大贵人家的失败,不是傲,就是惰,二者必居其一。

  我于初六所发的奏折,十月初可奉谕旨。我如果奉旨派出,十天便要启程,不知何日可以相见?唯一的是愿两位弟弟戒傲戒惰,并嘱后辈也戒这二字,遵守家规,那我便大大欣慰了。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初三日接皇上廷寄,我被赏赐了三品顶戴,现在写奏折谢皇上恩典,寄谕和奏折寄回去,我正在服母丧,并没有在家里守制,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想起来,真是局促不安,如果仰仗皇上的天威,江面上的敌人次第肃清,马上奏皇上,回家侍奉父亲,祭奠母亲,稍微尽为人之子的一点儿孝心,诸位弟弟和儿、侄辈,务必体谅我这一份心意,在父亲饮食起居方面,要十分检点,不要出什么疏忽不到之处,对于母亲的祭品、礼仪,一定要清洁,要诚心诚意,对叔父那边要做到敬爱双全,没有一点儿隔阂,兄弟姑嫂之间,总不可以有半点儿不和气,凡属一个家庭,勤,敬两个字,能遵守到几分,没有不兴旺的,如果一分都没有遵守,没有不败落的,和字能遵守到几分,没有不兴旺的,不和没有不败的,弟弟们试着在乡里把这三个字到家族亲戚中去一个一个验证,一定会觉得我所说的没有错。

  弟弟们不爱收拾,不喜欢干净,比我还厉害,这是败家的气象,今后务必要细心收拾,就是一张纸一根线,就是细竹头、碎木屑,都要捡拾起来,为子侄辈树个榜样,第一代人如果疏忽懒怠,第二代就会骄奢淫逸,那么就会渐渐出现白天睡觉,晚上打牌,吃鸦片烟这些坏事!四弟九弟比较勤快,六弟季弟比较懒散,以后要勤快的更勤快,懒散的下决心痛改,不要让子侄学坏样子,至关重要啊!子侄除了读书,还要教他们打扫房屋、抹桌椅,拾粪锄草,都是很好的事,切不要以为这有损于自己的架子,而不愿去做。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家中兄弟子侄,总应用勤敬二字作为法则。一家人能勤能敬,即使是在乱世也会有兴旺气象;一个人能勤能敬,即使是愚人也有贤人智者的风度。我生平在这二字上缺少功夫,现在谆谆训导我的兄弟子侄,务应时时刻刻遵守。至要至要。

  【心读】

  在这几封家书中,曾国藩阐述了有关他的兴家之道——一要勤、二要敬。“能勤能敬,使人有智。”勤,是针对自身的行为而言,敬,是对他人的态度而言。

  《诗经·小雅》教导后人:“密尔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大意是把你的事情做得密实些,不要说什么功劳苦劳。即使你无罪无错,还会有人到处说你不好。古代圣贤之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勤于小事,以免大患。

  古人道:“敬者,德之聚。”能够做到敬的,就是聚拢德业,就是成功的起步。周文王的祖父留给周文王的训条是: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敬重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克服怠惰懒散的习惯就会得吉;让怠惰的心理占上风就要遭灭亡。

  《尚书》也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意即勤劳于国,节俭于家,才能使得国家发达,家庭兴旺。中国古语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成语中有“天道酬勤”。如果说一个习惯能导致一个人命运的变化,那么非“勤”莫属。

  傅雷先生一生博览群书,他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极渊博的知识,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方式亦离不开一个“勤”字:

  长子傅聪是世界闻名的钢琴家,在傅聪小时候,每当练琴中间稍有停顿,傅雷就会抓着傅聪的头往墙上撞,傅聪长大后一直保持着每天练琴八小时以上的习惯,一直到成为世界闻名的钢琴家依旧如此;次子傅敏也曾回忆说,刚进入初中,父亲就要求他读《古文观止》。一次,傅敏由于忙于球赛而未能背出《岳阳楼记》。于是他垂着头,忐忑不安地等着父亲的批评。平时对儿子要求极严的傅雷这回没有发脾气。他使劲吸着烟,半晌才缓缓地说:

  “过去,私塾先生要学生背书,子曰、诗云,即使不懂,也要鹦鹉学舌地跟着念和背。诚然,死记硬背不宜提倡。然而平心而论,似也有其道理。七八岁的孩子,记忆力正强,与其乱记些无甚大用的顺口溜,不如多背些古诗古文。中国的好诗文多得很。一首首一篇篇地储存在脑子里。日子长了,印象极深。待长大些,再细细咀嚼、体味,便悟出了其中意义。这叫作反刍。若到了二三十岁,甚至更晚才开始背,怕也难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都是经验之谈哪……”小时侯理解不了但能记住的东西,长大后会慢慢体味到深意,而这些收获无一不是拜一个“勤”字所赐。

  曾国藩不但要求自身能勤能敬,并同样以此要求自己的家人子弟,并不因为身为官宦之家就可以不劳而获。他说:“戒惰莫如早起。”如果想戒除懒惰,第一个要实现的就是要日日早起。对于内眷、女儿、儿媳妇,曾国藩也从不姑息。对她们的女红、厨艺、居家均有详细的要求与定时的检验。他曾亲笔书写功课单,并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

  曾国藩毕生以勤字自检,与家人共勉,所以其一生实现所谓“立德、立言、立功”的三大志愿;其家人后代谨遵家法,故后代子孙兴旺昌盛。对己要求勤,对人要求敬,的确是人一生、并教导子女的不二法门。

  3.恭俭唯德

  【原文】

  谕纪瑞侄:

  见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拨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节俭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此家书写于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十四日

  致澄、温、沅、季诸弟:

  身处兹乱世,钱愈多则患愈大,兄弟与弟家总不宜存现银。现钱每年足敷一年之用,便是天下之大富,人间之大福。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钱积谷积产积书,总是枉然。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

  ——此家书写于咸丰十年(1860年)闰三月初四日

  谕纪泽: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吾虽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余。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

  ——此家书写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四月十六日

  【译文】

  谕纪瑞侄:

  凡是仕宦家庭,由俭朴到奢侈容易,由奢侈再恢复俭朴就很困难了。你年纪不大,千万不可贪图奢侈豪华,不可养成懒惰的习惯。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凡是勤苦节俭的,没有不兴旺的,凡是骄奢倦怠的,就没有不衰败的。你读书写字,一定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丢掉高祖、曾祖以来一直相传的家风。我的父亲和叔父都是黎明即起,这些都是你所知道的。

  致澄、温、沅、季诸弟:

  身处乱世之中,钱越多越容易带来隐患,兄弟的家中也不宜存现钱。现钱每年得以足够支付本年之用,就是天下大富,人间大福气的家庭了。家中如果要兴旺,全靠子弟贤良。如果子弟不贤良无才能,即使是积蓄很多钱财、谷粮、财产、书籍,也是枉然。子弟是否贤良,六分在天生,四分出于家教。

  谕纪泽:

  凡是世家子弟,如果他的衣食起居,都与清寒之士一样,才有可能成大器。如果沾染了富贵习气,就难以有成就。我虽位居将相,但所有的衣服,加起来不值三百金,希望你们能保持这俭朴的风气,这也是惜福的方法。

  【心读】

  曾国藩为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重臣,深受道光皇帝知遇之恩,对道光皇帝克勤克俭的做法至为推崇,并以此躬行终身、要求家人。“恭俭唯德”是道光皇帝于辛巳年的御笔。在这几封家书中,曾国藩论述了持家旺家的根本之道——避奢侈求俭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