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在不安的世界安静的活全文阅读 > 第2章 1993年时尚杂志什么样?(1)

第2章 1993年时尚杂志什么样?(1)


  站在京宝饭店门口,林墨闪出的第一个念头,只有四个字:什么玩意儿!

  从这里往东走一段,再左转,没几步便是大羊毛副食店。四级高台阶跨进去,北边第一个柜台是卖猪肉的大案子,接着是卖鲜鱼的两个大水池子,紧里面卖牛羊肉,靠东墙的柜台卖烟酒副食和糕点。南边的柜台卖日用百货,除了针头线脑牙膏肥皂暖瓶茶缸饭盒外,还卖针织内衣和毛线。足足六间门脸大,跟老北京一打听都知道,林墨也是凭着这一地标才找到京宝饭店的。过了副食店,继续往北走,绕过海关大楼,把大羊毛胡同走穿,是繁华的东长安街,隔着宽敞马路,高大气派的国际饭店一点也沾不着路南胡同里的腌之气;若从这里往南走,经过一片低矮的小两层自建楼,直接通向北京站站前广场,三分钟都用不了。

  京宝饭店就匿在东长安街与北京站之间,前有高楼大厦,后有人山人海,在这片胡同区里,它倒还算显眼。五层高的一字型板楼,九十年代以前是纺织工会接待到京学习人员的内部招待所。时兴自主承包经营后,就对外开放了。和周围用搭建民房改造的“建国招待所”“京铁招待所”等相比,唯独京宝饭店有大堂、门房、电梯,已然洋气了不少。

  但林墨还是觉得自己找错了地方,看着手里名片上印的“姜海 《风尚》杂志社 社长 北京建国门内小街京宝饭店401-405”,又看着不远处的大羊毛副食店正从小货车上卸猪肉,时不时有拉客大妈把零零散散刚从北京站出来扛着大包的务工人员往京宝饭店隔壁的各种小招待所领,她犹豫了十来分钟,没敢往里进。

  林墨是建国门外中国大饭店的公关专员,专门负责接待外宾、举办外事活动。她学的是英语专业,大学毕业通过选拔被分配到了中国大饭店公关部,刚开始,林墨的主要工作是举着牌子上机场迎接外宾,后来经理觉着她口语不错,做人热情,便安排她负责酒店的外事礼仪及外宾招待这一块。这工作听起来挺高端,其实不过是圣诞节张罗布置圣诞树、感恩节情人节翻译制作节日菜单、碰上外事宴会留在现场指导服务员进行服务。三个月前,北京市旅游局要在中国大饭店搞一场旅游推介酒会,请了各大使馆的文化参赞、部分涉外旅行社负责人以及一些国际媒体。林墨照例去盯场,酒会开始前,她去场地巡视,意外发现宴会大厅门口临时摆了两张桌子支起一个摊儿。

  “你们哪个单位的?在这儿干吗?”林墨一个箭步蹿到摊位前,揪住正在指挥其他人员布置展台的男人问。

  “您好,我们是《风尚》杂志社的,我是社长姜海。这是我的名片。我们是北京市旅游局的兄弟单位,刚创刊没多久,这次是和他们一起来的。旅游局的杜局长是我朋友,特别批准了我们在这里布置一个小展台,向外宾们展示中国当今的时尚面貌。”

  林墨接过名片,这才仔细打量了眼前这个男人。他个头中等,长一张国字脸,两道眉毛浓而短促,下面一对眼睛炯炯有神,鼻梁挺拔,就是长了一张和脸型不太协调的细唇小嘴。同样浓密的头发梳了一个二八偏分,抹了点摩丝。穿一身深灰色衬了垫肩的西装,并不太合身,腰身不收,裤脚也长,里面配的一件黄绿细格子衬衫更是刺眼。好在他一直微微前倾着身子,殷勤地笑着,倒并不是令人讨厌的男人。林墨再看了看名片,哦,原来叫姜海。

  “我是中国大饭店公关部的,我叫林墨,姜社长,幸会。”

  “林小姐千万别客气,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这是我们的杂志,请您多多指教。”姜海一面笑,一面从桌子底下掏出一本杂志,双手递给了林墨。

  林墨接过杂志,随手翻了翻,喃喃道:“你们杂志都是讲什么的啊?”

