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
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其他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应用停顿。
如果不仔细揣摩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三)朗诵时应注意的问题
1.机械发声
“见字出声”的表现,究其原因是:考生只动口不动脑、不用心,准备稿件的时候不动脑子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和意图,不用心去体会作者的心情、作品的细节和作品的意境。
文学作品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用心良苦的,每段话之间都有亲缘关系,每个层次都体现了作者具体的意图,考生准备稿件时要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另外,在朗读的过程中,考生的精力要完全集中到作品所营造的世界中去,大脑和心灵都要随着作品内容的推进而兴奋地思考、感受,致使自己备受感动,并且及时地把当时你的所想所感用声音传达给听众。这样,你才与作品融合在一起并呈现在听众面前。
2.声音呆板
“学生腔”就是不顾稿件内容,不仔细感受和体会每句话的情和意,以一种呆板的、格式化的声音形式朗读。
还有一种固定的腔调是句尾的字音节拖长、语调上扬或甩带,上一句话的尾音和下一句话的首音粘连在一起,整句话的语流呈现出粘连的波浪样式,形成一种“唱调”。
“唱调”的另外的一种表现就是我们俗称的“和尚念经”,即那种根本无视句法结构、语句内容和作品特色,闷头念完交差的调子。它的形成说明有的考生疏于思考作品每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一种很偷懒的做法。
典型的“学生腔”还有一种,就是有规律的抑扬顿挫,同“和尚念经”性质是一样的,只不过语言上下起伏的幅度加强了,但仍然让听众感到昏昏欲睡,因为那是简单机械的声音重复而已,没有信息和情感变化的冲击力。
3.束手束脚
朗读时总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束手束脚放不开。的确,朗读和我们平时说话有很大不同。朗读时,我们已经从日常生活中暂时脱离出来,进入文学作品给我们营造的语境中,我们的感情要沿着作者设计的道路延展,在短短的三分钟之内,集中、浓缩地释放出来。那时的我们已经不完全是日常生活中的我们,而是沉浸在作品中和作者同悲同喜的我们。
另外,当主考老师要求考生模仿时,考生一定要全神贯注地感受主考老师的语气,把握他的语调,放下包袱,大胆模仿,否则会因为心理的因素失去一个好机会。语言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尤其是一些艺术语言的表达,模仿可以开拓思路,增长见识,所以考生一定要有较强的语言模仿能力。
4.自言自语
要切记一点,我们朗读是为了让别人听的,不是自言自语,不是自我陶醉。要知道,朗读稿件要把主考老师当成听众,让他们的心跟着你走。你要设想你朗读这句时他们的感受会怎样,朗读那段时他们又有什么反应,这样你的朗读就有了对象,和对象(也就是听众)之间就有了交流。随着交流的进行,你和听众的关系就越来越紧密。你必须坚信主考老师虽然看过指定稿件,但你的朗读要能够让他们加深印象或者获得新的感受,听你的朗读比看稿件要有趣味得多。这样,可以激发你一吐为快的愿望,让你的语言像青春的生命活泼跃动地从你口中涌出。
(四)朗诵参考例文分析
要朗诵好稿件,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好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1:《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我的“自白”书》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共产党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共产党人誓死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例3:《向日葵》
不知太阳上白天仰着脸——有啥秘密,瞧呀,瞅呀,引逗得你哟夜晚低着头——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
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思索。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白天仰着脸——/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
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
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地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作品表现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二、即兴评述
