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什么是情绪化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个爱发脾气的女人。有一天苏格拉底刚一进家门,妻子就对他唠叨不休,随后就是破口大骂,言语不堪入耳。苏格拉底已习惯这一切了,于是坐在一旁,妻子看到他对自己不理不睬,更是火冒三丈,端起一盆水迎头泼下。苏格拉底被浇得湿淋淋的,无奈之下,他只能自言自语地说:“我知道,一阵雷电之后就会有一场倾盆大雨的。”
可以说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自己的情绪之中。情绪,如同绘画的色彩,适当的色彩搭配会大大丰富一幅画的内容,增加它的美感;如果没有了色彩,再好的画作也会变得毫无生气;当然,如果色彩调配不当,这幅绘画也会让人感到难以接受。
情绪对于我们的生活的意义就如同色彩对于绘画的意义一样,如果你有良好的情绪,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变得色彩斑斓,有滋有味;但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任由自己的情绪宣泄,你的生活可能变得杂乱无章,别人可能会把你看成是一辆失控的汽车,唯恐避之不及,而你也会偏离生活的常规。
如果情绪失控就会陷入情绪化中。那么,情绪化有哪些表现呢?心理学家帕劳认为,情绪化常常在下面三种情况下表现出来。
遇到困难时
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难以客观的方式分析问题;有过高的期望,不希望看到任何挫折,被焦躁的情绪所控制,急于求成,却欲速则不达,反而让自己遭遇更多的失败;一遇到困难就产生自卑情绪,认为自己不行,逃避困难,自暴自弃。
与别人相处时
对别人持有偏见,预设对别人的立场;不就事论事,而是就人论事。对于喜欢的人纵容依顺,对于不喜欢的人敌视、对抗甚至是攻击。经常对别人发脾气,冲着同事、朋友、家人发脾气,让他们远离自己。做错了事情也不道歉。对别人的抱怨与批评不认真面对,反而意气用事,结果造成双方的不愉快;虽然有时错在别人,但也因为自己的不冷静处理,把事情搞得更糟。在爱情生活中一旦陷入爱情,就完全让爱支配自己的大脑,却忽视了其实再美好的爱情也需要一点理性的节制。感情至上,一旦爱上一个人就是全身心的,毫无保留,把对方压得喘不过气;同时也要求对方无条件地爱自己,稍微有一点做不到,就认为对方不爱自己,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感情变化太快,忽晴忽雨,让对方摸不着头脑。爱情情绪化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让爱变了味道。无节制的、泛滥的感情,最终会淹没爱情的土壤。
概言之,情绪化的人典型的表现就是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易冲动,遇到一点小事就可能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不是大喜就是大悲。爱发脾气,很容易因为一点点不如意的小事大发脾气。快乐时天真烂漫,像个孩子,可是一旦生气,暴怒时的脾气让人唯恐避之不及。对事情的判断常常不是客观的,主观性很强,随心所欲。周围的人大都很难适应这种忽云忽雨的做事方式。
任何事情都需要节制,不加节制的感情,最后总是伤人伤己,这是我们所要注意的。无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爱情上,应理智地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既不完全投入别人的怀抱,以至于失去了自我,也不因为一味拒绝别人而显得孤僻。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幸福的生活。
5.控制情绪的五步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池塘里,住着一只坏脾气的乌龟,它和来这里喝水的两只大雁成了好朋友。有一年天旱,池水干涸了,乌龟没办法,只好决定搬家。它想跟大雁一起去南方生活,但它不会飞,于是大雁找来一枝树枝,让乌龟咬着中间,两只大雁各衔一端,吩咐乌龟不要说话,就动身往南飞去。
它们飞过翠绿的田野,飞过蔚蓝的湖泊。地上的孩子们看见了,觉得这个组合很有趣,拍手笑起来:“你们看呀,那只乌龟很滑稽啊!”乌龟本来得意洋洋的,听到嘲笑后大怒,就想开口责骂他们。结果口刚一张开,就掉了下去。很多人都有发脾气、冲动、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经历。坏脾气一上来,似乎什么都忘记了,别人对自己的规劝、自己一贯坚守的戒律,都忘在脑后,只想着快点把自己的坏心情宣泄出来。可是,一时的痛快之后,得到的却可能是更多的后悔,发过脾气,才发现其实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心理学家认为,人人都会有冲动,但是冲动同时又是“魔鬼”。可以按照以下几步去改变自己:
第一步:转移
将注意力转移到此时你最想做的事情上去,这时你会发现心情马上有所改善。比如离开当前场景,换一个环境。一旦离开了原来的环境,你会发现那些让你控制不住自己的因素似乎减少了很多,这样就会便于控制自己。
第二步:弱化
发现自己情绪上来时,试着做几次深呼吸,然后告诉自己:“我还是好样的,我不必为此发愁。”然后会怎样?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情会变好很多。有的人在心情变坏的时候往往会夸大事实。他们会觉得:“这件事情没办法改变了。”“已经不可能再有什么改观了。”“完了,就是这个样子了。”结果是他们的心情变得更糟糕。所以,这时应该尽量减少这种夸大事实的倾向。
