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雍正暴亡之谜全文阅读 > 第1卷 6(1)

第1卷 6(1)


  新君登极,即命张廷玉兼学士衔,协同翰林院掌院学士阿克敦等办理大事典礼翰墨,供几筵祭告文字。此时政务殷繁,谕旨每日下数十次,皆由张廷玉承命应办。若有紧急奏事,胤禛令他入大内,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而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精敏详瞻,悉当圣意”。同年十二月,特旨授礼部尚书,并指出:“朕再四思维,非汝不克胜任”。

  雍正元年,鄂尔泰被任命为云南乡试副主考,随后被越级提升为江苏布政使,不久晋升为广西巡抚。临行云南前,鄂尔泰意欲来张宅拜谢,张廷玉婉拒,寄语曰:“新君即位,百废待兴,正你我效力之际,唯竭尽所能方可报知遇之恩于万一。君其勉之。”随后十年,鄂尔泰一直为地方大员,恪尽职守,深得雍正帝信赖。此是后话,不提。

  正月初一日,雍正帝连续颁发训谕总督以下等官长篇上谕十一道,申儆各官竭忠尽职,大有正本清源、整顿吏治之势。正要大刀阔斧施展拳脚之时,远在青海的延信奏报:和硕特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笼络青海各部首领反叛。新君初政,极需边地安靖,雍正帝当机立断,敕授年羹尧抚远大将军率师征讨;四川提督岳钟琪参赞西北军务,同时发布上谕令西北平逆将军延信、四川、陕西、云南三省听从年羹尧调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坊间关于雍正帝鸩死皇父、偷改遗诏等流言,渐渐达于上听。雍正细查之下,不外政敌捏造;宗人府官员趁机密报有皇子阴谋不轨,圣上大怒,将允禟派往军前驻扎西宁,命允禵留遵化守陵,同时诸皇子身边的奸恶太监悉数发配边地。

  剩下的胤禩才是雍正帝最大的对手,但此时青海战事正紧,雍正帝无暇分神;何况胤禩党羽众多,人望颇高且其不轨之心尚未完全暴露,雍正帝先以《御制朋党论》予以震慑,同时欲擒故纵,凡事给予优遇而时加监督、挑剔,多谕责而少惩处,外示宽容之态而实则欲累积其罪。可惜胤禩自谓聪明绝世,殊不知凶险已高悬头顶。

  先是,雍正继位后晋封胤禩为和硕廉亲王,封王当日,胤禩妻郭络罗氏的娘家戚属前往祝贺,她却道:“有何喜可贺?恐不能保此首领耳!”允禩亦无喜庆之色,反“向人出怨望愤激之语,且向在廷大臣云:皇上今日加恩,焉知未伏明日诛戮之意!其目下施恩,皆不可信。”不久此语传于雍正。雍正当下未发一言。

  雍正元年胤禩授为理藩院尚书,后又命管理工部事务。九月初四日,雍正帝奉康熙帝及其四位皇后神牌升附太庙,在端门前设更衣帐房,但因其都是新制,故而油漆味大,雍正为此大怒,命管工部事务的廉亲王胤禩及工部侍郎、郎中等跪在太庙前一昼夜。

  十月二十一日,雍正谕部院及八旗大臣称:

  昔廉亲王胤禩值伊母妃之事,欲沽取孝名,诡称孝行,迄至百日,犹令二人扶掖,匍匐而行,于定例外加行祭礼,每祭焚珍珠金银器皿等物,荡尽产业,矫异于人,其半年令人扶掖而行者,不知其何故何意,至今思之,终不明白,彼时恐胤禩何以为生,心窃怜之,及事毕,全然无恙,愈见体胖。由此观之,显系其狡诈。彼时晓事者,亦多讥诮,以为可憎可厌。敦郡王允礻我、郡王允禵、贝子允禟三人,以会同送饭为名,大设筵席,百日内轮流馈送,日宰猪羊二三十,兼备各肴,此四人门下人等每日宴筵纷扰,不但朕知,众皆知也。允禟等亦曾会朕与胤禩送饭,廉亲王胤禩如此沽名行事诡诈,无知者即以廉亲王为甚孝,因而举国哄传,此亦尔等所知也。惟我皇考洞鉴其人,曾于众阿哥会集处降旨切责廉亲王胤禩云:孝者惟在诚心,欲沽孝名,即为虚伪,即为不孝,人子不尽孝于父母生前,而欲尽孝于殁后乎?譬有乞丐,告其曰:尔死我为尔焚祭金银万万两。彼虽乞丐,只欲生耳,断不愿死也。

  二年四月初七日

  上谕诸王大臣:圣祖生前,因胤禩种种妄行,致皇考暮年愤懑,“肌体清瘦,血气衰耗”,伊等毫无爱恋之心,仍“固结党援,希图侥幸”,朕即位后,将胤禩优封亲王,任以总理事务,理应痛改前非,输其诚悃,乃不以事君、事兄为重,以胤禟、胤禵曾为伊出力,怀挟私心。诸凡事务,有意毁废,奏事并不亲到,敬且草率付之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