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一读就懂的心理学[第2版]全文阅读 > 第4章 透视自己和他人的性格——性格心理学(3)

第4章 透视自己和他人的性格——性格心理学(3)


  有一位中年人遭遇了感情危机。在他结婚10年的时候,妻子与他离婚了。在婚变之前,他一直以为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从来没有想过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不知道这样的事情是怎样发生的。他为家付出了很多,他每天早出晚归,只为挣更多的钱。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包揽各种家务,不让妻子插手。他认为自己做到了该做的一切,为什么这些还会发生呢?

  原来,他为家付出了很多,但他对爱人的要求也几乎是强制性的。在家里他是绝对的主宰,妻子只能无条件地服从于他,不能有任何忤逆他的意图之处,稍有不如他意的地方,他就会发脾气,表示不满。他很爱自己的妻子,但这种爱更像是对一种物品的珍爱,而不是把她当作是一个需要受到尊重的人。妻子这样对他说:“你其实是自私的,只是把别人当成一种附属品。”

  凡此种种,不愿意付出爱,或者虽然付出了爱,但不懂得怎样去爱,都是性格不够完善的体现。如果想拥有完善的性格,就要学会付出爱,学会怎样去爱,相互尊重、相互体贴,这样既可以愉悦自己,又能幸福他人,性格也会变得更完善。

  评价性格的关键因素之五:是否能够肯定自己和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有良好性格者往往有理想,有追求,有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自己的人生;自信,有活力;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自我价值感很强。

  相反的情况,则是缺乏人生目标,或者虽有目标,但不能够坚持下去,容易有受挫感。

  有一位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在工作数年之后,突然失去了人生目标。在学生时代,他成绩出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得到了各种奖学金,那时他很自信,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出不一般的成就来。可是工作几年之后,他发现自己的生活只是每天不断地写文件、开各种单调的会议,远不是自己所希望的。他感到很无聊,整天没精打采,虚度时日,虽然在别人的眼中他是一个有着不错收入、地位很高的政府公务员,但他感到没有挑战性,这并不是他所希望的生活。在他看来,自己就像“温水中的青蛙”,虽然明知道自己身处一种自己并不喜欢的状态当中,却拿不出改变的勇气。

  人们常说:“能够改变,才能够得到更多。”完善的性格还在于能够不断地改变自己,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做出一番成就。有些人虽然表面上过着不错的生活,内心却是空虚的,他们的生活也不能说是快乐的,性格的构建也难说是成功的。

  评价性格的关键因素之六:是否能够及时地认识与调整自己有良好性格的人对自己的性格、情绪、能力、当前状态等各方面情况有着充分的了解,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行动;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掌握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心胸坦荡,能接纳别人的批评建议,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能够及时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适时地调整自己。

  相反,对自己缺乏了解,要么过高地评价自己,要么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则是性格不完善的表现。

  有一个寓言,说的是深山中居住着一个精灵,手持着一个法杖——他心地善良,法力很强。不过,他的外表很吓人。

  由于久居深山,精灵感到很寂寞,于是他暗中观察人类的生活,希望能够融入人类的世界中。

  有一天,他看到村子里的小孩在三五成群地做游戏,心里很羡慕。他很想加入他们的行列,一时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突然现身,对着孩子们说:“你们好啊!”

  孩子们听到一个陌生的声音,抬头一看,立刻吓得四散奔逃。精灵很伤心,他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会这样排斥他。他失望地回到了山中,再也不想出门,终日闷闷不乐。

  碰巧有一位神仙云游路过此地,见他如此烦恼,便问其中原因,于是精灵便把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神仙听完,笑了,他拿出一面镜子,对精灵说:“你看看这里有什么?”

  精灵一看,正好看到了里面那个吓人的形象,恍然大悟,大喊道:“原来如此!”

  于是精灵把自己变成一位面目和善的老公公,孩子们很快就接纳了他。人最难得的是了解和调整自己。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正是讲的这个道理。

  只有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够调整自己,为自己选择最恰当的人生道路,避免迷失在人生的征途中。完善性格的第六个标准就是具有“认识自己”这项能力: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当前状态,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选择适合自己的,回避不适合自己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将会更具有灵活性,人生道路也会更加顺畅。

  心理学中常把以上六点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性格的关键要素。从这些角度出发,就可以对自己、对别人的性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帮助你更好地把握生活!

