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增广贤文全文阅读 > 第14章 总序(14)

第14章 总序(14)


  【评析】

  中国人的家族观如同中华文化一样具有传承的传统。在国人心中家族就如同一棵大树,只有开枝散叶才能称为繁茂昌盛,也只有保持一个统一的整体才不会分裂衰落。“父子亲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随着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这种大家庭的生活方式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分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观念,现今的三口之家代替了原来的四世同堂,然而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却并不过时,家庭和睦是事业成功的有力保障。

  传统的家族观念还体现在家族的荣誉上,古人读书是为做官,做官是为光宗耀祖,当然官做得越大就越能光耀门楣。不过“为官须作相,及第早争先”还有另外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告诫读书人要有远大的志向,莫要蹉跎青春。尽管这志向在现代人看来的确有些肤浅,然而它鼓励人们要努力上进的一面还是可取的。人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就要首先具有力争上游的精神和高远的目标,只有具备了坚定的信念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才能成就辉煌的事业。

  太平无事日养精蓄锐时

  【原文】

  官有公法,民有私约。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幸生太平无事日,恐逢年老不多时。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

  【译文】

  国家有国家的法律,民间有私人之间的契约。在空闲的时候不做准备,危急的时候却临时抱佛脚寻求帮助。有幸生在太平无事的年月,恐怕没多久就会衰老。国家发生战乱时,才想到有名的将领,家庭贫困时才希望能有个贤惠的妻子。

  【评析】

  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法则,不管是国法还是民约,其实都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约束。“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前提,是人类通过几十万年的发展,经历了无数的腥风血雨才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规矩一旦被打破,就会带来动荡和不安。公法也好,私约也罢,其职责都是要维护人民的生活不受侵害。在现代的法制社会,也只有具有法律意识,知法、守法、维护法律的尊严,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在太平无事之日要做好多事之秋的打算,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平时做好充足准备,才能从容面对重大的变故。不要去做“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的傻事,因为那是丝毫没有用处的。不在平时养精蓄锐,壮大自己的实力,到了国破家亡、危在旦夕之时才想到临时去找一个岳飞、戚继光出来恐怕是很难办到的。大至国家,小到家庭,道理是一样的。夫妻之间,同享福易,共患难难。家有贤妻,富日子能越过越好,穷日子也能过得安宁、和睦。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都应该在平时打好基础,如此才不会在发生变故时一筹莫展。

  深耕足养家根深不惧风

  【原文】

  池塘积水须防旱,田土深耕足养家。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

  【译文】

  池塘里应提前储水预防干旱,田地应该深耕细作才能养活家庭。树根扎得深就不用怕狂风,树干长得直就不怕月影倾斜。

  【评析】

  做人需要为自己做些未雨绸缪的准备,以便防患于未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果能够在无事时做好有事时的准备,平时打好基础,自然能够潇洒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池塘在雨季积满水就不怕旱季无水灌溉,平时懂得积累财富的人就不会面对变故手足无措。积累和筹备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参天大树不是成材于一夜之间,而是从种子萌芽,缓慢地成长为枝繁叶茂,深深植根于泥土,根深蒂固方能经受风雨的洗礼而屹立不倒。做人也是如此,人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无论是财富还是知识都是铸就人生的基石。而只要有了正直的品格作为坚实的根基,就不怕来自各方的非议和责难,身正不怕影子斜,外在的东西又怎能轻易动摇一颗坚毅的心?因此,只要勤于积累财富、智慧,善于积累人格、品德,德才兼备自然就能够做到处事泰然、临危不惧。

  一字为师终生感恩

  【原文】

  学在一人之下,用在万人之上。一字为师,终身如父。忘恩负义,禽兽之徒。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译文】

  从一个人那里学到的知识,可以运用在成千上万人的身上。只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过点滴知识,就要终身像尊敬父亲那样尊敬他。忘恩负义的人,如同禽兽一般。奉劝父母不要将油用来炒菜,而要留给儿孙们夜间点灯读书。书中有功名利禄,书中有娇妻美妾。

