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在不安的世界安静的活全文阅读 > 第5章 1994年谁在砸钱办?谁在拼命赚?(2)

第5章 1994年谁在砸钱办?谁在拼命赚?(2)


  女编辑还是瑟瑟地哭,姜海收拾好情绪,去拨弄地上的鹦鹉。那鹦鹉身上湿漉漉的一大片,倒不是血,是狗的口水。脖子秃了一小块,毛掉了。姜海把鹦鹉托起,有点想哭,又觉得滑稽。鹦鹉在他手里咕咕地叫,像是要脱气了。姜海用手来回抚摸鹦鹉,想让它舒服点,又让李艺弄了点水,把它身上被狗咬住的部位清洗了一遍。没曾想,就这么处理了半个多小时,那鹦鹉突然扑腾了几下,又站起来了。几个人大喜过望,一边还是哭,一边赶紧把它装回笼子里,打车送去兽医站检查。兽医确认鹦鹉身上没有明显咬伤、也无大碍后,郭晓月像伺候亲妈一样,用冷风机给鹦鹉吹干羽毛,小心翼翼地遮住秃毛的地方,然后让沈玫双手捧住鸟笼,赶紧去鸟友协会还鸟。

  沈玫顺利归还了鸟,回到办公室,几个人又抱头小哭了一场。郭晓月勒令每个人写了一份检查,连同自己的,交到姜海手里,说大家都愿意自罚一个月工资。姜海没有克扣她们,反倒觉得,这桩意外更给了他办好《风尚》的信心。不然今日受这真真正正的鸟气,能令他折辱一辈子。

  可是,钱依然是问题。拆东墙补西墙令姜海头疼不已,他前思后想,决定去找市旅游局的杜局长。姜海和他是同校不同级的校友,多年前经人介绍认识后,两人一见如故,关系一直处得不错。姜海决定下海办刊时,杜局长相当支持,也从中帮了不少忙。钱的问题,姜海觉得,可能只有他还有点法子。

  见了杜局长,姜海直接说明来意,问他愿不愿意以出资的方式入股《风尚》,杜局长沉吟了半响,说,入股就算了,自己没有能力。但如果姜海有抵押物的话,他可以帮忙给姜海弄点贷款出来。姜海心里明白,这是杜局长的婉拒。他并未如自己一般,铁了心的看好这门生意。可能是他不懂,也可能是他不想犯险,不过好歹他还是留了条道儿给自己,走出康庄大道也好,最终头撞南墙也罢,全是各人的事。姜海回去找来刘长波,两人一合计,各自瞒住家人,拿出自家房子的房产证,姜海又管母亲借出父母房子的房产证,手上拽着三套房子,去找杜局长办了抵押借款,借出来八十万元现金,约定五年内还清。

  这些钱怎么也够周转一年的了—拿到钱,姜海终于松了口气。

  而林墨随刘长波四处卖了一阵子杂志后,又去敲了姜海的门。

  “姜社,我能不能不去卖杂志了?”

  “怎么?觉得太辛苦了?”

  “那倒不是,我想去试试卖广告,毕竟之前在中国大饭店时,和我们饭店里的商户们还有些关系。”

  姜海大笑,说:“你以为卖广告比卖杂志容易啊?有可能半年都开不了一单。”

  林墨也笑,说:“但如果开一单的话,抵得上卖半年杂志了吧?”

  姜海看着林墨,也说不出自己对她哪来这么多耐烦心。或许她是比那几个女编辑果断、好强、理智、想得长远,令他觉得她也许确是一个经营型人才;又或许是她这几次来和他聊工作,立场全是惦念着为杂志本身贡献,没有风花雪月,却有一种与他风雨兼程的同路感。这一切,令姜海决定对她信任、予以培养。

