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风平浪静,当我们为理想奋斗的时候,却因为一些失败而耿耿于怀,总是纠结在一些不合意的事件中。这样的人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别谈做一番大事业了。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大丈夫应有的行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拿得起放得下,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事,都能做到心不骄,颜不怒,能平和地对待生活里的每一件事,那些在他们看起来并不是很美好的事,也会因此露出美好的一面。
奥巴马虽然有着出色的个人魅力,有着无与伦比的演讲口才,但是在他的竞选途中并不是没有遇到过挑战,可是他都沉着面对,并不会因为一些事而影响到他的整个布局。正如奥巴马所说:“我经常会想起以前的一些经历,想起那些失败。虽然当时十分惨痛,但我老是对自己说,忘掉它吧。不忘了它,我就无法前行。”
对于奥巴马的这种行为,一位采访过奥巴马多次的记者有一段令人记忆深刻的话,他说:“我跟踪采访奥巴马很多年,我常常有机会拍下他静静思考的画面。虽然那时候他还不像现在这样有名,但是他的才华已经显露出来,慢慢地参与到美国庞大的政治体系当中。我知道早些年他经历的失败远比现在要多,可是你却很少看到他脸上忧郁的表情,第二天总是会精神抖擞地参加下一场战斗。从那时起,我就觉得奥巴马是个能够成大事的人。”
很多人觉得奥巴马的成功归功于他的幸运,事实上这是对奥巴马极其不尊敬的。诚然,在竞选的过程中奥巴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幸运女神的光顾,但是他的实力,他大丈夫的精神才是他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他不会因一时的不如意,而让自己陷入颓废的境遇,似乎那些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他总是能很适宜的转化自己的心情,让自己更好地从那些烦恼中走出来。
在整个竞选过程中,由于奥巴马的一些政策触及到某些特权阶层,于是便给了对手打击的机会,这些人利用自己的人脉使奥巴马在某些州的得票率大大下降,导致奥巴马在这些州落败。不仅如此,还有有些极端分子高举反奥标语到奥巴马的办公地点高声抗议:“奥巴马滚蛋!我们不需要奥巴马!”
面对失败和抗议声,奥巴马处变不惊,他微笑着安抚竞选队员:“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就是竞选,我们必须面对。”在与希拉里争夺民主党候选人资格时,奥巴马在一个原本胜券在握的州失利,使得原本远远落后于自己的希拉里大大缩短了与自己的差距。对此,他的竞选团队都沮丧不已,但奥巴马却并没有在意,反而迅速从失利中脱身而出,甚至对自己的助手说:“伙计们,我们没时间把精力浪费在这场失利上,现在,我们得赶紧准备下个州的计划书。”
这就是一个名不经传的黑人总统,总是能很坦然地面对一些对别人来说非常棘手的事。他清楚地知道,很多事情一旦发生了就不能再改变,一味地深入追究,只会让这些干扰到以后的路,而且他也相信,既然自己能拿起这些东西,那么就应该做好失去它们的准备。在没有站在竞选台之前,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黑人小伙,即使在竞选台上败下阵来,他还是一个黑人小伙,虽然有些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是对奥巴马来说,并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
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他身边所有的人,他们觉得一个有志于当领袖的人如果太斤斤计较,太容易被一些事情左右,就不具备成为一个领袖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他真正能够拿得起放得下,他永远往前看,而不是让过去成为自己的羁绊。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得到了美国人民的认可。这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只有那些真正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才能够做到这些。
拿得起放得下不是玩世不恭,也不是自暴自弃,它是思想上的轻装,有拿有放才不会终日郁郁寡欢,才不会劳累乏味。
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种乐观,一种洒脱,一种成熟,一种人情的练达,一种调整心态的妙招。但是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难。所谓放得下,是指一种心态,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之轻松自如。泰戈尔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可称得上是幸福的放。
但是生活中的事却与之相反,我们都明白这样的道理,要拿得起放得下,可是当自己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却很难真正地做到。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还没有真正地培养起自己的责任意识。
拿得起放得下是告诉你做事要坦然,要明白世界上的事都是相辅相成的,有得必有失,有失同样也会有得,是一种淡然处世的生活哲学。所以,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是自己能够拿起的东西,就一定可以放下,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的心志会更加成熟,我们也会更加接近成功。
释放自己的热情,是对人生负责
