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景区,前面慢吞吞走来一个道士打扮的老人:衣袂飘飘、仙风道骨。上身穿着一件白色的对襟服,下身是黑色的扎腿裤,脚上着白袜黑鞋,倒是颇有仙家风范,看上去也很时尚。
老人走近了,一直好奇地看着三个孩子。这里离景区已经有一段路了,周围一个游客也看不到,老人拦住了他们:“你们这是要到哪里去啊?”
赵风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看了看张宝儿和周小云。
周小云说道:“我们是来旅游的,景点人太多了,我们想看看没被开发的地方景色怎么样。”
老人关心地说:“别乱跑,这里不安全,山里容易迷路,还有毒蛇野兽。你们还是回到景区吧。”
赵风大咧咧地说道:“不怕,我们有指南针,不会迷路的。”
张宝儿看着老人的打扮觉得很亲切,问道:“老大爷,您是这里的道士吗?”
老人看了看他,笑呵呵地说道:“我不是道士,不过,我倒是住在这里。”说着,向路边指了指。
三个人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不远处,果然有一间简陋的木房。
“要不要进去歇歇脚?”老人问道。
“好啊!”赵风兴高采烈地答道,不管张宝儿和周小云的反应,抢先向木房走去。
张宝儿怕耽误了路程,看了看周小云。周小云看着已经接近了木房的赵风,无可奈何地说:“反正也不远,满足一下他的好奇心吧。”
木屋内设备很简单,只有一张书桌,一个凳子,一个书架,一张窄窄的木床,墙上还挂了一件厚厚的蓑衣。看样子,这件蓑衣既可以防雨,也可以保暖。
“哪来的木头啊?”赵风好奇地问道。
老人解释道,建造木屋的材料都是从山下运进来的。附近住着很多隐居者,估计,可能有几百人之多。年龄最大的90多岁,个别隐士甚至数十年在山中居住,直到终老也未曾下山。他们到这里来生活的目的是为了修行,所以,对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在意。有些修行者直接租赁搬迁村民留下的旧房子,个别隐士住在山洞里。有一位隐士甚至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徒手挖了一个洞,从茅棚直通溪边,以方便取水。
“你们平时怎么生活啊?”
“大概一个月出一次山,买些生活用品、食物之类的回来。从这里下山至少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我们平时很少出去。”
“一个月才出去一次?那岂不是要买很多东西?光是吃的米,就要几十斤吧?还有菜呢?这么远的路,你能背回来吗?”赵风打量着老人的身体,透出不信的神色。
“像我们这种人,吃不了那么多粮食的。”
张宝儿有些惊讶:“难道你们都是辟谷修行?”
据说,神仙都是“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所以,修道之人也希望能够通过不吃五谷杂粮,食气、吸收自然能量来达到延年益寿、甚至修炼成仙的目标。汉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张良体弱多病,就曾采取辟谷这种方式健身。
“也会吃,但吃不多,比一般人少多了。至于菜,我都是自己种的。”
“自己种菜?”赵风来兴趣了,“我看看。”
老人领着他们穿过后门,来了到一片菜地:“这就是我的菜园子。”
菜地虽然不大,不像城市中常见的公园、花园那么整齐美观,但别有一番自然雅致情调。
“这是菜园吗?我怎么觉得像是到了花园呢?”
老人笑了,指着地里的植物给几个孩子讲解着:开着小黄花的是黄瓜,开着小白花的是苦瓜,叶子尖尖的是辣椒,那种叶子像花边的是西红柿,叶子和花都是紫色的是茄子。
“难怪茄子也是紫色的呢。”赵风像是发现了什么秘密似地说:“可以尝尝吗?”他一脸期待,然后加了句:“我们付钱。”
老人笑了笑:“付什么钱啊,吃就吃吧。喜欢的话,走的时候还可以带一些。”
赵风摘下一根黄瓜,问道:“黄瓜怎么长得这么小,是不是因为没有肥料?”
