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全文阅读 > 第2章 地理状况(1)

第2章 地理状况(1)


  在整个英国言必称长江流域为“利益范围”的那些事件,此类书不录。在1898年春天,除非为环境和利益驱使,很少有人充分知晓这个声称为英国“势力范围”的伟大流域的宽宏博大和资源丰富,我坦白承认,只有在长江上,它的支流上以及支流流经的地区度过八个月之后(除去在中国旅行的十五个月),我才开始了解这些地区的宏伟容量、能力、生产力以及它密集的人口,有如中国的“脊梁”。

  在地理学上的长江流域,或者流经地区,也许被认为是从东经90度延伸到122度,其中包括的全部或者多数重要省份,计有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河南,还有浙江、贵州和云南,甚至包括甘肃、陕西和山东的东南部的灌溉区域。在地理学上不可能弄错这个流域的界限。估计这片地区有65万平方英里,其人口——世界上最为和平与勤劳的民族之一,在1亿7千万到1亿8千万。

  长江的实际长度尚不清楚,据说不超过3千英里。根据地理学方面最为可靠的信息,上溯到差不多正当加尔各答北部,上游水系部分被普里瓦尔斯基上校和罗克希尔先生探测过,达到1万6千4百英尺高的唐古拉山,远及北纬34度43分,东经90度48分。

  尽管未能追寻到它实际的源头,还是可以探知大江起于中亚草原地带的东南,溢出一片广阔的,少有人知道的水域之后,以金沙江的名义,继续其波涛汹涌的流程。在平行山脉的包围之中,急流怒涛穿过云南和四川西南部的巨大裂谷,其宏伟壮丽之势在太阳桥达到顶点,那是高度大约2万英尺的山地,“山毗邻于悬崖中的大江,而悬崖却在江面八千英尺之上。”(巴伯)穿过这些原始大峡谷,金沙江达于叙府上游40英里的屏山,长江才变得对人类有用处。在东经94度48分,普里瓦尔斯基上校将其描述为一条急流,有5至7英尺深,夏天河床延伸,宽达1英里以上,秋天距出海口2800英里远处有750英尺宽。从假定的源头至屏山,粗略估计历经1500英里,其落差整整有1万5千英尺(假定其源头的高度在16400英尺)*,而从屏山到上海同样的距离(又是粗略估计)落差仅有1025英尺,从汉口到大海600英里的距离,每英里落差仅有1英寸。

  岷江似乎在巴颜喀拉山脉就有了自己的源头,藏语叫做Maniak-tso,在叙府汇入金沙江。而金沙江只是在这个交汇点之上大约四十英里适合航行。岷江从叙府到成都的一段可以通航,大约266英里,它另一条支流通往灌县,有40多英里。在枯水的季节水位最浅的时候,我乘坐中等大小的船还能顺流而下,从成都到叙府。因为岷江有很长的航道,中国的地理学家把它当作真正的“大河”,而更长的金沙江则未加考虑。应该注意到,中国人只将200英里定时涨落的江水赋予长江的名字。(译者注:200英里,疑为2000英里之误。)金沙江是中国内地与西藏之间的分界线19世纪时英帝国主义的官方立场,妄想把西藏从中国分割出去。,从雅砻江的汇合处到叙府——青河。在叙府和万县之间被称为大河和岷江,在沙市以下为荆江,汉口以下400英里称为长江,或者大官江。(译者注:前文称汉口至出海口600英里,此处云400英里,明显有误。)金沙江与岷江在叙府汇合之后,大江则以其源流远大,以其干流和后来汇入的支流,声称它有权作为亚洲最重要的水道,它那易于航行的路线,穿过富饶而密集的华中地区,从涪陵至广东仅用两次水陆联运;通过在镇江一分为二的大运河到北京(天津)。这里只有长江适宜航行的支流需要说明。怒吼汹涌的洪流穿过像它本身一样巨大而现今尚未勘测的长长峡谷,呈现于地理学家确定的省份之内。在估计这些支流的重要性时,必须记住,众水汇入的长江,不仅是一个排水口,而且是四川的商贸出口,由于四川的面积、人口、财富和资源而堪称中国的天府之国。

