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盐铁往事:两千年前的货币战争全文阅读 > 第6章 封邦建国 殷周革命(5)

第6章 封邦建国 殷周革命(5)


  哎呀,还是您理解我,咱们都是穿越的呀,他们都无法理解,他们都不肯相信,得到土地居然还要花钱,他们说,土地难道不是生来就有的吗?您能理解我太好啦!

  好,好,好,我知道您很激动,咱们继续下一个问题,您现在最想感谢的是谁呢?

  我想感谢的,是我的爸爸、妈妈——我的爸爸不是李刚,胜似李刚;我的妈妈是正宫娘娘……

  只有这些吗?

  对了,还要感谢国家,也就是咱们蔡国,还有列祖列宗,还有周天子,还有上帝,皇天,后土,河伯,西王母,东王公,东皇太一,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

  好啦好啦,那是楚国的神,不管咱们蔡国的事哈。那您知不知道除了刚才的权利之外,还有别的权利吗?

  这个,我似乎听说死了之后,享受的待遇不一样。

  是的,作为一个穿越者,您现在已经是一个初步合格的周人啦。在咱们周朝啊,不仅活着要讲等级,死了也要讲等级。作为一个宗子,您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生有特权,死有殊荣”。

  为什么说“生有特权”呢?比如您是诸侯,则您的儿子——当然只有其中一个儿子——也是诸侯,而您的兄弟,只能是大夫,他们的儿孙,要向您的儿孙效忠,所谓“嫡子庶子,祇事宗子宗妇”。您这一宗叫大宗,他们分出去,叫小宗,您是“宗子”,他们是“别子”。“宗子”一听就比较牛,因为不管提什么要求都“中”,而“别子”则不管什么要求,都是“别价”,您说算不算有特权?

  那为什么说“死有殊荣”呢?因为只有宗子宗妇死了能进祖庙,活着受人尊敬,做了鬼也比别人吃得好些。“宗子”如果不幸早死,父母还得守孝三年。你别看这三年,守孝长短,那是待遇啊。三年在古代是最高待遇,通常是儿子对父亲的守孝时间,对母亲就只有一年。而你能享受最高级别的待遇,古人说得好啊,这哪是为儿子守孝,这是为列祖列宗守孝啊。

  哎,哎,那边的穿越者,别擦眼泪嘛,您做了“别子”,我知道您很难过。但您知不知道有句话叫“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不知道啥意思?哎呀,真笨!就是说您现在可以自立门户啦。别看您在“宗子”那里只是个小宗,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却是大宗。如果您是分出来的第一代,就是说,您父亲是个“宗子”,然后被那长腿的哥哥抢先投了胎,您做了“别子”,封了大夫,得了个采邑,那么在这个采邑,您就是“老祖宗”啦。您的采邑上,也会修祖庙,百年之后,在这个祖庙里,您会排在最中间最中间呢,因为您是他们的“祖”,接下来,才是左昭右穆。

  现在感觉好点儿了吗?什么?还是不爽?凭什么要归您哥哥管?这事儿您得这么想,别看您哥哥是个诸侯,是个大宗,可在周天子那里,他仍然是个小宗,他也是从周天子分出来的“别子”世袭下来的呀,其实大家都是一样一样的。这满天下姓姬的,只有周天子能称姓,其他的都只能称氏,您哥哥和您,其实都是一样的。而且,作为一个穿越者,您难道不知道,若干年之后,小宗做掉大宗的比比皆是,什么晋国的曲沃桓叔,什么鲁国的三桓,什么郑国的七穆,个个后来都把正主儿欺负得没脾气呀。

