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情感 > 远古巫女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二十九章

第1卷 第二十九章


  巫澄订做的石磨被嬴族人带了来。当然,这东西现在是贡品,不用再付出物资交换。嬴族长拍着胸口表态,巫女所需的任何物品,都只管吩咐她们做。

  看上去似乎是嬴族人吃亏。实际上呢?嬴母多精明一个人,巫女所需的哪样物品是没用的?帮巫女做物品=学到新本领。

  事实也是这样。石磨这玩意儿用处简单,就是将各种粮食磨成粉。但所含的意义不同。《舌尖上的中国》怎么说的?食物有转换的奥秘。从固体的颗粒状到磨成粉末,就是转换的第一步。

  面粉第一个被加工出来。小麦去壳,从石磨中心圆孔撒入,壮劳力推动磨盘,细碎的面粉簌簌而落。面粉没有想象中的洁白,带着微微的淡黄。但在当地人来看,已经很白了。加水调和,揉成稀面团,石锅烧热,刷一层薄油,舀一勺稀面团上去,摊开,正反两面烘烤,很快,一张面饼就做了出来。

  嬴族长是客人,得到了第一个品尝的荣幸。她小心的咬了一口,咀嚼后满脸喜色,“面饼”的味道比麦饭好太多了。而且这种块状物体比起“饭”来,也容易携带。

  “好!好!”嬴族长感觉自己赚大发了。举一反三的问:“粟和黍也能这样做饼吗?”

  巫澄摇摇头:“它们的粘性不高,小麦是最适合的。”这是几千年的实践结果,据说,全世界吃面粉的人比吃大米的要多。米当然也能磨成粉。可根据她穿越前的饮食习惯来看,米粉或者糯米粉的用途并不多,面食原材料的王者还是小麦。

  当然,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粟、黍、稷都被磨成粉试了试,果然不如面粉好。试验过程中还发现,麦粒壳脱的是否干净也影响道面粉的质量。不过,没脱干净的糙面粉产量比精白面粉高一些。口感差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还有一种完全不脱壳的面粉,那味道,巫澄尝都不要尝,当然产量也更高。花族长和嬴族长却一脸郑重的讨论着,她们觉得这样对食物的利用更高。精白面粉还是少磨的好,只留出巫女一个人吃的量就可以了。

  巫澄很不想听这样的谈话,那让她感觉自己像是个土扒皮。赶紧换话题:“菽也可以磨成粉,用处更大。”

  菽就是各种豆子。远古人没有细分。种类很多,颜色各异。能明显分辨出来的,只有黑豆和黄豆。还有一种青豆,据说就是没晒干的黄豆。巫澄实在不能理解。红豆倒是没见着。据说大豆可以用来榨油。但巫澄实在搞不清这一大堆“菽”里面到底哪一种是大豆。

  黄豆被挑了出来,加水浸泡。半天之后,泡开的豆子去皮,放入石磨中加水磨,磨呀磨的,豆浆就出来了。这样的豆浆还不能食用,要放入干净的麻布里挤压,挤出来的水就是生豆浆。剩下的是豆渣,这个可以加入面粉里做饼,味道不怎么样,营养却很好。

  生豆浆被分成两份,一份煮开后多煮一会儿,成为熟豆浆直接喝。另一份,煮开后加入盐卤水——就是熬盐后剩下的那种有毒的清水。豆浆就会慢慢凝结,最终形成豆腐。

  巫澄没有经验,最初做的豆腐忘了挤压成形,一大块摊在锅里,舀出来就碎了。第二次就知道了,石板垫上干净麻布,四边用木条固定一个框子,刚煮好的豆腐倒进去,上方用盖子压平。冷却后就是一块巨大的豆腐。

  这种豆腐不像她在超市买的那么白,黄黄的,也没那么嫩。更像巫妈妈在菜场专门买回做菜的老豆腐。

  但营养价值是一样的。豆制品重要性毋庸置疑。《舌尖上的中国》专门有一集提到过,古人缺少肉食,要不是因为有各色各样容易吸收的豆制品补充,早就一个个营养不良了。

  受电视文化熏陶,巫澄也就有一说一的转告风族、嬴族人:“豆腐、豆浆虽然制作麻烦,但是有很多营养。吃了对身体很好。”

  有人提出,这样做太麻烦了,直接将菽煮熟了吃也一样啊。

  这怎么能一样呢?食物在转换过程中,营养也是发生变化的。比如大枣,新鲜成熟的那种,绝对不如晒干后的红枣营养价值高。还有,鲜龙眼和晒干后的桂圆那就是两回事。巫妈妈一到冬天就炖桂圆红枣汤给她喝,补身体。你见谁吃鲜枣鲜龙眼补身体的?阿胶补血,有人生啃驴皮补血吗?

  道理和她们说不明白,巫澄只能简短的下结论:“这样吃身体更容易吸收。”见大家茫然,又添了一句:“随便你们,你们爱煮菽吃就煮。我要喝豆浆,吃豆腐。”冬天要来了,肉汤里加菜干、加豆腐,这才是好菜。

  她这么一表态,众人忙不迭的跟着说:“我们听巫女的。我们也喝豆浆,吃豆腐。”

  于是,当天的骨头汤里就加上了豆腐。味道自然不错,口感更是一流。巫澄告诉大家,等到了冬天,还可以做成冻豆腐下锅,另是一种风味。

  花族长好奇的问:“盐卤水是有毒的,为何做成豆腐就无毒了呢?”

