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轻孰重孰好孰坏
【原文】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善最乐,为恶难逃。
【译文】
黄金并不算贵重,安稳快乐的价值更高。世间万事都是卑下的,只有读书才是高尚的事业。做善事是十分快乐的,做坏事难逃惩罚。
【评析】
对于人生价值的衡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判断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答案自然也不一样。至于孰轻孰重、孰好孰坏也只有靠自己去体会。
是黄金珍贵还是安乐值钱要看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一个对金钱欲望过高的人并不清楚什么才算真正的安乐,对他而言安乐的定义也许就是更多的金钱。只是是否真正有过安乐的感受,那就要看他的欲望是否真正得到过满足了。
对于古人而言读书是一个高尚的事业,不为别的,只因为读书可以获得知识,知识可以当作敲门砖,这块敲门砖可以敲开存有颜如玉、千钟粟的黄金屋的大门。寒门士子为了摆脱贫困获得富贵而读书,仕族子弟也要为了维护已有的富贵和权势而读书。总之,这项高贵的事业把人格模式化了,而人们的思想也将这项高贵的事业世俗化了。读书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而“唯有读书高”这是一种官尊民贱的“官本位”思想,同样禁锢了人们几千年的生活。读书只为做官的思想当然是要不得的。况且,现代社会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离不开读书,没有知识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至于“万般皆下品”那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行善与作恶都是人的处世方式,但是两者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为善最乐,为恶难逃”,行善之人往往有一颗善良而快乐的心,不管命运如何捉弄,他们的生活都不会失去灿烂的阳光;而作恶之人即使一时得逞也终难逃脱生活的惩罚,是非善恶总有尘埃落定的一天。
隐恶扬善孝道当先
【原文】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不信但看檐前水,点点滴滴旧窝池。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译文】
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行为,小乌鸦有衔食反喂母鸦的情义。孝顺的人生的孩子也孝顺,忤逆不孝的人生的孩子也会是逆子,如果不相信只要看看屋檐滴下的水,一点一滴都流进了旧坑里。不应该揭露别人的短处,应多宣扬别人的好处,尽力掌握好这两个问题。妻子如果贤惠,丈夫就少遭祸患,儿子如果孝顺,父亲就心情舒畅。
【评析】
中国人重视孝道,在君权至上的传统思想中,人们将它与精忠报国摆在同一个层次,可见它地位的超然。子事父以孝,臣事君以忠,历代统治者都把提倡孝道作为立身教民的根本和建国治邦的基础。元代甚至出版《二十四孝》,作为宣传孝道的工具。今天,虽然作为封建思想的护身符它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但是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它依然具有自身的价值。人应当懂得感恩,受人滴水之恩,还要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父母深广如海的养育之恩。羊跪乳,鸦反哺,动物尚且知养育之恩,人又岂能不为父母尽孝?当今社会不赞成愚忠愚孝,但是孝敬老人还是值得现代人去继承和发扬的。同时,这种思想又是一脉相承的,下一代是否能继续保持这种优良传统需要为人父母的言传身教,自己对老人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后代模仿的对象,不孝之人得不孝之子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想要妻贤子孝、和乐美满,自己就要先做好榜样。“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不信但看檐前水,点点滴滴旧窝池”,就是这个含义。
“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当然,扬善不是曲意奉承,隐恶也不等于包庇坏人坏事。它指的是称赞别人的优点,不揭露别人的短处。人人都喜欢赞美,人人也都需要赞美,因为人人希望获得肯定。所以,对于别人的长处和成绩我们要学会赞扬。同时还要懂得“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应给予善意的忠告而不是大肆宣扬。每个人都有自尊,谁都不希望把自己丑陋的一面暴露在阳光下。使别人难堪的结果不仅不能帮助别人改正错误,还会招来对方的嫌恶。处世应该把握好这两种尺度,持一颗真诚包容之心去对待他人。
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原文】
人生知足何时足,到老偷闲且自闲。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通长安。既坠釜甑,反顾何益?已覆之水,收之实难。
【译文】
人一辈子也没有知足的时候,老了挤点时间清闲一下吧。只要有杨柳树就可以拴马,处处都有路通向长安。既然釜和甑都已经碎了,再回头看它还有什么用处?泼出去的水,想全部收回来根本不可能。
