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意志力全文阅读 > 第30章 养出强大的孩子:自尊对自制(1)

第30章 养出强大的孩子:自尊对自制(1)


  你是超级明星,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来自哪里——你天生就是那样!

  ——Lady Gaga

  坏孩子不是天生的,是造出来的。

  ——德博拉·卡罗尔(Deborah Carroll),人称德布保姆(Nanny Deb)

  多亏了奇迹般的实况电视节目,全美的中产阶级享受了曾经只限于富人享有的一项特权:把照顾孩子的工作外包给英国保姆。就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样,他们也各有各的故事,这类节目——不管是《保姆911》(Nanny 911)还是《超级保姆》(Supernanny),每集的基本桥段都是一样的。开头都是孩子在家里满地疯跑——哭泣、尖叫、吐口水、扯头发、丢奶瓶、用蜡笔在被单上乱涂乱画、弄碎玩具、拳打父母、掐兄弟姐妹的脖子。《保姆911》有一集非常经典,这集标题为《恐怖的小屋》,开头是孩子们在爬圣路易斯郊区一座低矮平房的墙。然后,在恰到好处的时候,随着叙事者庄严地宣布“美国父母,救援马上就到”,一个英国保姆出现了。她的穿着打扮处处透着维多利亚风格:黑色裙子、黑色细条纹背心、黑色长筒袜、深紫红色钟形帽以及与之相配的有着金色纽扣和链子的披肩。

  事情怎么到了这种地步?

  你也许认为节目在夸大孩子的调皮程度,但是制作人会告诉你,因为电视在黄金时段播出,长度有限,所以没有展现一些糟糕至极的场景,像长岛一个4岁孩子抬头看着生他的女人说“滚蛋,妈妈”。哪里出错了?人们第一反应是责怪父母,稍后我们会联系圣路易斯那些孩子的父母。但是,把一切归咎于他们或者其他任何寻求国际援助的父母,是不公平的。仅靠美国父母造不出这些调皮的孩子。美国一流的教育家、记者,尤其是心理学家,帮了他们很大的忙。

  自尊理论是从心理学层面来造福大众的,其本意是好的,而且起初也确实呈现出了一些发展前景。自尊这个流行主题,鲍迈斯特在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研究了多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研究表明,高自尊的学生成绩好、低自尊的学生成绩差。还有研究揭示,未婚妈妈、瘾君子、罪犯的低自尊。相关系数不大,但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在这些结果的鼓舞下,纳撒尼尔·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那样的心理治疗师发起了一场运动。“从焦虑、抑郁到害怕亲密、殴打配偶、猥亵儿童,我想不出哪个心理问题追溯不到自尊低下。”布兰登写道。后来成为加州自尊工作小组主席的戒毒专家安德鲁·梅卡(Andrew Mecca)解释说:“实际上,每个社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人们缺乏自爱。”对自尊的这一狂热关注导致儿童教养出现了一个新取向,心理学家、老师、记者、艺术家纷纷向家长推荐这一取向。艺术家当中就有惠特尼·休斯顿,她在20世纪80年代的热播歌曲《至高无上的爱》(The Greatest Love of All)中总结了这一哲学:没有哪种爱比自爱更伟大。成功的关键是自尊。她解释说,要想孩子成功,就要告诉孩子“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内在美”。

  自尊理论很新,但是极为诱人,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技能,数百万人开始鼓励孩子这么想:“我真的擅长……”在家里,父母有事没事就表扬孩子。教练不仅给获胜者发奖,而且给每个孩子发奖。女童子军有个课程叫“独一无二的我”。在学校,孩子们互相讨论最喜欢彼此身上的哪一点。“相互赞美型社会”曾经是个贬义词,但是相互赞美现在是社会规范,年轻人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惠特尼·休斯顿的哲学被Lady Gaga传递给了下一代,后者在一场音乐会上安慰歌迷说:“你是超级明星,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来自哪里——你天生就是那样!”自然,歌迷立即报以喝彩,然后,她高举一个手电筒挥舞着,让电筒的光来回扫过观众。“嘿,孩子们!”她说,“今晚你离开后,不是更爱我了,而是更爱你自己了。”

