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异界都市休闲之旅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三十六章

第1卷 第三十六章


  陈冬记得在学校的文艺小组里,样貌与众不同经常成为大家异样目光关注中心的严敏擅长的是乐器演奏,和陈冬牛鑫夏红梅算是“同行”。几人都是为那几个能唱能舞的同学做伴奏,或者表演演奏。

  因为学校条件有限,会乐器的人数也有限,基本上大家各种乐器都会点以应付不同的表演要求,都算是多面手,就是专业性普遍不强,不过一个普通的基层中学也不能要求太高了。

  虽然各种常见的乐器都会一点,但是要论喜欢和擅长的,严敏最喜欢最擅长的是高大上的小提琴,是她奶奶教会她的,她拉小提琴的样子很优雅,自信而美丽,伴随着动听的旋律,令人着迷。她自己也曾经说过,音乐可以让她忘记烦恼,在音乐里,她可以找到自我。她还有一只奶奶保存下来传给她的小提琴,叫什么维尧姆小提琴,据说是个世界名牌,是她奶奶从娘家带出来并唯一保存下来的纪念品。

  那时候陈冬不懂什么名牌,就是对那个暗红色樱桃木琴盒印象挺深,上面有两排蚀刻并镶嵌银丝装饰的不认识的外文字母,不是英文,也不是俄文,后来才知道是法文。

  严敏跟奶奶学会的俄语和法语。陈冬和陈夏也会俄语,跟母亲学的,所以和严敏多了一个“共同语言”。只是为了不过于和朋友们产生距离感——除了陈冬兄妹,周围的好朋友们没人懂俄语,即使是陈冬也不是特别精通,比她的水平差很多。所以平时只在极少数情况下,私下里偶尔用俄语和陈冬或陈夏对话几句。并且和陈夏的交流远超过和陈冬的。

  善解人意的严敏很少在朋友面前表露她的语言才华,她的好强倔强从不在朋友们面前表现出来。

  陈冬倒是没想到,自己在平行世界里,俄语的水平远超过自己当年在少年时期曾经达到的水平,他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或许大脑负责语言的区域在平行世界发生了变异?

  至于法语,跟着学了了几个单词之后陈冬就放弃了。在将来上高中以后,倒是经常听她用法语朗诵某些文章,很好听的样子,就是听不懂,不明觉厉。

  和严敏擅长西洋乐器不同,陈冬最擅长的就是二胡这个传统民乐器,牛鑫擅长的是打鼓,对打击乐器很喜爱,能“打”。夏红梅擅长笛子和小号,比较能“吹”。

  陈冬的父亲和母亲都拉得一手好二胡,算是家庭影响,所以他和妹妹陈夏都会这个,水平倒是只能算是入门,毕竟这不是两兄妹真正喜欢的。他和妹妹都喜欢弹奏吉他,不过这是上中学以后才学的,学的时间不长,但是水平还算不错,至少比同学校其他男生弹的要好。

  家里两兄妹共同拥有一支红棉吉他,这不是买的,而是和父母交好的一位下乡知识青年送的,这位被兄妹两个称呼为秀秀姐的女知青姓于,省会滨城人。在农场期间曾经在陈冬家里借宿过长达2年时间。她参加了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次全国大考,是第一批以大学生身份回城的省城滨城知青,后来的发展就很顺利,在未来成为许多成功人士之中的一员。

  当时还小的陈冬对她的印象就是高高的个子,一条乌黑的麻花辫,以及圆圆的苹果脸,以及有着长长眼睫毛的乌溜溜的杏仁睛,笑起来声音脆脆的很好听,眼睛弯弯的很好看,还有就是她身上总有一股很好闻的香气。于秀很会打扮,她的行为举止充满了女性特有的韵味,和来自沪城的陈冬母亲刘慧一样,对于当时作为近邻的梁家四姐妹影响很大,而且因为年龄和四姐妹更接近的原因,相比刘慧,少了敬畏多了亲近,使她们的共同语言更多。