  “那这样吧,你先负责接听咱们杂志的广告热线电话,记录一下来电客户的需求,时不常进行回访,顺便掌握广告销售的技巧和流程。”姜海最后这样决定。

  第二天,林墨就拿着厚厚一沓白纸坐在了热线电话旁边,她本以为,杂志卖得那么惨淡,一定没多少人能看见,更别提主动打电话来投广告了,可没想到的是,热线电话一天陆陆续续还真没断过,有广告公司来询价,有剪报公司求合作,也有直接客户问细节,林墨无一不温柔以对,她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电人的电话、姓名、工作单位,甚至小心翼翼地询问对方,如果回访过去,对方不方便,还能找谁。两个月后,林墨面前那一沓白纸变成了一本手抄黄页。赫然列着这期间所有热线来电信息,详细到包括初次来电时间、再次来电时间、主动回访时间。有些公司,比如电通,林墨拿捏不清具体都做什么,又在后面加上备注:帮资生堂化妆品来电询广告价。

  林墨每隔一段时间就把来电询问超过两次以上的客户信息汇总给姜海,示意他这些客户值得跟进。然后自己去对只来过一次电话的客户进行主动回访。一来二去,林墨和京城主要广告公司的策划也好、购买也好,以及直接客户公司的市场经理,全在电话里混熟了。

  那天,林墨又接到了赛特商场打来的电话。对方刚一开口,她就听出来,还是赛特市场部负责广告投放的包姐。第一次她打来时,林墨客气地叫她包小姐,后来林墨打电话过去回访,聊了几句题外话,才知道包小姐几乎和姜海同龄,然后林墨就顺理成章地管她叫包姐了。

  “包姐,我是小林。”林墨提醒对方。

  “我就是找你啊。是这样的,我们市场部开会研究了一下,很有兴趣对你们杂志进行投放,下午你有空么?来我办公室一趟,咱两见面细说。”

  “太好了!包姐,只是我去可能不合适。我让我们姜社长过去拜访您?”

  “还是你自己过来吧,没多少钱的事儿,就不劳驾姜社长了,况且我也不认识他,就认识你,你来吧。”包姐的口吻不容置疑。

  挂完电话,林墨讪讪地去到姜海办公室,对他说,赛特有兴趣投广告,但之前一直是通过电话联系的,所以对方希望自己过去。姜海二话不说,站起来拍拍她的肩膀,说,好事啊,去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林墨那天穿了一件小荷叶领的乳白色衬衣,黄蓝粗格纹的大撒裙,依然是披肩发,很有些《大众电影》某一辑沈丹萍写真的神韵。她却嫌自己看起来太像女大学生,又来不及回家换衣服,只好去办公室里管李艺借了唇膏和粉饼。李艺近期一直在尽心尽力地扮演江珊第二,所以江珊专属的猩红色唇膏恰好能弱化一些林墨今日的少女之气。

  从京宝饭店走到赛特商场,至多二十分钟。林墨正好可以边走边想想要对包姐说些什么。她每日路过赛特,却不是很了解赛特。长这么大,她也没进去过。因为人人都知道赛特里的东西贵,全是国际大品牌,没事进去瞎转会招来眼尖的导购耻笑。在家做姑娘时,父母没带她去逛过赛特,一家人的吃穿用度上西单商场就置办全了。大学毕业出来参加工作,恰好又分在中国大饭店,开眼界的东西那里更全。然而,虽然不曾去过,林墨和所有北京姑娘一样,牢牢记得一句话:找男友一定要找在赛特商场买东西从不看价签的。

  包姐果然是个气质出众的女人。柠檬黄的无领掐腰花苞袖夹克搭配同色及膝一步裙,是时下最时髦的样式。一头大波浪更显得大气高端,就像新加坡电视剧《金色珊顿道》里的女演员。林墨见到她,便嗔笑着说:包姐,见到您,我更相信那句话了—找男友一定要找在赛特商场买东西从不看价签的。惹得包姐心花怒放哈哈大笑。

  在包姐的办公室里坐定,本来林墨觉得自己是来谈判的,准备了一兜子场面话,包姐却抢先告诉她,集团已经确定了,要在《风尚》上刊登一期赛特的广告。叫她过来,就是想见见。林墨一个劲儿道谢,到手这么容易,反令她失了方寸。包姐倒会劝慰说:咳,也没什么。实在没有合适的媒体投,总不能让王姬上电视给说一个“赛特商场,让人想逛”吧?