  岷江的北岸或左岸上,在叙府与金沙江汇合之前,接纳了美丽的商业城市嘉定府(译者注:即今乐山)附近的大渡河,这条河的水量比岷江要大,根据巴伯先生和冯·罗斯托恩先生的观点,认为这应该是长江的主流。还有雅江(译者注:即青衣江),可以撑竹筏上行直抵雅州,是与西藏贸易砖茶的中心。此后,长江在泸州接纳了沱江,进入该省一个最富庶的地区,并且在贸易之都重庆与嘉陵江交汇。

  嘉陵江有其自身的重要性,可通航500英里,实际上进入了甘肃省。它接纳了几条景色壮丽可以航行的支流,其中以在合州上游不远的地方汇入的渠江、涪江和白水最为重要。嘉陵江的许多路线穿过富庶和肥沃的地区,通过盛产食盐的乡村,将四川中部以下的广阔煤田分为两截。

  在右岸或者说是峡谷上游的南岸,在独特的涪州城——涪陵(它有三个别名)进入长江(译者注:在涪陵市汇入长江的支流应是乌江)。这是一条重要的商贸支流,第一个江河网络,通过这个网络,由此经过两次水陆联运,来自遥远西部的货物就可抵达广东;若是不惜成本,则利用沅河和洞庭湖的联接,选择其中一条路线去汉口,从而避免三峡天险的航行。

  在长江进入三峡之后,至少有一处狭窄到150码宽,直到过了宜昌才有值得特别注意的支流,这里,汉江位居第一,它的出口在汉口,向西北绕行,有1200英里可行货船,其后是沅江、湘江,赣江、沭河和其他江河,通过洞庭湖和鄱阳湖汇入长江。这些江河,特别是汉江,本身就有大量可以航行的支流注入而气势磅礴,在沙市以东的大平原上,与大量可以通航的运河网络相联,被称之为“坝”的创造性发明克服了水位的高低不同。这些天然的和人造的水道是长江流域繁荣的主要原因,它们为商业提供了廉价的运输,中国陆路的运费,一英里对一英里,是水路的20多倍。

  大河每年涨落的时间,可以较为准确的估计。从关于涨潮的所见所闻来看,我更倾向于西南雨季云南支流的涨水比这些地区的积雪融化更重要,那些积雪可以从峨眉山巨大的悬崖上望见,那是世界上最为壮丽的奇观之一——长年的闪光屏障阻隔了最后的隐居民族。

  长江涨水在汉口大约40英尺,上溯至重庆大约为90英尺。在一年三个月中,洪水暴涨使得主要交通中断,甚至在六月初,成百上千的大帆船就静静地停泊在重庆与万县之间,直到秋季。在关于长江上游轮船航行是否能够创造商业利益的讨论中,每年涨水和急流的问题必须加以考虑。

  实际上,长江涨水比尼罗河更具潮信,它始于三月底,八月初到达高峰,然后逐渐回落,直到十一月或者一月。六月下旬,当我从大江顺流而下,大片淹没的地区呈现出与汛期的尼罗河流域大致相同的景观——宽阔的浑水,此外是低矮的护堤,它们仍然屹立着,也许是伟大的古代遗迹,堤的顶上有树,还有家家门前系有小舟的村庄。

  上海附近的乡村是具有大平原特征的极好范例。在通常干燥的气候里,土地表面高出水面不足5英尺,从任何一个宝塔上望去,除了二三处低矮山丘——这也是罕见的,整个农村呈现这样的面貌:沼地居民,耕耘在由众多的沟渠、小溪和堤坝分割的呆滞水平面上,通过堤坝防止田地遭受洪水侵犯。而冬天从任何高点上可看到数百英里,景象稍有不同:几处略高的山脉、稍宽的溪流、沼泽般的浅水湖。

