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玄幻 > 禹王九鼎全文阅读 > 第156章 黄帝的丹房

第156章 黄帝的丹房


张宝儿将天书收好,说道:“该回去了。”

赵风指了指门,示意张宝儿先走,他怕鬼车埋伏在外面。

张宝儿笑了笑:“不用怕。把刀给我,你们跟在我身后就可以了。”

赵风将“虎翼”递给了张宝儿,不过,想起刚刚三人在鬼车九头追击下的狼狈情景,他不放心地看着张宝儿。

张宝儿明白他的意思,说道:“放心吧,我用这把刀足够保证你们的安全。并且,我看那怪鸟像是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刚才羽毛被烧焦了,它像是很伤心呢。知道了这把刀的厉害,它不会再往枪口上撞了。”

赵风不由乐了:“它肯定是只雌鸟。”

果然,鬼车一看到张宝儿手中火红的刀光就远远地躲开了。

梼杌仍然昏迷未醒,三人小心地绕过它进了门。张宝儿停了下来,把它尾巴上的结解开了。

赵风愤愤不平地说道:“解开干啥,就该一直把它拴在门上,让它当个看门狗。”

三人来到“丹房”前,推门走了进去。

“不像是丹房,倒像是间练功房。”赵风环顾了一下室内,说道。

这间房只有神魔殿一半大小。侧面靠墙壁的地方,石板规则地搭在一起,像是一个书架。不过,比一般的书架空间更宽敞,上面还放着几件杂物。

对面靠墙的地方是一张石床,旁边摆着一张石台、一把石椅。

一件黑黝黝的管状物体横在石台上,一头是尖尖的,大概有一尺长。赵风好奇地拿了起来。入手很轻,不像是金属的,但也看不出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这是什么?看起来像是指挥棒。”他煞有其事地舞动了几下。

周小云鄙视地说道:“你以为黄帝是乐队指挥啊?”

赵风不服气地说:“难道是别人的就不行了吗?”

“上古时代,哪来的乐队?”

“中国古代的音乐档次比现在高雅多了。那时候不像现在,有这么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小品、二人转、选美、超女快男之类的娱乐节目一概没有,但是,大型乐队却是必需的。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天拜祖,都要有大型乐队。儒家典籍本来有“四书六经”,还有一本《乐经》是音乐专著,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据说是秦始皇焚书的时候被烧了。”

“不对,你说的这种音乐应该是周公制作的。周公是周朝人,距离黄帝时代还有一千五百多年呢。”

赵风不再和周小云争辩,随手用手中的短棍在石桌上划了一下。“嗤”的一声,桌面上多了一条深达半寸的沟槽。

“咦!”三人不约而同地惊叫起来。

这根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短棍,竟然碎石如粉。

“又一件宝贝!”赵风兴奋地说道。他抬起手来,想再往石桌上划几下试试。

周小云一把拉住了他,严肃地说道:“你想干什么?”

“这根小棍太神奇了,我再试试。”

“你知道这张桌子是谁用的?”

赵风楞了一下,猜测道:“看样子,应该是黄帝或者西王母吧。”

“那就对了。这是文物啊,价值连城的文物。你就这么毁坏文物?”

张宝儿怕他两个又争吵起来,插嘴说道:“我知道这根棍子是做什么用的了。”

“做什么用的?”赵风和周小云停下了争执,盯着张宝儿。

张宝儿肯定地说道:“这是一支笔,写字用的。”

楞了一下,赵风盯着手中短棍的尖头说道:“对啊,这不就是笔的形状吗,我怎么没想到!上古时代没有纸,用这种笔在石板上写字,肯定不费力。”

旁边的石架上有一只鼓,鼓面看起来像是兽皮,但是,上面的花纹却给人一种妖异的感觉。

赵风伸手敲了一下。“咚”的一声,三人同时震动了一下,感觉那声音像是穿透了自己的身体,将三魂七魄都带走了。

过了半晌儿,鼓声的回音还没有消失。赵风看起来呆呆的,如同梦游,手不由自主又向鼓面敲去。

张宝儿伸手挡住了赵风:“这鼓有问题,不要再敲了。”说着,他把鼓取了过去,检视了片刻,说道:“我知道了,这是夔牛皮鼓!”