  所有这些相互赞美练习都足够愉快,理应比传统课程带来更多长期收益。受加利福尼亚州的委托,一个评审小组回顾了几十年的自尊研究,评价了自尊的效果,得到了看似有利的结论。这个综述研究的报告,由伯克利杰出社会学家尼尔·斯梅尔塞(Neil Smelser)编辑,他在第一页宣称“社会上泛滥的主要问题,根源多(如果不是大多)在构成社会的人多是低自尊的”。

  他还在后来的一篇新闻价值稍低的文章中指出,“令人失望的是”,“迄今为止”看不到真正可靠的科学证据。但是,根据预期,一旦作了更多的研究,就能得到更好的结果,而且,自尊研究可以获得大量研究资金。于是研究继续了下去,最终,受另一个机构的委托,一个评审小组得到了另外一份报告。这次的机构不是像加利福尼亚州那样的政治机构,而是一家科学机构,它就是心理科学协会(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要是看到这份报告的结论,惠特尼·休斯顿就不会唱那样的歌了,Lady Gaga也不会说那样的话了。

  从自尊到自恋

  评审小组中的心理学家,包括鲍迈斯特,首先搜罗了几千项研究,然后从中寻找水平较高的,最后找到了几百个,包括一项跟踪高中生几年以了解自尊与成绩之关系的研究。是的,自尊较高的学生,成绩确实较好。但是,谁是因谁是果?是高自尊导致了好成绩,还是好成绩导致了高自尊?结果发现,十年级的成绩可以预测十二年级的自尊,但是十年级的自尊不能预测十二年级的成绩。因此,似乎是成绩是因、自尊是果。

  在另外一项认真控制的研究中,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唐纳德·福赛思(Donald Forsyth)想提高所授心理学课上某些学生的自尊。他把期中考试成绩为C或更差的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周给其中一组人提高自尊的讯息,给另外一组人中性讯息。按道理,每周一次的鼓励应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但是无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结果,恰恰相反。得到鼓励的那组人,期末考试成绩不仅比对照组差,而且比自己的期中考试成绩差。他们的平均分从59降到了39——从差一点就及格变成差得无可救药。

  还有证据表明,全美学生的自尊提高了但成绩下降了。他们做得更差了,感觉却更好了。在自己的研究中,鲍迈斯特为其观察到的一个现象迷惑不解。他观察到,有些人,像职业杀手和系列强奸犯,事情做得真的很糟,自尊却高得惊人。

  回顾了科学文献后,评审小组下结论说,现代人普遍自尊不低,至少在美国、加拿大、西欧是如此(不太了解其他国家,比方说缅甸的情况)。大多数人的自我感觉已经相当良好。尤其是,孩子刚开始都有着非常积极的自我形象。鲍迈斯特家里的趣事,也说明了这一点。他家曾经发生过这样的

  对话:

  女儿(4岁):我什么都知道。

  母亲:不,亲爱的,你不是什么都知道。

  女儿:不,我是什么都知道。

  母亲:你不知道36的平方根。

  女儿(连眼睛都没眨):所有真的很大的数字,我都保密。

  母亲:它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它只是6。

  女儿:我早知道。

  这段话中,父母并没想提高孩子的自尊。

  评审小组还下结论说,高自尊一般并没让人变得更有效率,也并没让人变得更好相处。高自尊的人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受欢迎、更有魅力、更会社交,但是客观研究并没发现支持证据。他们的高自尊一般并没让他们在学校或工作中表现更好,也没帮他们远离香烟、酒精、毒品或过早的性行为。尽管低自尊也许与毒品成瘾、青少年怀孕之类的问题有关联,但是那并非意味着低自尊引起了这些问题。情况恰好相反:才16岁,就怀孕了,而且海洛因上了瘾,你的自我感觉还能有多好?