  巫澄:“……”化学老师在哪里?救命!

  她只能高深莫测的说:“原因太深奥,和你们说了也不明白。”

  花族长、嬴族长齐齐惊叹一声。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嬴族长又问:“其它的菽是否也可以这样做豆腐、豆浆?”

  巫澄回想。巫妈妈在家做早饭,拿出来的是五谷豆浆,似乎加了花生、小米、黑豆什么的。小米好像就是粟。黍很可能是黄米。花生她还没有见到。水稻大米连个影都没有。

  看着那一堆什么颜色都有,就是没有红色的豆子。巫澄犹豫了一下,说:“应该是可以的,不过有没有营养我就不知道了。黄豆里加入一些黑豆,少量的粟一起磨豆浆也是可以的。不过豆腐,最好就只用黄豆一种。”五谷豆浆听说过,五谷豆腐实在是没有,不敢乱指点。

  风族人和嬴族人对豆浆的兴趣不怎么大,稀汤寡水的一股豆腥味,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喝它。豆腐就不一样了。豆腐可以放进肉汤里煮,立时就有了滋味。这样一来,豆浆这玩意儿做豆腐时顺手舀点出来也罢了。专门捣腾它实在不划算。便干脆的定下,只用黄豆。

  黄豆可利用的还不止这些,它可以发豆芽,冬天也是一道菜。不过有鉴于远古条件恶劣,食物有限,巫澄就不多这个嘴了。磨豆腐的豆渣可以加入面粉做饼,饱腹感并不低。豆芽那真是一点都填不饱肚子。

  嬴族人将该学的学会,很快就走了。天气越来越冷,交易集会的时间快到了,她们这样的大部落,人口多,需要的过冬肉食也多。远行狩猎的队伍不止一批。去最远地方的那支还没有回来,嬴族长得赶着回去安顿。

  “这么说,秋天的这次集会你不去了?”花族长惊讶的问,“不是说要定下盟约嘛?”

  嬴族长嗤之以鼻:“我关照过带队的人了,盟约一样定。实话说吧,这事儿是熊母闹出来的,她心心念念就怕你们仗着巫女惹事。风母,我过去和风族交流的少,不清楚,听她一说就应下了。可这一回咱们算是互相了解了,我知道你们不是那样的人。她爱定就定,我自家还有一大堆事要忙,派个人过去很好了。”

  花族长笑了笑,说道:“既然这样你不如再等一天,烧炭的人就快回来了。带些炭回去,这可是好东西。我们自己用还不够,这次就不带去交易集会了。”

  “炭?”嬴族长惊讶,“那是什么?”

  花族长笑着说:“你没发现吗?巫女屋里特别干净,一点烟也没有。她的火塘烧的都是炭。没有烟,门一关,屋里可暖和了。冬天烧这个,孩子们就不怕冷着了。”

  嬴族长大吃一惊。因为尊敬,她只在白天拜访过巫女。自然也没看见晚上烧火塘的情形。

  花族长说:“本来我家还有一些炭,烧给你看也无妨。只是我觉得,你还是去巫女屋里看最清楚。巫女怕冷,一晚上炭火都不熄。屋里暖和的跟春天一样。”

  当天晚上,巫澄就迎来了两位客人。她非常欢迎有人晚上来拜访,热情的迎进来:“你们随意看。”

  从刚降温开始,她这屋子晚上就烧炭不断了。没办法,这地方没有棉被,盖的就是一层兽皮。风族弱小,没有虎皮熊皮这样的大物件,只能用鹿皮、羊皮缝合成一床毯子。铺一层盖一层,巫澄还是觉得冷。

  “见笑了。”她很不好意思,“我怕冷。只好不停的烧炭。”

  嬴族长压根没听见她说什么,眼睛全瞪在火塘上了。黑色的木炭静静的燃烧,陶罐里煮着一锅热水,白色蒸汽袅袅而上。除此之外,屋里真的是干干净净,温暖如春。半点呛人的味道都没有,半点浓烟不见。

  “有这样暖和的屋子,再体弱的孩子都不会生病了。”嬴族长激动的拉住花族长的手,“风母,这个炭,能不能多给一些?我们拿食物换。”

  “这是什么话,你给风族带来了礼物,还不许风族回赠一些吗!”花族长很会做人,几句话就将嬴族长说的眉开眼笑:“不需要拿食物换。这东西是木头烧出来的。按说也该像制盐一样教给你们,只是炭不比盐,非常难烧。全部落除了巫女,只有我的儿子西会。所以今年是没办法了。明年你早点来,带上最聪明的族人,跟着去一起烧。你们烧多少就带走多少。能学会更好。”

  嬴族长激动不已。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巫女留在风族更好。若是被弄出来换一个部落,谁知道还能不能像风母这样好说话。嬴族要是没抢到人,以后哪儿还有好日子!

  “风母,你放心。据我所知,姒族长应该也是赞成巫女留在风族的。南方的姜族、姚族、妘族离的太远,大约不会掺合这事。妊姓和你们风姓颇有渊源,传说是一个祖先,只要稍加说和即可。剩下一个妫姓,也不成问题。你只管放心。”

  花族长深深点头:“嬴母,拜托了。”

  巫澄在一旁听的莫名其妙:“你们在说什么?”

  嬴族长大吃一惊:“咦,巫女不知道吗?姬族人想让你离开风族换一个部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