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盐铁往事:两千年前的货币战争全文阅读 > 第4章 封邦建国 殷周革命(3)

第4章 封邦建国 殷周革命(3)


  但谣言这种东西就像胡子茬,当某一天你发现它长起来后,就再也无法真正消灭,你不让它出头,它也不肯让你露脸。周公虽然平定了管蔡、盘庚和东夷,但关于周公的坏话却越来越厉害,谣言的主题总是一个,就是周公会对成王不利。而且要命的是,这些坏话还不停地传进越来越大的成王耳朵里。于是在这时发生了一个狗血剧情。剧情的内容是这样子的,话说成王一开始还很小,小到要抱在怀里,生了病,周公就去请求上苍,说成王年幼,都是我姬旦执政,如果上帝要降罪的话,就冲我姬旦来吧,冲我来吧。姬旦祈求完成后,又把这番话写下来,放在盒子里藏在一个很隐蔽的地方。等到多年以后两人发生猜疑,周公旦就躲到了东都,也有人说是跑到了楚地,然后成王就恰好发现了周公很多年前收起来的东西,感动得那个眼泪哗哗的,四叔啊,我就知道你对我好,于是把周公接回来,两人和好如初。

  这个剧情很感人,但是疑点却很多。周公辅政不过七年,如果一开始要抱在怀里,七年后又怎么能成人?楚国是祝融集团的,与周人的华夏集团很不友好,成王的孙子昭王瑕就是死在楚国,周公又怎么会去那里?如果是东都吧,周公留守东都分明是成周建成典礼上,成王和周公的分工,成王回镐京亲政,而周公留守东都,并不是什么避祸东都。而且造谣的时间也不对,成周的营建是周公摄政五年的事,再过两年就要还政了,建成则更晚,而周公摄政两年灭的管蔡,三年灭的奄,如果想造谣,显然应该在东征的时候最合适,杀伤力最强。因为当时周公整整三年都在东边打仗,常言说得好,距离产生的不是美,而是小三儿,三年哪!什么误会不能发芽?什么坏话不能生根?

  但再狗血的剧情,也会有导演一遍遍地去拍,所以后世又有一个叫王莽的人,也依样画葫芦地做了一次。真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如果汪兆铭在“引刀成一快”的时候真的“不负少年头”了,这世上也许就多一个英雄,而少一个汉奸。谁是周公,谁是王莽,又哪里能分得清。

  不过尽管周公身边有那么多的坏话,仍然不妨害周公没日没夜的工作,他一年救乱,二年平管蔡,三年践奄,四年封康叔,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还政于成王,件件都是大事。周公算是周朝宗法封建社会的完成者,他分封了七十一国,其中包括著名的晋国、卫国、鲁国,他制订了“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还要面临各种困难和敌人,国内的分裂分子,带路党,国外的敌对势力,前朝复辟势力,哪一个是好惹的。而这一切只用了七年,难怪孔丘会认周公做偶像。

  那么到周公时候完成的宗法封建社会,都有些什么内容呢?

  6. 封建社会之分封篇

  所有的封建社会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比如世袭性。封建社会,土地一定是世袭的,你想通过自己劳动挣钱,然后买地,成为庄园主,那是千难万难的。想得到土地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重新投胎。职业也是世袭的,你老爸做的什么工作,那么你一定也得做这个工作,然后是你的儿子,你的孙子。