  姜海说:“我们杂志是帮有地位的人塑造品位。打个比方啊,你看你们饭店楼下的范思哲、多米欧专卖店,卖的可都是好东西。可要不说,别人肯定心想这衣服凭什么卖那么贵!《风尚》杂志就是要教育所有有能力去这些店里消费的人:贵,不但是一分价钱一分货,而且,你买到的不仅是货,更是一种生活。”

  听他这么一说,林墨乐了,说:“挺有意思啊,回头我认真看一下!”说罢,又跟姜海再次握了握手,就各自忙去了。

  那天晚上,林墨回到家中,把《风尚》拿出来细细翻看。这杂志的确与市面上的不同,整本全是彩色印刷,纸张也高档,封面一个高鼻深目黄头发的外国美人,穿一件墨蓝色的真丝吊带裙,就这么款款地望着你,魂儿都要勾了去。里面的文章也挺有看头,林墨读了一遍才知道,王府饭店里的杰尼亚男装,竟是世界男装品牌的最高峰,美国前总统、英国王子查尔斯都穿杰尼亚,享受杰尼亚定制才是富豪阶层的特权。还有一篇叫《白领丽人的精彩生活》,写了五类白领丽人怎么吃怎么穿怎么买怎么享受单身,这篇林墨读得尤其认真,文中提到的白领丽人有专业翻译、外企文员、电视节目主持人、记者编辑、律师,可惜没有提到在饭店打点老外的公关小姐,这让她有点泄气。合上《风尚》,林墨又想起常买的《女友》杂志,封面尽是张咪、钟楚红那样的女明星,里面的文章也像写给失足女青年看的,什么《女人爱哭》、《把握第二场人生》、《张抗抗:最大的障碍是女人自己》??仿佛一个女人想过有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唯一的选择只能去当女明星或者女作家。

  真是挺有意思的。

  之后,林墨每月都去邮局书报销售部买《风尚》看。杂志每月一期,售价十元,比所有杂志都贵,买个两三期就抵得上去西单商场买件羊毛衫了。林墨觉得值,她从《风尚》里了解的外面世界,比她在中国大饭店工作一整年见识的多得多—原来时常见到女外宾肩头上那只印着双C图案的黑白两色菱纹包,叫做香奈儿;Valentino并不是叫“华伦天奴”,而是“瓦伦蒂诺”;路易威登一只皮包价值她大半年的工资,可那就是身份;以及,作为都市女子,单身才是常态,享受情人的呵护比早早出嫁聪明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这月买完新一期《风尚》,林墨在办公室纠结了一下午,终于还是翻出姜海的名片,拨通了《风尚》杂志社的电话。

  “喂,喂,您好,请问是《风尚》杂志社的姜海姜社长么?”电话接通的那刻,林墨心里反倒没了忐忑。

  “是我,您是哪位?”

  “哦,我是中国大饭店公关部的林墨,您还记得么?五月份北京旅游局在我们这儿做酒会,您也在,还送了我一本您的杂志。”

  “哦,哦!是林小姐啊!您好,好久不见啊!您找我有什么事儿?”

  “是这样的,姜社,我看了好几期《风尚》,挺喜欢咱们杂志的。我就是想问问,您那儿还招人么?我很想试试,真的。”

  “啊?呀!林小姐,您能这么想我真是太高兴了!只是??”电话那头的姜海,显然没有料到这一出。

  “不方便啊,姜社?”林墨暗暗有些后悔。

  “不是,我是想说,我们杂志社刚成立没多久,各方面待遇肯定比不上中国大饭店,我怕你是一时热情,到时候来了又觉得不合适。”

  “怎么会?我也不是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对我,对您,对《风尚》,我有足够的认识与判断,所以,也算是我深思熟虑的决定吧。不然您看我怎么会隔了三个月才给您打电话?”

  “既然这样,那就来聊聊吧!明天下午四点,你方便来杂志社么?”

  “行!”林墨悬着的心踏实了。

  “我们杂志社在北京站北边的小马路上,京宝饭店,你知道么?就在大羊毛副食店旁边,你一打听就知道。”

  “好,谢谢姜社!明天见!”

  挂了电话,林墨使劲琢磨:京宝饭店?在哪儿啊?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第二天下午,林墨打听了一圈儿最后只好打听大羊毛副食店在哪儿才按图索骥找到了京宝饭店。寻摸到饭店门口,她不想进去,心想什么不靠谱的公司才在这么一破地儿办公!还他妈风尚呢!站在楼下磨磨唧唧十来分钟,京宝饭店门房老头儿出来倒茶水渣,看见林墨抱着双手埋头站在门前,于是问了一句:“找谁啊?”林墨吓一跳,抬眼看见老头儿,正了正脸色,说:“来《风尚》杂志社面试的!是在这儿么?”老头“哦”了一声,说,在四楼,坐电梯上去吧。

  林墨不得不进了电梯,上了四楼。对着电梯门依稀可辨的镜像,她把一头披肩长发往耳后拢了拢,又用手指沾了点儿口水捻了捻刘海。妆是来不及补了,好在刚才也没出什么汗。一身枣红色硬纱过膝连衣裙是上个月刚找裁缝做的,参照了《上海服饰》里最时兴的灯笼袖掐腰样式,这也是第一次穿。林墨把裙摆使劲往下拽了拽,最后又检查了一遍丝袜勾没勾丝,才不慌不忙走出电梯。

  四楼一共有十个房间,对着电梯左手边的五间全是《风尚》杂志社的办公室,右手边剩下的五间则被一个旅行社租了下来。《风尚》杂志社没有前台,只在403、404、405这三间房门上挂了“《风尚》编辑部”门牌,402门上挂了“财务室”门牌,最里面的401,则挂着“社长办公室”。

