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全文阅读 > 第34章 从鲜店镇到保宁府(2)

第34章 从鲜店镇到保宁府(2)


  我的人在吃饭,但轿夫吃过了,很快将我送到一座朴质建筑的庭院内,这样避开了官吏的“执行人员”紧随着我,但后面还是跟了一大群人。教室包括几张桌子,一些结实的长凳,一把教师的椅子,一些石砚,33个男童,年龄从7岁到14岁,都在学习读与写。

  靠近屋顶,孔夫子的牌位立在壁龛里,周围是题献的红纸带,教室的一侧有个真人般大小的文曲星像,前面有个木盒装了半盒烟灰,里面点着一些香柱。教师是个模样和善的老人,戴着传统的眼镜。他也许在科举考试中一再失败,又不能干普通的体力活,便成为教师。他手里捏着非常像“皮鞭”一类的东西,但学生对他并没有特别的敬畏。

  我进去时学童正在写字,即用饱蘸墨汁的毛笔描摹放置在薄纸下面的象形文字,墨汁是他们按照要求在石砚上磨出来的。教师绕着桌子走,指出过错,教他们怎样执笔。

  习字之后,他们读书,像东方的任何地方一样,读书是用最高的调门极不和谐地大声叫喊他们的课文,让教师听见声音以便确信他们正全神贯注于他们的功课。一旦有学童练熟了他的课文,就走向教师背对着他站着背诵,也许是要老师相信没有偷看他握在自己手中的书。

  读音错误会被纠正。在这样的学校里我看见了构成教育的内容,加上礼仪方面的正规指导:进入教室时在孔夫子的牌位鞠躬,向老师致敬等。这类学校也许称为小学,大部分学生决不会学得更多。在乡村或小城镇父母一年付3到6块钱给教师,还要定期附加一些食品之类的小礼物。学习时间很长——从太阳升起到10点,从11点到5点。偶尔也为白天没空的人开夜校。老师必定是声誉好的人,“庄重、博学、有耐心”,通晓中国的典籍。

  单调的读写课程和死记硬背索然无味的声音要连续大约两年,当小学生熟悉了几千个字和声音时,实际的教学工作才开始,塾师通过注释的帮助,一个一个地解释字的意义,付出充分关注使学生能够理解。

  像在南部简陋的学校里所奉行的教育方法,是巨大教育体制的基础,它造就了两千年的中国,已经在中国人中间产生了比世界上存在的任何国家都更强烈的对于文字的尊崇。文字和文学的地位,完全与出身和财富的高低分离,无论是王子或农民的儿子,只有通过这个阶梯,才能得到官职、荣誉和薪水,事实上中国是世界上地道的民主国家。

  让一切层次的学童仅仅学习中国古代典籍的知识,是很好笑的,毫无疑问,它阻碍个性的发展,轻视天才,养成夸夸其谈,产生出难以置信的一个模式的人。但是,在另一方面,却没有教育,除非严格的圣贤经传可以算是教育,它叫人记住如此之多的日常生活中的至理名言和高贵的道德格言。无论什么样的正义、有道德的家庭生活、孝顺、慈善、礼节——存在于中国人中,确实存在——都要归功于经典的教育渗透到整个民族。

  六册课本(本身就是经典)是对学习经典的介绍,《三字经》排列了178个双行,第一句就包含了大可争议的教义:“人之初,性本善。”其中谆谆劝导孝顺父母与兄弟和睦的责任,随处都是,摘录如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这些经典作出的论断取材于古代圣贤生活中大量迷人的事例和学习动机。如果学童不能够学到比这些更多的知识,他的记忆中便尽是卓越的典范。

  第二本是《百家姓》。第三本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千字的经典《千字文》,或者说是由一千个字严密组合,其中没有两个字在意义和构成上相同。像《三字经》一样,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主题,大事颂扬美德并劝导正直。它的内容几乎家喻户晓,基督教的传教士要显示自己熟习这些经典才能使听众产生兴趣。

  第四本经典被称为《神童诗》,其中有34首4行诗,主要是对精通文学的生活的赞美,例如:“训导童蒙事非轻,莫道家贫济世穷,满腹诗书笔有神,行遍天下路畅通。”(译者注:此诗按英文意译,并未与原诗核对)在所有教育的经典中,举出很多出生贫寒的杰出青年,通过勤奋、良好的操行、刻苦,后来飞黄腾达的范例。

  第五本经典课本是《孝经》,是本仅有1903个字的书,声称是伟大宗师(孔子)和他的弟子曾参之间的对话实录。实际上无论中国人对其真伪怎样看法,它的影响一直存在而且是巨大的,经过了这么多世纪仍盛行不衰,它的原则和箴言,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和朝鲜奠定了社会主流秩序的根基。

  这本极其重要的教义用这句话开头:“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道德原则的教育由此而生)它包含一个极具分量的公理:用他们(学者们)侍奉父亲的爱,侍奉他们的母亲(“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其中有一本,叫《二十四孝图》,包含了二十四个离奇有趣令人可喜笃行孝道的故事。这是最通俗的故事集,那些事例被绣在绸缎上,或者印在丝绸上,或者粗俗地涂鸦在纸上,到处都可以看到。

  第六本是《小学》,或者叫《幼年的教师》,估计这本书的影响相当大。它有50个注释者,其中之一写道“我们像相信神灵一样相信《小学》,像尊奉父母一样尊奉它。”它分为两册,共有20章,385小节。第一册论述教育的基本原则,关于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衣着、饮食和学习所尽的义务,以及我们对于自己的家族、统治者和同伴所尽的义务,它举出说明性的事例,那些谨遵这类格言获得好报的典范,取材于远至公元294年的古代历史!