第三步:分散
有的人习惯于把很多让他们烦恼的事情放到一起来想,以为这样可能会有所改变,但实际上是这会让他们更加烦恼。正确的做法是把这些事情分开,把它们各个击破。不要把这个烦恼与别的烦恼联系起来,也不要夸大事实,自寻烦恼。
第四步:体谅
宽容别人也是在宽容自己,因为生活中我们都有犯错的时候。时刻保持轻松的心态,这会让你更快乐健康。
第五步:解脱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钻在牛角尖里走不出来。此时如果我们能从更深更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力求跳出原有的局限,就会发现生活的道路更宽广,从而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
试着按这些方法去做,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情会变得更好!
6.心理年龄影响情绪吗——测测心理年龄
云云是个漂亮的女孩,她经人介绍认识了一雄,两人很快地热恋起来。一雄长得高大魁梧、英俊帅气,云云对此很是满意,然而,两人相处久了,云云发现一雄的性格中有很多让自己意想不到的地方。
有一次,两人一起去用餐,由于用餐的人很多,点过菜之后许久也不见上来。别人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也就是抱怨一下,催催服务员了事,但一雄却大发雷霆,先是责备了服务员一番,又把杯子里的茶水倒在了桌子上。云云觉得他太小题大做了,虽然饭店上菜较慢不对,但他们也是事出有因啊,毕竟用餐的人很多。
还有一次,两人一起去买衣服,一雄看上了一件衣服,觉得很好,但云云觉得颜色不太合意,就提了出来,没想到一雄很不满意,说了句“这么好看的颜色,怎么就不行”,扔下衣服就走了。虽然后来一雄为这事道了歉,但云云却越来越感到他做事有时太不理智,经常为一点小事生气,像小孩子一样,这是怎么回事?
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外表成熟,但性格却很情绪化的人,常常突然之间就会发脾气,又哭又闹,这都与他们的心理年龄发展不够有关。每个人都有两个年龄:一个是生理年龄;另外一个是心理年龄。生理年龄代表了一个人的生理发育程度,而心理年龄则代表了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一个人的心理年龄不一定与他的生理年龄相符。有的人虽然年少,却已经少年老成;有的人生理年龄很大,但言行举止仍然如同小孩,荒诞不经。如果20岁的人由于经历的事情较多,则可能拥有40岁的心;但如果内心始终没有成长起来,即使年龄很大,性格也可能像小孩子一样。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讲,情绪化是一种心理迟滞现象。如果一个成年人总是表现出一些情绪化的行为,则可能是因为他的心理年龄远低于生理年龄所致。
一般来说,人越是年幼,越会用情绪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刚出生的婴儿,只会通过哭笑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去吸引父母的关怀。幼儿的大脑发育远不够完善,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所以情绪就是他们最常用的表达自己的方式。但随着年龄的长,多数儿童会学着去面对现实,客观解决问题,不再用情绪化来回避问题。这样,他们的心理就逐渐成熟,情绪化就会相应地减弱。但是,如果由于这种心理成长没有得以正常进行,他们的性格就可能停留在成长中的某一个阶段,这样,即使他们已经成年,但内心还可能像一个小孩子。
有一位年轻人,最近被女朋友的情绪化行为搞得不知所措。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他跟女朋友在同一个公司工作,两个人的感情很好,本来打算近期就结婚的,但是最近她的性格突然变了,翻云覆雨,让他摸不着头脑。
具体地说,她总是没有理由地发脾气,最近一段时间两人见面,刚开始她还是很高兴的,但过了一会儿不知为什么就满脸的委屈,甚至毫无征兆地就哭了,再就是不说话,一个人生闷气。他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她在电话里总是闹情绪,一看到她不高兴,他就过去陪她,有时候能哄得她开心,但大多数情况只能陪她坐着,等看到她的情绪阴转晴了才能走开。女孩平时的性格有点像林黛玉,内向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生气,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又不说出来,所以常常让他不知所措。
对于一个成年人的情绪化行为,人们大都会觉得难以理解,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所以情绪化的人大都人际关系比较差。如果你也时常有情绪化的情况,不妨试着调整一下自己,使自己的心理尽早成熟起来。以成熟、稳定的情绪面对生活,才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具有的生活方式。
心理测试:测测你的心理年龄
一个人的心理年龄并不一定与他的实际年龄相符。有的人年事己长,言行举止宛如孩童;有的人身处花季,却已然少年老成。你的心理年龄是多少?请自测:
(1)你喜欢和哪一类人相处?
