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人先正己。曾国藩按照儒家传统的“内圣外王”之道来要求自己,他认为要想做一个好官,必须先磨炼心志,修养其身,“内圣”才能“外王”。
一、立志拔于流俗
志是人生的目标和信念,人生由立志开始。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其中凡人最多,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多数人的志向都从俗,俗志即成凡人。曾国藩则不同,他从小就立志高远,不流于俗,由此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人无志不立
在曾国藩看来,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他将有“志”视为取得成功的首要品质,他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志”作为人们对人生价值目标的选择,体现着一个人的理想,制约着他所能成就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人对自己价值目标的选择。大多数的人都在心里有一个追求的目标,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心愿。一点志向都没有的人,就仅仅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回归到了禽兽的行列。因此,中华文化历来强调的一个命题就是“人无志不立”——一个没有一点志向的人就不可能真正站立起来,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曾国藩很小就立下了求取功名的志向。
曾国藩于1811年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普通的农家,初名子城。少年时期的曾国藩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且记忆力很强,从八岁起就跟着教私塾的父亲曾麟书读《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不到两年时间,便读完了这些典籍。之后,父亲继续指导他读《诗经》,同时开始教他八股文。第二年,他的弟弟出生,祖父曾玉屏即景命题《兄弟怡怡》,叫他写一篇八股文,十岁的曾国藩居然写了出来,祖父见此高兴地赞赏说:“文中有悟性,必能以孝友承其家矣。”
十四岁那一年,其父亲的好友欧阳凝祉来到曾家,见了曾国藩的八股文稿和诗作,大加赞赏。欧阳凝祉是衡州府的八股文高手,是从不肯轻易赞赏人的。为了进一步试探曾国藩的才学,他又以“共登青云梯”为题,叫曾国藩作律诗一首。诗成之后,欧阳先生更是大为惊喜,认定曾国藩必将前途无量。他连连夸赞: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将来定会金榜题名,为你们曾家光宗耀祖!”随即转头对曾国藩的父亲说:“麟书,我们作个儿女亲家吧,让我那女儿给子城作妻子?”
“好啊!”曾麟书高兴地答道:“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欧阳先生也肯定地说。
就这样,欧阳先生将女儿许配给了曾国藩,这就是曾国藩的正妻欧阳氏。在父辈们的激励下,曾国藩坚定了考取功名的志向。此后,曾国藩除继续苦学八股文以外,其父还教他读《史记》、《文选》等典籍。道光六年(1826),曾国藩去参加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
曾玉屏父子认为曾国藩确有培养潜力,继续在家中学习,恐怕误了孩子的前程,于是决定将曾国藩送往衡阳,后来又送到本县的涟滨书院,接受名家的指点。
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和心智的不断开发,曾国藩的人生志向也逐渐得以提高。从狭小的私塾学习环境进入比较正规的书院读书,曾国藩很受振奋。为了求学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曾国藩在涟滨书院改号为“涤生”,其意思就是“涤其旧染之污”,焕然新生。从改号这件事可以看出曾国藩努力求学,渴望更大进步的志向和决心。
以此为人生的动力,并经过名师的指点和刻苦攻读,曾国藩的学业果然大有长进。道光十三年(1833),二十三岁的曾国藩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便考中了秀才,而他的父亲曾麟书苦苦拼搏了二十多年,才于前一年考取了这份功名。
人无志不立。“志”作为人们的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勇往直前、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达到人生目标、创造人生幸福、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源泉。
志向越高,成就越大
曾国藩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成败时曾说:
“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益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矣。”
也就是说,志向越高,成就越大。
在曾国藩考中秀才的第二年,他又前往湖南当时最著名的书院——岳麓书院求学,为这年的乡试做准备。岳麓书院浓厚的学风熏陶了曾国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次乡试中,曾国藩又一试中举,名列第三十六位。这年冬天,曾国藩第一次离开家乡湖南,上京参加次年春天的礼部会试,为实现读书人金榜题名的最高愿望而奋斗。来到北京后,曾国藩找到在京的长沙会馆住下,不顾一个多月长途旅行的疲劳,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准备迎考。但初次会试,曾国藩却名落孙山。不过这年恰逢皇太后六十大寿,按惯例要增设恩科一次,所以年后还有一次考试的机会。从湖南到北京,路途千里,来回的花费不小,加之往返又要花去许多时间,耽误读书,在征得家里同意后,曾国藩决定在京留住一年,等待参加恩科会试。他闭门谢客,埋头读书,不觉又到了年末。这天,曾国藩遥望南方家乡,思绪万千、壮心不已,写下了《乙未岁暮杂感》一诗:
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
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
竞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铲不平。
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青年曾国藩不凡的志气:气吞云梦、铲平君山、屠斩海鲸,真是志气冲天!
