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曾国藩官道宝典全文阅读 > 第5章 修身篇(4)

第5章 修身篇(4)


  自己约束自己往往易流于形式,一旦意志不坚就会退缩,这是人们的一个通病,而让朋友在身边提醒自己则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不过,这一定要是诤友才行,只有诤友才敢提出自己的弱点、缺点及改正方法。否则,用处就不大了。

  无疑,曾国藩身边就有几个这样的朋友。这些好友的意见对他的影响很大,曾国藩心中对他们充满了感激。从这,也可知曾国藩的胸襟了。

  有一次,曾国藩的好友朱萱谈论人生,他形象地将人的悲喜离合,事业成败比作一场戏,说:

  “人生的悲欢离合,事业成败,其实就像一场戏。当观众将散的时候,不知道其实唱戏的人也兴致已尽了。那些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情,其实根本与自己没有一点关系。因此,扮演大富贵的生角,未必一定感到高兴;而扮演极贫贱的丑角,也未必一定可悲!”

  曾国藩听了,连声称赞道:“你的比喻很妙!人生确实如此,何必那么执著而成为功名利禄的囚徒!”

  曲终人散,看客没了兴趣,其实表演者也没了兴趣,该收拾东西下台了。曾国藩从这个比喻中感到自己该功成身退了。

  但是,曾国藩争强好胜的弟弟曾国荃却没有他那么看得开。曾国荃在取得成功之后,不仅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高官厚禄,反而备受责难猜测,心里咽不下这口气,整天闷闷不乐,以致郁闷生病。曾国藩只好写信去劝慰说:

  “吾兄弟拼命报国,然须常存避名之念,总从冷淡处着笔,积劳而使人不知其劳,则善矣。”

  可惜曾国荃没有听进去。在名利这一点上,曾国荃与兄长曾国藩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由此看来,在曾氏诸兄弟中,以曾国藩声名最盛是不无道理的。

  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争名夺利而失去了人生的快乐,陷入无边的烦恼,成为名利的奴隶;更有不少人被名利所累,不但无益于事业成功,反而为自己制造了许多灾难,身败名裂者不胜枚举。道家为破除名利的绳索,主张无为;佛家则干脆教导人逃离红尘。这两种方法弃名利如粪土,固无拖累,但这种仅为一身的快乐,不是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圣贤豪杰们愿为的。人世的苦难众多,志士仁人更应以治国安民为己任,但这又很难不受名利之累。曾国藩“淡”字诀的妙处,就在于其不但不妨碍人们成大业、办大事,而且还可以给自己留出一片安闲自适的天地,享受人生,同时也有助于事业的成功,这正是两全其美的方法。

  三、廉为护官符

  临财不苟,无欲则刚。官做得好不好,首先看他廉洁不廉洁。无论官多高,功多大,一旦沾上贪毒,就前功尽弃。廉是护官之符。

  廉为居官第一要义

  中国历来是一个讲究为官之道的国家。自古以来,留存下来了许多讲述为官之道的著作,被称为“官箴”。据统计,现存官箴书有四百多种,从西周到清末,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官箴中包括的内容很多,但“清”、“慎”、“勤”三字,被公推为做官第一箴言。

  为什么都把“清、慎、勤”三字作为做官的第一箴言呢?清人方大解释说:“晋司马炎居官三字诀,曰清、曰慎、曰勤。宋人真西山先生云,士大夫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三字之中,自以清为第一要义。官如不清,虽有他美,不得谓之好官。然廉而不慎,则动静云为,必多疏略;廉而不勤,则政事纷繁,必多废弛,仍不得谓之好官。”因此,要想成为好官,三者缺一不可。

  同时,在大多数官箴中,“清”字又均被列于首位,被认为是居官一等要义。在这里,“清”即“廉”。曾国藩在他的日记中经常提及这个三字箴,在担任两江总督时,他曾亲书“清慎勤”三字匾额,悬挂于总督府。为了通俗易懂,后来改为了“廉”字。因此,在曾国藩的文字中,出现的都是“廉”字。“廉”就是说为官应当廉洁自守,不可以权谋私,贪赃枉法。

