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情感 > 远古巫女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十三章

第1卷 第十三章


  石器时代人类的交易集会很有特色。

  地点必须在河边。因为交通不便,集会持续的时间很长,来去自由,先到的先住下,想什么时候换就什么时候换,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

  上回去盐碱地,气温还低,路上找不到山洞,便会挖地洞搭个兽皮小棚做临时住宿。那时巫澄就已经很不习惯。这一回则是夏末,气温非常宜人,只要不下雨,根本不需要搭建临时住宅,大家都是露天席地的睡。巫澄以为自己根本无法入眠,事实证明人的适应性是强大的。大约白天赶路疲劳,她不但睡着了,居然睡的还很好。

  临近曲水,她终于发现了柳树。柳树可是个好东西,剥去皮的嫩枝就是牙刷的天然替代品,再配上新熬制的盐。洗漱问题总算可以解决一大半。

  皂角则毫无消息。是巫澄也不知道皂角树长什么样。穿越前也没搞过什么手工肥皂DIY,想苏都苏不出来。

  抵达曲河,顺流朝上游走,渐渐就可以看见不少陌生人了。他们三三两两,或挖建临时住所——半地洞式兽皮小棚,或取水打猎。越往前方走,人越多,越是热闹。风族人到的不算早也不算晚,寻了个适宜地点,开始安营扎寨。

  营地刚搭出个雏形,就有客人来访。一个壮年女人带着几个同样强壮的年轻男女。这显然也是一个部落里说的上话的领头人。

  云理所当然的出来交涉。她不认识那些人。不过里面有个熟人,是上回遇见的陶氏部落族长。陶族长笑眯眯的介绍,这是姬姓部落的族长。

  云受宠若惊。姬姓可是一个很大的部落族,不但总部落强大繁荣,很多分支出来的小氏族如陶氏也是蒸蒸日上。听陶族长话里的意思,来的客人不是分支氏族,居然还是姬姓宗族部落的。

  不过因为姬姓人口太多,一块地域对于人口的容纳又有限。最多不能超过三千人。所以,即便是宗族部落,也分散在好几个地方居住。来访的客人自我介绍,她们是“有熊”一支。

  巫澄为远古人朴实的取名观又憋笑半天。不过从名号可以看出,这一族的人非常骁勇。号称“有熊”,那必然是猎到过熊。在没有铁器,只靠石头木头的情形下猎熊,跟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也没什么两样的。人家有炫耀的资本。

  有熊人的来意很明确。听说风族出了个巫女,她们好奇,过来看看。

  说来看就来看。远古人想法质朴,不觉得有什么冒犯。云也一样不觉得有什么,她还很高兴。巫女名声传出去了啊!这是好事。立刻就热情的把巫澄推出来给大家参观。

  巫澄和刚来时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皮肤黑了,糙了。人也憔悴了,不原先的复红润白皙。衣服也没有几个月前的光鲜亮丽。T恤衫上全身斑斑点点的植物汁液,洗都洗不掉。

  不过就是这样,还是和当地人不同。很不同。特别到哪怕余光瞥一瞥都立刻能把她从百多个人里面揪出来。

  有熊人惊讶的围着她看了又看。毫不客气的当面评判。

  这个说“太瘦了”,那个说“太弱了”,也有人看见了优点,这个说“脸美”,那个说“肤白”。

  云尊称那领头女人为“熊母”,对她们说,巫女很神奇,会变法术。变出雪一样白的盐。如今正是风族的特产。说罢,她取了两种盐过来,一种是锅巴盐,量很多,装在陶罐里。另一种是细盐,量非常少,一点点的装在陶制小瓶中。

  这是巫澄和西共同制定的销售计划。少放点细盐过来,作为奢侈品,以备不时之需。

  有熊人果然很吃惊。锅巴盐她们尝了尝,议论纷纷,感觉和盐母的岩盐差不多味道。细盐,云只给她们看了一眼,尝?那是想都不要想。她很义正言辞:“巫女尚年幼,法力有限。细盐出的很少。”

  “巫女岁几何?”熊母很好奇的打量巫澄,又矮又瘦,这么一副弱像实在很不符合她心目中的女神形象。女神嘛,就该是高高的个头、强壮的身体、胸//大//屁//股//大才对。不过年幼的话就有解释了。

  云很精明的没有回答具体数字,而是说:“巫女每月尚未流血。”

  巫澄:“……”大庭广众之下公然谈论她来没来月事,节操已碎。

  熊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巫女尚未成年。”怪不得又瘦又小。随后又可惜:“不能参加今年的踏水了。”

  巫澄:我一点都不可惜!

  陶氏族长也插话:“原来巫女尚未成年,上回倒是不曾听说。”

  云对她没什么好语气,冷冰冰的道:“巫女年幼,神迹难施。回我部族后闭门不出修炼,好不容易才使出制盐神迹。”

  陶氏族长尴尬的笑笑,摸摸鼻子不说话。

  熊母见状赶紧换话题,对细盐表示了极大的兴趣,问风族人打算怎么换?

