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十二年(1275),马可·波罗随同父亲和叔父来到中国。至元二十八年(1291),他们随波斯出使元朝的使臣离开中国返回故乡威尼斯。之后,马可·波罗在参加对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为了消磨在狱中的艰难时光,他向狱友讲述了他在东方的见闻。其中有一位精通法文的小说家鲁思蒂谦诺对马可·波罗的见闻非常感兴趣,于是由马可·波罗口述,鲁思蒂谦诺笔录,写下了这部被誉为“世界一大奇书”、意大利“13世纪最宏伟的作品”。它第一次向欧洲人揭开了东方世界奇异而神秘的面纱,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了中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
马可·波罗在中国整整呆了17年,受到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和信任,还在元朝担任官职。因此,他对元代的行政管理制度十分熟悉,如《行记》对元代驿传制度、宴飨制度、巡回制度等记载都是以历史见证人身份留下的珍贵历史资料。
1.伟大的创举—驿传制度
元帝国疆域辽阔,为了通达边情、传达政治命令,元朝政府建立了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驿传制度。《行记》记载当时全国有驿站1万多个,驿马20多万匹。每个驿站都设有豪华的宫殿,还有专门管理站务的驿令、臣外、提领、司吏等政府官员。沿途驿站配备的马匹、食宿物品及乘驿者应享受到的供应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果是急递文书的话,每3英里有一小铺,每个铺所周围有房子40所左右,每个铺所都有负责传递文书的铺兵。每个铺兵腰间都佩有一个小铃,当他们飞奔的时候,铃声传播很远。下一站的铺兵听到铃声立即整装以待,如此接连不断,比普通的驿兵至少要快10倍。以现代的眼光看,这种依靠人力辗转传递文书的办法,当然相当落后,效能也有限;但在当时,却是世界上很先进、有效的传递制度,《行记》盛赞其为一种“伟大创举”。
2.盛大的宫廷庆典
元朝时期,国家定期举行盛大庆典,王室、大臣都要来朝见,并要举行宴飨之礼。马可·波罗曾见到皇帝在寿辰的盛大晚会上,穿上了华丽无比的金袍,整整2000名王公贵族也身穿皇帝赏赐的同样颜色和式样的衣服,不过面料没有那样华丽罢了。这便是元代皇室宴飨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质孙宴。当宴会完毕时,把所有的桌子撤去,全体琴师起立,一起奏起美妙的曲调。不久,一群艺人进入大厅,开始了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其中有很多魔术师、杂技演员,还有占卜者以及大型演出的多种多样的人员,阵营庞大,各种艺人同台献艺,演奏和表演相结合。对于这样盛大而精彩的表演,而观众仅限于赴宴的皇帝和官员,构成了宴飨活动的另一特色。
3.皇帝的祭祀仪式
元朝初年,实行两京巡回制度。皇帝每年往返于上都和大都之间,即在上都避暑,大都过冬。皇帝在起程去上都之前都要举行一种仪式,《行记》称之为“洒马”。这种仪式为每年八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祀天地,在《元史》上称之为“洒马子”。仪式是这样的:“用马一,羯羊八,彩段练绢各九匹,以白羊毛缠若穗者九,貂鼠皮三,命蒙古巫觋及蒙古、汉人秀才达官四员领其事,再拜告天,又呼太祖成吉思汗御名而祝之,曰:‘托天皇帝福荫,年年祭赛者。’礼毕,掌祭官四员,各以祭币表里一与之;余币及祭物,则凡与祭者共分之”。《行记》对此的描述虽是潦潦几笔,不太详细,但成为今天人们研究元朝皇帝祭祀活动的重要佐证材料。
灿烂神奇的中国文化
马可·波罗还多次作为钦差大臣去巡视各省,足迹几乎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地,都留心当地的风土民情、奇闻异事,并作了很多细致的观察记叙,从饮食文化到建筑艺术,从秀丽风景到奇风异俗,《行记》中这样的记载随处可见。
1.烹饪王国的美食
在东西方饮食交流史上,《马可·波罗行记》至今还闪烁着历史的光芒。在《行记》提到过的饮料就有马乳、骆驼奶、米甜酒、药酒、葡萄酒及其他的饮料。马可·波罗认为世界上再没有比米甜酒更令人心满意足的饮料了。在他看来,米甜酒温热之后,比其他任何酒类都更容易使人沉醉。马可·波罗还认为米中加入香料和药材酿成的酒,不但醇美芳香,还有良好的养心安神功效。马可·波罗的介绍对中国药酒风行欧洲起了重要作用。《行记》中记叙了非常丰富的元代食物品种;既有米、面等主食,也有畜品、飞禽等肉食;既有民间的,也有宫廷的;既反映出蒙古人的生活食俗,也反映了汉族人的特色饮食,构成了一幅烹饪王国的美食画面。例如面条,《行记》说得很清楚,吃面包是他熟悉的西方饮食,而线面,则是他来中国之前从未见过的。据说马可·波罗将面条的制法带到了意大利,盛名于世的意大利粉即源于马可·波罗的介绍。马可·波罗将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欧洲后,中国饮食文化逐渐国际化。
2.长虹卧波
