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永不放弃:马云给创业者的24堂课全文阅读 > 第10章 经营模式——做自己的特色(4)

第10章 经营模式——做自己的特色(4)


  马云曾这样说道:“商业社会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但是只有一样东西,能够让自己把握起来,就是诚信。”因为诚信,所以简单。越复杂的东西,越要讲究诚信。

  企业家、商人和生意人有什么样的区别?生意人唯利是图、有钱就赚;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企业家必须承担社会的责任,创造价值、完善社会。

  但是要想做好一个优秀的生意人,一个优秀的商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拥有同样的东西,那就是诚信。诚信是个基石,最基础的往往是最难做的。但是谁做好了这个,谁的路就可以走得很宽、很远。

  信用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时间累积的诚信,往往一句话就会毁于一旦,所以要守护好诚信这个护身符。

  违约等于自掘坟墓

  永远把别人对你的批评记在心里,别人的表扬,就把他忘了。

  ——马云

  在生意场上,契约是维系企业与企业之间信任的一个纽带。有了它,合作者之间会减少很多摩擦,也会多一条牢固的枷锁。契约被公认为是现代商业法规的思想渊源,并对以契约为基础的商业活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法律规范。

  创业者一旦签订了契约,毁约行为绝对不要发生,契约一经签订,无论发生什么问题,都必须遵守,不能中途毁约。

  在这一方面,犹太人被人们称为是世界上最讲究信用的人。犹太人能致富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善于经商,其经商的绝招之一是讲究信用,这突出表现在严格遵守契约上。犹太人不轻易信人,但他们非常遵守契约,不论发生什么问题,决不毁约。

  马云也把诚信经商放在首位,他很赞赏犹太人的经商理念,他说:“我认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讲诚信,刚开始创业时,我被几个深圳老板骗得晕头转向,人家把你当3岁小孩耍。可是今天我马云的企业还存在,并且活得很好,而那几个人连同他们的企业早已销声匿迹。”可见,诚信在企业中是多么的重要,而不毁约也是诚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看这则事例:有一位A出口商与商人B签订了1万箱蘑菇罐头合同,合同规定为:“每箱20罐,每罐100克。”但A出口商在出货时,却装运了1万箱150克的蘑菇罐头。货物的重量虽然比合同多了50%,但商人B拒绝收货。A出口商甚至同意超出合同重量不收钱,而商人B仍不同意,并要求索赔。A出口商无可奈何,赔了B商人10多万美元后,还要把货物另作处理。

  此事看来似乎商人B太不通情理,多给他货物也不要。事实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商人B极为注重合同,他认为,一旦签订合约,不管发生任何困难,也绝不毁约。当然他们也要求签约双方严格履行合同,不容许对合同不严谨和宽容。每个商人都要严格守约。他们信任自己签订的契约,也相信签订的双方都是会严格遵守的。他们之所以不毁约,是因为他们认为契约是彼此信任的约定,因为人的存在本身也是在履行契约。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契约,是心灵的沟通,是信任的纽带,绝不可毁约。

  在全世界商界中,商人的重信守约是有口皆碑的。当然,如果创业者能普遍重信守约,相互之间做生意时经常连合同也不需要。口头的允诺也有足够的约束力,因为“神听得见”。在做生意时,商人们从来都是丝毫不让、分厘必赚,但若是在契约面前,他们纵使吃大亏,也要绝对遵守。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在商战中也不会出现毁约官司频频上演的悲剧。

  所以,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而且能够长久不衰,这就要求他们重视契约和声誉,如果不遵守契约就会有灾难。因为,诚实是最高的商法,平等的交易、公正的执行,可获得最多的实际利益。

  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商人,和一个雇工签订了合同,约定雇工为自己工作,每周发一次工资,但工资并不是现金,而是这个雇工从附近的一家商店里购买与工资等价的物品,然后由商店老板结清账目到商人这里领取现款。没有想到的是,过了一周,这个雇工气呼呼地和商人说:“商店老板说,如果不给现金,就不可能会拿给我们东西,所以,还是请你付给我现款吧。”过了一会儿,商店的老板又跑来结账了,说:“你的雇工已经取走了东西,请你付钱吧。”这两个人不同的做法彻底把商人给弄糊涂了,他不知道该相信谁。后来,这个商人经过反复的调查,确认是雇工撒了谎。但是,这位商人还是一分不少地支付了商店老板的钱。因为唯有他同时向双方作了许诺,而那个商店老板与雇工并没有雇佣关系。既然已经和商店老板有了约定,就应当认真地遵守。虽然吃亏的是自己,但与商店老板是没关系的,只能怪自己当时很轻易地就把雇工的话当真了。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商店老板表面上吃了亏,但是实际上,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信任,他始终遵循着诚信是企业随时不可丢失的法宝。遵循了约定,就是没有让自己的威信受到损失。就像一个人,身上如果有了污点,就是再怎么弥补,也只能说是掩盖,而不能彻底剔除。