  云看了西一眼,两人几不可见的互相点了点头,对姬族人开价:“粗盐就和盐母的岩盐一样换。细盐,十倍于它。若有珍稀货物,可另行商议。”

  熊母她们对这个价钱没有异议,又问云还有什么稀奇货物,云拿了几双草鞋给她们看。这东西和箩筐一样,属于一次性商品。买回去后琢磨琢磨就能山寨出一样的。但同理,第一次的销路肯定非常好。

  果不其然,熊母看的亮眼放光。得知这也是巫女教的,看巫澄的眼神更加不同。问价值几何?云踟蹰片刻。他们没打算拿草鞋换大价钱,带来的数量也有限。主要是因为库存的粟黍杆已经用完了。自己人还不够穿呢。

  有熊人都看见了岂能让她缩回去,坚决要买。最后谈了个稍微高点的价。当然,这是一次性买卖,谁都知道。等于卖的技术,也就不算过分。谈完了事,有熊人回请风族人也去她们那儿看看货。云暂时没空,又有客人登门了。巫澄立刻自告奋勇,她迫不及待要去扫货。有巫女做领队,云也就没意见,西当然要跟随,勇和絮也跟着一块儿看热闹。

  有熊人不愧是骁勇的部族,带来的货物大多是兽皮,也有不少活着的动物。有的据说肉质鲜美,有的是毛皮特别保暖。另外,还有一些打磨好的石刀、石斧,做工粗糙,价钱却十分之贵。

  勇对这些最感兴趣,当场就谈起了价钱。最后敲定用若干锅巴盐,换了一柄石斧。盐的价值非常高,这个交换自然不能说便宜。不过现在风族自己会制盐,用水煮煮盐土就有。在勇看来,这柄石斧就跟白捡的差不多了。脸笑开了花,止都止不住。

  西低声骂了句“白痴”。恨铁不成钢。笑成这幅贱相,这是唯恐别人不知道你捡了大便宜呢?怎么就没脑子到这地步呢?再看看同样笑开花的其他风族人。西深深为族人的智慧摇头。

  聪明人不止风族有。围观他们交易的人不少,很快就有人问,风族是不是找到了新的盐产地?

  有熊人自然不会给她们保密。巫澄会制盐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等她们去第二个部落营地看货的时候,就跑来了许多围观巫女的人。

  风族人有些局促。巫澄镇定自若,她早被围观惯了。翻检着货物,大部分都是毛皮、陶器、石器、麻布。再就是些奇奇怪怪的植物,卖的人也说不准是什么,只知道能吃。肯定能吃,没毒。

  巫澄看见了大豆、青豆、豌豆、黑豆,以及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豆子。当地人管豆类都叫“菽”。巫澄每种都换了一些。西劝她不必换这么多:“菽的味道不好,难煮熟。等南边几个大部落到了,会有粟和黍。她们善稼穑,收获多。能吃到秋天新粮收获的时节。”这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有了这本事,一部落的人都吃喝不愁。

  去年的粮吃不到今年的收获季节,在巫澄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土地是平原,水源丰富,又没有税收。就是单株产量少,多种些不就得了?

  西惊讶的小声问:“你擅稼穑?”

  “当然……”不擅。不过既然有部落能种田吃饱,没道理风族不能。巫澄感觉这不该是种子的问题。等南边的部落来了再看吧。

  五谷各有营养,每一样都要吃。这并不冲突。用来交换的物资有两种,一种是全部落共有,比如细盐。换回的东西自然也是全部落共有。换什么需要大家共同商议。另一种就是各人所有,比如这回勇就分到了锅巴盐若干,换得的石斧就是他个人的财产。

  西和絮的财产没那么多。锅巴盐他们也分到了。但出力不如勇,分到的就少。兽皮什么的更别提了,自己都不够用。不过她们今年倒是可以在交易会上换到足够的用量。

  其他人的情况也都差不多。富裕的,换石器,这东西加工困难,可做武器可做工具,不容易坏,再多都不嫌。不富裕的,换生活物资,因为有了锅巴盐,风族人第一次成了交易会上的“财主”。

  豆子不受青睐。除了巫澄没人喜欢它。嬴姓部族出产的“麻衣”很受欢迎。巫澄这才知道,原来花族长的那件衣服是买来的。

  嬴族是一个和姬族一样强大繁荣的部落。人一旦能吃饱穿暖,就有了剩余时间来研究如何过的更好。“麻衣”就是她们在这种情形下弄出来的特产。

  巫澄计算着自己的“财产”,虽然她是部落最富裕的人,但想换的东西也多。对比了一下姬族和嬴族的工艺以及价钱。巫澄向嬴族人定制了一件新石器——“石磨”。为了表达清楚,她特地用泥巴捏了个小模型。给了一部分盐做“定金”,约好秋季末的交易会再交货。

  西很不高兴,他觉得这是巫女不信任风族人的表现。巫澄认为他生气的毫无道理,习惯商品社会的她无法理解:“一个人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一个部落也是同样。马上就是秋收,不是说大家忙的脚都停不下来么?”

  这是“拒绝”木窗时自己说的话。西顿时哑口无言。

  远古人的商品实在种类有限,一天之后,风族人已经换到了大部分需求的物品。只等南边部落过来再看看了。别的部落也是一样,她们交换的更早。像姬、嬴这些大部族本身物产就很丰富,交换的目的也只是换回些她们不擅长的稀罕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盐。

  往年都要等盐母。今年不同,风族人带来了粗盐,比之岩盐差不多。大家也没什么一定要换岩盐的执着,吃着差不多就换了。于是,等到岩族人姗姗来迟时,发现了一个震惊的事情:她们的盐换不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