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在且末
且末,一个地处大沙漠和大高原之间的偏远小县,其南北是渺无人烟的戈壁沙漠,东西相隔数百公里才能见到有人居住的地方,故人们习惯称它为“天边小县”。有许多人也许对它很陌生,但只要你是个懂玉的人,就不会不熟悉且末这个名字。
众所周知,在我国,和田玉和翠玉是用来加工高档玉雕产品的两大主要原料,翠玉产自缅甸和我国云南一带,和田玉则产自新疆,而和田玉的主产地正是且末县。这里有两点基本常识需要说明,一是且末在古代曾隶属和田或于田管辖,故出产的玉石自然也是和田玉;二是和田玉作为一个品牌名称,适应于所有属于这一类型的产品,其产地未必就一定要在和田,已知的且末、若羌、皮山、叶城等县也都出产和田玉石。实际上,和田玉籽玉的主要来源是和田地区,而且末则是和田玉山料的主产地。
今天,由且末和田玉山料所加工的玉石产品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许多国家。据考证,同和田一样,且末也是“玉石之路”的发祥地,玉文化的渊源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在且末出土的约有三千年历史文物中,不仅发现金、银、铜、陶等器皿,也发现了玉锥、玉斧、玉珠等陪葬品。由此可见,在且末生活的古人类祖先采挖并利用玉石的已经很长了。
和田玉,从颜色上看可分为白玉、青玉、墨玉、碧玉、糖玉、黄口玉等,由于真正清纯的玉石很少,多是混色原料,所以又有青白玉、糖白玉、糖青玉、糖青白玉、墨碧玉、青花玉等,顶级白玉则被称为羊脂玉;从形状或出处讲可分为籽玉、戈壁玉、山流水、山料等,而且末几乎出产所有这些种类的玉石,尤以青白玉最多。近几年,全县平均每年采挖各种玉石在一千吨以上。
1995年,县玉石矿采挖到一块重达1.5吨、具有“玉王”之称的青白玉,经过几番周折后终于将它运出大山。这块“玉王”曾先后连续几年在“乌洽会”上展出过,并获得上海大吉尼斯世界纪录。不过,后来玉石矿又相继采挖到7吨、10吨的更大块的青白玉,打破了以前“玉王”的纪录,且末也因此获得了“玉王故乡”的美誉。
人们常说,黄金有价,玉无价。的确,今天上好的和田玉价格早已超过了黄金,羊脂玉开始以克论价,顶级羊脂玉每克已经达到一万多元。而且,从目前的态势来看,羊脂玉-白玉的价格仍然在上涨。
当然,同全国玉石市场一样,且末玉器行业中也存在鱼龙混杂现象,购买玉器需要行家指点。玉本身没有错误,错在于人,如果有人以次充好、挂羊头卖狗肉,那就是欺骗。
物以稀为贵。和田玉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实属来之不易,而羊脂玉更是稀缺之物,真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任何人,当他亲眼目睹玉工历经千辛万苦才能采挖出玉石的经过后,相信他再也不会怀疑它的珍贵了。
玉石往往深藏在崇山峻岭的最险要之处,和田玉更是如此。要想得到和田玉,玉工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攀爬山壑,在悬崖峭壁上进行钻探、爆破,搬挪岩石,花几天时间才能找到一块玉。这还得看运气,有时工人辛苦劳作几十天,清除了成千上万吨的废石料,也许看不到一小块玉石。既是挖到手的玉石,羊脂玉-白玉的比例也占不到5%。玉石采挖出来后,工人再将它们一块块驮在骆驼或毛驴背上,在崎岖蜿蜒的山沟里行走四五天,才能到达转运站,最后再用车辆把玉石运送到县城。这些搬运回来的玉石还只是原料,常言道“玉不雕不成器”,它们只有经过玉雕师傅仔细挑选、设计,精心打磨、雕琢,最终才会变成一件件闪耀夺目的玉石工艺品。
二、且末玉石文化的兴起
有了玉石,才会出现玉文化,同样,且末玉石产业的兴旺,也得益于全县上下对玉文化的大力宣传。曾记得,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且末掀起一股开发玉石的热潮,全县很快出现十几家玉石加工点和玉器销售店。但是在当时,玉石加工人员和经营户几乎都是外地的老板,且末本地人似乎并不热心做玉石生意,特别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更不理解这样的石头能有什么价值。
九十年代末,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发展玉石产业的重要性,并准确定位,将玉石产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及时制定出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到且末从事玉石的开采、加工、销售。同时,在全县开展玉文化的宣传活动,如利用“乌洽会”、“西洽会”等会展形式,不失时机地推介且末玉雕产品;在全县开展了“以玉比德 清廉为民”的廉政建设、“冰清玉洁 白衣天使”的医德医风教育、“以玉相伴 平安和谐”平安且末等文化活动。
自2004年起,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且末玉石文化旅游节”,特别是今年即2011年,这一届的规模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各届。通过各种玉石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举办玉石文化节,且末成功打造出“沙海蜃楼 玉王故乡”的玉文化品牌。
经过一系列玉文化的宣传,今天,且末的玉石产业迎来了又一轮发展高潮。而且,无论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这一次的规模都是空前的。据统计,全县现有玉石采矿企业6家,年采各类玉石1000吨以上;玉产品经营户60多家,玉石加工企业约20家;全县从事玉石产业的人员上千人,年产值达亿元。可以说,玉石产业促进了且末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成就了一批且末人,不少人以此为业,并因此而走上了致富之路。包括许多当地的待业青年、退休职工和妇女都参与其中,他们从事玉石的采挖、加工、营销、贩运等工作,其中有些人成为几十万、几百万元户,甚至成为上千万元的大老板。