  大平原的土壤逐渐增高,这并非是每年大河涨水带来大量的淤积土。沙尘暴的作用至为重要,它们广泛地发生于整个中国北部及中部,搬运大量的物质从一处到别处。我在夔州看见一次沙尘暴,持续了7个小时,掩埋了一些茅屋和大片农田,甚至引起长江崖石河床的变形。这样的沙尘暴在远及东方的上海也能观测到,而在夔州出现说明它们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大平原,甚至也不限于湖北和四川之间的山脉屏障以东地区。

  长江到达沙市,它的特征完全变了。第一个显著的变化是30英尺的高大堤防,保护这个地区免受洪水之害。沙市以下,滔滔江水与江河湖泊的网络交织,通过运河连接2,000多平方英里的重要的洞庭湖区域。单是拥有众多支流和运河的汉江,就能向汉口以北深入内地1,200英里分散货物,但也有些难以克服的急流。与长江在洞庭湖汇合的湘江和沅江,远至南方几乎都可以通航。通过1,800平方英里的鄱阳湖与长江汇合的赣江,可以航行到梅岭关,到达广东边境附近。

  在无锡以下,较大的支流、湖泊和运河是长江三角洲的标志,在三角洲南面,太湖和其他湖泊地区估计有1,200平方英里,可用于航行和灌溉的运河长达36,000英里。夏天,小麦收获以后,整个地区沉入水下。居民迁居到护堤上,临时的村庄以船相联系。

  来自杭州的大运河在镇江汇入长江,又在几英里之外的左岸离开镇江去天津。北岸上,土木工程遍布乡村广大地区,显示出中国人过去的能力和技巧。

  淮河——由72条支流形成的重要商业通道——已经改道北去安徽和河南,由天然形成的路线入海,这样迫使其将自身大量的水通过几乎与长江平行流动达140英里的大运河上的开放通路流入长江。依靠多不胜计的人工水道,挖掘出一些湖泊,再予扩大,这样淮河不再作为大运河东面的河流而存在了,这工程多数已经完成,防止了黄河故道以南的堤岸任何一段承受不适当的压力。

  运河以北,与长江平行,呈现出一片平行四边形,据佩里·甘达尔估计其范围在8876平方英里,是中国最重要的高产稻田。这个地区低于水平面。它有茫无边际的堤坝以防止海水入侵,并由十八条排水运河贯穿其间,而它的主要排水是进入长江。在这一不同寻常的地区里,水道交错纵横,小心翼翼地置于经常性的监管之下。因为保持了一段距离,长江的滚滚洪流浩浩荡荡地流过与之完全平齐的村庄,在冬天,乡村里的堤防和水道随处可见。大约200英里可以感受到潮汐的影响。

  大河的入海口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说叫“百川归大海,万国朝帝居”。但极目远望,浑黄的水和泥泞的平地,帝王气象只遗留在想象中。

  坦尼森的江河著作里将江河描写成“撒播尘埃形成大陆”,用于长江颇具说服力,它创造了从沙市延伸到海洋800英里辽阔的冲积平原之后,一年一度以其泛滥带来的新鲜物质维持了一片无与伦比的沃土,据科学的估计,它还有以每秒770000英尺的固体物质排入大海。(译者注:此数据明显有误。一是英尺不能作为物质的单位,如为立方英尺,又与后文所述每年6,248,858,255立方英尺/年,约为198立方英尺/秒,712,800立方英尺/小时入海的泥砂不一致。)长江创造之力甚伟,就在近年,至少创造了能够负担100多万人口的江苏东部和上海附近的崇明岛。还有一个创造力的显著事例出现在镇江通商口岸附近,近在1842年,英国舰队溯江而上,经过美丽的金山岛以南的一条航道。现在,这条航道已不复存在,代之以林木葱笼的宽阔耕地,上面散布着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