  【评析】

  此篇讲为学读书,古人将读书当成一种事业,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人应该懂得感恩,当你从另外一个人那里获得了你不具备的一些知识的时候,即使是一字之师,也应该对别人心存感激,更不要说在你成长过程中悉心教导过自己的老师们了。尊师重师如今更具现实的意义,虽然如今讲究师生平等,提倡以一种朋友的关系去调和师生之间的矛盾,但是,有的时候这种做法反而会放纵学生,甚至对老师不敬。当然其中不排除老师自身的一些原因,但是“严师出高徒”的说法并不完全过时,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做学生的更要懂得,老师之所以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他身上必定有你所不具备的长处和优点,只有虚心受教才能获得真知。

  现代人读书已经不需要用油来点灯了,“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这句话是在告诫父母,要为孩子的将来打算,下一代的教育需要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为人父母的要有长远的计划,不要因为自己生活的挥霍无度而使孩子没钱读书。作为子女在铭记师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良苦用心。刻苦读书、学到真本领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同时,还要明确自己读书的真正目的,确立人生努力的方向,有了远大的理想才能使前进的步伐更有动力。至于“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言论已经过时,不足为信。

  乐天知命莫羡莫怨

  【原文】

  莫怒天来莫怒人,五行八字命生成。莫怨自己穷,穷要穷得干净。莫羡他人富,富要富得清高。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等我回头看,还有挑脚汉。

  【译文】

  不要去怨天尤人,每个人的遭遇与命运都是上天注定。不要埋怨自己贫穷,穷要穷得清清白白;不要羡慕他人富有,富要富得纯洁高尚。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想想我是比不上人家,但当我回过头来看看后面,原来还有不如我的徒步挑担之人。

  【评析】

  此篇教人们应该学会乐天知命,虽然有些宿命论的消极因素在里面,同时也不乏阿Q精神,但是更多的却是一种对人生的旷达心态。

  人们是应该有追求,但是也不要贪得无厌。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贪乃人性之一大痼疾,源于人对物质的强烈占有欲。人的欲望有如无底洞,“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这似乎是人的通性,只有少数胸襟豁达的人才能领略知足常乐之理。其实,山珍海味和粗茶淡饭一样都能让人吃饱,穿粗布棉袍和狐袄貂裘也同样能让人保暖,只要基本的生活需求可以满足就已足够,又何苦得寸进尺。人的能力有限,而欲望无穷,如何能争得万物呢?一个乐天知命的人,会懂得繁华到头终是空的道理,所以无论是住在高楼大厦还是简陋茅屋,对他来说都只是形式的不同,而无实质上的差别。如果贪得无厌,即使拥有金屋也仍是欲求不满。

  当然,贫穷和富有其实都并不可怕,穷要穷得有气节,富要富得有道德,但无论穷富都要学会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的关键是懂得知足,知足的人着眼于自己所拥有的事物,并善加利用且珍惜它;不知足的人则在意自己所欠缺的事物而执意强求,结果非但未必能获得,还可能失去原本所拥有的。知足、懂得享受人生乐趣的人,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心存善念福及子孙

  【原文】

  路上有饥人,家中有剩饭。积德与儿孙,要广行方便。作善鬼神钦,作恶遭天谴。积钱积谷不如积德,买田买地不如买书。

  【译文】

  路上有饥饿的乞讨之人,家里有剩余的饭菜。不如拿来积德行善,将食物送给他们,行些方便。做善事能使鬼神钦敬,做坏事必会遭到老天的惩处。积攒钱粮不如多做善事广积阴德,买田置地不如多买书籍。

  【评析】

  中国人提倡积德行善,认为善恶有报,“作善鬼神钦,作恶遭天谴”,善良的人会得到神佛的眷顾,罪恶的人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同时行善会为儿孙积福。虽然这些观点里面不乏一些宿命论的成分,但是总的指导思想还是可取的,并且也能从生活中得到一些印证。

