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军事 > 游戏人间之红警时代全文阅读 > 第41章

第41章


早饭开饭的时候,全队已经换上了迷彩服,后勤分队也换上了缴获的美军单色作战服,不再像之前有美军的,有华军,混乱不堪。这样看上去就舒服多了。

早饭是稀饭加馒头,林杨没吃馒头,喝了点稀饭,这馒头比起后世部队的馒头感觉更硬。部队里说伙食差,说什么稀饭可洗澡,馒头可打台湾岛。稀饭到没稀到那种程度,但馒头倒是完全复合标准的,曾经有个新兵就用部队的馒头在墙上写字:我要吃肉,不要馒头。当然,各个部队由于驻扎地不同,馒头的大小都不是一样的,唯一一样的就是难吃的程度。

至于原因,林杨也非常清楚,首先就是管理问题,炊事班也是必须按照部队一日作息制度作息的,晚上在熄灯前把第二天要做的馒头做好,然后就睡觉去了,第二天起床哨一响炊事班就去升火做饭,林杨没做过馒头但是也知道只蒸一个小时不到的馒头能熟就不错了。其次就是伙食费的问题,每个连队除去所谓的战备款外,唯一的进项就是伙食费,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做什么不花钱?所以每个连队对于伙食费的管理都非常慎重,因为战备款是不能动的,有什么事情只能从伙食费里挪,有些黑心的人还会从中不停的捞钱,而伙食费就只有义务兵才有,军官和志愿兵都是每月象征性的交点,有些时候一个班或者几个人到外面执勤,虽然伙食费还是那些,就会发现那点伙食费比在连队吃的好的原因就在这,很多人片面的讲大锅饭肯定没有小锅做的好,就味道来说是这样,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大锅饭有太多钱花在其他地方了。

有很多人都会觉得,进炊事班都是比较笨的人,军事训练不行的人才去的。这其实是错误的认识,在2003年之前部队的炊事班只有战斗力最强的人才能进,当时的规矩就是不行就得在战斗班不停的练,毕竟炊事班还是很清闲的职位。所以,真的厨师那是没有的,就是一帮大脑里满是肌肉的人做饭,那能把饭菜做出来还能吃就不错了。

林杨这个连队的炊事班当然不会是这样,毕竟他们是来战斗的,战斗力渣渣的人都在炊事班。

民以食为天,华人更是吃货中的吃货,比起美国人苏联人那种牲口级的人来说,当真是给什么吃什么,很多文学作品都讲美军总是抱怨C型口粮不好吃,但是给他们的大厨做的新鲜饭菜就没人抱怨了。他们能吃的新鲜饭菜就那几样,比起C型口粮的菜色还少好不好?他们真正抱怨的是作战,而不是真的饭菜问题。华军就不一样了,那是真的抱怨不好吃。华人天南地北,口味本身就是天差地别,要做好饭菜本身就很难。而要让十个人的炊事班供应三百多人吃饭本身也是比较苦难的。

但伙食也是必须搞好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好的伙食能提高士气,更重要的是伙食是提高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一个军人的军事素质有三个方面:基因、营养和训练。身高体大的人,自然力量各方面都远比矮小的人强,你说矮小的灵活,但那也不过是强词夺理罢了,很多人都觉得美军拼刺刀拼不过华军,那不过是被长期的宣传给迷惑的,日本在二战时期一个士兵拼华军4、5个不过是等闲的事情,而日军三个都不一定拼的过一个苏俄老毛子,前者是营养与训练的差距,后者就是基因的差距。营养的重要性就更是如此,每次高强度的训练,实际上都是大量细胞的死亡,包括肌肉细胞,这就需要营养能跟的上,否则就是用身体破坏性的去忍耐训练,这种事情别说这个时代,哪怕在21世纪都是一样,士兵的营养跟不上,每次训练过后都是巨大的疲劳,退伍之后就会出现各种肌肉损伤,其中最多最常见的就是腰肌劳损(所以我很讨厌那些人说你当过兵的还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不知爷腰痛)。训练这种事情,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当过几年兵,高强度训练几年就很强,其实一个人18岁到20岁当兵,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训练年龄,这个年龄的训练只是把你的基因以及身体素质压榨出来,无论怎么训练,体能上也永远赶不上那些在学校里参加校队的人哪怕那些人的训练强度远远少于一般士兵,也不可能赶得上。就算是加入特种部队,只要不是生活在忒夸张的环境里,在怎么训练也不会让你无敌。