  那只吉他是于秀在陈冬前年上初中时送他的礼物。

  当年于秀初到陈冬家时陈冬才五岁,而这位秀秀姐当时才十七岁。于秀回城后依然和陈冬家以及老梁家这些感情好的农场人家保持着联系,其中就属和陈冬家最密切,当年在农场期间,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陈冬父母都非常照顾她,而她能第一批考上大学,刘慧陈华两口子对她的帮助很大,她是感恩的。

  ……

  农场师资条件有限,不管是歌舞表演还是音乐绘画,学生们即使有天赋也难以真正出彩,所以严格来说都只是业余兴趣爱好而已,主要还是学习文化课为重点。特别是上初三以后,在文艺小组的活动逐渐减少,下半学期基本都不再参加,就是为了不影响学习,文艺小组逐步交给学弟学妹们继续。这是农场林场大多数学校的普遍状态。值得一提的是,陈夏是新一代文艺小组里的“核心”之一,在表现上要比她的哥哥出色的多。

  临河这个地方,水平较高专业性强的职业艺术团体就是临河农场以及临河林场的两个总场文工团,最专业最有名。

  当年大量知青来到临河的时候带来了大量艺术人才,两个文工团在省内甚至全国的农垦系统也曾名噪一时,经常参加省级以上的汇报演出,为临河争得过不少荣誉,连带着农场机关幼儿园的“小红花少儿艺术团”和林场总场机关的“山丹花儿童艺术团”也很有名。

  两大场文工团既合作又竞争,典型的“百花争鸣,争奇斗艳”。就是各农业或林业分场工会下属的的由干部职工兼职的艺术表演队,在本地也是很著名的业余艺术团队,同那些同样由干部职工兼职组成的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团队一样,各有特色各擅胜场。每当节假日,他们的表演与比赛活动都会引发人们空前的热情,为当地老老少少带来了无数的欢乐。

  只不过从几年前改革之后,追求经济效益(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影响下,文化艺术团体面临着搞创收自谋经费的压力,在体制改革中也渐渐变了味道,不再那么纯粹,渐渐没落了。在未来更是成为挂靠在单位里实际自负盈亏的私人承包的艺术“企业”。至于各分场的艺术表演队体育运动队早早就解散了,也沦为自娱自乐的自发活动组织,往昔全场上下齐欢乐全民参与艺术与体育活动的盛景不复存在。

  ……

  周晓楠和严敏同陈冬几人关系虽然处的挺好,但是当然没有四个“兄弟”之间这么近。

  大概因为陈华和刘慧比较有“威严”,平时小伙伴们一般都不会去陈冬家玩,更别说周晓楠和严敏这两个来自连队和四个“四人寸头帮”关系要更远一点的女生了。所以大家很有一点“兴奋”感。

  “你们明天还是去临河玩吗?”夏红梅和周晓楠严敏从宿舍出来会和三人后,夏红梅首先就问这个。陈冬几乎每个礼拜都会去临河逛书店,这是陈冬从小到大养成的习惯,夏红梅林大伟和牛鑫也因此常常陪他去。

  得到肯定答复之后夏红梅有点遗憾,搭着陈冬的肩膀说道:“我下午要去我姨家,正好和晓楠严敏一起赶三点半那趟班车。今天是我姥姥生日,我妈上午就去了。我估计最快也要明天下午才能回来,哎呀时间赶不上,明天不能陪你去临河玩了。”

  夏红梅大姨家是天鹅分场的,离这里将近五十里路,要是没有方便车,那就只能搭公交。

  “少去一次临河也不会死,你就安心的去吧。”一向最能搞怪的牛鑫对她说:“想要看漂亮脸蛋,有林姑娘在就可以了,我们不会想念你的。”

  “滚,死胖子,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林大伟怒喝,相比大多数男生,林大伟的声音确实有点“柔和”,不是那种娘气的尖利,而是单纯的“中性”化,有点像是呆湾那个著名歌手张某的声音特点。但是如果他有意模仿京剧花旦唱腔,或模拟女子发音唱歌或说话,就会惟妙惟肖的给人雌雄莫辨的感觉。