  什么?您担心礼法问题,怕写历史的说您以下犯上?您都穿越了还怕历史?不过不用担心,宗法社会的重要原则就是“亲亲”。哎呀,这位姑娘不要脸红嘛,想到哪去啦。那位同学也不要流哈剌子,还嘀咕什么“抱抱”。都严肃一点,这是在周朝,宗法社会所谓“亲亲”不是一个动词,而是一个动宾词组,与其相对的,不是“抱抱”哦,而是“贤贤”。“亲亲”是指,谁是我最亲的亲人,我就跟谁好,“贤贤”嘛,就是谁是大好人,我就对谁好。所以在宗法社会,血缘关系决定一切关系,一点也马虎不得哦。洋鬼子就不行,七大姑八大姨还有伯母舅母婶婶等,都是一个单词,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甚至表叔,也还是一个单词,基因学怎么学的!您看咱们中国人,谁亲一点儿谁远一点儿,哪怕是一点点,也能从称呼里听出来,舅舅明显就比姨父近。

  那位同学不要急嘛,在那嘀咕“‘亲亲’与以下犯上有什么关系”对不对?还真有关系,您想想啊,您哥哥的后代,与您的后代,过了五代之后,还有多少相同的基因,血缘关系还有多深?能记得就不错啦。

  所以五代之后,一切权利和义务,都降到了最低,比如您哥哥去世,您还要披麻戴孝,而到了第五世,对大宗的丧事,只要戴块白布就行了,这就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都“五世而斩”了,所以互相打几架,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了吧。

  这位姑娘也别急,马上说到您啦。作为女孩,这个时代机会并不多哦。常言道啊,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若到封建世,投胎要商量;男儿须趁早,要嫡还要长;女儿则未必,贵贱看夫方;一旦归宗子,变成金凤凰。

  男的顶好的是嫡长子,这样就做稳了宗子,不论短命长命,宗庙里总有一席之地。而女儿呢,娘家宗庙里是一点儿都不会有份儿的,至于婆家宗庙里有没有呢,要看情况。看什么?看嫁的夫君是谁,还要看嫁给夫君,是当嫡妻,还是姬妾。

  这位姑娘别不服气,说我娘家好歹也是个门当户对的贵族哎,怎么可能做姬妾。您还别不信,做姬妾的可能性要大于做嫡妻的可能性哦,因为咱周朝有一个惯例,就是结婚时买一送一,甚至买一送七,嫁个女儿过去,还要跟个妹妹,或侄女,或既有妹妹,也有侄女,这叫作滕。那位姑娘也别撇嘴,我知道您嘛意思,您无非是说,跟个妹妹过去也就罢了,便宜了那小子,可跟个侄女这叫什么话,这不是乱了辈分吗?这您又有所不知啦,姑娘家在娘家没有名,没有字,没有氏,也没有辈分,她的辈分由她嫁的夫君而定哦。比如陈国或蔡国,男子可以叫陈三,或蔡四,而女孩子呢,就只能叫某姬,姬是姓,前面可以是娘家的国名,夫君的谥号,或排行,比如伯姬。咱们以前读《诗经》,经常出现的大众情人,大美女孟姜,可不是她的名字哦,那只说明是一个姜姓人家——很可能是齐国人——的大闺女,至于是不是贵族,从名字里是看不出来的。常言说得好啊,氏分贵贱,姓别婚姻,男子需要根据氏来判断是哪个支脉,区别高低贵贱,而姑娘家嫁人时只要知道姓,防止同姓通婚,就够啦。

  不过这位姑娘也别难过,也别羡慕那帮唐穿或清穿的,清穿的要裹小脚,还得整天看一群辫子男,唐穿的虽然可以看帅哥,但要剃眉毛哇,要把眉毛画得千奇百怪,跟个非主流似的。况且,您穿越到的,是真正的贵族社会,您不是羡慕骑士时代么,现在到了中国的骑士时代,您做了贵妇人,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还有电视机前的朋友们,您们也别着急,您们可能运气更不济,穿越过来别说诸侯大夫,连个士都没捞着,做了农夫,那么等待您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给您准备的是什么样的制度呢?

