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都市言情 > 雨夜天不哭全文阅读 > 第3章:序言1——夜的黑色睡衣

第3章:序言1——夜的黑色睡衣


  在一个深秋的雨夜里,现实击碎了我5年的等待和心底的那份爱恋。那一刻我再也没有泪水可以流过憔悴的脸庞,望着窗外淅沥的雨在灯光下纷纷的洒向寂寞的大地,我突然间觉得每一滴雨在夜空上划过的轨迹都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清晰……
  夜,那暗暗的夜,分明就是我心里那份暗暗的情感——那样的深沉和寂寞;天空,那流泪的天空,俨然就是我曾经流泪的脸。我知道下雨的天空掩饰不住夜里的寂寞,一如我流泪的脸藏不住心底的感情。雨依旧寂寞的下着,似我不止的忧伤……
  喜欢仰望天空的我在这样的夜里没有重复我已久的习惯,因为我害怕了,我害怕自己看到自己脸上的泪痕,我害怕自己看到自己一脸寂寞的忧伤。树木每长一年都会在躯干里刻下一道年轮,而我每哭一次会不会在心里面留下些许痕迹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哭过可以留下痕迹的话,那么我心里的痕迹一定早已数不清了,就像是此刻从空中落下的雨点,到底会有多少呢?没有人会知道!我不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我知道的是这句话还有“只缘未到伤心处”的后续。我还知道的是:我上面的说辞并不是为了给自己的哭泣找一个“引经据典”的借口。
  雨点是冰冷的,泪水是苦涩的……这让我深刻而清晰的记起了她告诉我结局时她脸上冰冷的表情,那一刻我想我的心里应该会是泪水一样苦涩的味道。我突然间想起一句话,话是这样说的:“痛苦的结局总比没有结局的痛苦要好。”我想起这句话后我真不知道我是不是应该用它来安慰我自己。最终我没有选择前者,因为倔强的我想保持清醒,哪怕是清醒的痛觉。这种痛觉让我清醒的意识到:原来在她告诉我结局的那一霎冰冷的并非只有她的表情,还应该有我的心啊——是啊,一颗爱她的曾经火热的心!我不知道在那一霎间她冰冷表情下的那双令我仰慕的眼睛会不会看到我的心在那一霎间就冰冷了下来,我不敢想象。而我的认为是,她应该不会看到的,因为现实不只一次的告诉过我: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我们的眼睛所看不到的。那一刻,我是多么的希望她可以“用心”看一看啊,可是现实显示出来的一切已断然告诉了我:她没有。
  那个夜里我的思维纷乱如雨,纠结在一起的思绪让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茫然,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迷路后的惊恐。因为我觉得自己其实就是在寻觅一条路——一条可以秘密通往她心里的绝密小径,然而我对“绝密小径”持久寻觅后才发现:我已经濒于绝境了。但是那时的我还简单的以为我可以像现实中迷路后一样可以找人问路的——那样的话我就可以用近乎情感剧中经典表白一样的语句向她问路的:请问我可以向你问路吗?我要怎样才能走进你的心里……如果深情的对她这样说出来,那该是怎样的浪漫啊。但是她冰冷的表情让我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她的态度证明了我所寻觅的“绝密小径”对我来说已是一条绝路!知道结果的我难过而又诧异,我难过是因为我历经万难的“寻寻觅觅”却只能换来“凄凄惨惨戚戚”的结局。这也许是“报应”呢,因为我一直对李清照那首浓缩了她半生痛楚的绝唱《声声慢》里所表露的感情抱有不解和怀疑的态度,当今天现实摊在我头上时我才算是真正的理解和相信了她那细腻真实的情感并为之感动,所以现实中我们对他人的作为感到不解时,把自己置身为当事人的角度做一下换位思考是很必要的——现实又让我在逆境中学习并成长着,并让我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应有的代价。这使我感到了无奈和难过。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不是有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吗?而令我感到诧异的是一个人在没有路的地上走的多了,会不会变成路呢?如果按照数学数学上理论来说,比如没有路的地上要走出路来需要在上面走N次的话,那么按鲁迅先生“走的人多”这种思路来考虑的话如果一个人走一次那么N个人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按我“一个人在没有路的地上走的多”的思维来考虑的话那么一个人走N次难道就不可以吗?一样的量变为什么最后的质变却不一样呢?为什么我在没有路的地方走了很多次都没有走出路来呢?难道鲁迅先生在生前就预测到了我所考虑的方案在求爱方面会行不通吗?也难怪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是这么说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而不是说成:“:“其实地上本没有路,人走的多了,也变成了路。”。由此看来,鲁迅先生应该知道在数学理论上两种方案都成立的情况,但是他却偏偏要说成那样,他是不是想向中国同胞大力宣传团结的力量啊。如果不是,那我倒觉得鲁迅先生就应该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预测家了。但是不管怎样,我想我总不能号召很多人一起来“帮”我追自己爱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