  比如阶级性。封建社会,阶级一定是非常分明的,贵族的儿子永远是贵族,平民的儿子永远是平民,贵一代生出贵二代,贱三代生出贱四代。

  比如礼仪。封建社会一定是繁文缛节的。如果你是一个贵族的话,从生下来的第一天起,你就生活在各种礼仪之中,你一生最大的责任就是学会各种礼仪,在各种场合如何吃饭,如何穿着,如何走路,如何应答,以及各种各样的典礼上,怎么按照礼仪做好该做的事,说好该说的话。很多人看见英国的绅士风度,看见法国上流社会的繁文缛节,或看见日本的茶道花道还有其他的什么道,觉得人家真是优雅,于是自惭形秽,真是不读史之过啊。人家英国法国日本,离开封建社会才区区数百年,其遗风流韵自然还能剩下不少。而中国,早在秦朝,就离开了封建社会,其后虽然被儒家复活了一丁点儿,但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些了。实际上,在战国时代,就没有多少人生活在礼仪之中,而是一见面就谈利害了。很多人都觉得欧洲人或日本人都是直肠子,一根筋,而中国人则非常灵活,所有能占便宜的法子都能想到用尽,却不知道在中国还是封建社会的时候,何尝不是直肠子、一根筋?只是后来两千多年的官僚政治加市场经济,还有多少直肠子、一根筋能够幸免呢?在一切都是世袭,在所有人都是铁饭碗的封建社会,想不直肠子一根筋也难;而在多数人都要自己找饭吃,“富不过三代”的市场经济之下,想不灵活,想不把能占便宜的法子都能想到用尽也难。如果你去挤一挤巴黎上班高峰期的地铁,如果你在职场打拼过若干年,你就知道,在市场经济中,优雅什么的真的都是浮云。

  好的,闲话搁过,再回头说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国的封建社会除了这些共同特征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制度,这些特殊的制度构成了中国宗法封建社会的三大支柱,那就是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井田制度。这三大制度,把周朝与之前的夏商区别开,所以“无奴派”学者黄现璠把夏商称为氏族封建,而周朝称为宗法封建,是有道理的。

  氏族封建应该是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很多个原始的氏族部落,谁也不服谁,但因为武器落后,谁也没办法把别人全灭了,所以最后形成了弱的服从强的,更弱的再服从弱的,而最最强的那一个,则成为天下共主,被称为王啊帝啊什么的。当然也有个别强人能征服到很远的地方,然后派亲信管理,但又因为交通不便,文化程度太低,最终还是变成了层层附庸的模式。比如中国的夏商,比如阿兹特克,比如西欧的中世纪早期。然后,通过婚姻、宗教或其他一些纽带,这些贵族们渐渐连成一气,然后再看不起那些没有加入共同体的;同时又闲得要命,互相拿着礼仪玩儿,看谁能玩儿得最复杂。这个纽带,中国是宗法制,西欧是基督教,而日本则据说是万世一系的天皇。通过这个纽带,周朝的贵族们都变成一家人,一家人之外的,都是夷狄。而西欧的贵族们则都是基督徒,基督世界以外的,都是异教徒。而在日本,则都是天皇的臣民。

  但中国的宗法制之所以能够发挥那么大的威力,还是源于分封制。没有分封制,你让东夷集团的徐夷,或祝融集团的楚人喊周天子做叔叔,他们愿意吗?分封制,让自炎黄之争以来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的较量,画上了句号。所以在三千年前的黄河两岸,常常能见到这样一种场景——

  车。

  马车。

  一队马车缓缓行驶在深冬的风里。

  地上没有像样的路,一队穿着葛衣或麻衣的平民模样的人,在前方清除荆棘、石块,砍掉灌木,并填上泥泞。而马车后面,又是一大队穿着葛衣或麻衣的平民模样的人,载着弓矢、兵器、圭瓒、秬鬯、钟鼓、乐器、衣饰、旌旗,等等。夹杂在这些人中间的,则是衣着稍好些,但神色委顿的人,这些人都背着行李,牵着或抱着小孩。

  到东部去,到东部去。临行前周公的话还响在耳边,周公说,东部有比宗周成周之间的邦畿千里大得多的地方,有万里之大,而那里的莱夷、徐夷、淮夷、鸟夷、九黎、群舒,都是些落后的部族,你们可以在那里随意圈地,想要多大就有多大,只要种得过来,周人们、殷人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新世界是属于你们的。