  林墨看看表,在电梯口等到差十分钟四点,才径直走向社长办公室,敲了门。

  “小林,你来了?”开门的是姜海本人,他今天穿得随意许多,墨水蓝的棉质休闲裤久坐起了皱,一件老华侨风格的杂色印花衬衫比上次那件黄绿细格子的更刺眼,头发也打了绺。“你先坐,我去帮你倒杯水。”

  林墨没推让,趁着空档她正好看看姜海的办公室。这间房不大,也就二十来平米,除了一套实木办公桌椅,还有两个文件柜、一套棕色皮沙发及一张玻璃台面的茶几。林墨留意了一下皮沙发,发现边边角角都有磨损,扶手还有些陈年水渍,绝不是新买的,应该是把家里用旧的直接搬了过来。想到这里,林墨心又冷了一层。

  倒是姜海热情,把水递给林墨,自己在办公桌另一面坐下,笑呵呵问她:“小林,欢迎你来啊!给我说说,怎么突然就想换工作了?”

  林墨喝了一口水,笑道:“也不算突然。就是觉得,我没法再干一份一眼能望到头的工作了。我这人吧,说积极也行,说好奇心重也行,总之,看了这么几期《风尚》,每期都有我不知道的事儿、我没听说过的东西,所以,我特想来。而且,按您的话说,这换的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生活。”

  姜海哈哈大笑,说:“挺好!跟我想法差不多。我之前吧,在纺织工业总会做行业刊。也挺没意思的,在单位成天熬着,每天就盼着下班了去打会儿羽毛球,洗完澡再回家。后来,有次评职称又没给我评上,就挣那点儿钱,得,我还不如出来单干呢!”

  “那您就下海了?”

  “对!就下海了!”

  “那您给我说说,您是怎么就想到要办一本这样的杂志呢?”林墨笑归笑,小心翼翼的旁敲侧击也得跟上。

  “我们单位嘛,时常和搞面料的、做服装的企业打交道,跟其中一些企业家聊过,他们都觉得目前国内太缺乏介绍服饰文化的女性期刊了。传统的服饰刊物专业性太强,几乎是办给裁缝看的。我有几次跟随局里的领导出国考察,发现国外的时装企业在市场营销上,几乎不宣传产品本身,而是强调企业文化、品牌形象,之后我又买了不少国外很有名气的时装杂志研究,发现这类期刊在国内完全是空白啊!市场太需要一本高端的女性杂志,不仅介绍时装,还得囊括都市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再说了,现在国际上有多少高端的产品和服务正在进入中国,它们也需要一个平台做广告。总之,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于是向局里申请了一个刊号,说是指导办刊,承包经营,自负盈亏,也就算下海了吧。”

  “那咱们杂志好卖么?十元一本还挺贵的呢。”林墨不放心。

  “《风尚》就得比其他杂志都贵!既然咱们介绍的是高端生活,那杂志本身就得高端。十元钱对咱们的目标读者,真不算啥。”姜海成竹在胸,创刊前定是做了不少调查。

  “哦,原来这样。咳,您看,姜社,多不好意思啊,明明是我来面试,还那么多问题。您对我有什么要求么?”林墨刚才一直在观察姜海,发现他目光如炬,始终与她保持直视,侃侃而谈又非高谈阔论,她感受到了姜海的自信与朝气。这令她稍稍放松了些。

  “你之前在中国大饭店做公关,这本身就说明了你的综合能力。如果真能来咱们《风尚》,做市场或者销售这一块,肯定是没问题的。对了,小林,你英语怎么样?”

  “还行,我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听说读写都没问题。”

  姜海从办公桌上翻出一份《China Daily》,说:“要不,你朗读两段试试?”

  林墨心里轻笑了一声,接过报纸,开始朗读头版头条。也就读了七八句,姜海就喊停,林墨把报纸放下,问:“姜社,您觉得还行么?”

  “挺好!挺好!《风尚》杂志会接触大量的国际资讯和客户,所以会英语很重要。”

  “那姜社,您还有什么别的要求么?”

  “我觉得小林你真是挺不错的,对自己有要求,又有追求,专业也不错。对了,得给你说一下,我们这儿销售岗位的工资是每月五百,加绩效提成。”

  “行,我能接受!”林墨心想,真要图工资谁上你这儿来?

  “小林,你看你还有其他问题么?”

  “没了,姜社。”

  “那今天就先到这儿,你回去等我信儿吧。”姜海起身,执意要送林墨出门。路过编辑部时,姜海突然问:“小林,要不要进去参观一下我们编辑部?”

  林墨笑盈盈地说:“这次就不了吧?等我真来了,再参观也不迟。免得尽让我落下念想,更无心干别的了。”

  姜海一阵大笑,这时电梯来了,林墨对姜海挥了挥手,便离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