即兴评述是影视专业考试中较有难度的一项测试。即兴评述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快速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口语的表达能力以及临场不慌的心理素质。它要求考生思维敏捷,快速组织语言,记忆力强,同时,它也是对考生知识功底、文化素质的检验。
(一)即兴评述的概念
即兴评述实际上就是一篇口头小议论文,一般要求不超过五分钟,不少于三分钟。准备的时间也不长。它的考试方式是:考生抽取一个题目或者是一篇材料,然后,根据这个题目进行构思,考生抽取题目后准备五分钟左右,进入考场,最后完成四五分钟的评述,期间考生不能携带任何提示性的材料。
即兴评述的题目都是议论性的,内容的范围基本上都在高中生的知识、生活常识、社会认知的范围之内。比如:《你如何看待中国加入WTO》、《你如何看待高中生买手机》、《你如何理解勤能补拙》等类似这样的题目,都是高中生可以驾驭的知识领域,关键是考生在评述中要能够思路清晰,评述有据。
(二)即兴评述的技巧
1.确立主题
考生抽到一个考题,首先要认真审题,知道题目要你议论的是什么,确立题目的主题,这是评述的第一步。主考老师一般在考生抽取题目后,都让考生把题目出声朗读一遍,目的就是让考生明确并且记住、记准考题。当考生下去准备时,要有一个明确而正确的观点,也就是你要评述的命题,这是“立论”的含义。观点既要明确还要正确,只明确不正确也不行。有了明确而又正确的主题,才有观点可评述,有观点可表达。
命题评述的主题有两类,一是既定主题,一是待定主题。对于既定主题的命题评述,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思考并评述。比如,抽到的题目是:《电视广告不宜过多》、《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我希望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这样的命题,很显然是既定的主题,考生可以直接考虑从主题切入,进行结构构思、内容组织,然后展开评述。
如果抽到待定主题的命题题目,考生需要尽快立意并确立主题,因为只有确立主题评述才能进行结构构思、内容组织。确立的主题是这个评述题目所展示的思想内容,这个主题需要被提炼成为一句话,即主题句。比如,抽到的题目是:《我中学时代的一个同学》。考生首先需要选择一个要讲的人物,并且要确定讲他的哪些资料,然后根据主题构思结构展开评述。
2.构思评述
确立了主题,就要迅速围绕自己的命题主题构思一个评述提纲,理清你评述的思路。考生因为准备的时间较短,又不能写提纲,所以评述提纲也只能是一个大致的提纲,而不是详细的提纲,关键是把评述的结构建构起来。这时考生的思维要积极活跃,思路要尽量开阔。
评述提纲的框架:
(1)形成开场白
面对抽签拿到的评述命题迅速思考开场白,提到开场白,大家都很清楚它的重要性。就好比一个人的脸,好比初次见面时的第一印象。有些同学的开场白很一般,没有什么特色,也就不太容易给考官留下印象,没有印象,很可能意味着你即兴评述的面试失败。因此,考生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给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需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场白,让考官从混混沌沌的神情中觉醒,有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么,考生的即兴评述就成功了一大半。开场白可用引言、故事、描写、设问等带有文采与哲理的句子引出之后的评述正文。
(2)评述正文
确立了主题观点,形成开场白之后,考生就要迅速围绕评述观点思考一个正文的评述结构,理清议论的思路。一般的思路是,首先对命题所展示现象的利弊进行评述,既有正面肯定又有反面批判。其次需要把现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前因后果。最后,提炼自己的观点。
对高中生买手机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一题,我们的结构可以这样设计:
①分析利弊
首先你需要评述“高中生买手机”的利弊。高中生买手机的危害性在于它可能会影响学习、影响学校的风气,以至于辜负老师父母的期望。同时高中生买手机对高中生也有有利的一面,有手机可以方便与父母联系、遇事可以随时找到帮助等。所以高中生买手机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②联系实际
其次,你需要把高中生买手机这一现象与社会联系起来。高中生买手机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同时高中生作为一名即将升入大学的学生,他们目前的任务是好好掌握科学知识,他们没有踏入社会,所以他们没有必要买手机去过多参与社会的事务。在这一段落里,你可以正反评述,你需要评述出现这一现象的缘由与社会深层次原因。在这一段落里考生需要把这一现象上升到社会发展的角度或者人生观的角度进行评述。
③提炼观点最后,考生需要提炼观点。在联系社会实际的评述中,你可以正反评述论点,但是在评述的最后一部分提炼观点中,你要有自己的观点,你需要向老师展示你对“高中生买手机”现象的态度。你是赞成这一现象还是反对这一现象,在这最后的段落中要有明确表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要总结提炼。最后,针对这一现象发出呼吁、倡议。结尾好像一出压轴戏,也就是最见功夫的点睛之笔。结束语要概括一下全篇所讲的内容,此时,一定要把抽到的那个命题的原话结合到结束语中去,根据原话来引出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