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小心眼的人说马云“爱占中国互联网的便宜”。话说回来,是谁都有资格占尽天下的便宜吗?要不服气,你也上去试试?不被武林高手狂扁算你运气好。阿里集团善于在网络世界中捕捉各种变化,吸取各家所长为我所用。确实区别于某些盲目自大者。IT世界计划赶不上变化,不随时改变自己去适应市场,就有可能被对手超越,被用户抛弃。
马云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他善于发现,及时把握,集百家之所长,为我所用,善借的功夫可见一斑。
其实,当一个人开始创业的时候,总会遇到自己不熟悉、不专业的事情。此时,你就要学会借别人的脑袋、技术来为自己所用,善于将别人的长处最大限度地变为己用,这是最聪明的办法,成功的捷径。
马云如此,很多成功商人的聪明也在于此,他们善于借用资源,并且已成定律,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可以靠借得来,借资金、借技术、借人才,这些为自己所用的东西都可以拿来。这个世界是已经准备好了一切你所需要的资源,你需要做的仅仅是把他们搜集起来,运用智慧把他们有机地组合起来。
格林尼是小商品经营大王,他说过:“真正的商人敢于拿妻子的结婚项链去抵押。”小心谨慎地做自己的生意,固然是必要的,但想要在商界有所作为,还得要大胆地向前迈步走,勇敢地依靠能够为你创造财富的大树,借助它的威力,助你获得成功。
也许有人会这么认为:“在商圈,如果不是为了消费,为什么不可以贷1万元或许更多一点钱呢?把贷来的钱用于投资你看准的项目,一年或两年之后,当你还清本息,并且贷款利息要高得很。然而,你还是赚了钱,这些钱是怎样赚来的呢?因为贷款的利息是一笔惊人的财富,它是强迫你加紧干的有力动力。如果你不使资金周转起来并创造利润,你可能连贷款的利息都还不上。”但是,成功的创业者却从来不这样说,借债并不是好的营利手段,它是一把双刃剑,你如果善于运用它就会使你致富,你如果运用不好就会使你掉入深渊回力艰难,甚至家破人亡。借债的失败,造成很大的损失,这就是其不利的一面。但关键还是要看你借的是什么债。如果是用来消费的,那么的确应该避免贷款,俗话说:有多大的财,就用多大的力,应根据财的多少而进行消费。但要用来投资,借贷款就会有产生别的情况。事实上,白手起家的富翁没有不借债的。因为他们深谙借钱、贷款的力量,再加上这些富人们经营有方,擅长运用这笔钱进行投资,就更容易获得成功了。
这样,借用了“东风”,自然也就把营利的渠道打开了。然而有些人却不愿意向银行借贷,因为银行的利息太高了,时间越长就会被提升,这样的买卖不愿意做,但也不愿意向别人、亲朋好友借钱。因为他们不愿意去负这样的债,只是“保守”地守着现有的摊子做生意的人大有人在。但结果是怎样的呢?
赫兹是一位极保守的金融家。他始终都非常讨厌负债,在经济萧条前夕,他刚好替别人偿还了银行的贷款。赫兹又出台了一项新的计划,要投资兴建高档商务楼,但公司的资金运转不过来,会计总管提议要以9.75%的利息去银行贷款1亿美元的资金来做这个项目。却被他马上拒绝了,他坚持亨利公司永远不会借钱做事。他的谨慎战略使亨利公司在经济大萧条中免遭了灭顶之灾,但也因此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使这个公司长期得不到发展,不能进入大公司的行列。
后来,他对公司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支出了一个代理点,与同行们进行合作,交给他的助手克拉斯接管,并由他全权负责公司的经营。赫兹是准备做一搏,能使自己的公司得到发展。克拉斯上任了,一改赫兹的作法,首先制定了前行的方向,大胆举借款之行动。赫兹没办法,由着克拉斯的做法,因为有同行们为克拉斯做了赫兹的工作。这样克拉斯便付诸行动了,他先令长期债务占不到2%的公司资本,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克拉斯又把这笔长期债务猛增到资本的18%,这种举动使同事们大吃一惊。克拉斯用这些资金与同行们合作开拓投资项目,大胆地投资了以色列影片公司。他向他们交代,只要看准了什么可以做的合作项目,就不怕增加公司的债务负担。克拉斯勇气十足,在他做赫兹的助手时,与赫兹一并前行,创造辉煌,加之自己对经营方面的钻研,从中积累了不少经营的经验,从而使他能够很好地利用贷款做资金的运转,把公司从困难中解救出来,公司的利润逐年再增长。在短短几年内期间,克拉斯为赫兹赢得了近上亿美元的收益。
汉姆·克拉斯之所以成功,在于他能够看准方向,能够大胆地利用银行贷款这个“东风”,助长自己事业的成功。克拉斯是善于利用贷款,并不是滥用贷款而使企业的负责加重,他将债款用到了刀尖上,对可赢得利润的项目他是义无反顾、奋勇而上,投入贷款金额。这样,利用长期贷款形式赢得长时间的盈利,把所有债务想办法变成利润,为企业进账不少,也偿清了银行贷款。而赫兹叔叔的畏首畏尾不敢冒借债的风险,使企业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就会处于竞争中的劣势。
