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都市言情 > 玉的故事全文阅读 > 第1章 从“玉工”到“玉王”(1)

第1章 从“玉工”到“玉王”(1)


记且末县玉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田宝军

“工”、“王”二字写起来很简单,两者仅有一横之差,只要给工字中间加上“一”就会变成王字,相信任何会写汉字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是,现实生活中,“工”与“王”却有天壤之别。“工”者,工人,劳工,靠出苦力、辛勤劳动养家糊口的人;“王”者,国王,皇帝,为首者、带头人。他们是地位悬殊、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两种人,要想改变两者的生活角色和身份极其不易。

新疆且末玉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田宝军,从“玉工”奋斗到“玉王”,花费了他三十多年的时间。他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且末县开发玉石产业的见证人、开拓者、带头人,也是且末县玉石矿自组建以后始终坚守在这个岗位的唯一的人。

一、历经艰险终有成

田宝军出身于陕西南部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就辍学在家。1973年,他投亲靠友,来到且末县一个叔叔家里。那时,玉石矿刚刚成立,正在招收工人,田宝军便被招录到玉石矿,有了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

刚参加工作,田宝军和其他新招收的工人一起,被分配到最艰苦的玉石矿点采挖玉石。当时的玉石矿点大多分布在县城西南数百公里处的阿尔金山西端山区。这里自然条件十分艰苦,有玉石的地方海拔一般在四千米左右,山大沟深,气候恶劣,道路异常艰险,人们到达那里通常都会出现高山反应。一般人连走路都非常困难,何况还要下大苦力挖玉石。离县城最近的矿点要先坐卡车走一天,再骑骆驼或毛驴走七八个小时才能到达,而再远一点的矿点则需要骑骆驼走三四天的路程。

在矿点,田宝军从不适应到很快适应山区里的气候,年轻的他吃苦耐劳、踏实能干,加上他脚勤手快,采矿队分给他什么任务几乎都能干。从打钻、放炮、搬石头到扛水、做饭、找矿点,各种苦力活儿都干过,再苦再累,他毫无怨言,一心为多出玉、出好玉着想。

田宝军踏实肯干的精神得到矿领导和其他工人们的认可,但他并不是只会蛮干的人。他很有心计,在劳动中边干边琢磨,认真思考从寻找玉石到采挖玉石的全过程,从中找出玉石分布的基本规律。因为找矿成绩出色,后来采矿队给他分配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找新矿点。

1979年,正是玉石矿经营最困难时期,矿点难找,人心涣散,玉石产量锐减,企业面临倒闭状态。这时候,县上为了继续维持这家国有企业的运转,决定调整玉石矿领导,并公开竞聘各采矿队负责人。田宝军主动报名参加竞聘,因为他以往出色的成绩,加上领导和工人们的认可,他顺利当上塔特勒克苏玉矿采矿队队长。

作为采矿队负责人,田宝军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重了,一贯责任心很强的他认为自己有理由带领其他工人,同甘共苦、共度时艰,将困难重重的采矿事业振兴起来。经过艰苦劳动,玉石产量稳步回升,企业的日子逐渐好转,但田宝军和他的工人们也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1979年9月的一天,田宝军随驮运玉石的骆驼队,翻越塔什萨依达坂,驼队行走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路上。由于道路崎岖难行,在遇到沟坎时,骆驼总是犹豫不敢前行,田宝军就击打、督促它们快走,不料却让一峰骆驼受惊了。它抬起后蹄,猛地踢向毫无准备的田宝军。骆驼力量很大,田宝军顿时感到眼冒金星、疼痛难忍,躺在山坡上走不动路。大家只好让他骑上一峰骆驼,回到扎营地,他在宿舍休息了一个多星期才能起来干活。让人庆幸的是他没有被骆驼踢到要害处,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1980年5月,刚当队长不久的田宝军,要到一个矿点去工作。半路上,他猛然听见山坡上方有响声,急忙抬头一看,只见一块儿大岩石正向他行走的方向滚落下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一闪身躲进一处凹进去的石檐下面,那块岩石在离他不远处飞落而下。他又一次躲过这场殃及生命的灾难,但随后滚落下来的小石头擦伤了他的两条腿。

