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我几乎每天都在焦虑中醒来。表面的原因是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我已经在前一年(也就是2007年)成为所谓的自由职业者,以翻译和写作为生。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这碗饭并不容易吃,稿酬原本就微薄,付款方还经常以各种理由拖欠。我对物质的要求固然很低,但生活在百物昂贵的上海,兼要履行部分赡养家人的责任,所以总是感到入不敷出。更深的原因是生活上的彷徨挣扎。当时我已近而立之年,大学毕业后浪迹沪上数载,先后换过几份工作,却始终不如意,最后干脆辞职了事。然而自由职业这条路很少有人走,我缺乏可以借鉴的例子,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日常难免兴起“读书击剑两无成”的悲叹。
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中,有位相识多年的朋友在外面吃饭的时候问我:“你替出版社翻译那么多畅销书,拿到的钱却很少,何不考虑自己做出版?”我想这是个值得尝试的选择。这位朋友说,他看过一本叫做《与神对话》的书,觉得非常好,提议将其作为我们公司的第一个产品。我回家后在网上找到这本书的英文原版,瞄了几眼之后大为震惊,随即迫不及待地连夜读完。这次阅读立竿见影地治愈了我的焦虑,以及其他诸如怀才不遇、自怨自艾、愤世嫉俗等负面情绪。因为《与神对话》让我顿悟,原来我的生活如此困顿,并非由于上面提到的两个原因,而是别有其他可以通过扭转自己的认识而消除的根源。
说起来真是机缘巧合,大陆每年出版的翻译图书数以万计,众多出版机构为了获得外国——尤其是英美——畅销书的权利不惜抢破头,但唐纳德·尼尔·沃尔什这部曾经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37周、在美国销量高达数百万册的代表作在国内竟然无人问津。那位朋友与我合伙注册的公司幸运地买下了中文简体字版权,我翻译的版本顺利通过政府部门审查,顺利在2009年夏天和读者见面。
《与神对话》出版以后,我收到许多熟悉朋友和陌生读者的反馈。有些人和我的经验相似,发现他们的负面情绪在阅读以后烟消云散;有些人说他们和恋人、家人、朋友的关系得到了改善;有些人甚至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当然是好的改变。但是我国数十年来推行的无神论教育让更多的人对书名产生了怀疑,他们想知道这是不是一本枯燥无趣的宗教类图书。答案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简单的答案是,你可以说它是宗教类图书,但前提是这里所说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复杂的答案则要从宗教的定义和历史演变说起。
宗教很可能是最难以厘清的词汇,但是总的来说,宗教是某个地区的人民共同拥有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总和。宗教试图回答的是三个终极谜团:宇宙到底是怎么来的?世界应该是哪个样子?人们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其他所有疑问可以说都是从这三个谜团派生出来的。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民族,最初由于客观环境的差别,对这些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各种宗教观念影响了各个民族的历史,这反过来又强化了不同宗教的差异。古代交通不便,世界各地的交流困难而且稀少,所以几个主要宗教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比如欧洲的基督教、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亚洲南部的印度教和佛教,以及中国的民间宗教,它们在组织形式和基本教义都有很大的不同。当然,国与国的人员商贸往来已有数千年历史,曾经在著名的丝绸之路上流通的,不仅是有色有相的货物,还有无形无状的思想观念,所以今天的学者发现,其实东西方宗教有颇多相通之处。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人类自此拥有“全球”的观念,随之而至的是“哥伦布大交换”:人口、动物、植物、思想文化甚至包括传染病在非洲、欧洲和美洲之间的大规模流动。到了19世纪,欧洲国家凭借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经济与暴力优势,在世界各地实施殖民统治,开启了迄今尚未完成的现代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各种宗教观念开始相互渗透。比如说在18世纪,基督教传入中国,而伏尔泰等众多欧洲知识分子则以阅读和引用儒家的经典作品为荣。接触到其他宗教思想之后,常见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将其目为异端邪说,进行口诛笔伐,甚至大肆迫害信仰其他宗教的人,欧洲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即是例证。另外一种是借机反思,看看自己信奉的宗教有哪些合理之处,又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所幸的是,第一种反应变得越来越少。尽管时至今日,宗教间的冲突乃至战争仍然时有发生,但宗教融合早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阻挡的趋势;并且种种迹象表明,传统宗教的式微至少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社会学家往往将传统宗教的衰落归因于现代社会的世俗化,但细究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抱残守缺的宗教思想并不能够为现代人提供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比如说美国宇航局在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飞出太阳系,某个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耶路撒冷的古人如何能够指点我们去认识宇宙?比如说在今日的中国,部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核心家庭已经取代宗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我们又怎能照搬孔子在春秋末期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
西方——尤其是美国——许多有识之士很早便意识到今非昔比,传统宗教的某些理论在其赖以成长的土壤不复存在以后,已经丧失了有效性。他们致力于打破原有的宗教藩篱,广泛吸取神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智慧,融合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种全新的、适合现代社会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促成了新时代运动的诞生。
新时代运动发端于19世纪,真正兴起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迄今方兴未艾。新时代思想否定传统宗教意义上的神、佛或者上帝,它从犹太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主流宗教中吸取精华,并结合泛神论、无神论的学说,提出了整体主义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新时代思想日趋成熟,在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几部极具影响力的经典代表作,包括珍·罗伯特的《塞斯资料》、海伦·舒曼的《奇迹课程》和詹姆斯·雷德菲尔德的《塞莱斯庭预言》等,尼尔·唐纳德·沃尔什在1995年出版的《与神对话》更是其中的翘楚,清晰地、全面地阐释了整个新时代的思想体系。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1943年生于美国中部小城密尔沃基,十七岁考上了该市的威斯康星大学。念完大二之后,沃尔什厌倦了学校提供的教育,于是辍学,离乡背井,南下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市,在某家小型广播电台上班,当时他才十九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