  “廉”之所以被公认为居官第一要义,是因为它是官吏德行的基础和根本。首先,只有为官清廉、光明正大,才能不受蒙蔽、明察是非;只有一身清白,没有私心,才能够处事公正。正如宋人罗大经所说:“士大夫若清廉,便是七分人了。盖公、忠、仁、明,皆自此生。”其次,只有为官清廉,才能治国安民,使天下太平。正如清人王元吉说:“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层累而下,诛求勿己,害必加于百姓而患仍中于邦家,欲冀太平之理不可得矣。”再次,只有为官清廉,才能受到上级的赏识,得到百姓的爱戴,自己也才能身心安然。清人程含章说:“廉能之吏,上司贤之,百姓爱之,身名俱泰,用度常觉宽然。而贪污之吏,朘民之膏,吮民之血,卒之身败名灭,妻离子散。天道昭昭,报应不爽,吏亦何乐乎贪而不廉哉!”综上所述,“廉”被称为为政的根本。曾国藩更是把它称为人生的根本。他在给王明山的信中说:

  “‘廉’字人生之根本,即我楚师水陆两军之根本也。”

  然而,虽然“廉”对于一个为官者来说是如此重要,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古今中外,贪官比比皆是,而清官则凤毛麟角,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廉”是与人类本能的欲望相对立的。人们无不追求耳目之乐、声色之欲、口适之福,但要满足这些欲望却非易事。因此,当一些人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之后,便会利用这种权力来满足自己的贪欲。要做到“廉洁”,必须要具有崇高的修养和高度的自制力。因而一般说来,真正的廉洁之士都是些品德高尚之人、志向远大之人和意志坚定之人。人们遇到一个清官,都会给他极高的荣誉。像宋代包拯“包青天”,明代海瑞“海青天”等,都是家喻户晓、名传千古的精神偶像。

  曾国藩也深知这一点,要当一个清官是极不容易的。为此,他一生都以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为榜样,廉洁自律,刻苦修炼为官品德。被康熙帝称为“江南第一清官”的张伯行就是曾国藩多次称颂的一个人。

  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今河南兰考人。张伯行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儒士。在家庭的熏陶下,张伯行自幼好学。康熙二十四年(1685)中进士,康熙三十一年(1692)入京补内阁中书,开始步入仕途。

  康熙四十二年(1703),张伯行赴任山东济宁道。当时正逢荒年,老百姓流离失所。张伯行在上任途中,赈济给灾民不少钱粮。到任后,又立即开仓赈济,仅汶水和阳谷两县就动用仓谷二万余石。事后,藩司指控他擅动仓谷,应予革职处分。张伯行以“仓谷为轻,民为重”慷慨陈词,藩司无奈,最后免去了对张伯行的处分。

  康熙四十五年(1706),张伯行调任江苏按察使。按当时惯例,新任官员要向总督、巡抚敬送银子,对这一腐败现象,张伯行却严加拒绝,说:“我为官,誓不取民一文一钱,怎能这么办呢?”

  在任按察使时,张伯行力革地方弊端,对总督、巡抚多有冒犯,于是他们便联合起来,压制和排挤张伯行。张伯行就任按察使次年,康熙帝南巡,到江苏后命令总督和巡抚举荐贤能的官员,但总督和巡抚并没有把张伯行列在举荐之列。康熙帝在举荐的名单中没有发现张伯行的名字,便自己对左右侍臣和总督巡抚们举荐说:“我听说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你们意见如何?”

  众人只得连连附和皇上的意见,于是康熙升张伯行为福建巡抚。张伯行到福建任职后,对当地的不良习俗严加革除。他看到当地人视瘟神为“五帝”,庙祀遍布城乡,人们昼夜祷告,这样不仅毒化了社会风气,而且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便下令将所有的瘟神祠改为义塾,供贫苦人家的孩子在里面读书,这一举动使群情大快。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其时朝野行贿、舞弊之风渐盛,张伯行公布了《禁止馈送檄》,以防堵这种官场的不正之风。其檄文的内容是: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赠;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张伯行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任官期间,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从未携带过家眷。无论在朝在外,从不结交一个近侍之臣,不以得到皇上的宠幸而有自专的念头,不以同行忌妒打击而有退阻之心。由于这样,他得到了皇帝的宠爱和多次保全,被康熙帝定为“江南第一清官”。

  雍正三年(1725),一代名臣张伯行去逝。他死后,雍正帝赠他谥号“清铭”,取为官清正,恪勤供职的意思。用“清铭”二字来总结张伯行的一生,是毫不为过的。

  曾国藩以张伯行等先贤为榜样,一生崇尚清廉。他的女儿曾纪芳是其儿女中寿命最长的一位,自号“崇德老人”。她八十岁时写了一本《崇德老人自订年谱》,追述自己一生的经历,书中对其父亲曾国藩的记述颇详。据她说,曾国藩无论官位做到多高,从来没有人敢向他送礼,甚至于他的夫人就像一个平凡的农妇,没有任何珍玩饰物。部下都知道曾国藩的人格,都不敢冒大不韪给曾国藩送礼。他唯一接受的一次礼是部将黄翼升送的。