  林大伟的叱喝迎来牛鑫笑嘻嘻无所谓的耸肩,然后就是不管不顾死皮赖脸的凑上去勾肩搭背。其实男生女相秀气的过分的林大伟并不在意兄弟们叫他的这个外号,但是换成别人这么喊他,他绝对会翻脸。

  有件事陈冬一直不解,明明是胖子和林大伟言笑无忌,经常搂搂抱抱打打闹闹,可为什么有人恶趣味的猜测传言自己和林大伟是“一对”,却不说牛鑫和林大伟有那种关系呢?自己虽然和“小伟”(大伟被叫成小伟也是一种趣味)也够亲密,但是论“亲密度”应该没有牛鑫这么夸张才对。

  学校里确实有几个因为好奇心而以玩笑打闹的形式,私下里或半公开的经历过特殊爱好体验的男生,有住校的,也有不住校的,知道他们做过那种事情的人不算多但也不少,大家都当成稀奇看待,没有去向老师家长告密的。

  自己和林大伟不论是实际,还是表象,什么都没说过也没做过。两人不论咋看,都应该和他们完全不一样才对。这黑锅背的有点冤。

  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六个青春活力的少男少女们步履轻快的离开学校大门,沿着主街向分场中心地带跑去。

  途中,碰到了正在往家走的林大伟母亲姜红岩,几人礼貌的打过招呼,林大伟告诉母亲中午不回家吃饭不用准备他的饭了,姜红岩只是例行叮嘱了两句就不再管了。

  姜红岩是从梁大锤家离开的,之前她去看望了自己的侄媳妇梁燕,然后拒绝了梁家的留饭,想在孩子放学时间赶回家给小儿子做饭尽尽心意关心一下小儿子,结果现在看起来用不上了。不过也正好,她本来打算做好饭就赶回总场的,要去赶发往管局的那趟班车。她这段时间比较忙。赶上这个休息天也不能消停,还要紧着去管局自己娘家办事,她家老林谋求工作调动的事情一直是她在出面运作,借助了在管局人脉很广的娘家。现在这事情已经初步有了眉目需要抓紧时间趁热打铁把前期准备做好。有机会就要多跑几次,和相关人士联络感情是必须的。

  在林大伟家里,姜红岩才是真正说话算数的那个人。林爸有今天的成就和她的帮助分不开。林大伟父亲作为红旗分场第一副手,年纪反而比一把手陈华还大几岁,如果他想要追上陈华的脚步,调出红旗是必须的一步,这一步目前就是她在主持运作的。

  目前正处于农忙季节,姜红岩知道自己丈夫一般白天都没时间在家,不是下基层调研指导,就是坐镇机关处理各种繁琐事项,中午饭都不会回家吃,在连队或机关食堂对付。这几天一把手陈华请假一周不在,他身上的责任更重,所以至少这段时间是顾不上家里的。

  林大伟的两个哥哥已经参加了工作,分配到了不同的连队上班,都还没有成家。平时不到休息日也不会回家赶上,农忙季节更是长期不回来。所以,姜红岩一走,家里只剩下了林大伟一个。不过姜红岩并不担心小儿子,一来林大伟自理能力不查差,不仅会做饭,就是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之类的细心活也是一把好手。二来她很清楚自己儿子和陈冬牛鑫关系好的像亲兄弟似的,平时蹭个饭借个宿之类的完全没问题,放个假父母长辈更不会介意,所以她对小儿子完全不用担心。

  这个时期,稍微年长一点的家庭,有三个两个孩子都算是正常数量,四个五个甚至更多子女的家庭也不少见,所以孩子们大多是“散养”的。不想未来那些“小皇帝”,几个长辈供养一个,各种疼爱各种不放心,结果还是把孩子养的各种娇气各种毛病难以自立。

  所以姜红岩对小儿子不归家一点都不诧异,简单收拾吃过之后就放心的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