【评析】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无法挽回的,人要是不把心胸放开,那日子只有在每天的追悔中度过,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既坠釜甑,反顾何益。已覆之水,收之实难。”就是要告诉人们既然事情已经发生、错误已经铸成,后悔和自责是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的。人的目光应该朝前看,不要总盯在过去的失误上,如此是不会取得进步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不忘”不等于懊悔,若能从中吸取教训、知错能改,想办法弥补造成的恶果,就是最大的收获。何况人生中遗憾的事情随时都会发生,自怨自艾只是在浪费生命而已。做人还是达观一些,一切顺其自然,才能活得轻松自在。
人生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人心想要得到满足恐怕也是一种奢求。也正是人心不足、欲壑难填才使自己在每天的奔波劳累中疲惫不堪地度过。人对“满足”这个词的体会似乎总是没有那么深刻。因此为了知道它是何种滋味,人们孜孜不倦、日夜兼程企图能够使自己得到“满足”。殊不知那本是自身拥有的珍宝,在追逐时却被当作废物丢掉了,结果当然是离它越来越远。所以,人的心里永远不会觉得满足,于是就千方百计用名利物欲来填充,最后却反而更加空虚,因为那些本来都是美丽的泡沫,空虚而易碎,随时都会破灭。其实,只要生活过得去,大可不必把自己搞得如此狼狈,物质不应该是生活的目的,知足者方能常乐。
因此,人不妨活得潇洒一些,不要对那些得不到和已失去的东西耿耿于怀。若能随遇而安,那么人生中便能“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通长安”了。
见易学难殊途同归
【原文】
见者易,学者难。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道路各别,养家一般。
【译文】
看着容易,要学会就很难。不要把容易得到的东西,看得平凡不知珍惜。过于用心计较就会认为每件事都做得不对,退一步想想,一切事都容易处理了。道路各有不同,治家的道理却都是一样的。
【评析】
看着容易做起来难,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事实上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技巧,而这些技巧是在长时间的操作中慢慢磨合出来的,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不要瞧不起生活中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事和一些普通人,他们的工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自以为是的聪明人没有必要总是昂着骄傲的头,只有自己亲自去尝试一下才会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精湛的造诣是在苦功中得来的。因此,对于那些看来简单、得来容易的事情,人们应该学会尊重和珍惜,要看到平凡的外表下蕴含着的伟大。
当然,有些事情的确需要珍惜,而有些事情还是要等闲看的。比如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些关系到个人的小利,就不必那么斤斤计较。斤斤计较的结果往往会使事情变得更复杂,最终不仅无法解决,还会将矛盾激化,破坏人际关系。退一步海阔天空,以退为进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会换位思考、转换立场能让你的眼界更加开阔,发现更多新的契机,问题处理起来自然能够得心应手。处世治家都是相同的道理,处理矛盾是门艺术,若能将心比心,掌握其中的诀窍,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能殊途同归。
人心未足得不偿失
【原文】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弹。点石化为金,人心犹未足。信了肚,卖了屋。
【译文】
从节俭到奢侈容易做到,从奢侈到节俭就十分困难了。领悟音乐的话只有对能领悟音乐的人说,对方不懂得欣赏音乐就不要对他弹琴。即使有了点石成金的法术,人的贪心依然不会满足。只为填饱肚子,结果卖掉了房子。
【评析】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这种美德虽然在贫困的生活中容易做到,但是一旦生活富裕了就变得很难坚持下去了。因为贫困的日子没有经济能力,节俭无须提倡,人们自然能够艰苦朴素。物质条件一旦成熟,人们便会经不起物欲的诱惑,铺张浪费的心理便会抬头,于是节俭便失去了它的市场。而当习惯了这种生活,想要重新再过节俭的日子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即使变得落魄也很难改变大手大脚的坏毛病。人之欲望最是难平,并不会因为贫困而有所收敛。因此,司马光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这个道理。
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人们往往也会做出一些得不偿失的蠢事。点石成金并不能满足,还想要点石成金之手,结果触物皆金,饭不能食、衣不能着,甚至连自己也变成金子的时候,金子还有什么价值?自己的贪婪不仅害人而且害己,与飞蛾扑火无异。为了一时的口舌之欲,而放弃长远的生存条件是十分愚蠢的行为,可是却有很多人在继续重复着这样的蠢事。“信了肚,卖了屋”,眼前的欲望是得到满足了,只是却忘记了吃饱了还会饿,下一顿拿什么来换取呢?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如果不管好自己的嘴,再丰厚的家产都会被吃光。连安身立命的凭借都失去了,生存都成问题,还拿什么来谈发展?
