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玄幻 > 禹王九鼎全文阅读 > 第136章 遭遇流沙

第136章 遭遇流沙


三个人已经进入到了沙漠深处。

周小云腿忽然一软,一只脚陷了下去。他想拔出来,试了两次,不但没成功,另一只脚也无法移动了。他惊讶地叫道:“这是怎么回事儿?”

张宝儿和赵风停住了,见到周小云奋力挣扎的样子,赵风急忙说道:“坏了。小云,你进了流沙区。”

流沙的颗粒松散地堆积在一起,看似稳定的表面即便只承受很小的压力,它的整体框架也会立即塌陷。浓厚的“沙浆”堆积在底层,能粘住所有的物体,使其动弹不得。最危险的是流沙中的超细颗粒,它使流沙具有致人于死命的巨大夹紧力。

张宝儿安慰道:“陷入流沙之后,千万别乱动。我看过电视节目,只要人不乱动,自己可以‘浮’上来的。”

当物体陷入流沙后,下陷速度同物体本身的密度有关。流沙的密度一般是2克/毫升,而人的密度是1克/毫升。在这样的密度下,人类身体陷入流沙之中不会有灭顶之灾,往往沉到腰部就会停下来。

如果大力挣扎或是猛蹬双腿,只会使人下陷得更快。人们误以为通过摇动能使身体周围的沙子松动,从而有利于肢体从流沙中拔出。其实不然,这种运动只能加速黏土的沉积,增强流沙的黏性,胡乱挣扎会越陷越深。

“小云,你快趴下,然后把背包解下来。”张宝儿说道。

周小云迅速将背上的包抛给了张宝儿,然后,身子向后一坐,躺了下去。

如果陷入流沙陷阱,需要迅速平躺,尽快减轻身体负重,手脚平放在沙上以增加浮力。如果周围没有人救援,可以用慢滚的方式或全身伏地缓慢爬行到坚实的位置。

张宝儿从包里取出绳索,将一头向周小云抛去。

周小云抓住了绳子,用力拉着。可是,几乎没有什么效果,他的双腿还是牢牢地陷在流沙中,像是被固定住了一样,难以脱出。

赵风叫道:“小云,你别急。这样不行的,你越用力陷得越深。你沉住气,放松身体,我和宝儿肯定可以把你救出来。”

周小云看起来并不是非常惊慌,他按赵风说的一动不动,只是抓紧了手中的绳索。

陷入流沙的人一般都动不了,沙子粘在人体下半部,形成很大的压力,让人很难使出力来。即使大力士也无法一下子把受困者从流沙中拖出来。经研究人员计算,如果以每秒钟一厘米的速度拖出受困者的一只脚,需要大约10万牛顿的力,和举起一辆中型汽车的力量差不多。所以,除非有吊车帮忙,否则很难一下子把陷进流沙中的人拉出来。并且,按照这种力量的计算,如果生拉硬扯,在流沙“放手”前,人的身体就已经被强大的力量扯断了。

张宝儿拉了拉手中的绳索,周小云的身体没有动。张宝儿不敢用太大的力,担心周小云力量不够,绳索会脱手。

“小云,你把绳子多拉过去一些,系在胸前,这样牢固些,我也能用上力,不怕你脱手。”

幸好,周小云的上身并没有陷入流沙。他挣扎着把绳索拉长,在胸前绕了两圈,然后牢牢地打了个结。

张宝儿见周小云准备好了,手上开始缓缓加力。可是,让他惊奇的是,周小云太重了,以自己的力量竟然都无法拉动。

他有些担心了,不敢再加大力量了,怕把周小云的身体勒成两半。

赵风见状,急忙说道:“宝儿,不要用太大的力。流沙就像胶水一样,把人粘在里面,你力气再大也没用。但是,慢慢来,就可以一点点地把小云拖出来了。”

他转头对周小云说道:“小云,你听我的。你现在轻轻地移动两脚,让沙子尽量渗入挤出来的空间,这样就能缓解你身体所受的压力,同时也可以让沙子变得松散。四肢尽量分开,身体接触沙子的面积越大,得到的浮力就会越大。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动作足够轻缓,我们一点点拉,你就能慢慢地脱困。”

张宝儿和周小云都知道赵风户外运动经验丰富,此时都听从他的指挥。

周小云开始将重心尽量移到上半身,试着晃动双脚。不过,他感觉很吃力,双脚如同陷在了粘度极高的胶水中,抽不出来。即使只是左右移动也感觉非常困难。

张宝儿立稳马步,双手徐徐发力。听了赵风的解释,他知道可能要花很长时间,于是不再加大力量,而是尽量保持力量的连续性。

这个办法果然奏效,几分钟之后,可以看出周小云陷入流沙中的双腿已经没有开始时那么深了。

“好的……效果很好,已经出来一截了。小云,继续努力。”赵风在一旁帮不上手,只好给两人鼓劲儿。

花了接近二十分钟,总算是将周小云从流沙中拽了出来。

周小云有些后怕地回头看了看,不解地说道:“怎么沙子也会有这么大的粘性,我的双腿就像是被吸住了一样?”

“害怕了吧!其实,流沙并不是很可怕,它使人下陷的速度很慢,不会像沼泽那么快把一个人吞没。一般来说,只要你方法得当,有足够的耐心,就可以脱身出来。”

赵风从包里拿出一瓶喝了一半的矿泉水,将剩下的喝掉。然后,把空塑料瓶远远地丢了出去。

落到流沙中的塑料瓶开始缓缓向下面陷去,不过,下陷的速度太慢了,如果不仔细看,甚至感觉不到饮料瓶在动。

“这也太慢了,几乎看不出来。”

“这不算慢了。你知道最慢的是什么吗?”

“是什么?”

“有个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想要证明沥青是液体。在这个实验中,漏斗中的沥青几年才落下一滴。”

“我的天啊!”

1927年,一位名叫托马斯?帕内尔的物理学家将沥青加热,倒入一个封口的玻璃漏斗。等到沥青完全凝固之后,他将漏斗的下端切开,开始记录每一滴沥青滴落的时间。

为了等待沥青完全凝固,帕内尔花费了3年时间;而到第一滴沥青滴落,他又耗费了8年。事实上,直到60岁去世那年,他只等到了3滴滴落的沥青。

随后接管实验的另一位物理学家约翰?梅因斯通用50多年的时间,也只迎来了5滴滴落的沥青。但是,由于种种原因,5滴“来之不易”的沥青滴落的画面全部被他郁闷地错过了。

最接近看到的一次发生在1979年,当时,那个像泪滴一样的沥青滴和漏斗的连接处已经变成了一根细丝。梅因斯通观察了一会儿,觉得要等到它滴下来至少还要一天时间。结果,等他第二天来到实验室时,第5滴沥青已经掉进了烧杯里。

梅因斯通为此懊恼了很长时间,他坚持,自己和那个瞬间只差了5分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看到沥青滴落的瞬间,可是,从实验开始到现在的80多年,还没有人真正看到过这一时刻。

通过网络摄像头观看实验的人们常常会发现,相隔几个月的画面几乎看不出任何不同。很多人甚至因此怀疑自己的网络出现故障,看到的只是一张静止图片。

最后,梅因斯通不得不在实验装置旁摆上一块绿色的钟表,让观察者有一种“时间确实在流逝”的感觉。

赵风从背包中取出了登山杖,递给了张宝儿。张宝儿走在前面,用登山杖探测着沙层,小心翼翼地向前移动着。后面的赵风和周小云亦步亦趋,不敢丝毫偏离他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