只有热爱,才能让你的思想,你的行动百分之百地投入到你所从事的事业当中,如果你没有完全地投入进去,又怎么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呢?只有百之百地投入,才能让你从一个平台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平台,并且让你更清楚地看到什么才是自己所需要的,什么才是自己应该去追求的。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没有热情,那么你很难想象他能做出点什么成绩来。因为只有热爱,才能让你的思想,你的行动百分之百地投入到你所从事的事业当中,如果你没有完全地投入进去,又怎么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呢?同样的,百分之百地投入也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的一种责任,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
但是,现实中的我们却很难对一件事做到百之百地投入,我们总是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成功,并且幻想着成功之后的情景,这就好像是自己给自己画了一个巨大的饼,而自己在饼的中央整天地胡思乱想,并不为之做出一点实际的事来。这种热情是可怕的,它会将你带入一个可怕的虚妄之中,我们所需要的是为事业奋斗的热情,需要的是对理想的绝对热爱,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自己的天地。
奥巴马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所从事的行业里,他都做到了完全地投入,尽管有些事是他所不喜欢的,但是他也会如此,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心态,使得他能做好每一件事,使得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美国的现状。无论是在社区工作,还是哈佛评论时期的工作,他都是如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全的奥巴马,一个释放着自己热情的奥巴马,如此怎会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1991年奥巴马在哈佛大学的法学院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又回到了芝加哥,哈佛的三年学习生涯,让他更加看清楚了这个社会,他知道,现在是需要变革的时候了。现在的奥巴马已经三十岁了,他是曾经的社区积极分子,刚刚从很有威望的《哈佛法学评论》的主编位子上退下,同时他也是第一位坐上这个位置的非裔美国人。
现在,羽翼饱满的他决定向自己所期盼的那条路走去,他准备继续他的重组芝加哥黑人社区的斗争,但是那个城市当时的状况却给他的热情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奥巴马说:“就在我回到芝加哥的时候,我看到了整个南边社区腐败加速的迹象。”在奥巴马看来,那里的街区更破旧了,孩子们更暴躁不逊了,更多的中产家庭搬到了郊区,监狱里关满了年轻人。他还说:“我甚至很少听到有人说我们究竟做了什么让我们的孩子们的心变得如此冰冷,或者我们应该一起做些什么去纠正他们的道德指南针的方向——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这就是奥巴马回到芝加哥时所看到的社会,这样的景象对这个充满斗志的人来说是一种无情的打击,他看到了美国真实的一面,看到了美国人的贫穷和萧条。他要改变这些现状,那么就必须让自己拥有权力,拥有为这些贫苦人民说话的权力,那样的他才有分量,才能挑战维系美国当下格局的权威。
在进行了三年的法律实践和民事活动之后,奥巴马决定投身政治。
他说:“当初竞选伊利诺伊州的州长是因为想要为那些受苦的孩子们创造就业机会和一个好的未来。”奥巴马竞选南边13区的民主党候选人时,还有人告诉他,他们认为奥巴马可能太独立了,他应该为确保当选而做几笔交易。
在奥巴马看来,他们都有这种扑克筹码的心理,他们想保住自己位子或者晋升的想法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在这些人看来,他们拥有着更多对权力的欲望,但对美国当下却完全不了解,更别谈什么改变。如果一个人没有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内,投入百分之一百的热情,那么他很难能在这个领域里做出些什么来。
他们把政治当作完全的商业游戏,政治竞赛是他们讨论的全部,奥巴马不想和他们讨论这些问题,因为他觉得要么就给美国百姓做出点实事,要么就不要投身到政治当中。他要做的与这些人不同,他追求的是另一种生存状态,他不需要这样一种把政治完全被当作是一种事业的朋友。
奥巴马不需要另一个事业,作为一个民权律师,教师,慈善家和作家,他已经适应了每天工作12小时了。他把政治当作是实现他真正热情和理想的方式:组织社区。奥巴马认为官员在克服美国黑人社区的政治瘫痪问题上可以做出很多努力。
他认为他们可以带领他们的社区走出绝境:取消隔离的不现实的同化政策——帮助一些能向较高经济和社会地位流动的黑人“上升、赚钱、搬出去”——黑人的怒气和黑人民主主义的不实用政策也扭曲了现实,而不是把普通人组织起来或者为变革制定比较现实的日程表。
奥巴马对政治表现出了十足的热情,当我们在谈论奥巴马当初为什么会投身到政治中去时,就不难明白,正是理想的热情,使得他一点一点地接近政治事业,因为只有投身到政坛当中,才能让他的理想有实现的机会。如果说,他只是为了一份工作,那么他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努力,但是当他看到萧条的美国,看到美国人民的生活现状,他感到了一种绝望和可怕的死灰之气,这些需要有魄力的领导者来改变,需要一个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来打破。
历史选中了奥巴马,美国人民选中了奥巴马,他无路可逃。他一点一点地向政坛靠近,有很多时候甚至连他自己也没有感觉到,因为他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投入了百之一百的热情,这种热情让他从一个平台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平台,并且让他更清楚地看到了什么才是自己所需要的,什么才是自己应该去追求的。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做到完全地投入,才有可能在这个行业中做出一点什么来,对于理想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热爱我们的理想,不热爱我们的工作,总是以浮夸的姿态来面对人生,那么成功只能是一种幻想。所以,请不要吝啬你的热情,让自己完全投入到理想当中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