  8.行为强化实验——坚持可以改变性格

  有的人可能会提出疑问:性格那么复杂,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够改变,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在这里,向你推荐一种改变自己行为的好方法:行为强化法。“行为强化法”的根据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中心意思是说,只要我们不断地强化某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就会变成我们的习惯,进而达到改变性格的目的。

  心理学家菲利普·金巴多和他的同事做了一个著名的行为塑造的实验,称为“监狱模拟实验”。

  他们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模拟的监狱,聘请了24名大学生来参加这个实验。这24名学生是严格筛选出来的,他们身体健康、情绪稳定、遵纪守法,可以说是标准的好公民。然后金巴多把这些学生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扮演监狱里的看守,另一组学生扮演犯人。

  “看守”和“犯人”分别要履行下面的职责:

  “看守”:对“犯人”进行监督、管束,对他们不服从管理的行为进行“惩罚”,以保证监狱的秩序。

  “犯人”:要严格的遵守纪律,除了出来吃饭、锻炼、上厕所等事情之外,不能离开“牢房”(地下室)半步,还要听从“看守”的管束。

  在实验刚开始的时候,“看守”和“犯人”对这个实验很好奇,表情很轻松,还不时地相互打趣,但过了两天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在向真正的监狱中的情况那样发展。他们渐渐熟悉了自己的角色,“犯人”们越来越守规矩,而“看守”们越来越严厉,一星期之后,模拟的“犯人”承认了模拟的“看守”的地位,不管“看守”吩咐什么,他们都唯命是从。他们甚至相信:自己确实是有罪的人。而“看守”也开始认为:他们确实在对待一群罪人,必须对这些“犯人”严格地看守!

  短短10天,模拟的犯人就像真正的犯人一样去做事,而模拟的看守在经过强化以后,也把自己当成了真正的看守,这些都是行为强化的结果。

  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行为强化对于我们的性格的影响。我们的性格习惯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做某一件事而形成的。因此,如果我们有目的地去改变自己的环境,改变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就有可能改变我们的思想与行为,进而改变我们的性格。

  比如有的人很自卑,一到公共场合就躲在角落里,不敢和别人交往,生怕丢丑,甚至逃避和别人交往。这时,如果他有意识地让自己多出现在公共场合,然后迫使自己多去与别人交往,在行为上改变自己封闭保守的状态,即使出丑也不怕,在心里不断地告诉自己“我能行”,如此坚持下去,他就会因为熟悉了与别人相处的方式而不再有恐惧感。这样,他的胆怯和自卑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所以,可以通过行为强化来改变性格。如果你对自己的性格的某一方面不太满意,不妨按照行为强化的方式尝试着去改变。行为强化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你希望自己在生活中拥有怎样的表现

  比如你希望让自己更自信、开朗、大方得体;或者更为积极、有效、不拖沓等。

  第二步:列举一些能够让你拥有这些性格的方法

  比如为了让自己更自信,你可以训练自己,让自己在某方面的技能更纯熟,这样你就更容易获得成功;可以去改变自己羞涩、不善于与别人相处的状态,让自己大胆地发言;你可以不断地告诉自己“我能行”,等等。为了让自己更有效率,可以要求自己每天按时起床,不再拖延。

  第三步:按照你列举的方法去做

  目标已经明确,方法已经清晰,下面就是采取行动了。回到那些让你感到畏难的场合中,这时你一定会有许多恐惧的情绪,因为你将做的事情、你将考虑的问题是你一直不敢面对的,这对你是一个大的挑战。不过,不要害怕,不要退缩,按照你已经列出的那些方法去做并坚持下去。不管出现什么问题,都不要放弃。

  第四步:让习惯成自然,新的性格自然就形成了

  当你排除心中的犹豫,熟练地掌握了新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时,你就会发现,恐惧情绪全然消失了,你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行为习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这时,自然而然的,你的性格就发生了改变,你拥有了自己希望拥有的性格!

  9.A型性格和B型性格

  医学中把人的性格分为两种:A型性格与B型性格。有一位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部门主管,他性格强硬,进取心极强,刚过30岁就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升任业务部门的主管。但是他并没有满足,又准备进军下一个目标——公司的副总经理了。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能够早日晋升。然而不幸的是,这一次的努力却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10月,他在公司高层竞聘中失败了。

  失败后的他异常沮丧。打不起精神,不知道怎样面对每一天的生活,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爱说爱笑了,甚至还有点逃避与别人的相处。内心里,他不再对自己那么有信心了,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可能再有什么成绩的人。不过,他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失常。经过咨询和医生的检查,医生诊断他是“A型性格”。

  A型性格与B型性格的特点如下。

  A型性格的特点

  进取心强,喜欢从事有竞争性的工作,喜欢冒险。喜欢同时做好几件事情,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到最好的效果。可以进行持续高强度的工作,不容易感觉疲劳。不愿意花时间等待,不喜欢按部就班的工作,如果非这样不可的话,常常会感到烦躁不安。

  一刻也不愿意闲着,如果有几个小时没有事情做,就会觉得缺少点什么。

  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易怒,说话的时候喜欢打断别人讲话,有一些典型的动作,比如紧握拳头、敲桌子、转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