一种文化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成就一批人才,在且末最能体会到玉文化和玉石产业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关系。人们来到这个偏远的小县城,不仅能游览玉石市场,观赏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玉雕工艺品,而且还能体验这里浓厚的玉文化。且末人每每谈起玉,个个眉飞色舞,谈性甚浓,人们之间的谈话三句离不开玉,许多关于玉石的神奇故事在当地流传。且末人对玉怀着既亲切又神秘的感情,玉文化已经深入人们的心中。且末人总爱谈论玉、赞美玉,更喜欢崇拜它、收藏它,玉石已经成为且末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个且末人都愿意拥有一块精美的和田玉,许多外地爱好和田玉的朋友更愿意到且末来购买一件货真价实的和田玉器。且末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也给来这里淘宝的玉友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玉文化自古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在传唱玉的仁、义、智、勇、洁之五德。玉之美德,犹如镜鉴,可以照人,以玉比德历来都是每个仁人志士追求的高尚气节。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玉石文化,传承玉的美德,提高修养,完善自我,做一个冰清玉洁、以玉比德的高尚的人。
三、提升且末玉石文化节的影响力
为振兴且末经济,同时也是为了我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巴州跨越式发展,更进一步拓展且末玉石产业,积极发挥以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建议将“且末玉石节”升格为自治州的文化节日,并更名为“楼兰玉石文化节”。这个文化节每年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举办一次,把主办场地设在库尔勒,同时在且末和若羌设两个分场。
(一)在巴州举办玉石文化节正当其时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玉石店在库尔勒很少见,巴州人对玉的了解并不多,从事玉石行业的人寥寥无几。但是近几年来,玉石产业在不仅在且末发展迅速,而且在库尔勒的发展势头似乎更迅猛。短短的几年时间,玉石生意在库尔勒红火起来,玉器店、玉石原料交易和加工作坊遍布全市,西部白马、铜锣湾、金三角等初已经成为玉石集中的交易场所,库尔勒也因此崛起为新疆又一个玉石产品集散地。
库尔勒之所以能够成为新的玉石集散市场,原因有三:一是巴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玉石产业的兴起提供最有利的自然环境,如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社会稳定、城市面貌改善等。二是有且末、若羌两地充足的玉石原料作保证,带动其他种类玉石产品的销售。三是得益于近几年对玉石产品的推销和玉文化的宣传,文化引领产业发展的格局开始显现。
(二)楼兰文化与玉文化的有机结合
我们知道,“楼兰”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响亮的名词,具有国际名牌效应,如何利用好这个世界性的招牌,值得巴州人深思。古楼兰国在巴州境内,巴州人乃至新疆各处居民多是楼兰人的后裔。在巴州境内,有楼兰遗址,有楼兰考古,有千年“楼兰美女”,更有底蕴深厚的楼兰文化。楼兰文化发源于巴州大地,在这里长盛不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人类从石器时代就开始使用玉,而中国人使用玉器的记录也很早。那么古楼兰作为“玉石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先民使用玉的历史也很长,并把和田玉传到中原一带,在秦汉时期,和田玉开始大量输入内地。由此证明,在西域一带数千年前就有人从事采玉活动,而“玉石之路”的出现也早于“丝绸之路”。可见,楼兰文化中少不了玉文化,玉文化是楼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两者结合起来,会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三)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张春贤书记也提出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战略选择,足见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因为楼兰文化和玉石文化是巴州的特色和优势,建议在巴州成立楼兰文化学会,积极推动楼兰文化的挖掘、研究、交流和充实工作,进一步提升巴州文化软实力。楼兰文化可以提高巴州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玉石文化一定会成就巴州的玉石产业,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全州文化事业向前发展。把“楼兰”和“玉石”作为巴州文化的主打品牌,不仅会给我州文化事业带来进一步繁荣局面,同时也能够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其他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新疆且末县政协齐森
2011年9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