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抓住成功的机会,不放过每一种可能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很多人在感慨生不逢时,抱怨上帝没有给他创造成功的机会,但事实上,这样的想法往往是错的,因为当机会出现在眼前时,他们并没有抓住,而是让机会从眼皮底下溜走。只有善于洞察机会并抓住机会的人,才可能获得成功。
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即使再优秀,如果生不逢时,或者不会在最恰当的时候将自己“卖个”好价钱,其结果与“高买低卖”,在别人挣钱的绩优股中亏本,也没有什么两样。你可以说这是运气,但更是一种把握机会的能力。奥巴马这次盯上了伊州仅两个名额的联邦参议员一职,那可是一个州里为数不多的最高政治职位之一。
联邦参议员的名额马上要进行改选,而当时的参议员彼德·菲茨盖罗德看来在自己的职位上干得并不是很开心。这是因为彼德是个共和党党员,也是个政治实力相当不错的政客,可是奥巴马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彼德干得不是很顺手,也不是一个很有业绩的政治家。奥巴马如是说:作为一个民主党的挑战者,他有很好的机会击败这位在任的菲茨盖罗德先生。
奥巴马也深知,人脉和金钱及由此获得的优势选区选民的支持,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而他在这诸多方面还几乎是两手空空。但奥巴马喜爱政治,喜欢当个政治家。他认为自己能创造奇迹。面对别人的反驳,奥巴马说道:“我当政的目的是要改变政治和改变政治议题的优先度,是为了为那些平凡的人谋取他们应得的福利。我相信我能做到这点。但是,如果我继续待在现在这个伊州参议员的位置上,即使再给我二十年的时间,我能做的事也相当有限。”
同时,他的参选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当时奥巴马的两个女儿分别为两岁和四岁。如果他当选,最大的差别就是要从州府搬到首府,离芝加哥的家远了点罢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一直住在芝加哥,况且他的妻子米歇尔也已经适应了这个“不顾家”的政治家丈夫了,他很容易就得到了来自家庭的支持。
很快,奥巴马就洞察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他告诉他的助手们和党内同人:这是一个难得的击败共和党的机会,我们必须拿出最后的勇气,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正如奥巴马所料:虽然最近几十年来的美国历史,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大多数是共和党人,民主党人偶尔会获得一些机会。但是如今的共和党正进入低谷,政治地盘正大面积失守,政治大环境对民主党人正有利。在共和党内部除了彼德外,目前还没有什么强劲的对手,而彼德的政绩不佳,人们埋怨较多。所以,对奥巴马来说,这简直是天赐良机,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到了2003年元月,他正式宣布,决定竞选民主党的党内提名,以便角逐联邦参议员一职。他在心中已经做好了苦战的准备,事实上,在几个月之前,他就开始造势了。有一次,他在芝加哥的联邦广场的一次集会上,就慷慨激昂,大谈美国卷入伊拉克战争后所面临的危险。认为那是一场错误的、不应该发生的战争。通过这次演讲,奥巴马成了当地反战的领袖了,虽然那时他还只是一个芝加哥市这个地区的地区性名人,在伊州其他地方他还依然是默默无闻,就更别提在全国范围了,但他是民主党人正需要的斗士。
更让奥巴马想不到的是,同年4月15日,在他正式宣布参选联邦参议员后才几个月,作为当任参议员的菲茨盖罗德竟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宣布将不再参选连任。如此一来,奥巴马避开了一个主要的竞争对手。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
事实上,即使菲茨盖罗德参加选举,也不会给奥巴马带来太大的麻烦。虽然当任者连任竞选,通常有许多优势。当任者是上一届的赢家,曾得到过多数人的支持,人气人势都超过他的竞争对手;当任者的知名度当然是奥巴马远不能比的,而要拉平这一点,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选举对政治家来说很重要,但对许多小选民而言,只是名字的不同而已。没有现任者连任竞选,说明这个职位现在是真正完全开放了,都是新人,竞选将会容易得多。所以事后,奥巴马信心十足地开玩笑说:“我当时真的是相信自己能击败他,可惜他却不给我这个机会。”最后奥巴马成功当选联邦参议员。