但到了恩科,曾国藩又没被录取。他虽然颇感失望,但想到自己才二十六岁,将来还有许多机会,对这一时的挫折也就淡然处之了;同时,他感到自己这一年并没有虚度。在京的这一年多,他除了勤奋研读经史,苦修八股文以外,对唐宋诗和古文也产生了很大兴趣。他觉得古文比八股文更有生气,更有意义,特别是韩愈的古文,他每天都要花一定时间研读,简直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通过对韩愈古文的研读,曾国藩从中学到了作古文的途径和方法,深深体会到作者的道德修养是作文的根本。这对后来以他为首的“湘乡文派”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又过了三年,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再次进京会试,结果考中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在常人看来,能够金榜题名已经是光耀门楣的大喜事了,但志气远大的曾国藩却认为自己虽成进士,但是名到三甲,按惯例三甲进士多不能入翰林,因此他又羞又愤,当天便想买车回家。一位朋友知道了,多方挽留劝慰,曾国藩才留了下来,按时参加朝考。结果,复试、殿试、朝考,曾国藩的成绩都很优异,名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在看试卷时,又特别将他提为一等二名。这样,曾国藩终于如愿地进入了翰林院。
明清时期的翰林院,是国家储备人才的总机关,相当于现在的科学院,而翰林则相当于现在的科学院院士。因此,有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清代自康熙、雍正以来,名臣大儒大多出身于翰林。
曾国藩入了翰林院,志向更加远大,更有锐意进取之心。此时,他已摆脱了科举的桎梏,“志大人之学”,决心成为一个圣贤。他给自己定下了一条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真可谓志向坚决。同时,他将自己再一次改名为“国藩”,决心做一个藩屏国家的栋梁。他常常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高远志向:
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乡。
虹梁百围饰玉带,螭柱万石枞金钟。
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
正是以不断进取的高远志向为动力,才使曾国藩得以成为晚清的“中兴名臣”及一代儒教宗师。
志向是一个人给自己设计的人生境界,它制约着自己的人生道路、生活内容和成就的大小。由于立志高低的不同,人生的成就也就不同。正如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所说:“志不大则所成就者小。”因为“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低小的志向容易实现,使人轻易地处于自我满足状态,不再进取;只有高远的志向才会不断激励人们永远向上,奋斗不止。
在“志存高远”方面,曾国藩堪为世人学习的楷模。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经常教育子侄辈要有远大的志向,成就一番事业。他在同治二年(1863)十二月十四日给曾纪瑞的信中这样写道:“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是可以做得到的。”
当然,立志要高远并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立志去当将相圣贤,世界上有各种职务和工作,都得有人去做;同时,立志还必须务实,立足于自身的性格爱好等实际因素,才不会志大才疏,志向才不会因为不切自身的实际而流于空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问题不在于是什么,关键的是要出类拔萃,在各自的行业,成为一颗闪亮的星!这就是立志要高远在今天的普遍意义。对于为官之人,也并不是只有争当将相一类的职务,才算志向高远。自古以来,平庸的将相何其之多!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将相又何其之少!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够确立这样的志向,才不失为高远之志,若能够一生去践行这样的志向,必将为后世所传扬。
我国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就是这样一位叫后世永远传颂的好官。公元前251年,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太守,当时封侯拜相被视为为官的荣耀,太守是很不起眼的一个小官。一位朋友劝他说:“现在有志的人都去立战功,寻求封侯拜相,你怎么甘愿去当一个小太守?”
李冰却说:“我不喜欢靠杀伐赢得功名,我喜欢去造福一方。”
“天下是别的人打下来的,你光去管理管理,能有多大的成就?”朋友说。
“我不想和你辩论这个问题,由历史去做见证吧!”
