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依依不舍林家大院全文阅读 > 依依不舍林家大院

依依不舍林家大院


  林家大院位于老城城东,方方正正,南北走向贯穿前后两条街,占地二十亩。

  正门位于正街,两扇黑漆大门占据两个街面,大门之上为府第标志性建筑,上书林府二字,刚劲有力。据说是清朝末年进士所书。

  进门是前庭,鸟语花香小桥流水走廊凉亭应有尽有,也叫前花园,占地四亩地。

  一道围墙把前庭和中庭隔开,由一道宽阔的圆形大门连接。

  中庭由东南西北四排长长的厢房紧紧相扣而成,方方正正。大院所有的房屋皆集中于此,是个雕花工艺集中展示的庞大木结构建筑群,并因此形成一个50米乘以50米的巨大天井,如此规模的四合院南方罕见。

  巨大的天井改造成中庭花园。以屋檐滴水处为界向内推进,以老式砖头砌出一条一米宽的方方正正环绕水沟,既作排水用,也作观赏鱼池用,养了不少鱼儿。

  水沟里面的宽敞空地则用于栽花草种树木砌假山搭凉亭,再在水沟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称地架上四座廊桥,并以此为起点搭建起四条纵横走廊。

  同样是一道围墙把中庭和后庭隔开,也是由一道宽阔的圆形大门连接。

  后庭布局与前庭一样,也是占地四亩,叫后花园,打开后面就是后街道。

  后门也与正门一样有着两扇大大的黑漆大门,也是在标志性建筑上写着林府两个大字。惟一的区别皆比正门要小些,以示与正门区别。

  描述的这些都听说。

  完整的林家大院,我是没见过的,我记忆中的前后庭已找不出花园的影子,皆是长着几棵稀稀拉拉大树的大园坝而已。据说是在破四旧的时候把这些封资修的东西全给整没了。一同被毁的还有房屋上的密集雕花工艺,相对而言,中庭花园倒是没有太大损伤。

  尽管如此,仍然为能够住在这样的大院里引以自豪。

  大院虽然叫林家大院,在三十八户住户里却是找不出一户林姓来。这是因为原来的主人很有些能耐,在解放前夕带着一家子跑到台湾去了。

  土改的时候,整个大院也就顺理成章分给了大家。我们家就是这样幸运地成为三十八户中一员的。

  爷爷奶奶之前皆是林家长年,对大院每个角落极其熟习。在土改的时候就占了很大便宜。

  在分房子的时候就与几户同时林家长年的家庭主动提出宁愿少些面积也要南厢房的那个主堂屋。不知就里的人还以为他们品质高尚,自然就同意啦。表面上看这几户分得的面积是最少的。殊不知他们却是大大地占了便宜。

  因为大院所有房屋皆一般高大,皆在六米以上,自然就少不得楼,包括厨房和厕所都是要楼层的。惟一没楼层的就是堂屋。

  三百平方的堂屋,不仅是林家主客厅,也是议事大厅,同时兼着大院主通道,有的时候也作舞厅用。这恐怕也就是在建造的时候不要楼层的原因。

  分房的时候,主通道的功能继续保持下来,在堂屋正中央留出一条10米乘以10米的主通道。然后再把剩下的左右两边各一百平方从中间分隔开来分配给包括我家在内的四户人家。每户家分得五十平方。

  而当时的分配方案是每户家六十二平方左右。为满足这个条件,西厢房的那个大厨房连同女厕所一道被平均化成三大间分给了三户人家,现在的男女厕所就是由当时的男厕所改造而成的。

  与之相比,五十平方确实有些少,但是包括我家在内的四户人家拿到房子后即刻搭起楼层,五十平方变成一百平方。气得不少人在背后骂娘。不过骂归骂,事已至此,也就只能是认啦。

  三十八户人家,一两百号人口,低头不见抬头见。大家仍然能和蔼相处。

  相安无事了二十多年,即便是在文革年代,风波也没有多少。

  真正掀起大风浪则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时人口暴涨,颠峰时近四百人之多,好些人家六十多平方里拥挤着十来口人,孩子小倒能将就着过。要是孩子到了成婚论嫁的年龄,矛盾就暴发出来。

  总不至于让新婚夫妻也象父母那样与少年少女挤在一个屋子里睡觉吧?

  就要娶儿媳妇的陈大发家首先有了惊人之举,为了让新人有个安居环境,这户人家首先把自家门前的花园给占用,在自家门口前以砖块搭建起十来平方的简陋小居。

  这头一开,大家纷纷效仿,各式各样屋子在这中庭花园里如雨后春笋冒出来。日积月累,一个好好的花园就给彻底毁了。

  惟一保存下来的是那排水水沟兼鱼池。不管怎么说,水总是要排的,不然的话遇上大雨天,大家就得坐水牢。

  况且养了那么多鱼,在那物质贫瘠的年代对于住户们来说也是好事,是实实在在的福利。某户家想吃鱼啦,不用去买,去里面捉上一两条就成。白天是不会捉的,都是晚上悄悄行事。大家都默认这样做,即便被人看见也无所谓,不会有人管。

  只是随着花园里房屋的增加,邻里之间矛盾也就出来啦,为争夺地盘,不少人家大打出手。我也因此砍了邻家老二的手腕,至今余老二手腕上仍然留下着长长疤痕。

  即便是当时看起来你死我活的打斗也仅仅是短时间的,随着时间推延,半年一年后,怨恨也就渐渐消失,大家重新回归和蔼之中。

  如此平静的生活又过了许多年,直至那天半夜余老二两口子的吵架声把我惊醒才知平静的生活又不能平静啦。而且骂声中貌似听见住房的事?

  我与余老二年龄相仿,又是两隔壁,从小玩到大,好的如同蜜罐似的,尽管发生过砍人的事,一两年后,怨恨也就自动化解,又继续做起两肋插刀的兄弟。发生这样的事,做为铁哥们,我不能不管。

  我起床的动静惊动了二老,尚未睡觉的父母走进我卧室里来拦住了我,叫我不要去管闲事。

  如今我们家爷爷奶奶皆已过世,几个哥哥姐姐要么嫁人,要么在单位里分得福利房,屋子里就只剩下我们三个人,住得自然也就舒服了,很多家庭的情况都是如此。

  象这样的情况还为屋子吵闹没道理呀。我哪里听得进父母劝告坚持着要去劝架。

  父母这才告诉我,根本就不是为住房的事,这样叫喊,只是个借口而已,关键是余老二要下岗啦,他老婆要闹离婚。

  而且象这样的吵闹,余老二家不是头一家,而且也不会是最后一家,之前已有过好几家,甚至张老大家都已经办了离婚手续啦。

  啥,情况居然如此严重?同在一个大院里,怎么就没有得到一点点风声,我真的有些不敢相信。

  父母无奈地摇头道:你现在是大忙人,整天早出晚归,甚至就不归,自然是不知道的。又说:你们单位就没有下岗这一说?

  没有这一说,要是你们知道我主管的就是这事,就不会这样说了,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要不是大势所趋,谁愿干呀?唉,没办法,事情总得有人干。

  本想对二老说道说道,又一想,会让二老担心,还是不说的好。披上衣服冲他二人笑笑,“爸妈,听,闹得这样凶,还能不过去看看。”

  二老对视一下,知道拦不住,无奈地挥挥手,“去吧,去吧,我们也跟着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