马可·波罗对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桥梁建筑艺术,倾注极大的兴趣,留下了难以忘怀,令人激动的艺术感受。《行记》介绍皇宫太液池风景区时提到了一座横跨水面、作为皇宫和皇太子宫的交通桥。这座美丽的桥梁,把周围宫殿和池边楼台亭榭连接起来,湖光山色倒影在池上,构成一幅赏心悦目的优美图画,这座桥在园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卢沟桥的建筑艺术更使马可·波罗为之倾倒、迷恋。《行记》称赞它是一座美丽的石桥,不仅造桥技术高超绝伦,而且造型工艺更是世间罕有,合理的石洞技术、桥面精巧的雕刻,都使整座桥气贯如虹,蔚为壮观,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大石桥。除此之外,马可·波罗还对成都的有顶石桥,杭州的十字交叉拱桥等都有深入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表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无比热爱。
3.人间天堂
中国的秀丽景色更是在《行记》中描绘得淋漓尽致。元代皇城大都的景色无疑是最漂亮的。太液池风景区青山、翠树、绿亭,浑然一体,形成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园林奇景。皇家园囿内种植各种奇花异树,不少兽类奔跑其中,如鹿、獐、山羊等数目众多,其型甚美。皇城的大明殿很宽广,足可以容纳1000多人用餐,配套的房屋很多,鳞次栉比,真是人间的奇观。这座宫殿壮丽富瞻,布置精良。同样,马可·波罗对杭州美景的赞誉不亚于大都,从繁荣的城市到秀丽的山湖景色都有热情洋溢的描绘。《行记》特别提到杭州人面目清秀,皮肤白皙,大多穿丝绸的衣服,整个城市非常整洁,人们很讲究礼貌、卫生。马可·波罗尤其对充满诗情画意的西湖和湖上方便游人的设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眼中,西湖碧波荡漾,湖上画舫游船穿梭其间,湖边离宫别墅、院庙寺宇林立,极其赏心悦目,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4.风俗与宗教
马可·波罗对中国各地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也做了细致的观察。如谈到中国人从出生到长大、经商外出、婚姻等,请风水先生占卜吉凶,人死之后实行土葬,焚烧纸钱,在佛像面前祷告。在云南的时候,他看见了毒蛇大蟒,《行记》将怎样捕捉毒蟒的方法也不厌其烦地记下。在福建的时候,马可·波罗看见当地人用生姜调味,也感到十分的新奇。他还见到一种奇怪的鸡,颜色与猫一样,却没有羽毛。据考证,这种鸡叫乌骨鸡,营养丰富且味道鲜美。马可·波罗发现,元朝政府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大都的丧葬礼俗都是依死者的不同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马可·波罗来自罗马,对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尤其敏感,当时在中国的天主教徒不多,只在喀什噶尔、莎车、沙州、隶州、甘州等地有教堂,南方的杭州、福州、扬州等地还没有天主教堂。
马可·波罗将多姿多彩的东方文化介绍到西方,打开了中古时代欧洲人的视野,引起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向往。
繁华富庶的城市经济
作为一个商人,马可·波罗对元代繁华富庶的经济更是赞不绝口。
作为元朝首都的大都,交通四通八达,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大都会,商业市场星罗棋布。市内主要有三大市场,一为今积水潭东北岸上的斜街市,二是今北京西四附近的羊角市,三为东四附近的枢密院市。这些市场每日百货输入,川流不息,天生地产,山奇海怪,四方云集,仅丝一项,每天就有近千车。可见元大都的商业繁荣非同一般。
杭州的商业也很繁盛。城中有大市十所,沿街的小市更是难以计数,每周有3天为市集之日,有四五万人来到集市,交换物品,买卖东西。到了市集的日子,整个集市,车船运货,络绎不绝,市场上有麋鹿、兔子等走兽,有鹧鸪、野鸡、家鸡、鹌鹑等飞禽。杭州人非常喜欢吃鱼,各种各样的鱼品种繁多,数量之大,令人乍舌,但很快就倾销一空。店铺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包括各种名贵香料、首饰、珠宝等,令人目不暇接。
福建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同样给马可·波罗留下很深的印象。据《行记》载,当时福建建宁的纺织业兴盛;德化的瓷器精致美观、廉价实用;泉州的“刺桐缎”更是闻名于国内外,畅销于南洋、印度以及欧洲等地。泉州对外交通发达,外国商人、传教士、旅行家接踵而至,亚非各国商船往来频繁,运载着香料、珠宝、绸缎及其他贵重物品出入此口岸。元朝还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商人、船舶来往和贸易业务,以及征集税收等事项。
《行记》有关元代繁华富庶经济的信息在欧洲传播开来后,刺激了西方早期殖民者的侵略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