传说,东海有座流波山,距离海岸约七千里。山上有一种怪兽,形似牛,脸长得像人,没有角,全身都是灰色的,只有一只脚。它平时很少出来活动,但只要它一出现,海上不是刮风便是下雨。它的吼声最特别,像雷声一样震耳。这种怪兽就是夔,黄帝曾经用它的皮制成鼓面。

涿鹿大战开始前,黄帝把80面夔牛鼓藏在暗处。当蚩尤的军队冲向黄帝军队的前沿阵地时,黄帝令军士以雷兽之骨擂击夔牛皮鼓。一时间鼓声大作,一击震五百里,连击震三千里,整个战场地动山摇,天旋地转。蚩尤的军队还未交战就被鼓声震得人仰车翻,耳聋眼花,个个东倒西歪,溃不成军。黄帝的军队乘着鼓声发起总攻,一举把蚩尤消灭在涿鹿之野。从此,鼓就成为了战争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后人把它叫作“战鼓”。

小心地将夔牛鼓放回到石架上,张宝儿向旁边走去。那里有一扇门,像是通往内室。

走进内室,赵风惊叫道:“这里竟然还有植物,生长了有几千年吧,应该也是灵药。宝儿,你来鉴定一下,看它能不能帮我们增长功力。”

张宝儿笑道:“你真是想药想疯了。这种植物在古代很平常,就像我们现在室内的绿化植物。”

“那长了几千年,应该也很珍贵吧。”

“5000年前的白菜萝卜如果能长到现在,也变不成人参。只有植物学家会对它们感兴趣,想知道古代的白菜和现在的有什么区别。”

赵风泄气了。

石室中间立着一个巨大的鼎炉,高有一丈,像是烧香用的香炉,但上面是封闭的。

“这一定是炼丹炉了,和太上老君的差不多啊。”

张宝儿点点头:“有史以来,人类就希望能够长生不老,为此作过种种尝试,道家的炼丹术是最普及的一种。虽然没有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却间接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大约在春秋中期,我国已经发明了生铁治炼技术,春秋后期出现了铸铁工具,战国、秦汉以来,我国的炼钢技术也有较快发展,劳动人民在冶炼金属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在战国到西汉这段时期,有人把冶金技术运用到炼制矿物药方面,梦想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者炼出更多的金银来,这就产生了炼丹术,同时也出现了炼丹家,这些炼丹家在当时被称为“方士”。

炼仙丹、炼金银的目的是为了长生、发财,这本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有些封建帝王、官僚贵族却信以为真,他们网罗了一些炼丹家大炼丹药。那些炼丹家虽然没有炼成仙丹和金银,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冶炼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冶炼经验和化学知识,这对促进我国古代化学发展起了不小作用。

东汉末年有个魏伯阳,写了一部《周易参同契》,专讲炼丹。书中提到了炼丹所用的一些矿物,其中就有硫黄。这部书不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炼丹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炼丹风气盛行的时代。我国医学史上最早记录炼丹术的是晋代葛洪,他写了一部完整的炼丹著作——《抱朴子》,此书记载了大量的炼丹实验资料,当时炼丹用的原料有雄黄、雌黄、曾青、胆矾、硝石、磁石、铁、盐、锡、砷等达20多种。

到了唐代,炼丹术跟道教结合起来进入了全盛时期。唐朝初年,著名的药物学家孙思逸也搞过炼丹,他写了一部叫《丹经》的书,里面就有不少化学知识。其中,还提到一种****的“内伏硫黄法”。

硫黄和硝石等量研成粉未,点燃后能够起到类似火药的作用,可是,这还不能算火药,必须再加上木炭,并且按恰当的比例配制,才能成为真正的火药。

经过一次又一次爆炸起火,一次又一次冒险试验,终于有人找到了恰当的比例,进一步把硝石、硫黄和木炭这三样东西合在一起,配制成了火药。

大约在唐朝末年,火药已开始用于战争。宋朝有个叫路振的人,他所著的《九国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唐哀帝时,郑播攻打豫章,他命令兵士“发机飞火”,烧了龙沙门。飞火是火炮一类用火药制造的燃烧性武器。到了宋朝,人们发明了更多种类的火药武器,从最初的燃烧型火药武器逐渐过渡到威力更大的爆炸型火药武器。

1132年,南宋的军事家陈规为了防御金兵侵扰,发明了一种管状的射击性武器——火枪。这种火枪是用长竹竿做的,竹管里面装满火药。打仗时由两个人抬着,点着了火发射出去。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枪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