每个年轻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设计师,可以说你的命运就是由一连串的机遇联结而成,如果一味抱怨失败,而不去寻找和创造机会,将会让你一事无成。你的一生是否精彩,关键在于你能否抓住人生的机遇,尤其是在你二十几岁最有发展潜力的年龄阶段。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你只要抓住了机会,就可以乘风破浪,跃上成功的颠峰。如果错失了机会,我们就可能让唾手可得的成功擦肩而过,因而懊悔不已。在某种意义上,机会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世界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谈到他的创业史时,也只说了一句话:“压倒一切的是时机。”所以,我们应该从失败的抱怨中走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更明确的定位。如果我们埋怨不被机会光顾,在那里自怨自艾,又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呢?在实践活动中,如果年轻人能在时机来临之前就识别它,在它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动,那么你就很可能获得成功。
认清自己的优势,摆正所处的位置
成功是建立在自己的优势之上的,只有正确地认清自己的优势,并将其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才可能击败对手。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清楚自己的能力,更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把握局势,做出最好的应对。
每个成功人士身上都会有一种气场,而正是这样的一种气场才使他变得与众不同。在奥巴马身上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敏锐感,它让奥巴马可以清楚地认清时局,并且使他对自己的优势有着明确的把握。
早在1月16日,奥巴马就在个人网站上声明成立一个“考察委员会”,依据美国的传统,在正式宣布参选之前设立“考察委员会”为的是起到“晴雨表”的作用,可以全面考察竞选的前景,包括选民的反应、媒体的报道、党内大佬的看法等等。1月17日,奥巴马向联邦选举委员会提出了《奥巴马考察委员会》的文件。依据美国的竞选法规,成立了考察委员会就可以筹集竞选资金和雇用竞选工作人员。奥巴马说:“我准备和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交谈,努力倾听和了解这个国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总统竞选活动是否能促进国家整合。”
在决定是否参选之前,奥巴马曾对他身边的助手说,他认为希拉里是他获得民主党提名的最大障碍。他的助手们曾警告他说,曾经在2004年竞选总统、后来成为约翰·克里的副总统候选人的爱德华兹也不能轻视。很多人以为,奥巴马的最大弱项是缺乏“经验”,可是,他宣布竞选的演说中对此直言不讳:“我知道我学习华盛顿派的时间不够长,但是,我的从政时间又长得足以知道华盛顿派必须改变。”
如果我们分析美国当时的政治局势,不难发现2008年是民主党的丰收年。伊拉克战争的旷日持久,经济发展的裹足不前,房地产市场的节节萎缩,都预示民主党可以继2006年中期选举的胜利一鼓作气拿下白宫。但是,从民主党内部的情况来看,奥巴马的参选显得有点操之过急。
自2004年克里竞选总统失败后,民主党党内就一直看好希拉里,而且,希拉里在2006年中期选举中以高票连选连任联邦参议员,而希拉里自己和她的助手也觉得民主党最后的候选人非她莫属。从经历和经验来说,奥巴马其实并不占有什么优势:民主党参选的候选人中,希拉里、拜登、多德和理查森都有丰富的立法或行政经验,而奥巴马在华盛顿联邦参议院的“工龄”还不到三年。
虽然美国的人口结构近几十年发生了巨大变化,白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但是他们是否已经成熟到可以把一个少数民族候选人送进白宫还不得而知。如果全面考察奥巴马当时的情景,不难发现,奥巴马的优势和他的劣势一样显著,甚至还有过之。因为他高大,英俊,聪明无比,而且拥有出类拔萃的口才和一种别人无可比拟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和魅力。在民主党2004年的党代会上他发表了脍炙人口的主题演讲,是党内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并且他在芝加哥有雄厚的支持基础,身边有一批极为能干和精明的助手,他们跟他一起夺得了2004年竞选参议员的胜利。奥巴马在进入参议院后,跟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同事相处得很好,特别是在年底中期选举中,他为党内同人竞选和募捐,建立了很好的人缘,在很多州都布下了自己可以使用的网络。
然而这些都不能成为奥巴马竞选总统最有利的武器,我们不能忘了,奥巴马早在2002年10月就在芝加哥街头发表了反战演讲,特别是对他威胁最大的希拉里和爱德华兹2002年都曾在参议院投票支持布什出兵伊拉克。2007年6月3日,民主党各候选人在新罕布什尔州展开了一场辩论。希拉里在辩论中说她并不后悔自己当时投下的一票,她说:“投票的时候是真诚的。”“我是纽约州的参议员,我曾经亲眼看到一小撮恐怖分子可怕地摧残我们的国家,我认为现在我们比过去更安全了。”
在之后的整个竞选中,希拉里一直拒绝为当时自己投票道歉,而这种固执可能让她最后丢失获得提名的机会。爱德华兹2002年也投票支持布什,后来他承认自己当时并不了解整个情况,并为自己当时的一票向所有选民道歉。在宣布竞选之前,奥巴马的竞选资金募捐机器已经全部布置完毕。到2007年第一季度结束,奥巴马与希拉里募集到的竞选捐款不相伯仲。奥巴马共筹集到2500万美元,共有10万人捐款,其中5万人是通过互联网捐款。在同一时间里,希拉里共筹款2600万美元。在第二季度,奥巴马募集到3250万美元,希拉里募集到2700万美元。