老人解释道:“市场上那些头顶黄花身上带刺、卖相十足的黄瓜,都是用避孕药催熟的。我种的这些菜,连农药都没用。”
“真好吃,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黄瓜。”
赵风又摘了个西红柿,洗净后咬了一口:“这西红柿也太大了吧,怎么会比我见过的大那么多?这是什么?”
“这是沙。”老人笑了,“现在的西红柿已经很少有沙瓤的了。”
西瓜和西红柿有沙瓤,说明正好到了“熟而不过”的临界点。这时,瓜瓤成沙粒状,细胞间比较松散,胞皮纤维由于水分被液泡中的糖分渗走,容易断裂。沙瓤入口软绵如絮,口感很好。因为水分少了,吃起来也比较甜。
顾不得擦顺着嘴角流下的汁液,赵风含含糊糊地赞美道:“果然是纯天然的,比特供的都好。”
“这种生活也不错吧?”张宝儿看着赵风的吃相,笑着说。
“嗯,真的不错,以后我也像陶渊明一样,做个农民。”赵风不停地点着头。
老人像是有些文化,说道:“古代不少文人墨客,种起菜来也是行家里手,一点儿都不比菜农差呢。陶渊明是种过豆子,这在他的诗中就能看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苗豆稀’。不过,他种菜的水平比不上郑板桥。郑板桥竹子画得好,菜种得也不差:‘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赵风抢着接道:“我也知道,海瑞就在衙门里种萝卜白菜,据说到了春天,县衙前菜花金黄一片,老百姓有冤,就直接跑到菜地里找他。”
他转头对张宝儿说道:“我们回去也自己种菜吧?”
“你要不要连稻子、小麦也种了,这样,主食也不用出去买了?”
“嗯,也可以考虑。”赵风一本正经地说。
周小云拍了拍赵风的肩膀:“你这身板儿当农民恐怕还是单薄了些吧?”
赵风不屑地看了周小云一眼,伸手把立在旁边的钉耙拿了起来,走到旁边的空地上,使劲向下一刨。钉耙齿齐根没入了地面,这一刨真够深的。他想再来一下,可是,钉耙像是在地上生了根,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见周小云在旁捂着嘴笑,赵风脸上挂不住了,双手卯足了力气,用力向上一抬。钉耙是拔出来了,可他却由于用力过猛摔了个仰面朝天。
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若无其事地把钉耙放了回去。
“怎么样,种地也不容易吧?”
赵风没理周小云,他数了数菜的品种,说道:“种的品种也不是很多啊。”
老人说道:“这里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隐居者,可以和他们交换。”
“哦,真像是回到原始社会了,不用钱,直接交换就行了。”
“这里怎么会这么多隐居的人?”
“传说,鬼谷子曾在这里修炼,山中可能藏有他修仙的秘笈。所以,慕名到这里修炼的人很多。”
鬼谷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神秘的人物,据说,他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的老师。他有两本书留传后世,《鬼谷子》和《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本经阴符七术》则论述养神蓄锐之道。
《东周列国志》中有段关于《阴符》的精彩描写。当年,苏秦辞别鬼谷子下山后,把家产都卖了,凑了黄金百镒,黑貂裘衣一件,然后开始治车马仆从,遨游列国。可是,几年过去了,也没有遇到重用他的人。钱花完后,他只好回家。家里的人见他一事无成,纷纷责备他,连老婆和母亲都不认他这个儿子了。绝望之余,他想起了老师鬼谷子临别时的赠言:“如果你游说失意,那就好好研究《阴符》一书,自然会有收获。”于是,苏秦闭门苦读,夜以继日,甚至在困倦的时候用锥尖刺大腿来保持清醒。一年之后,他终于从《阴符》中领悟了当时各诸侯国的形势。他再次出游,受到燕王重用,佩带六国相印,以合纵策略共同抗秦,成为了当时的风云人物。
“难道你是想找鬼谷子留下来的秘笈?”