  管理是严肃的爱,培训是最大的福利。严是爱,软是害。

  第七课善于合作,实现共赢

  创业关键词:合作共赢

  善于合作,寻找共同成长的合作者

  我很荣幸有缘与孙正义先生握手。

  ——马云

  如果一个企业在资金上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肯定有相当多曾经胸怀大志的企业家会“人穷志短”,甚至“给奶就是娘”。这个时候,如果有投资者主动送钱来,肯定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大好事。1999年初的阿里巴巴,在伙伴们用“闲钱”凑来的50万元人民币早已花得差不多了之后,无疑正处于这样的困境中。

  1999年10月的一天,有个叫古塔的印度朋友神秘兮兮地对马云说北京有一个“神秘”的外国人要跟他见面。马云一开始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之所以还是去了北京多半是因为古塔的盛情,确实对于这样一个热心人没有多少人会有勇气拒绝。

  到了2000年的冬天,马云决定去北京和那个“神秘人物”见面。此时马云自己还是不知道要跟谁见面,直到去了北京之后古塔才告诉他那个神秘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软银总裁孙正义。马云只是想,“见见这个大名鼎鼎的日本小个子也无妨”,完全没有打过要跟孙正义合作的主意。

  马云进了富华大厦后只看见会议室里“坐了满屋子的人”,包括摩根士丹利的人,个个西装革履,挎个公文包,只有马云穿着普通的夹克衫,毫无一个CEO的气派。

  每个被孙正义召见的人都要发表一番激昂的演讲,主要是关于他们那些宏大的商业计划方面的。轮到马云了,孙正义只对马云说了句“讲讲你的阿里巴巴吧”。至今马云自己都不知道这几分钟到底讲了些什么,大致是讲了公司的目标等方面的东西。本来准备讲一个小时,可是刚刚开始6分钟,孙正义就从办公室那一头走到马云旁边……孙正义:“停下来,你要多少钱?”

  马云:“我不要钱。”

  孙正义:“你不要钱你来找我干什么?”

  马云:“又不是我要找你,是人家叫我来见你的。”

  马云后来回忆说,这场会面是他一生中“最戏剧化”的场面,而那6分钟也无疑是他一生中“最经典的6分钟”。

  对于马云和孙正义演绎的这个极富戏剧色彩的真实故事,很多人都感到好奇: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这两个小个子“一见钟情”、“两情相悦”呢?

  作为着名的投资公司——日本软银的总裁,同时又是“全球第一门户”——雅虎的最大股东,孙正义在互联网业界素有“网络风向标”之称。而在.com最疯狂的1999年,正是孙正义最风光的时期。这个日本小个子,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可能造就成百上千个网络英雄。所以,对于当时马云带领一群“土鳖”倒腾的初出茅庐的阿里巴巴,孙正义是有资本对它视而不见的。

  对于和孙正义之间的这种超常的“默契”,马云自己的解释是他们之间有一种神奇的“很来电”的感觉。在回忆这场“一生中最戏剧化的场面”

  时,马云用了这样的描述:

  从孙正义的眼神中,我知道我们一定要握手。

  我们对视了一小会儿,不约而同地呵呵笑了起来,4只手也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不用说话,彼此心里都知道,我们是一辈子的朋友,早就注定了的。

  我见过聪明的人物有很多,孙正义却是其中最特别的。他神色木讷,说很古怪的英语,但是几乎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像金庸笔下的乔峰,有点大智若愚。

  这就是马云“相中”孙正义的原因。其实到了后来互联网冬天来临和泡沫破灭之后,受到日本业界最严厉批评的孙正义一直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毕竟,在互联网产业最低谷的时候,能仍然坚定不移地坚持理想的人不多,孙正义显然就是这样一个在全世界难得一见的大智之士。

  通过合作,双方不仅可以共同分担产品开发的成本与风险,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还能共享资源与人才。这样,它们就可以更快地向市场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或与更大的竞争对手抗争。

  与人搭档创业成功的例子很多。来看下面一个商业案例:

  比尔·盖茨,1973年进入哈佛大学法律系学习,19岁时退学,与同伴保罗·艾伦创办电脑公司,直到后来创办了微软公司,自任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致远和戴维·费罗同在斯坦福大学从事研究,两个人邂逅并结交成了最佳搭挡,创办了闻名于世的雅虎网络公司。乔布斯发明“苹果”电脑,也是与人合作,创造出辉煌业绩的。创业中至少两人是忠诚搭档,共创大业成为一种“现象”。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当创业之初“踩着地雷”向前走时,有个知音患难相伴,共同分享成功的风险和利益是明智之举。