  根据评审小组的说法,高自尊似乎只有两个证据确凿的好处。第一,它提高主动性,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它增强自信。高自尊的人更愿意按自己的信念行动、为自己的信念抗争、接近他人、冒险创新。(不幸的是,这还包括更愿意做愚蠢或有害的事情,即使别人都劝他们别去做。)第二,它让人感觉良好。高自尊就像一家积极情绪的银行,可以提供一般幸福感,当你需要补充自信来应对不幸、赶走抑郁或者从失败中恢复过来,你就可以使用这家银行。这也许有利于某些职业的从业者,像销售员,能让他们从频繁遭拒中恢复过来,但是这种坚持是优点也是缺点。它会让人不理会别人明智的建议,固执地在没有希望的事情上不断浪费金钱和时间。

  总的看来,高自尊的收益落在本人头上,成本却摊在别人头上,高自尊的人一般傲慢、自负,这些都让别人不好受。最坏的情况下,自尊变成自恋,即固执地相信自己的优越性。自恋者自以为很了不起,而且沉溺于这种夸大的自我形象之中。他们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但并不是特别渴望被别人喜欢——他们要的是奉承)。他们期望得到特殊对待,受批评时容易恼羞成怒。心理学家德尔罗伊·保卢斯(Delroy Paulhus)让一组人相互评价,结果发现,自恋者似乎是最受欢迎的人,但是仅限于最初的几次见面。几个月后,他们通常变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人。上帝赐给世人的这一礼物,可能很难让人忍受。

  根据心理学研究的大多数测评方式,最近几十年人们的自恋水平似乎上升了很多,特别是年轻美国人的自恋水平。大学教授经常抱怨说,现在的学生觉得有权不好好学习就得到好成绩;雇主报告说,很多年轻员工希望不努力工作就迅速晋升到最高层。自恋水平上升的趋势,在过去30年间的歌词里表现得更为明显。内森·德瓦尔(Nathan DeWall)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作了一项研究,发现第一人称“我”在热播歌曲中越来越常见。惠特尼·休斯顿的《至高无上的爱》被里弗斯·科莫(Rivers Cuomo)之类的音乐家演绎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Wetzer乐队的领唱——科莫,2008年写了一首《史上最伟大的男人》(The Greatest Man That Ever Lived),一经演唱大受欢迎。这些歌曲都无一例外地展现了人们内心强烈的自我意识。

  自恋水平广泛提高的人群,是自尊运动教养出来的问题儿童,而且这种状况短期之内几乎无望改变,因为自尊运动会继续下去,尽管有证据表明它并没有让孩子变得更成功、更诚实,甚至并没让孩子变成更好的公民。太多学生、家长和教育者仍然着迷于自尊理论轻易许下的承诺。就像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教授福赛思班上的学生一样,事情不顺时,高自尊的人往往觉得自己不该被打扰。如果别人理解不了他们为什么变得那么恐怖,那是别人的问题。

  例外的亚裔人

  心理学研究观察到的年轻美国人自恋水平上升的趋势,有一个显眼的例外。年轻的亚裔美国人没有呈现这一趋势,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尽管受美国自尊运动的影响,但是更受亚洲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些亚洲文化特别强调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这个起始年龄远远小于美国等西方社会的一般情况。中国的父母和幼儿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训练孩子在规定时间上厕所,还训练孩子控制其他一些基本冲动。据估计,中国孩子两岁时就具有美国孩子三四岁时的自制力。

  被要求不理会自己的本能冲动时,中国幼儿和美国幼儿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例如,在一个测验中,研究者给幼儿看一系列图片,并告诉幼儿,每当看到月亮就说“白天”,每当看到太阳就说“晚上”。在另外一个测验中,幼儿要努力抑制自己在兴奋时小声说话的冲动,还玩一种“西蒙说”(Simon Says)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玩家应该遵守一种命令、忽略另外一种命令。在这些测验中,4岁中国儿童的表现一般好于同龄美国儿童。中国幼儿的自制力较高,部分原因也许在于基因:有证据表明,与基因因素有关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即俗称的多动症,在中国儿童中间比在美国儿童中间少见。但是,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文化传统无疑对培养自律作用重大,美国亚裔家庭保留了那些传统,正是这些传统让他们的孩子较不自恋、长大后比较成功。亚裔美国人只占美国人口的4%,但是斯坦福、哥伦比亚和康奈尔之类的精英大学有近1/4的学生是亚裔美国人。他们比其他任何种族的人都更有可能获得大学学位,他们毕业后的工资比美国的一般水平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