  黄翼升,字昌岐,长沙人。小时候是个孤儿,后成为铁工,参加湘军后,任低级官吏。由于在创办水师过程中精勇能干,立有大功,渐为曾国藩器重,成为主要心腹之一。

  咸丰十一年(1861),黄翼升奉命总领淮扬水师,在彭玉麟、杨载福之外另立一军。八月攻克安庆。次年,护送李鸿章的淮军到上海,攻克沿江各镇,被晋升为江南水师提督。这样,黄翼升就归入了李鸿章部下,很快又成为李的得力助手。1863年,曾国藩想调回黄翼升,十几次与李鸿章相商,李鸿章都借口推脱,称黄翼升为“平关第一功臣”,坚决不给。为此,曾国藩对李鸿章很是不满。

  为了缓和曾李二人的关系,黄翼升派夫人出面,让夫人认曾国藩夫人欧阳氏为义母,当欧阳夫人生辰时,黄夫人以拜义母的名义,带来翡翠钏一双、明珠一粒、纺绸帐一铺贺寿。欧阳夫人见其情真意切,便收下礼物,认了这个干女儿。曾国藩考虑到这并非贿赂,而且也可借此缓和与李鸿章的关系,也才不予追究。这件纺绸帐后来被用作曾纪芳的嫁妆,一直用到晚年。

  曾国藩以“廉”自律,同时也把它作为治军用人的重要原则。他察人用人,都以“廉”字为本。

  在曾国藩当翰林的时候,有一天,他到琉璃厂书店买书,来到一家书店,看见有两个先到的人正在买,其中一个的一枚铜钱掉在了地上,未能觉察,另一个人赶紧跟了上去,见那人走后,立即拾起,装入自己腰包,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曾国藩出于好奇,就向店中人打听了二人姓名。后来,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有一知县新到任,前来拜谒。曾国藩一见,就感到此人很面熟,经询问,原来就是当年在书店拾钱之人。于是不久曾国藩就把他免职了。有人问起此事,曾国藩说:

  “这种人爱贪小钱,视一钱如命,一旦当上百姓的父母官,还不把百姓的油水榨干!”

  “廉”为居官第一要义。要想做一个好官,在功业上有所建树,必须廉洁自律,严格束下;否则,贪得无厌,终有大祸临头。

  贪为居官一大祸源

  《郁离子》中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只老虎追赶一只麋鹿,麋鹿为了生存狂奔不止,仓皇之际从悬崖上跳了下去,老虎紧追不舍,赶到悬崖时也随着一起跳了下去,结果都摔死了。

  麋鹿从悬崖上跳下去,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前面是悬崖,后面是老虎,向前是死,向后也是死,向前冲去虽然必定坠落,但终还有一线生的希望,也胜过坐以待毙,被老虎吃掉的好。但是老虎却是进退完全可以由自己控制,只是由于过分贪婪,随着麋鹿一起摔死了。

  贪婪更是为官的一大祸源。《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的哥哥高西木进了四十大盗的藏宝洞,欣喜若狂,攫宝不已,忘了回家,致使强盗回来,将他砍死。大贪官和珅,一生贪得无厌,收贿无数,富甲天下,连墙壁缝中都藏满珠宝,可是到头来却因此而被诛身亡,财产全部充公。这些都是深刻的教训。

  诚然,人们皆有名利之心,这是不可避免的。正如一则故事所讲的:相传乾隆帝巡游江南时,站在山上眺望远处的江水,这位风流天子顿感心旷神怡。这时,他看见江中数百只帆船来来往往,不禁问:“这么多船在江中干什么?”身边的道静和尚说:“我只看见江中两只船,一是争名,二是夺利。”

  但是,求名求利必须行正道,必须以是否符合“义”为前提。不能太过追求名利,乃至不顾一切,以不正当的手段去谋求名利。追求这种非分的名利,就是贪婪。贪婪则隐藏着灾祸。所以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人想要的东西,但如果不是正道得来的,就不会长久。”

  贪欲是众恶之本。人一旦欲望过大,就会心术不正,离开事物本来之理去行事,从而把事情做坏、做绝,大祸也就临头了。

  曾国藩也深知这一点。因此他时时警告自己,戒除贪欲。他曾说:“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并立誓说:“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曾国藩认为:“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食;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因此,他立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