阿尔金山区,植物稀少,树木罕见;巍峨的山脉,沟壑纵横,悬崖陡峭;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到处岩石裸露,沙砾堆积;恶劣的气候变化无常,干旱时几个月滴雨不下,降雨时又会导致洪水泛滥,泥石俱下,给采挖玉石的人们带来许多难以想象的阻力和困难。

1981年夏天,在塔特勒克苏矿的一个矿点,田宝军找到比较理想的玉石,他同手下的几十个工人苦战数日,采挖出约有8吨上等青白玉料。这个数字使大家干劲十足,兴奋不已,认为自己的汗水和辛苦总算没有白白付出,纷纷表示要在这个矿点干出更大成绩。

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灾难突然发生。他们还没来得及将这些玉石入库,即交到矿点的临时保管仓库,而是暂时把它们堆放在小河边的一块儿平地上。那天夜里,劳动一天的工人们带着疲惫和困乏很快进入梦乡。午夜过后,田宝军在劳累的睡梦中被一阵雷鸣闪电所惊醒,醒来时发现外面已经大雨瓢泼。这时他首先想到堆在河床边的那些玉石,于是立即喊起正在睡觉的其他工人,冒着倾盆大雨,不顾危险,跑到放玉石的地方。但是,他们发现已经为时太晚,窄小的河床已淹没在湍急的洪水中。雨还在哗啦啦下着,山洪响彻山谷,河水在继续上涨,那8吨玉石在滚滚洪流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永远不可能再找回它们。为了保护大家的安全,田宝军督促工人们赶快离开这里,他们只好含泪回到宿舍。

辛苦得来的果实顷刻间化为乌有,这让大家痛心疾首,随后在这个矿点也只出了很少几块玉料,资源便枯竭了。那一年,玉石矿的其他几个采挖点都几乎绝收,企业也遭遇自组建以来的最大困难。

1997年盛夏,田宝军和他的工人们在尤努斯萨依矿附近进行探采活动。他们一行11人正在一座山顶上,这时突然下起了暴雨,接着洪水爆发。当时,天色渐晚,他们必须在天黑前回到宿舍,否则会发生危险,但山洪阻断了他们返回的路。经过与大家简短商量后,田宝军决定绕道沿着一段险峻的山坡往回走。在那段危险的岩石坡坎,他们用绳索有条不紊地一个接一个攀岩下坡。但轮到田宝军下坡时,绳索的一处快要被锋利的岩石磨断,却没有被他们发现,等他就要下到坡底时,绳索突然断裂,他重重地摔在下面,身体多处受伤。回到县城,他在家养伤近一个月的时间,才逐渐恢复健康。

采挖玉石,危险始终存在,还有像野兽威胁、泥石流、矿点塌方等,类似这样的生死考验,田宝军遇到了无数次,幸运的是他都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然而,他的工友们有些半途而废不干了,有些留下终身残疾,更有几个为此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二、立志开拓玉产业

玉石在且末县南部的昆仑山和阿尔金山都有分布,以和田玉山料为主,也有少量的岫岩玉等其他种类。采挖玉石在且末有几千年的历史,但规模化开采还是自1972年县玉石矿成立以后,至今,年平均开采量在100吨左右。受勘探储量和企业自身管理不善的影响,玉石矿曾经出现几次面临倒闭的状况。在每一次企业困难时期,田宝军都能挺身而出,勇敢挑起大梁,同工人们一起奋战,最终都挺了过来,将企业从倒闭的边缘挽救回来。

1981年,县玉石矿全年的产量只有30吨,加之内部管理漏洞百出,企业无法继续经营下去,结果矿长被撤职,工人全部解散。第二年,在县政府和自治区有关专家的协调和关注下,玉石矿进行重组,成立以田宝军为队长的新的采矿队,再次深入山区探寻并采挖玉石。县政府同时也给企业一些优惠政策,如提高采矿工人的口粮、增加副食供应、追加财政拨款等,使企业能够维持生产并继续运转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田宝军当年就在寻找新矿和提高玉石产量上取得突破。仅在其中一个新矿点,他们就采挖出十几吨青白玉料,这让田宝军兴奋不已,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工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这期间,他还在寻找新的矿点中总结出一套自己独特的找矿理论,即“西瓜藤状”理论。