李冰拒绝了朋友的劝告,带着家人翻山越岭,千里迢迢来到了偏远的蜀郡任职。当时的蜀郡,远离华夏腹地,文化落后,生产不发达,被称为蜀蛮。来到蜀郡以后,经过一番调查研究,李冰发现亟须解决的问题是水患。他带着二儿子李二郎到岷江出口的玉垒山虎头岩上观察水势,只见滔滔的岷江从万山丛中奔流下来,一浪高过一浪,不断拍打着悬岩,那岩嘴却又直入江心,迫使江水南流。每年洪水天,南边一片汪洋,吞没农田人畜;而东边郫县一带,却又缺水灌田,旱荒严重。
虎头岩脚下有条没有凿通的旧沟,那是早期蜀国丞相鳖灵凿山的遗迹。据当地父老乡亲说,只要凿开玉垒山,并在江心筑一道分水堤,使江流一分为二,便可引水从新开河道穿过郫县直达成都。到那时,不仅可以使缺水的东边郫县一带的农田得到充分的灌溉,而且可以通航、通船,将急需的梓柏大竹从高山采伐后,随水漂流,运往成都。化水害为水利,这将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
“看来,鳖灵选定在这里凿山开江,真是高明呀!”李冰一边看一边想,连声赞叹,但接着他又想:鳖灵凿了很长时间,一直都没有凿通,可见这工程的艰巨!看这玉垒山,全是坚硬无比的岩石,怎么办呢?
李冰在山岩上低头想着凿岩的办法,忽然看见两只公鸡,一只红毛高冠,一只黑羽长尾,正在岩上争啄晾晒在那里未收拾尽的谷粒,啄呀啄呀,两只鸡突然打起架来。原来有些谷粒落在了石头缝里,两只鸡都吃不到,便气忿相斗,爪啄相加,你腾我跃,转眼斗了几个回合,黑鸡战败,落荒而逃,红鸡便在原处不停地猛啄,经过一段时间,终于将岩石啄开,饱食了落在石缝里的谷粒,便高叫一声,雄赳赳地走开了。
这情景给李冰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不禁想:那小小的公鸡能用它的嘴壳啄穿岩层,难道人还不能用双手劈开这些山岩,凿通水渠吗?他下定决心,不怕艰难险阻,立志要凿开玉垒山。他带领民工堆积柴禾引火烧岩,无数堆火在猛烈地燃烧,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山岩烧久了,发出噼噼啪啪的爆响,飞起团团的火星;烈火猛烧过后,又叫人担水来泼。这样一热一冷,岩石渐渐起了裂缝,人们便用铁铲去撬、去铲、去凿,然后架火再烧……
终于,玉垒山被凿开了,就像打开了两扇巨大的石门,岷江水一路吼叫,奔入内江!这便是灌溉川西坝子的进水口,人们把它称做“灌口”,川西人民得水如同得宝,欢喜极了,又把它称做“宝瓶口”。
与此同时,李冰还带领人们修建了鱼嘴和飞沙堰两个与宝瓶口配套的工程,它们一起构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干。鱼嘴建在岷江由峡谷进入平原的起点上,其作用是分流引水。岷江进入平原,河槽宽度由二百米突然扩展至八百米,水流减缓。在江心用竹笼盛石垒成形同鱼嘴的沙洲,把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内江承担引水任务,外江则主要用于排洪。竖接在鱼嘴之后的是金刚堤,它介于内外江之间。在距鱼嘴约一千米处的堤上筑有飞沙堰,其作用是泄洪排沙,它是一座堰顶仅高出内江河床二米的溢洪堰,若内江水量过大,则翻入飞沙堰排入外江。距飞沙堰约二百米处便是宝瓶口了,它和飞沙堰配合得非常紧密:当内江水位齐平飞沙堰顶时,宝瓶口进水量恰够下游之用;如内江来水太多,水位将因宝瓶口的控制而升高,超过飞沙堰顶,多余的水即溢过飞沙堰泄入外江。这样,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便基本上达到了能控制内江流量的目的。由于都江堰的作用,使川西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