  说到善恶到头终有报,这种思想也是不无道理的。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在生活中通过一点一滴的善行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树立起一种高大慈悲的形象,无论是否受过他恩惠的人,在他需要帮助之时都自然会伸出援助之手,能够在危难之中逢凶化吉也并不奇怪。同时,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他的心中往往是满腔和气,暴戾之气很容易轻松化解,试问一个内心和平、处世泰然的人又怎么可能不健康长寿呢?同样,一个作恶多端的人,身边树敌自然就多,即使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也会受到敌人的报复,就算没有受到敌人报复,也终有一天被自己的灵魂出卖,总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至于说到行善能为儿孙积福,也不是没有依据的。中国人重视家族、家教和家风的传统,家教的高低和家风的好坏对个人的一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生活在心地善良、讲究礼义、重视文化的家庭,在日常的生活中必然会受到身教和言教的双重教导,家长的善行良举必然会对儿女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于是,家庭上下,良言善举蔚然成风。善根代代相传,儿孙自然能够享受到心存善念带来的益处,因此,福及子孙的说法并不迷信,而是一种美德的传承。

  勤俭满仓财利分清

  【原文】

  一日春工十日粮,十日春工半年粮。疏懒人没吃,勤俭粮满仓。人亲财不亲,财利要分清。

  【译文】

  春耕至关重要,一天的春耕能多收可供十天的粮食,十天春耕能多收可供半年的粮食。人如果懒散就会缺吃少穿,如果勤俭就会钱粮满仓。亲人虽亲但钱财不亲,因此即使是亲人之间钱财利益也要分清楚。

  【评析】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收获成果就要先播种耕作。“人勤地不懒”,懒惰之人的土地是荒芜的,荒芜的土地收获不了粮食,挨饿是必然的;而以勤俭持家的人往往能抓住春耕的最好时机,从播种到施肥,从除虫到灭草,每一个环节都尽心尽力,辛勤的汗水自然会获得丰厚的回报。不仅是种地,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成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没有一点勤奋的精神是不行的。另外,抓住时机也十分重要。一个人其实就如同一片田地,少年时代的学习就是播种灌溉,青年时代的奋斗就是灭草除虫,中老年时期的事业有成就是秋季的收获。“一日春工十日粮,十日春工半年粮”,耕种的时机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错过了春耕的最佳时机,那么收获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能否抓紧自己的青少年时期至关重要,只有在这时打好基础才能在将来收获更多的果实。

  “人亲财不亲,财利要分清”,人有情,钱无义。对于钱财的问题不应该看得太重,但是也要分得很清。“亲兄弟,明算账”,亲人之间也是一种社会关系,正是因为多了一条血缘纽带,使得它比其他的社会关系要紧密得多,也复杂得多。钱财的介入可能把原本复杂的关系搅得更乱,因为钱财伤害骨肉亲情的事屡见不鲜。因此,若想关系和睦,钱财上还是分清得好。

  君子自安乐聪明糊涂心

  【原文】

  十分伶俐使七分,常留三分与儿孙。若要十分都使尽,远在儿孙近在身。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枉自做小人。

  【译文】

  十分的聪明只要用上七分就可以了,剩下三分留给子孙。如果要将十分聪明全都使出来,反而会适得其反,近的害了自己,远的害了儿孙。高尚者以高尚为乐,卑鄙者自甘卑鄙。

  【评析】

  中国人有句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人如果太聪明了,时刻都不忘算计,什么事情都不肯让步,做事不留余地,生怕自己吃一点亏,机关算尽,终有一天会掉进自己的机关,吃亏的是自己,连累的是子孙。因此,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得太绝,否则自己也会失去退路。做人“难得糊涂”,糊涂有时候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是聪明的更高境界。真正聪明的人会经常适当地让自己糊涂一下,事事都精明的人每天都要动用大量的精力去处心积虑,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耗费在脑力劳动上的过多,身体自然会透支,因此聪明人早夭,“天妒英才”其实往往都是自己招的,与老天没有必然的关系。

  真正的智者君子既能够明察秋毫,又懂得适可而止,既能够善待自己又懂得善待他人。正因为他们有一颗聪明糊涂心,能够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才使自己的事业稳步发展、修养日益高深、生活轻松自在。想要获得既有智慧又有质量的人生,就要懂得让自己的身心劳逸结合。至于那些斤斤计较、只会在个人利益上耍些小聪明的人,当然人人敬而远之,能贪小便宜,却不会有大发展。

  好学者成才不教者无术

  【原文】

  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好学者则公卿之子为庶民。惜钱莫教子,护短莫从师。记得旧文章,便是新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