如果看过美军特种部队的体能考核,都很简单,比如一分钟35个仰卧起坐和一分钟俯卧撑,16分钟2英里(3。2公里),这些只要是手脚健全的人都能完成,而后就是75公里的24小时长途行军,一个人每小时走5公里,要完成这个也不难。其实难点在于能不能坚持下去,很多人是没法走完的,哪怕接受过严格训练的士兵(特种兵都是在军内征收)。海豹突击队员有一个训练科目就是手脚都绑好然后扔到游泳池里,这个训练其实也很简单,不是训练游泳技能而是训练一个人面对生存压力下的心理素质,教练让学员不停的在水下干各种事情,其实就是观察对方的反应,有些人就会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而弄断捆住手脚的带子,这个时候他就被淘汰了。对于特种兵来说,身体素质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质。所以,哪天遇到一个特种兵也不要觉得多牛,只要肯练一练,军事素质他可能还不如你,关键在于心理素质上的差距。

在二战后,一位名叫马歇尔的军官,在对美国一线作战部队的调查后发现,仅仅只有15%的人在作战中开枪,不知道算没算因为紧张而胡乱开枪的人,这也表明了并不是谁都适合战场。经过这么多年心理学的发展,大家也都认同了这样的观念,那就是心理对人的巨大影响,而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有些军官从外军那里学来了班组抗木头的训练,这样可以增加团队的协作能力,其实根本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协作训练一直是我军常见的训练内容,比如400米障碍武装越障,机枪手就必须与副手协同,军队的身高都不一样,能玩哪个?

看到影视里美军大骂士兵,菜鸟呀,白痴啊,就以为只有这样练才能练出效果来。跟我军的实际那是两回事,我军是官兵一致的军队,不能出现任何打骂体罚,很多班长对于下属经常打骂,等他当兵的时间长了,做班长经验多了以后,基本上所有老士官(8年以上)都不会采用,打骂只是起一时的作用,仅仅只是能坐到下属听话而已,却拉开了与下属的距离,一旦有事,整个团队就分崩离析,在训练场上都是精锐,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就掉链子。

华军在其数千年的历史上,无数名将都在实践一个基本的思想——亲兵思想,这个亲兵指的是爱兵如子。在战国早期,名将吴起的魏武卒天下无敌,很多人考据说,一个魏武卒能身背百斤装备日行百里,这战斗力比起现在特种兵也不差了。结合前面所言,那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或许有一两个可以,但是却要数万人都这样,那根本就是扯淡的事情,再说军人的身体素质仅仅只是战斗力一个很小的因素,不然身高在190cm以上的维京人,日耳曼人还不早统一地球了。有一个故事,讲一个老妇听到吴起为自己的儿子吸脓包,当时就大哭,邻居问她哭什么啊,老妇说,我的丈夫就是被吴起吸脓包,而后感恩戴德,在战场上为救吴起而战死,她的儿子也肯定会如此战死,果然,不久之后,她的儿子战死。这就是个很典型的亲兵的故事,对于男人来说,士为知己者死,不能从感情上心理上将士兵团结起来,那么势必会造成困难面前的崩溃,不把士兵当兄弟,士兵如何去卖命?

现代研究发现心理是受基因影响,而不是过去认为的受后天影响为主。这些先天的东西,没有办法,那么就只能用感情去维系整个军队的团结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