小仲马是着名的法国作家,他在剧本《金钱问题》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商业,这是十分简单的事。它就是借用别人的资金!”这也证明了财富是建立在借贷上的。但还是需要创造财富者有充分利用借贷,好好地利用借贷款的能力。
卢斯福是从55岁时开始创业的,10多年后,已有5.2亿美元的家产,曾被列入富豪榜第96位。他创业时,家里人皆极力反对,没有一个人支持他,因为想让他享受清福,但他意志坚定,步入了创业之路。卢斯福有几年的积蓄,想把这笔钱用来投资做些生意。在他年轻时很喜欢机动车,对修理机动车也很感兴趣,私下里学习研究过,对车上的结构和零配件了如指掌,他有做机动车发动机的朋友跟他最要好,他就找他问问发动机的生意好不好做,知道了目前发动机市场被国家级的两大品牌所垄断。卢斯福就意识到机动车发动机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便将创业核心指向了机动车发动机。但与这样两个大品牌竞争,真是碰上大巫了。但他充满了信心,决定就“背靠这两棵大树”。
经过一番细心的琢磨,卢斯福选好最好的一家机动车发动机厂家,指示手下将其维修部的发动机配件买过来,自己仿效装配,组成发动机以后再出售,装配的成本是1400元,而装配成成品的发动机的卖价高达1998元。因为零部件都是名牌的,产品质量是有保证的,这给卢斯福免去了许多的麻烦。
这样卢斯福借助该厂家之手,迅速打开了销路。卢斯福的发动机一上市,便被该厂家察觉,不再卖给卢斯福零配件,卢斯福采取对策不定期地进行购买,今天派了土尔格去购买,过些日子就派乐希金去购买,再过些日子再派巴塞去购买,然后再把这些配件拿回来进行分类,做研究,卢斯福把这些配件分成是通用的、非通用的,容易买到的、市场缺乏的,该厂家生产的和非该厂家生产的一一分开来,然后向这些配件厂做咨询,自己暗暗地研究,设计替代品。
半年之后,该厂家才醒悟过来,感到上了卢斯福的散兵购件的当了,他们也采取了相应的一些措施,但是卢斯福的机动车发动机的替代品已经研制出来了,被投放到了市场,两年后,卢斯福靠这些替代品赢利千万美元。给卢斯福走向世界富豪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面提到的成功人士,都是善于借助他力而开始走上成功之路的,它使许多创业者走向成功,创造了辉煌。相信每个人只要培养对市场的洞察能力,把握住市场的动态,就能够预测出发展的趋向,就能灵活地借用他人的力量,巩固创造财富的基础,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拥有更多的财富。
善借不是目的,为己所用才是善借的真谛。
从战略到结果,企业需要落实每一个过程的细节,需要落实产品、质量、服务的管理机制,更需要踏实谨慎的态度。
——马云
第八课在竞争中完善自我
创业关键词:信息商机
先发才能制人
如果早起的那只鸟没有吃到虫子,那就会被别的鸟吃掉。
——马云
竞争能使企业具有生命力,采用什么方式在商场上竞争,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对于年轻的创业者从一开始就应该培养一种“先发制人”的竞争意识。所谓先发制人,就是一定要在强大的对手还没到家门口时就要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准备,如果你还沉醉于“井水不犯河水”的自我安慰中,那未免就太过自欺欺人了,因为机会只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在这一方面,马云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创业表率,自创业以来,他屡屡先发制人地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竞争”大戏:为了阻击eBay,他率先秘密制造了淘宝;为了阻击Google,他选择了“阿雅联盟”。用马云的话解释:
“进攻者,永远都有机会。”
纵观阿里集团这些年的发展轨迹,有一套很重要的打法让它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就是:马云擅长由乱入治,在混乱的市场中抢先一步创立行业标准。当事实标准得到大众认可时,阿里已经站在王者位置上指点江山了。
诚信通诞生前信用市场很乱,可阿里硬是有办法让诚信这种无形的道德衡量以数字量化的方式做出等级评价;淘宝面向的个体交易市场很乱,可支付宝就偏偏打出了一片江山且极受欢迎。阿里妈妈面向的中小网站广告交易市场很乱,可人家照样能够分出优良中差。
别的不讲,单论七剑中的口碑网。千万个生活网商服务的市场,开餐馆的,房屋出租的,小商小户多了去了。在这个混乱的市场,怎么立标准?