A.比自己年龄小的。
B.与自己年龄相仿的。
C.比自己年龄大的。
(2)当你的朋友不赞成也不理解你的建议时,你会:
A.置之不理,不再与他说话。
B.继续解释,直到他认同自己时为止。
C.耐心解释自己的观点,希望双方能够保持一致。
(3)和朋友聚会,当你觉得情绪低落时,你会:
A.毫不掩饰自己,尽情表现出来。
B.强作欢颜,不让人注意到自己的不快情绪。
C.如实告诉朋友自己今天心情并不好,找个借口离开。
(4)工作上遇到麻烦,下班后你会:
A.对别人发脾气,或者一个人生闷气。
B.对家人、朋友诉说,希望得到安慰。
C.把烦恼说出来,然后再想办法解决。
(5)有个人想说一件你已经知道的事情,你会:
A.如实告诉他,你已经知道了,不想再听了。
B.听到一半,然后表示你已经知道。
C.表示你已经知晓,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6)如果恰好错过一班班车,你会:
A.觉得自己运气真差,责备自己为什么没再早一点。
B.焦躁地等待,希望下一班车早点来。
C.继续耐心等待,并想一下明天出发时应该怎样安排。
(7)马上要过节了,你会:
A.激动不已地等待盼望。
B.花许多时间想象要做的事。
C.仔细筹划过节应该怎样安排。
(8)如果发现别人做的事不当,你会:
A.马上指出来,告诉他。
B.沉默不语,假装不知道。
C.在适当的时候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9)即将去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时,你会:
A.感到非常紧张,不知道怎样办才好。
B.努力让自己不把它放在心上,假装毫不在意的样子。
C.让自己平静下来,想想应该怎样做。
(10)有人莫名其妙地向你发脾气时,你会:
A.大声辩白,表明与自己无关。
B.与对方争执,努力证明不是自己的过错。
C.等对方平静下来再解释。
(11)遇到一件自己特别不喜欢的事情时,你会:
A.发脾气,把自己的情绪宣泄出来。
B.躲开,希望以后再不遇到才好。
C.想想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以后怎样避免。
(12)自己做了一件别人不喜欢的事情,这时你会:
A.仍然坚持并想证明自己的观点。
B.假装什么也没发生,连着几天不理他(她)。
C.很快冷静下来并且想办法改变。
对每一道题目,选A计1分,选B计2分,选C计3分。总分在12~20分(含20分)的,属于心理年龄远小于实际年龄者;总分在21~28分(含28分)的,属于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大致相仿者;总分在29~36的,属于心理年龄大于实际年龄者。
7.共振效应――为什么人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心理学家在一所大学里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在校园里张贴了一张海报,假称要在一所房间里举办一个晚会,欢迎大家来参加。心理学家在房间里安排了一些实验员,他们的任务就是根据心理学家的要求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状态。
到了晚上,参加晚会的人陆续来了,他们刚一到,就发现气氛有点不对。房间里已经来了一些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员),他们都阴沉着脸,好像在生闷气的样子,似乎谁都不想开口说话。结果,每一个后来的人都被这些“先到者”感染了,也都坐在那里不出声,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整个晚上,气氛都是沉闷的,一点快乐的氛围都没有。
心理学家们又陆续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中,事先布置好的实验员都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结果,那些不明真相的后来者无一例外地都被他们感染了。这个实验说明,我们的情绪是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