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18年三月,山东沿海的一个小山村发生了一件令史学界半信半疑的事情:小村一家张姓人家在拆除旧房的过程中,从壁墙中发现了一摞张廷玉当年的手稿。历史上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死后葬于龙眠山,乾隆帝遵清世宗遗诏,命配享太庙,其后人后来逐渐散落于世界各地。这其中如果真的有后人拥有张廷玉本人手稿,应该必是其直系亲属无疑,但这家张姓男主人年龄虽近八十,却对张廷玉的历史一无所知,而且本人与其父其祖姓名似也与张氏族谱无甚联系。据传张廷玉后辈以“廷若曾元,聪训传家,先泽长存,忠从孝友”十二字为序,而此人名曰福根,其父曰大安,祖曰临文,并不像张氏后裔;而且整个小村的张姓人家既无张廷玉家谱,也都没有关于祖上是张廷玉的传说。
手稿共计88页,用纸捻装订成上下两册,其中上册中有十九页因保存不当文字内容已不堪细辨;手稿为16开宣纸对折为32开,文字竖排,字体以行书为主杂有部分正楷。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都符合张廷玉书法圆转秀逸的一贯特点。从文字内容上看,主要叙及雍正继位前后以及暴亡前后的宫廷内斗,披露了雍正暴亡的隐情,从性质上说属于揭发朝政黑幕,部分内容与史籍相合,但多数内容于史无据。历史上,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乾隆曾经以其姻亲犯法派钦差前往桐城查抄追缴以往赏赐,意在借追缴名义严查其私人文件中是否存有对三代君主的怨怼之词,所幸张廷玉虽留有文字,但基本均为家常琐事,其中记载自己一生大事时,但凡涉及三朝皇帝的只记“恩遇”、“赏赐”等语,无一字涉及朝政机密。张廷玉虽然逃过一劫,但据说受此惊吓,后来寝食难安,常常终日不发一语兀坐家中。如此逆反之作似乎与其终生为人谨慎相悖,因此,多数学者怀疑是伪稿,个别学者认为可信度很高但尚待进一步考证。不少书商闻风而至有意高价求售,有的甚至开价至八位数上,但张姓主人一概拒绝。
不料乡下人习惯吹牛不嫌口渴,有关这家人存有传世珍宝的传闻以讹传讹越吹越大,终于有梁上君子生出觊觎邪念,手稿最终落于贼手。张家人虽然及时报案,但因为这段时间出入张家的陌生人太多,公安机关一时也难以找到线索。张家人正在哀叹之际,不想作案的两个梁上君子中有一个叫吴祥强的是个网虫,初中毕业,不过粗懂文言,平时喜欢舞文弄墨,经常捯饬点鸡汤式的文字发到网上炫耀。这回见了平生从未见过的手稿,忍不住技痒,费了好大功夫翻译出来,半夜发到博客上炫耀;尽管天亮后后悔不迭迅速撤回,哪知道上传半小时后就已经被网警盯上了。公安机关寻藤摸瓜,10个小时后就将参与作案的两个蟊贼抓获。可惜的是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惩罚,察觉到风声后将两册书稿付之一炬,被捕时原来的88页书稿片纸不存。张家人除了痛骂也只有哀叹自己倒霉。
幸运的是,吴祥强博客上的翻译文字还是有有心人做了复制,于是书稿的大致内容逐渐在网上流传。初传文字中并无“张廷玉”三字出现,后来有人觉得不明白其中的“吾”、“我”是指张廷玉容易引起误会,于是把有关字眼全改成了“张廷玉”三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