  从赛特出来,林墨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歌,正是《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曲。唱着唱着,她的心再度飞到了纽约去。美国,她不是没有向往过。但当时的向往,是那般面目模糊,她只知道纽约有自由女神、华盛顿有白宫,可这一切想象都片面得像一本风景挂历,景,是人家的。自己始终身在画外。来了《风尚》,林墨发现自己离法国、美国、意大利??全都更近了些,尤其是纽约,有第五大道,有时装周,有蒂凡尼,还有许多和她一样,在高端杂志工作的女人。她暗自设想这浮华世界或许要三年甚至五年后才会通过《风尚》对自己打开,没想到,这才半年,她已经独立为《风尚》签下了第一单,原先得仰仗别人带领的路,说不定自己也能走出来一条。

  林墨签下赛特商场单期广告的事,很快被姜海在办公室传开了。只有郭晓月诚心诚意地恭贺了林墨,其他人大抵觉得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听过也就算了。

  李艺见郭晓月对林墨一个劲儿赞美,闲极无聊,又去挑事儿,问:“你那么客气做什么?还不是我们内容做得好,广告才卖得动。”

  郭晓月不傻,没把李艺这话当恭维,生生给她撅了回去:“内容做得再好,没有广告谁给你发工资?我们又不是《读者》,一个月随随便便靠内容能卖几十万本。这种高级杂志全靠广告收入开张,林墨能签来订单,当然是值得高兴的。”

  李艺冷哼一声,说:“你呀,向来就这样小心翼翼,又太顾周全,会累的。”

  郭晓月白了一眼,说:“那也比没心没肺好。”

  过了两周,张涛突然来找林墨一起吃午饭。自入职后,林墨几乎没和张涛单独说过话,他这时候来约,一定是跟赛特那单广告有关。

  果不其然,菜刚点完,张涛就冷不丁地对林墨说:“你知道自己是没有提成的吧?”

  林墨望着他,想从他的眼睛里顺利解读出话里暗含的意思,可惜,张涛的眼睛着实转得太快,一会儿一个扑眨,瞬息万变,难以捉摸他是在提点你,还是算计你。

  “不知道,张总,您是怎么个意思?”

  “我就是告诉你,咱社里的规定,凡是通过广告热线主动打过来的客户,甭管最后签没签单,都是不给接线员提成的,因为那不属于主动开发出来的客户。”

  “哦?所以呢?”

  “所以你不觉得自己很傻吗,小林?”

  “傻?”

  “是啊,你忙活那么半天,又接电话,又回访,还要出去见客户,最后签了单,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啊!”

  林墨听到这里,已经有七八成明白张涛的意思了。杂志社的人都知道,他是唯一拿广告提成的人,签单越多,提成越多,如今,他发现林墨也在签单,又不可能让林墨把手上的单直接转给他,对林墨晓之以理、动之以利,不正是张涛此刻的打算么?

  “张总,您接着说。”

  “小林,以后再有这样打电话过来表示要下单的客户,你私下转给我,我去处理就好。你也知道,我是拿提成的,从你这里接的单,最后提成我们两一人一半。比如你这次签的这一单,我听说是两万,对么?你要转给我去签,之后我提两千,再分你一千,多好!”

  林墨只是笑,不说话。

  张涛扒了口饭,抬头看林墨还是笑,又继续说:“小林,那我就当你是同意了。但有一点,这事儿只能我们两人知道,否则咱俩谁也别想继续在《风尚》待下去。”

  “行,张总,回头有机会再说吧。”林墨既不想拂逆他,亦不觉得他说得有什么不对。

  “小林,脑子转快点,机会才多。不然你放着好好的中国大饭店公关不干,跑来这里图什么啊?”

  张涛最后这句话,真是让林墨心里狠狠不痛快了一下—他凭什么觉得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