  11. 封建社会之井田篇

  其实很多制度最初都是一些简单而日常的措施,随着时事推移,修改完善之时,也渐渐演化和消亡,直到没有多少人记得最初是什么样子。于是一些信而好古的乌托邦爱好者就会把它弄成十分完美的设计,被另一些信而好古的人,当成“未之逮也”的黄金时代,同时还相信完美的制度能带来完美的社会。而信而不好古的人看到这些制度如此不靠谱,干脆不相信有过那些东西。

  比如《周礼》中描写的那个完美而和谐的社会,上上下下秩序井然,所有的人都有事情做,所有的事情都有人完成,所有的细节都得到处理,所有的变化都得到考虑,连内科外科营养科医生的考核制度都设计完备。这让一些儒生做起了三代之治的美梦,又让另一些义正词严之士斥之为伪书,主张扔进垃圾堆。其实秦朝以后那些在市场经济下摸爬滚打、随时都有可能下岗失业成为流民、又随时都有可能时来运转的读书人,哪里知道封建社会是什么样哟!封建社会还真是这样,所有的人都有事情做,所有的事情都有人完成,所有的人都是铁饭碗,一个萝卜一个坑,想跳槽么没有门,想出远门要开介绍信,子从父业,位置生来注定,要想出人头地,只有重新投胎做贵人。虽然没有《周礼》那么完美,但是意思却是仿佛。

  再比如五服制度,本来嘛,当年姬发姬旦兄弟,虽然大战役打了好几场,文宣工作和统战工作也十分给力,但真正把在手里的只有黄河中下游一小块地方。所以派那些贵族到外围武装殖民,甜头是不少的,而风险也是很大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却是根本没有的。所以顶好的,是封在离王畿近的地方,真搞不定夷人,王师也容易帮得上忙。跑到那夷狄堆里圈地皮抢女人,真以为那些地盘是好抢的啊,真当那些“野人”是好欺负的啊!所以把殖民武装分成几等,按照与周天子亲疏远近,分别配置,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责权利是统一的,近一点,安全系数高,还能到周王室当当卿士,但向周天子进贡的东西也多,粮食啊农副产品啊都有,碰到周王室去砍人,或是给别人砍了,还得上去助拳。距离远的呢,到那么远的夷人堆里打拼,周王室远水救不了近火,可怜见的,你也少进贡点东西吧,逢年过节,捎点土特产过来就行了。这本来是一个很正常的制度,结果被那帮乌托邦爱好者搞成五环或九环的正方形套正方形,也不想想,距离远近不是这么算的。虽然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可中间有的一马平川,有的九曲八弯,那年月又没高铁民航,虽然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可那年月有几个人在路上走呢?结果正方形套正方形这么一设计,让疑古派得了口实,认为五服制度根本就不存在。

  还比如井田制度。咱们现在是人多地少,人均才那么一小亩,就这,还是平了山,填了湖,砍了林子得来的,有得种就不错了,还管什么形状规则不规则。但上古人少地多,每家都能分很大一块,你说是分成正方形好,还是圆形好,还是三角形好。只要智商正常,恐怕都会选正方形。一是好分,横一刀竖一刀再横一刀再竖一刀,切过蛋糕的都知道这样很容易。二是好算,正方形涉及的数学知识最少。三是好灌溉,笔直挖一条渠,一溜儿全浇上了。

  横一刀竖一刀再横一刀再竖一刀,这就是九块,构成个井字,百亩是六百尺乘六百尺,也就是一百步乘以一百步,九百亩就是三百步乘三百步,方一里。然后我们好心肠的孟夫子就想啦,每家一块,收成都应该归各家所有,神圣不可侵犯。但总要留一块的收益做公用开支吧,当然是九块中间那一块最好啦。这样九块,就是八户,就成了一井。后来又有说,这八户人家住哪呢?这样吧,在中间再给各家分出两亩半作为宅基地。

  再后来又有人进一步设计,一百井方十里,叫一成,一万井方百里,叫一同。多个同合起来,就成了王畿千里啦。田与田、里与里、成与成、同与同之间,又有大小不同的沟渠,叫遂、沟、洫、浍,以及道路,叫径、畛、途、道,纵横交错。沟渠道路的大小、深浅、宽窄,都有规格。而这上面的居民也按这些里啊成啊同啊来组织,打仗,服役,都是按照这个结构。比如周天子地方最大,有一百同,方千里,叫一畿,提封百万井,定出赋六十四万井。

  但是这个制度太完美了,完美得让人后悔。后悔啥?后悔生错了时代啊,因为很多年后的三面红旗之一的人民公社制度,也没这么完美吧。而且还有矛盾。什么矛盾?人对不上啊。按照孟夫子的设想,一井应该是八户,而《周礼》却说是九户,看到没有,穿帮了吧?