关于玉石的分布规律,找玉人有不同的看法,包括许多地质专家,他们的观点也不尽一致。有人说玉石呈“脉络状”分布,就像一条线那样,只要顺着它探寻就可以找到玉石。但事实上,并非全是如此,“脉络”也有断线的时候。还有人认为,玉石呈“鸡窝状”分布,但事实证明这样的玉石矿点并不多,也没有规律,很难找到。于是,田宝军在多年的找矿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独创出一套自己的“西瓜藤状”找矿理论,认为玉石也可能像瓜藤上的瓜那样分布。事实证明,他的这一理论不仅使他寻找矿点眼界开阔,同时也丰富了其他找矿人的经验。结合“脉络”、“鸡窝”、“瓜藤”三种找矿方法,新的矿点不断发现,玉石矿的采挖工作有了长足发展。

在田宝军和他的工友们的努力下,玉石矿的产量逐年提高,后来的十多年每年平均出玉都稳定在七八十吨左右。1992年,田宝军被任命为县玉石矿副矿长。

且末县本地加工玉器产品还是从1990年开始,当时由政府协调,县玉石矿和上海玉雕公司联营成立且末玉雕厂,厂长是从上海聘请来的。联营合同期限为三年,但由于厂子每年亏损近10万元,期满后合同解除,聘请的厂长也回上海了。为了让玉雕厂继续经营下去,县上决定公开招聘厂长,但无人应聘。无奈之下,县委和县政府主要领导最后考虑还是把这个担子交给田宝军,他二话不说,承担起这副重任。

担任玉雕厂厂长有很大压力和风险,但田宝军却充满信心。经过精心谋划,同玉石矿领导协调,并请示县上后,他决定对企业实行厂长承包责任制。具体的做法就是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厂长与企业共担风险,本人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企业亏损承包人承担,盈利部分归承包人自己所有。

承包玉雕厂后,田宝军苦心经营,三年后企业起死回生,效益明显好转,工人工资得到稳步提高。同时,按照合同规定,田宝军也拿到企业盈利的41万元,这使他对玉石产业有了更加饱满的信心。

正在这时,县玉石矿又遇到严重困难,由于经营不善,经济入不敷出,人心涣散,县上及时调整了企业领导班子,又让田宝军挑起玉石矿采矿的重担。田宝军说:“请县领导放心,玉石矿的困难就是我田宝军的困难,且末县玉石事业的发展就是我田宝军的前途,我一定要干好这个行业!”他说话算话,又将这个别人都不敢干的事情接手下来。接着,他与玉石矿签下合同,将自己盈利的41万元全部投入到企业,亏损了他自认倒霉,取得的利润他和矿上对半平分,而且还规定企业当年的产值要超过一百万元。

机会偏爱有准备之人。承包玉石矿开采任务后,田宝军发挥自己丰富的采矿经验,加之有他独创的“西瓜藤状”玉石分布理论作指导,他再次成功了。仅1997年,田宝军采挖玉石达70多吨,其中有不少都是上等的和田玉料。那一年,他除全部收回自己的投资以外,还盈余35万元。

1999年,县玉石矿和玉雕厂合并进行股份制改造,当时愿意参加企业入股的职工人数为50人。其中,田宝军入股75万元,占全部股份的80%。他是最大股东,因而也顺利当选为矿长。

改制后的玉石矿,田宝军作为法人尽管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但遇到的困难也不少,例如资金短缺、职工安置、退休职工工资发放等,对于他来说这些都是很大挑战。然而,他想,自己在玉石行业打拼这么多年,经历过多少次生死考验,最终都挺过来了,眼前这些困难又能算什么?于是,他多处奔走,寻求各方支持,特别是争取到县政府和几个银行的大力支持。最后他从银行贷款20万元,按照县上的要求,妥善安置所有职工,合理解决退休工人养老金发放等问题,没有给政府留下任何后遗症,使玉石矿成为全县国有企业改制最成功的范例。

三、回报社会有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