独善其身听天由命
【原文】
谁人不爱子孙贤?谁人不爱千钟粟?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
【译文】
没有人不喜欢子孙后代贤能,没有人不喜欢无比优厚的俸禄,只是无奈五行八字中没有那样的运气。
【评析】
这段话体现的是一种很消极的人生观。用一种很冷漠的处世态度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事事听天由命,这显然是不足取的。
“谁人不爱子孙贤?谁人不爱千钟粟?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是一种很宿命论的观点。它告诉你“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虽然这种观点可以让你在失意时暂时得到一些安慰。但是,如果它一旦在你的思想中生根发芽,就会让人失去生活的热情和斗志。随遇而安能使人变得洒脱超然,但是听天由命却会让人变得悲观厌世。它会消磨人的进取心,既然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该来的终会来,该有的总会有,那就不需要努力了,如果命里注定没有,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因此,人只要坐享其成就好。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努力也许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不努力就一定没有结果。
家和事兴人和邻睦
【原文】
莫把真心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上最难得者兄弟。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架屋。
【译文】
不要一门心思空打算,子孙自然会有他们自己的福分。天下没有不好的父母,人生最难得的是骨肉兄弟。如果与别人合不来,请去养一群鹅。如果与别人不和睦,要想想古人盖房子通力合作的精神。
【评析】
这段话讲居家生活,告诉人们父母亲情的可贵,以及邻里之间应该如何和睦相处。
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观念,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生活的重心,从呱呱落地到牙牙学语,从蹒跚学步到成家立业,子女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心,没有谁比父母给自己的爱更多、更无私。父母为儿女操劳一生却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只要儿女幸福就是他们的幸福。因此,世上的父母都是伟大的,需要儿女的体谅和尊敬。不要因为他们爱你而对他们予取予求,更不要因为观念的不同而对他们横加指责。只有他们是你永远的港湾,无论风雨都会迎接你的靠岸。而为人父母者也要懂得,疼爱子女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要让自己太过操心,“儿孙自有儿孙福”,就像每个小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做父母的需要对子女适当放手,才能给儿女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不要担心他们的将来,经历过风雨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在家庭生活中,邻里的关系占据着很大一部分空间。即使身处现代社会的高楼大厦之中,人们的交往虽然少了,但是依然是低头不见抬头见。有了交往就会有摩擦。不论谁对谁错,摩擦的产生双方都需要负责任。古代邻里若有了摩擦,就会有人劝你去养鹅架屋,不为别的,只因为鹅群的吵闹能让你体会争吵是一件多么令人头痛的事,而盖房子则需要通力协作,让人们明白合作的重要性。虽然今天没有人再去养鹅架屋,但是这句话的寓意和精神还是存在的,人们依然可以从中体会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意义。
不交僧道但行好事
【原文】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译文】
一心去做好事,不计较前途怎么样。不与僧道打交道,就是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