  所以分封制其实也是三千年前的圈地运动,圈出一块千里或百里的地,给某个贵族。第一步先量好地皮,在四周沿着边境筑上土堆,种上树,这叫封。第二步在境内筑个城堡,这叫建。第三步平民带着钟鼓、乐器、衣饰、旌旗等等东西,以及殷人一起进去,收拾好,打扫干净。第四步才是贵族们大驾光临。住在城内的平民,被称为国人,而住在城外的殷人或原住民们,也别想走,地圈给贵族,那么地上的人,也同样圈给贵族,你们继续种你们的地,不过要记得按时进供各种衣服器物和好吃的好玩的,还要记得代耕贵族的大田,这些人被称为野人。正如后世户籍制度之下,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大不相同,周朝的国人和野人,区别也是很大很大的。国人可以把国君给赶走,而野人,想进城都得开介绍信。没办法,谁叫国人好歹是贵族的同宗,往上数个十几代,也都是一家人,而“野人”,从名字就知道,谁知道哪里来的呢?

  贵族在境内,俨然是个土皇帝,要什么便是什么,甚至看见平民的漂亮美眉,都可以直接带回家,“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要什么王法?我便是王法!但贵族也不可能只在境内过日子,上流社会自然有上流社会的生活,否则就是自甘下流了。贵族还是得和贵族打交道,那么贵族之间,有没有地位的高低,身份的大小呢?

  7. 诸侯的特征值

  现在你终于成功地穿越到了真正的封建社会——不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封建社会,而且经过一百零一次死法并重新投胎后,你终于成了一个贵族,加了冠礼之后,你就开始被人子啊子地叫着。

  你当然很Happy,你平常说的话,都叫身边的人记录下来,好让后来的人们能看看子曾经曰过些什么。你有时还会行使一下贵族的权力,视察一下自己的封地,不过你发现你的封地只有区区三十里,而且是周朝的“里”,从这头走到那头,不过小半天,如果是四匹马拉的车,一盏茶的工夫就到头了。更要命的是,身边的人告诉你,你以后也不会是诸侯,你是国君的次子,长子才能继承君位,你只能做大夫;你的封地不能叫作国,只能叫作家,人们叫你“子”,并不是你真的是公侯伯子男中的一个,只是尊称。你的哥哥可以直接效忠于周天子,而你只能效忠于你的哥哥。你当然很失望,虽然你也是有“家”的人了,这个“家”比21世纪的任何一个“家”都要大得太多,虽然这个“大夫”比起21世纪的任何一个“大夫”也要气派得太多,你还是很失望,毕竟你是死上一百零一次才投了个好胎的呀,在这个投胎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你容易吗你?那一百零一次死法,谁受得了啊!为什么你的双胞胎哥哥能做国君,你就不行,就因为人家比你早投胎半个时辰?你想起在21世纪,有一句骂人话叫“抢着去投胎啊”,还真的是有道理的啊,看来不仅成名要趁早,投胎也要趁早啊。

  是继续一百零一次投胎以换一个更为好的出身,还是安心做你的大夫呢?你在做一个艰难的决定。但正在这时,传来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你的哥哥卒了,在还没有继承君位时就卒了,你顺理成章地有了继承权。虽然后面会有一系列的丧葬仪式,而且论礼还要守孝,但想到后来的好处,这也是值得的,单单吃饭吧,卿大夫只能吃猪肉羊肉,而诸侯则可以吃牛肉,家里的歌舞表演也可以提高一个档次。

  不过做了诸侯之后,就有诸侯该做的事情啦,你得了解一下那些诸侯以及卿大夫们整天挂在嘴边的公侯伯子男啦侯甸卫啦千里百里啦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诸侯的特征值有三种。

  一种是爵位高低。

  爵位高低有五种,公,侯,伯,子,男,依次排列。被称为公的很少,一直称公的只有一个宋国,就是纣王那个早早就投降了革命党的哥哥微子启,被封作公。叫作侯的有一些,都是和周王关系密切的,像齐国、晋国、卫国、鲁国、蔡国、陈国等;其次则为伯,像曹国、郑国,还有后来的秦国等。而与周王关系很远的那些,多半都是子,比如楚国、吴国,或者男,比如许国,虽然那些国家不服,但又能怎么样呢?