老人笑笑:“哪有这种东西,传说而已。不过,山里倒是真的有个鬼谷。”
“鬼谷?和鬼谷子有关吗?”
“这就不清楚了。不过,这名称也是由来已久,不知哪一代就有了。”
“老伯,这山里除了隐士,还有其他人吗?”周小云像是想起了什么,问道。
“有啊,不过,平时很少见。看情形,应该是巫教的,有一次,他们举行仪式时正好被我遇到。不过,我不敢靠得太近。”
告别了老人,三人继续上路。
赵风问张宝儿:“巫教是怎么回事儿?”
张宝儿开始给他们介绍巫教。
巫教在中国的历史相当早,历史比道教还要久远。原始巫教本信鬼,商朝称西南地区的大方国为“鬼方”、“鬼国”。上古时代,由于人类的知识比较少,对很多自然现象不了解,把打雷、闪电、下雨、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误以为是神仙在发怒,因此诚惶诚恐,唯怕天神会降灾到自己。
原始人类参拜某些动植物,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是神的化身,神是由这些东西衍变而成的,也就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向神灵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也表达自己的某些愿望,比如生子、长寿、希望风调雨顺以求获得丰收等等愿望。既然是仪式,就得有个领头人。组织各种仪式、把众人的愿望传递给神的这类人就被称为“巫”。
巫的权力很大,因为他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是神在人间的代言人,能够知晓神的旨意,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就如同是神的化身了。因此,巫掌握着祭祀、医治、部族历史传承等权力。
后来,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以正统的立场对巫术与“淫祀”加以禁绝,使巫教的生存变得十分艰难。巫教开始寻求生存和出路,首先就是与道教靠拢,使民间也认同它们同属于道教。如此发展下来,巫、道逐渐产生结合,巫教甚至将道教的祖师太上老君认定为自己的教主,以证实巫教也属于“老君教”或“老君门下”。
赵风听着,不觉乐了:“是你家祖先把巫教归拢了吧。”
周小云纠正道:“这叫资产重组。”
赵风问道:“高人是不是都需要在世外没人的地方修炼,才能有成就啊?”
张宝儿笑了笑:“所谓的世外,只是一种含糊的说法,并没有真正的世外。比如说,这里环境虽然好,但也只是为修炼者提供了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其实,有两个世外,一个是有形的,它是自然的风景。另一个是无形的,如果内心有这种清静的环境,那么无处不是世外。一个人如果有道德底线、有操守,无论入山不入山他都是修行人,我觉得这才是修行的根本。其实,脱离社会在山中修行,对许多人来说是很困难的,冬天取暖都成问题,吃的也不好,基本生活条件很差。不到那个境界的人,还是不要勉强走这种形式主义的好。”
“他说的辟谷,是真是假。”
“我知道有这种说法,但不知道真假。据说,睡祖陈抟辟谷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每一次睡觉,一睡就是100多天。”
“哇,100多天不吃不喝,光睡,真舒服。”
“这不是植物人吗?这有啥好羡慕的,照这样,睡个两、三觉,一年就过去了。如果媳妇怀孕了,一觉醒来,孩子都满月了。”
“如果现在人像他那样睡一觉,会是什么情况?”
“一觉醒来,睡觉前刚买的手机都没人抢了……”
“人哪能不吃五谷杂粮?当然了,天天吃水果、蔬菜和肉食也不会死,但营养要均衡。如果长期不吃五谷杂粮,不但身体不健康,心理也会出问题。现在人生活太好了,吃的东西太多了。吃得太多,对健康是有害的。很多小孩子的病,都是因为吃太多,消化不良造成的。所以,少吃对人体是有好处的,如营养学家说的八分饱。道家的养生术还是很有些道理的,和尚有胖的,你见过几个胖道士?”
“这倒是。以后中国人口再增加得多了,国家就该大力提倡道教了,这样,就不担心粮食不够吃了。”赵风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