奥巴马是否参选的决定只有他自己能够做出,他清楚地知道他会为此付出多少心血,他也知道他的家人会被卷入政治纠葛,他更知道失败之后要再爬起来的艰难,但是他还是决定去一试身手。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与他的精神价值有关,是理想促使他迈出了这一步,同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完全有可能胜出,并且他知道自己身在哪里,对他所在的国家有着深深的爱和了解。
奥巴马认为:美国人从本质上讲是善良、温和和讲道理的,他只要能把他为什么参选的道理讲清楚,无论是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还是其他人种都会投他的票,因为他们都是美国人。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以真诚赢得了美国选民的支持,以自己出众的口才赢得了一阵阵喝彩声。他不放过每一个可能战胜对手的机会,他勇敢地走出了常人不敢走的那一步,而当我们再度回首时,发现在他身上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睿智,他及时地洞察了当时的局势,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并以此为基点,给他的对手一次次致命的打击,最终他成功了,成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
把握机会,更需要坚定的信念
信念可以使贫困的人变得富有,可以使黑暗中的人看见黎明的曙光,可以使绝境中的人看到新的希望,可以使难以触摸的梦想变为现实。如果一个人丧失了信念,那么他的未来将会变得无比灰暗。所以请坚定自己的信念,让未来的阳光更加可爱。
每一个成功的人,除了拥有伟大的理想,还拥有非常坚定的信念,他们坚信自己的未来,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事实上也是如此。正是这样的一种信念,使得他们度过人生的低谷,抵抗了生活无情的压力。奥巴马在竞选美国总统之前,也曾遇到过不小的打击。在2001年9月11日,一场可怕的袭击让整个美国的命运发生了改变,这也给奥巴马带来了消极影响。因为奥巴马这个名字一听就有浓郁的伊斯兰味道,而在当时的环境中,一切和伊斯兰教有关的内容都被打上了怀疑和仇视的印记,所以不管奥巴马以前有过什么样的成绩,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对于他来说都是无法预料的打击。但是,奥巴马没有败给这种打击,他更加出色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用实际行动给了美国人民最好的证明。
奥巴马是一个典型的和平主义者,他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这可以说是给他最好的奖励。在他坚持和平发展这条路线时,曾遭遇过很多的阻碍。在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将矛头对准伊拉克,美国方面坚持认为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伊拉克驱逐了调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联合国核查人员,并且拒绝他们再次进入伊拉克。这一事件给了布什总统以口实,他旋即要求国会授权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美伊战争似乎已经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了。
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却出人意料地站在了反战的立场之上。他在芝加哥2002年10月2日的反战集会上公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贸然开战对美国并没有好处,而且会带来国际化的影响。在布什的煽动和鼓吹下,萨达姆简直就成了恐怖主义的代名词,是美国国家安全明显而现实的威胁。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择和民意相左的态度,对奥巴马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而且这也直接影响到他于2008年所参加的总统竞选。
事实上,要想获得民主党的提名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当时和奥巴马一同竞争的民主党人一共有七位,其中最大的威胁莫过于豪尔。豪尔是一个富有的商人,计划斥资数百万角逐提名,来势汹汹,志在必得。面对豪尔的进攻,奥巴马则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他极力寻求非裔美国群体和党内自由派人士的支持,其中包括著名的杰克逊牧师。那些真正为黑人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声誉并非是靠金钱和广告堆起来的,奥巴马勤恳服务社区的记录和在州议会优异的表现有力地证明了他的能力和诚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