  于是朱熹朱夫子那个得意地笑啊得意地笑啊,“天下安得有个王畿千里之地,将郑康成图来安顿于上。今看古人地制,如丰镐皆在山谷之间,洛邑伊阙之地,亦多是小溪涧,不知如何措置”。这个周天子的一畿方千里,但天下有几个方千里的一马平川,而且百万井啊?就是几百万户,那年月有那么多人吗?况且依老夫看,丰镐那边都是山区,洛邑那一带,溪涧也不少,不知道那横三千刀,竖三千刀,怎么切得下去?井田制,还是别搞了,嘿嘿,还是我的义仓靠谱些。

  于是一个古代普遍存在的制度,就被一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乌托邦爱好者给搞没了。

  其实也不想想,如果根本没有井田制度,秦国的废井田开阡陌,又哪里去废,又哪里去开?阡陌不就是那方方正正的田之间的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么。而《诗经》里也有《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也不会空穴来风吧?《左传》里经常说封给这个多少田,那个多少田,田既然作为一个计量单位,大小总是比较稳定的吧。

  其实哪里有这么复杂哟!只不过是一个古代村社制度,德国的马尔克,有过这种制度,云南的西双版纳,也有过这种制度,有甚稀奇?无非是村社的年轻小伙子,到了一定年龄,就分一定的田地,到了老了做不动了,再还给村社。有的还会在半大个子的时候,先分一半。有的还会根据土地的质量,定出层次。

  所以古书上说什么“一易之地”给一百亩,“再易之地”的话就会给两百亩,“三易之地”的话就会给三百亩,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在那个刀耕火种的年月,有的田可以年年耕,有的却只能隔年耕一次,有的却三年才能收成,另两年只能养草烧了当肥料。

  至于“大田”、“公田”,显然是“私田”之外的田地,大伙儿在“大田”上集体生产,其场景岁数大的同学可以回忆当年农村的集体劳动,岁数小的同学可以参看米勒的油画。产出一开始用于公共开支,后来却变成那些贵族的收入。“大田”既然称之为“大”,显然不应该比一户的“私田”小吧,要不然你让贵族怎么过日子哟?孟子等人,为了那横一刀竖一刀,没地方安置大田和房屋,把“大田”放到八户人家之间,而且还要分出若干来给农民盖房子,真是抠门,简直要成为“小田”啊。其实农民盖房子,山外河边,哪里不能盖,至于那横一刀竖一刀,地方开阔就多划几刀,地方狭窄,就少划几刀,实在划不了的,不是还有“圭田”、“畸零之地”么。

  而“东亩”、“南亩”的,也能看出灌溉系统的影子,顺着水流方向,建设四通八达的灌溉系统,因为水有自北向南,或自西向东两个方向,所以这灌溉系统及与之配合的田地和道路,也有了“东亩”、“南亩”的区别。而有些缺德国家,为了攻打敌国方便,打赢了之后,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居然要求对方“尽东其亩”,简直是赤裸裸地干涉别国内政,妄图操控别国建设,搞垮别国经济嘛。

  当然,鉴于这一次咱是穿越成小民,所以那些国际大事,有肉食者谋之,咱小民也不好妄议啦。还是先关心关心在井田制度下,小民们是如何过日子的吧。

  12. 周朝平民穿越指南

  虽然你在看过很多穿越网文之后,信誓旦旦地希望穿越成一个古代的贵族,但由于你的人品、手气及脚气问题,你仍然只是穿越成了周朝的一个平民,那么现在等待你的,将是什么样的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