  第二册似乎是第一册的注释,或者是它的细节。它是公元前200年以来伟大人物道德与智慧名言的集大成者,随后是大量卓越名人的行为楷模,表现了良好准则和遵循第一本书中教诲的效果。繁琐的礼仪规则主张发扬相互敬重的观念,今天的中国人在大门外迎接客人,一奋、伟大对其纪仍了社也。“量的以事二十是最俗地相当《小。第学习,它至公200人的的礼,一210丝不苟地按先后次序的详尽规则,引导客人穿过庭院,上一段阶梯进入客厅,主客双方都谦卑地遵从这些古代经典的规则,站着接受或逊谢。

  当今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礼仪上,都是这些教科书的产物。只要教育单靠这些诗文,我就看不出自发的可能性。读了这些经典的译文,尽管在琐事上有明确的主张,也许尽管在不重要的地方夸大其词,但作为一个整体,绝好道德说教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这些教科书的每一页上都用规则和典范对德行谆谆劝导,具有古老而神圣的约束力。但也有缺陷,在这些课程中没有一件诚实的事,主角不应该一定就是学问家,或者,对他而言根本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事。即使他不能中举入仕,他的民族情感也会通过那些事实——来自本土而非外国的崇高理念和在脑子里深刻烙下的圣贤经传——培养起来。传教士们立刻显示出他们欣赏中国的典籍,也明智地希望保存中国的民族性并让通往做官的道路敞开,在他们的学校里给经典教育以突出的地位。

  《礼经》(公元前1200年)说:“党有庠,术有序”,我怀着敬意看着作为他们历史继承者的南部私塾小学那肮脏和蛛丝密布的墙壁。

  我问老师,他的33个学生有多少可能继续他们的学业,在科举考试中一争高下,他回答“3个”,竖起3个手指,其中之一的指甲被小心呵护有一英寸半长。他的话可能不会错吧。学生的父母贫穷,不会让他们在学校超过3年,而在外面的店主、地主、乡绅不会让他们在那儿超过5年,除非他们有意参加科举考试。例如这些富裕阶级的人,住在同一条街上的几个家庭雇一个有薪水保障的合格教师来教他们的子弟,在明亮而通风良好的房间里授课。像我用1个小时参观的那种学校,教师根据他学生的数目和地位提供房间和配置家具。入学的学童要取个“学名”,在他将来的生活中,用这个名字应世。

  如果我已经清楚地传达了我希望传达的意思,就会证明中国在初级学校的教育局限在传授道德、职责和礼节。没有提供发展智力的动力,也没有常识的任何位置。完全缺乏匀称的智力训练,如果不能形成宽容而平衡的心智,必须承认,夸大最好的方面适足造成心智的扭曲。

  那天晚上,对结束第一阶段的旅行感到深沉的遗憾,第二天,温柔的、梦幻般的阳光增强了这种感情。乡村以温柔的容貌,显得非常的美丽和繁荣,各行各业都很兴旺,因而在村庄和小城镇中生产的任何东西都是好的食品。道路优美地贴近我们曾两次横渡的嘉陵江河谷,嘉陵江的水是透明的,呈一种深湛的孔雀绿色。它是长江流域的商业大动脉之一,可是也像长江一样,受到急流的阻断,产生大量的沙滩,特别是在保宁府下游地区,它和它的支流提供了无法衡量其价值的交通方式。

  嘉陵江在接收了诸如渠江、涪江、白水这样好的支流后,在重庆与长江汇合,它可以容纳5千斤的船溯江直上到达繁荣的小镇白水场,从重庆走水路500英里,实际上已越过甘肃的边界。这些大船主要同南部做生意,那里产盐,将盐运往上游再运煤返回。还有装载2000斤的较小的船,这种船我看见了很多,它们装载着甘肃的烟草、羊皮、毛皮和药材下行到重庆。英国皇家现任领事利顿先生,一次看见70条船停泊在靠近甘肃的广元。

  乡村极大地受到河流形成的大沙滩的影响,由于齿状草含纤维的根把沙滩缠结在一起,改变了河道,堆积几年后形成优良的耕地。我从黑水滩来的路,绕过嘉陵江,在大片高地上走了好多英里之后,悬崖下面有许多凹进去的寺庙,里面有岩石雕塑的群神像,时刻都有过路人膜拜,由一座约130码长的浮桥进入保宁府。

  我穿过大片没有树木的地段后,土壤相对贫瘠,住房低劣,保宁的风光和它的环境在温和的下午阳光中最是迷人。保宁府建在肥沃的冲积层上,三面被河的弯道所包围,庙宇的屋顶和城楼耸立在密集的绿林和粉红色桃花的薄雾中,孔雀绿的嘉陵江水作为前景,渐渐融入了蓝色的薄雾,这个重要城市的第一眼真是魅力无限。

  远处出现了两个中国绅士,一个矮胖,另一个瘦高,当他们走近时,从走路的姿态上我就猜出是外国人,他们正是卡塞尔斯主教和他的助手,卡塞尔斯主教是最近被授职的最年轻的主教,他的助手是从前圣·斯蒂芬利兹的牧师威廉斯先生,他们是来欢迎我。我们渡过了嘉陵江,穿过迷人的郊区,不是有着树篱和树林的绿色小径,就是狭窄而干净的石板路,由有屋顶的墙和私邸的漂亮门道所界隔,我们到了中国内地传教团的驻地,它有一座整洁的教堂、几间极其粗陋的中式房屋,供已婚和单身的传教士居住,还有几间客房和仆人的住处。一切都令人愉快,但非常缺乏私秘的空间。除了梁山县的骚乱,旅行300英里没有遇到真正的灾难,得到舒心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