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官场 > 永不熄灭的灯火全文阅读 > 第178章 千里寻子四读书与反读书

第178章 千里寻子四读书与反读书


大年三十,在心远的陪同下,王芳一大早便赶往了集镇,在邮电所取了一部分钱(多余的存那里了),王芳便站在一个路口等那些债主,来一个还一个,约莫九点多钟,十几份债全都还完了。

志心欠的债并不多,一共四千多块。屈指算来,已经整整拖了七年了。

志心迟迟不归,债主们都作好了血本无归的准备,如今拿到了这笔钱,自然是喜出望外。

还了债,王芳感觉浑身轻松了许多。这七年,因为欠了别人的,王芳买两斤肉都要偷偷摸摸的,生怕别人看见了戳脊梁骨。有一次,心远剪了几尺布给她做了件新衣服。那衣服倒是挺合身的,可她就是不敢穿出去。

她喜欢吃水果和饼干,所以每逢赶集她都要咽下不少口水。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些年她咽下的口水,比屋后那鱼塘的水还要多。

如今还了债,再也没有人在背后说三道四了。于是王芳这里摸摸那里看看,见什么想买什么。可最终她什么都舍不得买。

她对心远说:“那可是志心挣的钱啊,我们绝对不能乱花。”

大年三十,集市散的特别早。十一点不到,街上已经是人影稀疏。摊主们都在忙着收拾摊点。这时王芳突然着急起来。

“志心说不定过两天就回来呢,我们总该有所准备呀。”

母子俩匆匆忙忙买了几条鱼,一只鸡,一块猪肝,两袋花生米,一堆香蕉和桔子——都是志心喜欢吃的东西,之后便急急忙忙往回赶。这时集市已经散得差不多了。

王芳说:“心远,我们抓紧时间回去把屋子收拾收拾。”挺直腰板迈开了大步,一会就把心远拉下了一大截。

新年的钟声余音未了,村里的年青人又背上行囊开始了新的打工旅程。仿佛是一眨眼功夫,山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山里人是无奈的,明知道打工总是与眼泪相伴,可他们还是要出去闯。孩子上学。买农药化肥。买彩电。买摩托车。建房子,几乎所有的开支都要靠打工挣来,不出去闯能行吗?

偶尔也有几个对打工厌恶到极点的,绞尽脑汁寻思着别的出路,比如做点小生意什么的,但最终都失败了。村里上千号年轻人,没有一个逃脱了打工的命运。

打工是充满变数的,很多人出去之后工作没找到,盘缠花光了,最后只好睡马路。好不容易找到工作的,拼死拼活赶,往往还要遭到老板的责骂和侮辱。一不留神,就被机器切断了手指,压断了胳膊,村里已经有几十个这样的残疾人了。

不过他们还不是最惨的,那一年,村里十五名年轻人结伴去了一个石场,结果只回来十一个,另外四年被炸药炸成了碎片,连个全尸都没留下。最终家属只得到了几万块赔偿。

一条人命只值几万块吗?想想都让人寒心。

血的教训终于让一些人懂得了没有文化的艰辛。于是一些人开始要紧要关供孩子念书。

那时候,读书无用论还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村民们对于文化的要求,仅限于能识几个字,会算一算帐。村里念完初中的就算是高材生了。山里人一贯重男轻女,女孩子能念完小学就算幸运了。

村民们眼巴巴看着别人家有了彩电,盖了楼房,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只恨自家孩子长得太慢。于是,一批有一批稚气未脱的孩子失了学,跟着兄长踏上了南下的旅程。

这样一来,那些立志让孩子念书的家长不行成了众矢之的,他们承受着铺天盖地的批判和讥讽,总想找机会还击一下。

这个时机出现在志心考上大学之后。志心接到录取通知书那会,不少人还持有怀疑。但是志心办了户口迁移之后,这些人的态度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拥有城市户口,那可是几代人都没有实现的事情啊,可志心却办到了。那张户口迁移证就像是封条,把所有人的嘴巴都封住了。

志心入学后,常有信回来。他说,学校的医疗是公费的,这更是让大家羡慕不已。后来,据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说,志心那个专业非常吃香,将来工作了拿的是美金。

这一下,宣扬读书无用论的人哑口无言了。而那些立志让孩子念书的家长也彻底翻了身。那些被父母逼着出去孩子,在吃尽了苦头之后,一齐掉转矛头指责父母的狠心。

几乎每个家庭都出现了内讧。一般来说,经济大权掌握在谁手里谁就占据着主动。最终的胜利者是年轻一代。

这样一来,那些正准备让孩子辍学的家长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念头。终日忧心忡忡担心失学的孩子也终于有了安全感。

志心就像是无形的保护伞,庇护着每一个渴望上学的孩子。

人生就是这样的,有时候,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背上了这样那样的责任。

志心没尽到保护孩子的责任。自从他退学之后,老一辈展开了疯狂的反扑。志心重新考取大学后,老一辈反扑的势头有所减弱。但是自从他失踪之后,宣扬读书无用的老一辈便彻底占据了上风。老土的失忆,更是给他们增添了大肆宣扬的资本。

重压之下,那些立志让孩子念书的家长纷纷打了退堂鼓。急功近利的村民们,更是肆无忌惮的将孩子推上了南下的旅程。

一场读书与反读书的较量最终以反读书一方大获全胜而告终。此后再也没有人逃过了打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