行业标准,政策标准,协会标准,还有些莫名其妙从没听说过的标准,让用户烦不胜烦。其实,标准无需多,一个就足够。无论什么样的市场,用户是最终埋单者。用户的标准才是真正的标准。用户说不好,谁也不愿掏钱;用户说好,自然埋单。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口碑网“保持中立是第一生存法则”,唯有保持中立,亿万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声音才有可能被清晰地传播出去,千万数量级的生活服务商家才有可能得到与消费者的真正沟通。口碑网通过推进“生活搜索”商业模式而为社会消费的和谐做出贡献,口碑指数综合体现了“保持中立”的特色。
旁观者依据阿里以往的市场经验可以判断,口碑网在生活搜索领域已经抢先市场一步立下了标准,市场王冠已是手到擒来之事。
可见,在商场中是靠头脑来取胜的。老百姓常说,奸商奸商,无奸不商。表面是说商人很滑,但是从侧面可以看出商人要有聪明的头脑。攻与守,进与退,需要用“道”来经营。什么时候能以进为退,什么时候能主动出击,或许下面这个创业事例会给你一些启示。
比亚迪公司总裁王传福从小家境贫寒,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品格顺利完成了学业。也形成了他坚强忍耐的性格。他相信,没有比脚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只要灵魂不屈,自己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
26岁的王传福研究生毕业以后,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的重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而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个促使他从专家向企业家转变的机遇从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王传福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
在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的实际经验后,王传福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行业里,要花2~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大哥大,国内电池产业随着移动电话的“井喷”方兴未艾。作为研究方面的专家,眼光敏锐独到的王传福心动眼热,他坚信,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干出大事业。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脱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单干。脱离具有强大背景的比格电池有限公司,辞去已有的总经理职务,这在一般人看来太冒险。但王传福相信一点:最灿烂的风景总在悬崖峭壁,富贵总在险境中凸现。1995年2月,深圳乍暖还寒,王传福向做投资管理的表哥吕向阳那里借了250万元,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扬帆起航了。
成立一个公司并不难,生产一个产品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尽可能小的投入演变为尽可能大的产出。这就需要眼光,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能抢得先机。很多人创业失败不在于缺乏资金,而在于缺乏眼光和竞争意识。王传福拥有的最大的资本,就是战略眼光和先发制人。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王传福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哪来这么大的勇气。在当时,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天下,国内的厂家多是买来电芯搞组装,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如何打开局面?经过认真思考,王传福决定依靠自身技术研究优势,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的生产。事实证明,王传福这一招可是后发制人、一招致命的关键所在。更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正在寻求快速发展之道的王传福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发现,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而这势必会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王传福立即意识到这将为中国电池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机,于是决定马上涉足镍镉电池生产。
那时,日本的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投资,再加上日本禁止出口,王传福买不起也根本买不到这样的生产线。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传福是一个知道如何控制成本的“抠门”老板。根据企业的特点,他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决定自己动手建造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结果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利用成本上的优势,通过一些代理商,比亚迪公司逐步打开了低端市场,经过努力,比亚迪的总体成本比日本对手低了40%。为进驻高端市场,争取到大的行业用户和大额订单,他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引进人才,并购进大批先进设备,集中精力搞研发,使电池品质稳步提升。王传福还经常出国参加国际电池展示会,直接与能下大订单的摩托罗拉等大客户接触。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后,公司的订单源源不断。
1996年,比亚迪公司取代三洋公司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大霸是电信巨头朗讯的OEM,比亚迪公司因此成为朗讯的间接供应商。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