  成功之路漫长遥远,单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要想快速达到成功的彼岸,就要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借力做事。学会与人合作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当一个人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不可能马上组织一个大的公司或是大的团体,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世界上确实有许多一个人干不成的事儿。你可能有技术而没有好的项目,你也可能有好的项目而没有资金,你还可能懂经营会管理而没有资金、技术和项目,总之,一个人干不成的事就要与别人合作干。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学会与人合作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韩国人尚学录是日本一家企业的业务员,他并没有什么学历和资金,但他有善于企划的能力。有一天,他接到从西德寄来的商品目录,其中有一种新开发上市的羊毛纺织机器。对于新机械他比别人内行,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个良机。他立即详细调查了日本的羊毛纺织机器。他了解到应用这种新机器生产成本大约可降低2/3,而且生产效益可成倍增长。但是,他并没有向日本人推销这种机器,而是带着这项新产品的目录和经营纺织工厂的新构想,去找住在日本的一位韩裔富翁林伯熊先生。林先生对纺织业一窍不通,但经尚学录的企划说明之后,也感到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他立即同意开一家纺织工厂,从西德进口四部机器,并请尚学录当总经理。尚学录从原来默默无闻的业务员,摇身一变成为大工厂的经营者。他的成功之道便是与成功者合作,借助成功者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也是通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与人合作是一门艺术,处理得好大家发财,处理不好不但会产生烦恼而且还有可能反目成仇。如何搞好与人合作共同创业问题,要看以下几个问题是否处理得好:一是选好合作伙伴。一定要选那些品德端正,操守高洁,又具有一定业务素质的人为合作伙伴。二是以诚相待,互相尊重。合作双方最忌讳的就是互相耍心眼。既然是合作伙伴,就是一条线上拴的两个蚂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要团结一致,以诚相待,互相尊重。三是要本着公平公正,利益均沾的原则,起草好合作协议条款,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大家共同信守。四是胸怀大度,求同存异。在经营管理上,在企业运作上,难免不出现一点分歧,在利益分配上不闹一点小矛盾,既然走到一起来了,就说明双方有缘分,要珍惜合作机会,互相谦让一步就过去了。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有可能矛盾越闹越大,最后把企业毁了,受损失的是双方。

  社会上合作成功的范例不少,因为合作成功而发展起来成为大企业家的不在少数。不过也有合作失败的,我们也要吸取那些合作失败者的教训。

  王志东告别方正后,准备移民新加坡,在办出国手续的空暇,他又做出一个全新的中文平台——中文之星1.0版。这个软件被他一位北大同学看到,立刻建议共创公司,王志东出技术,那位同学出资金,王志东一激动推掉签证,1992年4月,新天地电子信息研究所成立,因当时没有《公司法》便注册为集体所有制。

  大家公推王志东出任法人代表,他坚辞不干,中文之星本应申请为王志东专利,他却诚心诚意地登记为公司发明。王志东给自己的定位是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主管技术,那位同学出任总经理。

  王志东的初衷是以软件开发为公司的主导主业,而其他人的思路则是把软件作为一面旗帜,借此融资炒股票和房地产。在实际运行中,中文之星软件一夜成名随即盈利,而房地产却没挣到钱,在调整公司发展方向时,王志东坚持以软件开发为主,与几位合作者发生分歧。

  后来矛盾发展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1993年8月13日,不得已王志东递交一份辞职书,黯然离去,他什么也带不走,他把为之倾注大量心血的中文之星的源代码交出去。他为当初天真的想法付出的惨重代价。王志东感伤良久,他说:“我找了一条最难走的路,当我重新站在起点,顾影自怜,身上已是一道道伤痕。”王志东的教训在于他没有学会与人合作(包括没有选择好合作伙伴)。与人合作不是没有必要,而是必须会合作。合作得好,1+1=2或1+12;合作不好,1+1=0或1+12,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见,马云与孙正义的握手,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的联合都充分说明了善于合作的重要性。

  合作才能大作,合作是成功的唯一关键。

  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

  把别人的时间、精力、资源当做自己的去做,才能做好。

  ——马云

  马云的《七剑下天山》中第五剑这样写道:

  在武侠世界里,真正的领袖都具备这样的特点,融汇百家之所长,最终成大器。比如郭靖先后拜了数位师傅,比如杨过张无忌先后练了诸家功夫。

  正是由于学习的东西多,领悟到的东西也比其他人多,这几位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武林中人人敬仰的大侠。阿里集团就是电子商务世界的大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