  爵位高低是面子,是享受的待遇,是朝聘庆吊时的身份。如果你只是一个侯或者伯,想过过公爵的瘾,有什么办法呢?第一种是把国号拿掉,人家只称你一声“公”,这是客套话,不过千万不要让别人哆嗦着喊,那样你就成了“公公”啦。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赶紧自杀,而且要及时下葬,因为只有葬了才有谥,有了谥才会给你加一级待遇,如果死在军中,还会加上两级,这样你就能享受公爵待遇啦。

  第二种特征值是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有所谓五服,也有所谓九服的。不管是五服还是九服,今天看起来都有些扯淡,因为他们都是把周天子所在地画一个方千里正方形,向外依次推五百里,每五百里一服。所以这五服或九服,有点儿像现在大城市的五环或九环。自然是环越小越好,住到九环之外,你还算是这个城市的人吗?五服是《尚书》的“禹贡”,或《国语》的说法,九服是《周礼》或《逸周书》的说法,敢情是《周礼》较晚,所以那时城市规模更大,从五环扩建到了九环,也不想想如果扩建到了九环,那一环以内的房子该有多贵!

  一环以内的房子有多贵咱不知道,只知道后世的儒生们为了到底是五环还是九环争了很久很久,毕竟《尚书》和《周礼》都是经书啊。不过考察一下更靠谱的刻在器物上的金文,常见似乎只有三种,侯、甸、男。离周天子最近的是侯,其次为甸,再次为男。还有一种叫作“卫”的,多半只用来称呼附庸国,即向某个诸侯称臣的更小的国家。

  地理位置是底子。为什么?混过机关的都知道,离领导近不是坏事,混个脸熟了,以后啥事儿都能想起你——哦对了,那个小什么的,给我办件事吧,哦对了,调研员的人选如果还定不好,我就提一个,我看档案处的那个小什么的就很不错嘛,年轻有为,该加加担子啦。所以离周天子近的那些小诸侯,在春秋初年纷纷露了一下脸,比如郑国,甚至许国,虢国这种小国。为什么?因为周王室遇到敌人,起兵勤王的时候,他们来得比别人早;因为他们离周天子近,周朝的一些公务就会交给他们处理。他们做着自己国君,还兼任周天子的三公。

  当然,好处也是相对的。混过机关的又都知道,离领导近也有不好的时候。如果领导出问题了,哪怕你与领导真的没什么关系,只要你走得近,也会被看成那一派,而遭到政敌的打压。所以那些被封到夷狄堆里的国家,在西周和春秋初年的几百年里,的确很憋屈,但只要熬过这段时间,就是他们出头的日子啦。他们在夷狄堆里,可以尽情地打拼,想占多大地方就占多大地方——如果还没有被夷狄灭掉的话,毕竟那是夷狄的地盘,占领了不用担心周天子或其他国家过来讨伐,道义上说得过去。而那些离周天子近的国家,四周全是诸夏的国家,哪一个都碰不得,分封时是多大地方,过了两百年,还是那么大地方。所以到了春秋中期以后,反而是那些边缘的国家纷纷强大,如齐国、晋国、秦国,朱熹说得好啊,“不意到后来相吞并得恁大了”。

  把第一、第二种特征者加起来,就会见到“甸侯”、“伯甸”、“伯男”的称呼,如晋就是“甸侯”,而曹则为“伯甸”。

  还有第三种特征值,是国土大小。

  国土大小却只有三种,至少分封时是三种,所谓“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公侯是一个档次,方百里,伯为一个档次,方七十里,子男为一个档次,方五十里。这是封地,封地上要建的国都也有三个档次,则分别为七里、五里和三里。